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吳君寧 通訊員黃穎 曾廣明)冬日暖陽灑在廈門生物醫藥港,31個高質量項目不久前剛在此落戶,處處是產業鏈協同創新齊頭並進的建設場景;任意走進我市一家企業,專注於科技研發、技術攻關的身影隨處可見,不斷在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全市多個公共場所已用上機器人執行防疫、送物等工作,預示著新一代人工智慧的時代正在來臨……歲末年初,廈門處處讓人感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活力。
創新動力不斷推動這座城市有機更新、轉型升級。2020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深入貫徹中央有關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率先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工作部署,紮實抓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創新創業創造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在推動「雙創」發展、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交出優異成績單,並再次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激勵。
謀新局 擰開創新驅動總開關
去年推出建設「廈門未來科技城」「廈門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重大創新應用場景」等一批標誌性、抓手型工程。
歷史的關鍵節點上,總是激蕩著思想的偉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目光投向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廈門片區(以下簡稱「廈門自創片區」)。自2016年獲批建設以來,市科技局牽頭探索先行先試,不斷加速推進廈門自創片區建設。去年,有25項創新事項被推出,6項改革創新舉措在全省複製推廣。為發揮自貿區、自創區疊加優勢,去年我市打造「雙自聯動」2.0版,出臺《廈門市深化「雙自聯動」工作行動方案》,推出「打造『雙自聯動』示範園」等19項重點工作任務,並形成市科技局、自貿委、火炬高新區「三方」聯動新格局。
要加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廈門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去年,我市科學謀劃實施高質量發展超越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確立了科技創新在城市發展的核心戰略地位,推出建設「廈門未來科技城」「廈門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重大創新應用場景」等一批標誌性、抓手型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強動力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2019年以來,我市累計引進中科院計算所、新松機器人等9個大院大所名企項目,3-5年內預計將在廈孵化超過100家高新技術企業,帶動產值超過100億元。
對於思路既定後如何落實,全市科技系統有清晰的規劃:通過整合各類科技要素資源,引導推動市場基因的加速融合。
作為福建首批四家省創新實驗室之一的嘉庚創新實驗室(即中國福建能源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正以前所未有之速度加快建設,去年籤訂市校共建協議,啟動首批七大項目群20多個科技成果產業化研發項目。除此以外,我市新策劃福建省生物製品技術創新實驗室,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認真謀劃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有了較完善的科技基礎設施,還要招商引進高端的科技資源要素。過去一年,我市以高質量招商帶動科技資源的加速聚集,新引進落地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廈門健康工程與創新研究院、廣州呼吸研究所廈門聯合呼吸健康研究院、微軟人工智慧及虛擬實境公共服務平臺等6個項目,積極推動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等來廈設立分支機構。2019年以來,已累計引進中科院計算所、新松機器人等9個大院大所名企項目,預計總投資20億元,3-5年內預計將在廈孵化超過100家高新技術企業,帶動產值超過100億元。此外,我市去年還啟動了技術創新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細胞治療研究中心等培育工作。
譜新篇 開闢產業升級新賽道
去年,市科技局依託我市未來產業骨幹企業組織實施39個重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示範項目,帶動項目總投資達6.2億元。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棒接著一棒幹。
一年以來,我市科技工作搶抓新一代人工智慧、柔性電子、第三代半導體等機遇,搶先布局新賽道,著力培育八大未來產業。去年,市科技局依託我市未來產業骨幹企業組織實施39個重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示範項目,帶動項目總投資達6.2億元。啟動建設人工智慧研究院,加快建設未來顯示研究院,柔性電子研究院與廈門大學成立聯合研發中心。
去年,全國首個「5G全場景應用智慧港口」在廈門遠海碼頭投入使用;我市自主創新成果——國產首支宮頸癌疫苗在廈先行示範應用,對全市適齡在校女生實施免費自願接種……這些都是我市實施科技成果應用場景示範工程的成果。過去一年,市科技局支持智能醫療、智慧防疫、線上協同辦公等各類場景應用項目共27項。
作為我市千億產業鏈發展的巨大引擎,生物醫藥產業在去年實現新躍升。全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我市發布《加快推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和《做強做大生物醫藥產業三年行動計劃》,全方位加大扶持,部署打造特色鮮明的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大會現場籤約「海峽兩岸(廈門)醫療器械檢驗檢測中心」等20個高能級產業項目,計劃總投資達97.69億元。1-11月,318家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營收299.17億元,同比增長21.58%。廈門生物醫藥港入選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綜合競爭力位列全國第12,並在龍頭企業競爭力單項榜單中排名第8。
優環境
構建創新創業新生態
去年,市科技局向5724家次科技企業撥付研發費用補助資金9.72億元,引導支持企業自主實施13000多個研發項目。
把科學技術轉化為先進生產力,產生效益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市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
加大創新支持力度
去年,市科技局加大創新支持力度,第一時間向5724家次科技企業撥付研發費用補助資金9.72億元,引導支持企業自主實施了13000多個研發項目。1-11月,全市新增專利授權26860件,同比增長30.78%;新增PCT國際專利申請466件,同比增長47.47%。全市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7.5件,為全省平均值的3倍、全國的2.43倍。此外,新認定236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同比增長44.79%,相關項目2020年可實現銷售收入約315.31億元、繳納稅收10.99億元。立項支持104項高校院所與企業產學研合作項目;落地籤約70項企業技術需求對接項目。
加快「三高」企業培育
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載體,離不開企業,離不開人才。「三高」企業培育工作在去年有力有序推進,共入庫培育「三高」企業2512家。一家家健康成長的企業背後,都站著一個個致力於提供「精準滴灌」服務的黨員幹部,領導掛鈎幫扶機制持續推進落實,去年全市各區、各部門累計實地走訪「三高」企業19959家次,收集企業需求9995項,解決企業需求9969項;累計兌現財政扶持資金107.53億元,惠及企業超5萬家次。
幫助企業獲國家認定
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認定的力度也在加大。去年,我市輔導908家企業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實現淨新增354家,創歷史新高。新培育174家市級科技小巨人企業、152家省級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1-11月,全市資格有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034.31億元,同比增長6.33%;實現營收2227.82億元,同比增長6.3%。
提升科技金融服務
科技生態、金融服務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去年,我市新培育國家示範性專業化眾創空間1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12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12家,新增15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6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8家市級重點實驗室,不斷推動創新創業載體高質量發展。為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服務,還對首批28家市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進行授牌。
而在科技金融支撐上,我市著力提升產品效益。去年市科技局健全「廈門市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服務功能,新增發放科技信用貸款5.49億元、科技擔保貸款14.56億元、科技保證保險貸款3.05億元,新增科技保險保額157億元,受益企業達1000多家次。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計發放科技擔保貸款、科技保證保險貸款等達到127.54億元,科技保險保額達到561億元,有力緩解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