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投入成為主體,基礎研究投入加速,政策環境持續向好 我國研發投入連續創新高

2020-10-06 方志四川

《人民日報》( 2020年10月06日 第 01 版)

人民日報北京10月5日電 (記者陸婭楠)成功完成32次宇航發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射突破300次大關;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完成部署;雪龍2號首航南極;世界首條智能高鐵京張高鐵開通運營……

2019年我國科技事業交出的這份亮眼成績單,離不開持續高強度的科技經費投入。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近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為22143.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研發投入高增長的背後,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再創新高,企業投入主體地位穩固。

2019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比上年增加2465.7億元,經費投入增速較上年加快0.7個百分點;R&D經費投入強度(與GDP之比)為2.23%,比上年提高0.09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這表明全社會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達成了高度共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龍海波說。

從國際上看,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鄧永旭介紹,2013年以來我國R&D經費總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二。R&D經費投入強度穩步提升,已接近歐盟15國平均水平。

企業的投入主體地位穩固。2019年,企業R&D經費比上年增長11.1%,佔全國R&D經費的比重達76.4%,對其增長的貢獻率達68.5%。其中,高技術製造業R&D經費投入強度為2.41%,比上年提高0.14個百分點,高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投入強度1.09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越是困難,越要加大研發投入,越要堅定轉型升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室主任付保宗說。

——研發投入高增長的背後,是基礎研究佔比首次突破6%,區域發展戰略成效顯著。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335.6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增速比上年大幅加快10.7個百分點;佔R&D經費比重為6.03%,比上年提高0.49個百分點,基礎研究經費佔比首次突破6%。

區域發展戰略成效顯著。2019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R&D經費分別比上年增長10.8%、17.7%和14.8%,中、西部地區增速均快於東部地區。從區域看,京津冀、長三角地區R&D經費分別比上年增長14.0%和12.9%;長江經濟帶R&D經費突破萬億元,達到10562.5億元,比上年增長14.7%。

——研發投入高增長的背後,是財政科技支出突破萬億元,政策環境持續向好。

財政投入持續增加。《公報》顯示,2019年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10717.4億元,比上年增長12.6%。「中央和地方財政科技支出雙雙保持較快增長,為科技創新實力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鄧永旭說。

政策環境繼續改善。國家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新活動的各項政策進一步落地落實,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相關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政策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政策的惠及面分別達到66.0%和56.2%,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企業對這兩項政策的認可度分別達到87.1%和88.9%,分別比上年提高2.8個和2.2個百分點。

進步很大,差距猶存。鄧永旭介紹,我國R&D經費投入強度與美日等科技強國相比尚顯不足,R&D產出多而欠優的現象亟須改善。「下階段,應努力實現對關鍵技術和核心領域的精準支持,確保各項支持政策落到實處,進一步提高科研人員主動性和自主權,不斷提高R&D產出質量和效率。」

相關焦點

  • 我國研發投入連續創新高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近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為22143.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研發投入高增長的背後,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再創新高,企業投入主體地位穩固。
  • 人民日報:我國研發投入連續創新高
    ,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再創新高,企業投入主體地位穩固。從國際上看,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鄧永旭介紹,2013年以來我國R&D經費總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二。R&D經費投入強度穩步提升,已接近歐盟15國平均水平。企業的投入主體地位穩固。
  •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給科技創新注入「強心劑」
    許多國家創新和發展經驗已經表明,對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不斷增加,有助於從源頭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有助於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培養世界級的領先人才。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無疑是給科技創新注入「強心劑」和「動力源」。 我國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企業研發經費規模已居世界前列,全社會科技投入不斷增長。
  • 金羊網評:厚積薄發,以更大投入贏得創新發展主動權
    我國研發投入連續創新高,正是為牢牢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供強大支撐力,為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提供強大牽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提供強大推動力。面向未來,我們要以更大投入促進自主創新的力量更加強大,不斷推進各類創新動能邁上新臺階,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更加穩固企業投入主體地位。
  • 財稅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分析
    Guerzoni & Raiteri(2015)研究不同政策對企業研發行為的影響,發現當控制不同政策的相互作用時,研發補貼和稅收減免政策的影響不再如曾經的研究報告的結論那樣有效率,而政府採購的影響更大。以上研究對於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對於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其共識是: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對於企業研發投入均有促進作用。
  • 國外基礎研究投入呈現顯著新趨勢
    著力增加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美國聯邦政府2019財年研發預算支出總額為1544億美元,再創新高,其中基礎研究經費增幅近5%,國家科學基金會、國立衛生研究院、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等5大基礎研究資助機構的基礎研究經費均至少增加2.9%(國防部高達
  • 中國目前亟需補齊基礎研究投入不足這塊短板
    在11月30日2020呢中國聯通科技創新大會上,中科院大學副院長、教授劉雲在演講中指出,中國在科技領域是「大而不強」,雖然中國研發投入總量世界第二,但研發強度與創新型強國之間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比例更低。
  • 研發投入佔比或成生物醫藥企業評優的指標之一
    【中國製藥網 行業動態】 據了解,目前上海、浙江、江蘇、湖北、福建、河北、河南、陝西等多地都在通過自行制定的企業信息收集表格,摸底企業資源,希望能推動更多本地企業佔得科創板先機。其中生物醫藥成為被目光瞄準的重點領域之一。據悉,摸底的具體指標除了營收、淨利潤等常規指標外,研發投入佔比、發明數等指標也幾乎成為徵集表格的「標配」。
  • 智庫聲音|企業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主體和微觀基礎
    企業正在逐步夯實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遠景目標的微觀基礎。優秀企業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視「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科技自立自強」由於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以及資源環境約束加劇,過去依賴要素投入、規模化擴張的發展模式早已無法適應新的發展要求。中國各級政府和一批優秀企業對此已有清醒認識。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我國科研基礎研究投入強度不足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我國科研基礎研究投入強度不足 原標題:   中新網6月14日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文表示,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基礎研究面臨很多問題,和美國基礎研究的投入相比,現在投入的強度還不夠。
  • 企業應成為國家基礎科學研究體系中的「第三極」
    但基礎研究是需要逐步積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因而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製約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競爭力的核心桎梏。那麼,我們該如何亡羊補牢,彌補這樣的差距呢?經過40多年創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加強和提升,不僅成為國家R&D活動投資的主體,佔比逐步穩定在75%以上,還成為國家科研組織活動的主體,在國家科技主體性計劃項目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更是重大創新成果落地的主要載體與直接完成者,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在諸多戰略性、前沿性新興技術領域中已經形成了與大學、科研院所並駕齊驅的研發能力,成為我國研發活動的
  • 季華實驗室將於下半年投入使用
    沈海泱表示,接下來區科技局將圍繞一個平臺+一個產業園的建設體系,加速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區科技局正在修訂新的創新平臺扶持辦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造線上對接平臺,將增強新引進平臺與南海本土企業的產學研合作,預計在下半年與技術經理人聯盟同步推出。
  • 光伏創新投入排行榜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如何判斷一家企業是否符合高新技術企業?常規的標準之一是其研發投入在營收的佔比至少要達到3%。哪些光伏企業在研發創新方面的投入最多?投資資源最強?黑鷹光伏統計了2020年前三季度79家光伏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情況(註:產業鏈上下遊不同環節會對創新投入的整體要求更不相同)。我們統計發現,79家企業累計投入研發費用98億元,同比增長17.30%。其中,32家光伏公司研發投入規模在1億元以上,前三名依次為通威股份投入7.36億元、正泰電器投入7.04億元、東方日升投入6.28億元。
  • 嚴重低估的醫藥股:國內知名創新藥龍頭企業,研發投入超千萬
    今日兩市繼續分化,早盤雙雙高開後,滬指在大金融、房地產、白酒等帶領下重回3000點,創業板則持續走低,收盤滬指漲1.38%,深成指漲1.01%,創業板跌0.76%。板塊表現上今日白酒板塊佔據漲幅榜第一名,前天主力淨流入17.9億元,而跌幅居前的則是前期表現不錯的醫藥板塊。
  • 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持續投入公益事業
    一路走來,秉承「推動汽車能源變革,創享智慧移動生活」的使命,深刻踐行「一切為了用戶,超級奮鬥,擁抱改變,誠信可靠,價值共享」的核心價值觀,正由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由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轉型升級,追求高質量發展,為實現「成為全球智能汽車品牌企業」的願景而努力前進。  2008年以來,小康集團納稅超過111億元,其中2019年營業收入(稅基)405億元,納稅13億元。
  • 新時期創新政策轉型思路與重點:以補短板為主向同時注重鍛長板轉變
    以科技投入類政策、創新主體類政策、產業創新政策、區域創新政策、創新基礎設施政策、創新環境政策為例。科技投入類政策面向基礎研究、各類科技計劃等。創新主體類政策包括企業創新政策、高校和科研機構成果轉讓政策、創新服務中介機構政策、促進產學研結合和人才流動政策,以及創新型人才培育、引進和鼓勵政策。產業創新政策包括支持高技術服務業、高端製造業等產業發展的政策。
  • 見證「十三五」|我國全球創新指數升至14位,基礎研究佔比首破6%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從基礎研究、科技工程再到前沿技術都取得矚目成就,「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也逐一從夢想變為現實。數據顯示,過去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7%增長到2.23%,同時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了一番,2019年超過2.2萬億元。
  • 烽火通信營收三年翻兩倍 10年研發投入百億成標杆
    從中國第一根實用化光纖誕生開始,我國光通信幾乎所有「第一」項首創均源於這裡,公司連續8年榮登「中國光通信最具綜合競爭力企業十強」榜首,在超大容量、超高速率、超長距離光通信傳輸領域,研發水平處於全球領先行列。在2016年及2017年度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中,公司連續獲評A級企業,是中央企業科研板塊中唯一進入A級的企業。
  • 官方談中國基礎研究問題:財政投入強度不夠
    中新社記者 張勤 攝   中新網6月14日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文表示,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基礎研究面臨很多問題,和美國基礎研究的投入相比,現在投入的強度還不夠。  國新辦今日舉行發布會,高文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的情況及答記者問。
  • 聚光科技調研簡報:聚焦發展高端儀器,高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競爭力
    投資要點:  監測設備領域龍頭,持續聚焦發展高端儀器。環境監測行業作為環保領域最具技術含量的細分子行業,在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驅動下需求得到不斷增長。公司業務涵蓋環境監測系統與運維、工業過程分析系統、實驗室分析儀器、水利水務信息化四大主要業務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