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藍天白雲成為新常態!三年攻堅,江蘇空氣品質交出亮眼成績單
2020年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1月7日,記者從江蘇省大氣汙染防治聯席會議辦公室獲悉,藍天保衛戰三年攻堅,全省空氣品質持續明顯改善:2017年至2020年,PM2.5濃度下降9微克/立方米、降幅19%,首次「破40」;優良天增加27天,首超290天,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目標;南京、無錫、蘇州、南通、鹽城5市PM2.5濃度首次達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以下,均為新標準全面實施後2013年以來最好成績。
南京市一位因餐飲油煙困擾27年未開窗的老住戶終於能開窗透氣了,無錫某街道空氣中特有的「酸味」已然成為過去……藍天白雲相伴逐漸成為新常態!
每一微克的下降,都來之不易
三年攻堅,治氣戰役怎麼打?三年的1096個日日夜夜見證這了這場攻堅戰役。2018年江蘇發布「作戰計劃書」——《江蘇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戰役目標圖、作戰任務圖、實現路徑圖,戰役號角吹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以規模空前的治汙行動、力度空前的執法行動、決心空前的改革行動,狠抓空氣品質改善和重點工作推進。「上下同欲者勝」,各地黨委政府堅決扛起攻堅責任,省生態環境廳等相關部門建立廣泛治氣聯盟。聞令而動、令出行隨,大家枕戈待旦、「同仇敵愾」,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沒有「傷筋動骨」,哪來「脫胎換骨」?每一微克PM2.5濃度的下降,每一個優良天的增加,背後都是龐大的系統工程。
開展「兵團作戰」,從「末端治理」向「過程防控」轉變。推進四大結構調整,「砸籠換綠」「騰籠換鳥」「開籠引鳳」,強化產業結構調整負面清單管理,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三五」鋼鐵去產能目標任務,超額完成煤電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目標,基本完成火電、鋼鐵等重點行業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累計完成重點治氣項目1.8萬餘項;超額完成煤炭消費總量削減目標任務;在全國率先出臺運輸結構調整補助政策,積極引導大宗貨物和貨櫃運輸「公轉鐵」,推廣應用新能源標準車20餘萬輛,淘汰營運中重型柴油貨車4萬餘輛;推行「清潔城市行動」,推進「智慧」工地建設,全方面、系統性強化工地、道路揚塵管控。
實施「協同作戰」,從「單一減排」向「雙減雙控」轉變。從單一的顆粒物減排,轉向PM2.5與臭氧雙減雙控。對VOCs濃度相對較高的重點工業園區開展精細化排查整治,切實削減VOCs排放。開展柴油貨車汙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移動源治理,優化機動車船結構。
推進「重點突破」,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緊盯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問題,選擇一批空氣品質排名靠後、治理不力地區,集中力量實施「點穴式」幫扶紓困,通過制訂攻堅方案、下沉技術服務、傳授先進經驗、安排扶持資金等方式,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
汙染有差異,創新解難題
汙染防治攻堅戰難不難?確實難!要不也不會稱之為「攻堅戰」。而其中一大難點就是,汙染有季節性、階段性差異,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思路解決問題。
我省開展「阻擊戰」,實施季節性攻堅措施。強化春夏季臭氧治理攻堅,出臺首家省級層面VOCs治理系統性方案,實施VOCs專項執法、減排管控、專家幫扶,完成32個重點產業集群整治任務;開展秋冬季綜合治理攻堅,出臺《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聚焦行動方案》,修訂完善《江蘇省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建立「可操作、可監測、可核查」的清單,夯實應急減排措施,在與汙染短兵相接中,阻擊汙染來襲。
在開展「阻擊戰」的同時,我省推進「殲滅戰」,開展系列專項行動。針對部分地區機動車排放、通航河道船舶排放、港口碼頭揚塵汙染等不同方面的突出問題,開展藍天保衛系列專項行動,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交辦、限期整改、跟蹤「銷號」。發起「衝刺戰」,深挖減排潛力。建立點位長制,首創性出臺點位長履職規則,對改善不力的,採取預警、約談、曝光等措施,推動點位長履職。在「背水一戰」的關鍵時刻,開展「百日攻堅」「深度挖潛」,建立「雙日專報、每周調度、雙周通報」推進機制,取得較好實效。
強化支撐,彰顯系統思維
我省運用系統化思維,標本兼治,久久為功,齊心協力,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加強監測監控,系統溯源評估。建成包含4331個監測點、3×3公裡的PM2.5網格化監測系統,推進各地安裝汙染源和用電「雙在線監控」。綜合運用手工監測、自動監測、走航監測、無人機航測「四位一體」立體監測,全面排查高汙染區域汙染物來源,及時評估管控措施落實情況。
引入「作戰參謀」,系統排查診治。開展PM2.5和臭氧汙染協同控制重大專項研究,建立「1+13」專家幫扶模式,省級聘請首席顧問領銜,幫助13個設區市分別組建專家「智囊團」,實施「排查、會診、整治、通報、反饋、評估」閉環管理工作模式,為大氣汙染問題把脈會診、找準癥結、對症下藥。
精準壓責問效,系統執法監管。在全國率先實現移動執法終端全覆蓋、全聯網、全使用,落實「543」工作法和現場執法「八步法」。實施「錦囊式」暗訪執法,提前打撈問題線索,直奔檢查對象,確保精準發現問題。建立汙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橫向全聯通、縱向全貫通,實現紀檢監察機關「嵌入式」監管,有效壓實治氣責任。
為強化「環保幹好幹壞不一樣」的鮮明導向,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建立環境應急管控停限產豁免機制,讓治理水平領先企業充分享受環保「紅利」。全省已有1171家工業企業和1345家建築工地納入豁免名單,該機製得到生態環境部肯定,並已在全國推廣。為破解中小企業治汙難、治汙貴困境,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汙」理念推進「綠島」建設,補齊中小企業治理設施短板,大幅降低治汙成本,已惠及企業3.2萬家。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
(責編:耿志超、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