廈門去年科技創新工作交出亮眼成績單 科技企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

2021-01-19 廈門網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吳君寧 通訊員黃穎 曾廣明)冬日暖陽灑在廈門生物醫藥港,31個高質量項目不久前剛在此落戶,處處是產業鏈協同創新齊頭並進的建設場景;任意走進我市一家企業,專注於科技研發、技術攻關的身影隨處可見,不斷在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全市多個公共場所已用上機器人執行防疫、送物等工作,預示著新一代人工智慧的時代正在來臨……歲末年初,廈門處處讓人感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活力。

  創新動力不斷推動這座城市有機更新、轉型升級。2020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深入貫徹中央有關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率先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工作部署,紮實抓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創新創業創造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在推動「雙創」發展、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交出優異成績單,並再次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激勵。

  謀新局 擰開創新驅動總開關

  去年推出建設「廈門未來科技城」「廈門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重大創新應用場景」等一批標誌性、抓手型工程。

  歷史的關鍵節點上,總是激蕩著思想的偉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目光投向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廈門片區(以下簡稱「廈門自創片區」)。自2016年獲批建設以來,市科技局牽頭探索先行先試,不斷加速推進廈門自創片區建設。去年,有25項創新事項被推出,6項改革創新舉措在全省複製推廣。為發揮自貿區、自創區疊加優勢,去年我市打造「雙自聯動」2.0版,出臺《廈門市深化「雙自聯動」工作行動方案》,推出「打造『雙自聯動』示範園」等19項重點工作任務,並形成市科技局、自貿委、火炬高新區「三方」聯動新格局。

  要加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廈門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去年,我市科學謀劃實施高質量發展超越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確立了科技創新在城市發展的核心戰略地位,推出建設「廈門未來科技城」「廈門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重大創新應用場景」等一批標誌性、抓手型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強動力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2019年以來,我市累計引進中科院計算所、新松機器人等9個大院大所名企項目,3-5年內預計將在廈孵化超過100家高新技術企業,帶動產值超過100億元。

  對於思路既定後如何落實,全市科技系統有清晰的規劃:通過整合各類科技要素資源,引導推動市場基因的加速融合。

  作為福建首批四家省創新實驗室之一的嘉庚創新實驗室(即中國福建能源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正以前所未有之速度加快建設,去年籤訂市校共建協議,啟動首批七大項目群20多個科技成果產業化研發項目。除此以外,我市新策劃福建省生物製品技術創新實驗室,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認真謀劃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有了較完善的科技基礎設施,還要招商引進高端的科技資源要素。過去一年,我市以高質量招商帶動科技資源的加速聚集,新引進落地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廈門健康工程與創新研究院、廣州呼吸研究所廈門聯合呼吸健康研究院、微軟人工智慧及虛擬實境公共服務平臺等6個項目,積極推動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等來廈設立分支機構。2019年以來,已累計引進中科院計算所、新松機器人等9個大院大所名企項目,預計總投資20億元,3-5年內預計將在廈孵化超過100家高新技術企業,帶動產值超過100億元。此外,我市去年還啟動了技術創新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細胞治療研究中心等培育工作。

  譜新篇 開闢產業升級新賽道

  去年,市科技局依託我市未來產業骨幹企業組織實施39個重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示範項目,帶動項目總投資達6.2億元。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棒接著一棒幹。

  一年以來,我市科技工作搶抓新一代人工智慧、柔性電子、第三代半導體等機遇,搶先布局新賽道,著力培育八大未來產業。去年,市科技局依託我市未來產業骨幹企業組織實施39個重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示範項目,帶動項目總投資達6.2億元。啟動建設人工智慧研究院,加快建設未來顯示研究院,柔性電子研究院與廈門大學成立聯合研發中心。

  去年,全國首個「5G全場景應用智慧港口」在廈門遠海碼頭投入使用;我市自主創新成果——國產首支宮頸癌疫苗在廈先行示範應用,對全市適齡在校女生實施免費自願接種……這些都是我市實施科技成果應用場景示範工程的成果。過去一年,市科技局支持智能醫療、智慧防疫、線上協同辦公等各類場景應用項目共27項。

  作為我市千億產業鏈發展的巨大引擎,生物醫藥產業在去年實現新躍升。全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我市發布《加快推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和《做強做大生物醫藥產業三年行動計劃》,全方位加大扶持,部署打造特色鮮明的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大會現場籤約「海峽兩岸(廈門)醫療器械檢驗檢測中心」等20個高能級產業項目,計劃總投資達97.69億元。1-11月,318家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營收299.17億元,同比增長21.58%。廈門生物醫藥港入選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綜合競爭力位列全國第12,並在龍頭企業競爭力單項榜單中排名第8。

  優環境

   構建創新創業新生態

  去年,市科技局向5724家次科技企業撥付研發費用補助資金9.72億元,引導支持企業自主實施13000多個研發項目。

  把科學技術轉化為先進生產力,產生效益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市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

  加大創新支持力度

  去年,市科技局加大創新支持力度,第一時間向5724家次科技企業撥付研發費用補助資金9.72億元,引導支持企業自主實施了13000多個研發項目。1-11月,全市新增專利授權26860件,同比增長30.78%;新增PCT國際專利申請466件,同比增長47.47%。全市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7.5件,為全省平均值的3倍、全國的2.43倍。此外,新認定236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同比增長44.79%,相關項目2020年可實現銷售收入約315.31億元、繳納稅收10.99億元。立項支持104項高校院所與企業產學研合作項目;落地籤約70項企業技術需求對接項目。

  加快「三高」企業培育

  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載體,離不開企業,離不開人才。「三高」企業培育工作在去年有力有序推進,共入庫培育「三高」企業2512家。一家家健康成長的企業背後,都站著一個個致力於提供「精準滴灌」服務的黨員幹部,領導掛鈎幫扶機制持續推進落實,去年全市各區、各部門累計實地走訪「三高」企業19959家次,收集企業需求9995項,解決企業需求9969項;累計兌現財政扶持資金107.53億元,惠及企業超5萬家次。

  幫助企業獲國家認定

  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認定的力度也在加大。去年,我市輔導908家企業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實現淨新增354家,創歷史新高。新培育174家市級科技小巨人企業、152家省級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11月,全市資格有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034.31億元,同比增長6.33%;實現營收2227.82億元,同比增長6.3%。

  提升科技金融服務

  科技生態、金融服務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去年,我市新培育國家示範性專業化眾創空間1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12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12家,新增15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6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8家市級重點實驗室,不斷推動創新創業載體高質量發展。為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服務,還對首批28家市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進行授牌。

  而在科技金融支撐上,我市著力提升產品效益。去年市科技局健全「廈門市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服務功能,新增發放科技信用貸款5.49億元、科技擔保貸款14.56億元、科技保證保險貸款3.05億元,新增科技保險保額157億元,受益企業達1000多家次。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計發放科技擔保貸款、科技保證保險貸款等達到127.54億元,科技保險保額達到561億元,有力緩解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相關焦點

  • 引人才、強平臺,威海經區科技創新工作交出優秀成績單
    ;連續三年舉辦中韓創新大賽,推進中韓創新合作縱深發展,韓國城建設初見成效;獲評泰山產業領軍人才3人,設立博士後站6個,引進博士後30人,完成課題200多個……回顧「十三五」以來,經區科技創新工作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 外高橋造船交出亮眼「成績單」
    外高橋造船交出亮眼「成績單」 2021-01-01 0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企業投入成為主體,基礎研究投入加速,政策環境持續向好 我國研發投入連續創新高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射突破300次大關;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完成部署;雪龍2號首航南極;世界首條智能高鐵京張高鐵開通運營……2019年我國科技事業交出的這份亮眼成績單
  • 第三屆進博會圓滿落幕 向世界交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
    經貿合作累計意向成交達726.2億美元,向世界交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開放的、高速增長的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國際市場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進博會不僅為許多國家和企業搭建了絕佳的進入中國的平臺,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球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實現「買全球、惠全球」。
  • 對標環保設備民族品牌 澤宇環境交出亮眼成績單
    【中國環保在線 明星企業】在環保裝備製造的歷史長河中,創新一直是永恆不變的主旋律。這一旋律推動著環保設備產業成為發展水平與國際同步的行業,而江蘇澤宇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多年來的創新發展之路,正是中國環保設備走向全球、融入世界的縮影。
  • 新成效、新機遇,快來看看這份亮眼「成績單」
    依託重大活動平臺,舉辦廈門市招商大會、廈門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企業發展大會、「健康廈門」建設大會、廈門市央地合作座談會、廈門市金融產業促進大會、廈門市文化旅遊會展產業發展大會、廈門新經濟發展大會、廈門市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廈門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大會等20多場重大招商活動,借投洽會、金雞百花電影節、國際時尚周、工博會等節慶會展活動開展城市營銷和產業對接,形成梯次推進的工作格局,持續釋放廈門大發展、大招商的強烈信號
  • 點米科技2020年半年報:賽道騰飛+業績強勁,看好公司長期發展
    在疫情影響下、企業普遍生存艱難的大背景下,點米所交出的這份年中成績單尤為亮眼。業,是一個持續高速發展的領域。科技和創新,將帶來海量的想像空間。當2號人事部能成功證明點米科技順利向人力資源科技類企業轉型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點米科技將獲得巨大的資本機會。
  • 溫州秀出亮眼成績單
    這是浙江省科技界一年一度的「大考」,溫州再次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由溫州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主持或者參與完成的35項科技成果獲獎(含一等獎6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23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實施的有26項成果(含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8項),總獎項數、第一單位完成數、一等獎數三項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第一完成單位獎項數在全省各地市中位居第二。
  • 2019年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 廣州秀出亮眼成績單
    這是廣東省科技界一年一度的「大考」,廣州再次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斬獲136項,佔全省總獎項數76%,獲獎數量高居廣東第一。  看數量,更要看含金量。2019年度,全省僅有的2名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全部來自廣州。
  • 2020年東莞科技工作交出亮眼答卷:躋身國家科創大局 打造源頭創新...
    東莞時間網1月15日訊 2020年,東莞市科技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總抓手,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全鏈條創新體系。東莞首次躍升科創「國家隊」,崛起源頭創新高地,開創發展新格局。
  • 2020年濟南經濟社會發展交出振奮人心"成績單"
    ——孫述濤在市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2020年濟南經濟社會發展交出振奮人心「成績單」  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領跑全省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回望這一年,濟南主動融入、服從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 科技日報:成都高新區高質量發展交出高分答卷
    今天,《科技日報》聚焦「科技創新」,刊發《前三季度GDP增長8%成都高新區高質量發展交出高分答卷》。今年以來該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全面「穩增長」格局,正呈現「穩步復甦、持續向好」發展態勢。僅1月至9月,該區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858.6億元、增長29.6%。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連續29個月在全國綜保區中排名第一。在促進國家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當前,成都高新區如何實現逆勢增長?
  • 外貿成績單亮眼:進出口連續七個月實現正增長
    「2020年,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我國外貿進出口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實屬不易。」1月14日,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
  • 江蘇空氣品質交出亮眼成績單 優良天首超290天
    三年攻堅,江蘇空氣品質交出亮眼成績單 2020年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以規模空前的治汙行動、力度空前的執法行動、決心空前的改革行動,狠抓空氣品質改善和重點工作推進。「上下同欲者勝」,各地黨委政府堅決扛起攻堅責任,省生態環境廳等相關部門建立廣泛治氣聯盟。聞令而動、令出行隨,大家枕戈待旦、「同仇敵愾」,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沒有「傷筋動骨」,哪來「脫胎換骨」?
  • 金羊網評:厚積薄發,以更大投入贏得創新發展主動權
    成功完成32次宇航發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射突破300次大關;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完成部署……2019年我國科技事業交出的這份亮眼成績單,離不開持續高強度的科技經費投入。
  • 扶持政策不斷落地 廈門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
    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考驗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廈門市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推出提前撥付研發費用補助資金等強有力的幫扶措施,為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動能。「我們享受到廈門市科技局提前兌現的研發費用補助,也享受到租金減免等專項政策。」
  • 2020年濟南經濟社會發展交出振奮人心「成績單」 主要經濟指標增幅...
    五個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突出問題,多措並舉激勵和保護幹部幹事創業,政風行風持續好轉。濟南為 2021 年工作「劃重點」——做好15篇大文章 發展良策密集民生利好頻現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濟南貫徹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的起步之年。各項工作如何開好局、起好步?
  • 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攜手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副市長、民盟深圳市委會主委吳以環說,一年來,深圳以總書記的殷殷重託為根本遵循,用實際行動作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因此,按照總書記關於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去年,深圳明確了加快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的目標。」
  • 樊會濤代表:戰勝疫情,向科技創新要發展動力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影響深遠,靠什麼來支撐持續發展,答案是『科技創新』,要向科技創新要發展動力。總書記說,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 國家自創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培育企業「最強大腦」 整合高校資源...
    建設一年交出亮眼成績單多項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  去年2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寧波、溫州2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迎來重大國家戰略機遇。  同時出臺82條配套政策,從工業高質量發展、人才生態環境和科技自主創新等方面,全方位描繪加速溫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作戰圖、時間表,為加快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注入科技新動能,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自創區建設更是被重點「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