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十三五」|我國全球創新指數升至14位,基礎研究佔比首破6%

2020-12-25 第一財經

隨著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不只是「嫦娥五號」、「天問一號」,還有克隆猴問世、「蛟龍」探海、大飛機首飛、北鬥三號建成開通......「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從基礎研究、科技工程再到前沿技術都取得矚目成就,「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也逐一從夢想變為現實。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7%增長到2.23%,同時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了一番,2019年超過2.2萬億元。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提至14

12月19日,在2020-2021中國經濟年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的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15年的29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一個中等收入經濟體,而且是連續多年進步最快的經濟體。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原總幹事的弗朗西斯·高銳(Francis Gurry)在今年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解讀中表示:「中國在生產創新方面脫穎而出,可與包括荷蘭、英國和美國等在內的十大高收入經濟體相媲美。」鑑於中國的規模和進步,中國將繼續引領世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打破世界創新鴻溝的道路,樹立榜樣。

在GII一些細分指標上,中國今年表現突出,比如在創新質量上連續第八年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排名第一;擁有全球17個頂級科學技術集群,僅次於美國;在新的指標「全球品牌價值」中排名第17位,全球前5000個品牌中佔408個。

可見,「十三五」期間,我國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中進一步凸顯了支撐引領作用。

過去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7%增長到2.23%。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2019年達到1336億元。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了一番,2019年超過2.2萬億元。

北京、上海、粵港澳等科創中心加快建設,21家國家自創區和169家高新區成為地方創新發展「領頭雁」,高新區國內生產總值從8.1萬億元增長到12.2萬億元,五年增長超過50%。高新技術企業從7.9萬家增長到22.5萬家。

同時,「十三五」期間,我國在超級計算、軌道交通、量子信息、增材製造等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比如,在超級計算方面,我國繼續保持優勢,在世界超算Top500排名中,我國超級計算機臺數佔到45%,同時,在研製完成E級原型機的基礎上,正在向E級超級計算機進軍。在先進軌道交通方面,時速600公裡的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已經在試驗線上完成系統聯調聯試;時速400公裡以上速度等級高速動車組樣車已在長春正式下線。在量子信息技術方面,「墨子號」和「京滬幹線」的實驗,構建了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而在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方面,我國在移動通信、新藥創製、核電等領域同樣取得重大成果。比如,復興號高鐵投入運營,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5G、人工智慧、區塊鏈、新能源等加快應用。

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發展格局。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雯告訴記者,創新已經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一環。當前我國很多產業鏈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我們的科技力量,比如基礎研究能力還相對不足,並未出現引領世界技術潮流的新發現、新技術、新內容,這就制約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家統計局於今年10月公布了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測算結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28.3(以2005年為100,下同),比上年增長7.8%。分領域看,創新環境指數、創新投入指數、創新產出指數和創新成效指數分別達到249.9、199.1、295.3和168.8,分別比上年增長10.5%、3.0%、11.8%和3.1%。可見,我國創新環境明顯優化,創新投入穩步提高,創新產出大幅提升,創新成效進一步顯現,創新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統計師李胤解讀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的發展特點時表示,從測算結果看,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延續較快增長態勢。在四個創新分領域的21個指標中,有19個指標指數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企業佔比、百家企業商標擁有量、發明專利授權數佔專利授權數的比重及萬名科技活動人員技術市場成交額等4個指標指數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基礎研究佔比首破6%

作為科技創新的根基和源泉,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好比科技創新的「深蹲助跑」,決定了科技創新能夠跳得多遠。

「十三五」期間,我國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335.6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增速為近8年來最高;基礎研究經費佔R&D經費的比重為6.03%,比上年提高0.49個百分點,佔比首次突破6%。

五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從2015年的71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達16.9%,大大高於全社會研發投入增幅。同時,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加速,我國出臺了《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實施了《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等政策方案。

雖然進步明顯,但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基礎研究還有不小差距。

12月16日至18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會議提出,要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以前我們一直在提重視基礎研究,但是從來沒有到這麼高的高度。」陳雯對記者表示。

而在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張宓之博士看來,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是利用新型舉國體制,把分散在各部門的基礎研究力量協同起來,把國家、地方基礎研究的核心力量銜接起來,形成合力,也是面向長遠,不斷完善基礎研究國家創新體系,系統性布局基礎研究發展的重要思路。

他告訴記者,從時間節點上來看,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是支撐我國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實現我國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二節點的根本保障。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量質齊升 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
    10月21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全國科技界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 「十三五」期間我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嫦娥四號首登月背、北鬥導航全球組網、C919首飛成功、悟空和墨子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國家實驗室加快布局。」
  • 「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領域有哪些重大進展?一起來看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會上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國科技界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堅持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王志剛表示,過去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
  • 中國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更加注重原創導向,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在日前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十三五」時期,中國把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發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突破口,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一體化部署和全鏈條實施,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
  • 大國創新引擎再升級
    過去5年,他見證或了解到太多像天問一號這樣的關鍵節點——「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墨子號飛向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今後5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 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 大國創新引擎再升級
    過去5年,他見證或了解到太多像天問一號這樣的關鍵節點——「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墨子號飛向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今後5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 全球支付貨幣排名升至第五 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
    新華社上海7月24日電(記者 範子萌)《上海證券報》24日刊發題為《全球支付貨幣排名升至第五 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的報導。文章稱,7月23日,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6月,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升至第五位,佔比為1.76%。
  • 北京「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目標全面完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漸...
    2020年12月2日,北京懷柔科學城城市客廳A地塊項目舉行開工儀式,標誌著懷柔科學城首個綜合性、國際化公共服務配套項目啟動建設。當天,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開工,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主體結構封頂。
  • 上海升至第五,基礎科研水平提升
    根據調整後的「自然指數」,北京自2016年以來一直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上海則從2016年的第8位升至2019年的第5位,體現了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提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介紹,「自然指數」評估的是全球各大城市在82本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的科研論文產出,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獨立委員會根據期刊聲譽,在各自研究領域挑選出這些期刊。
  • 《自然》增刊發布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上海升至第五,基礎科研水平提升
    根據調整後的「自然指數」,北京自2016年以來一直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上海則從2016年的第8位升至2019年的第5位,體現了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提升。,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獨立委員會根據期刊聲譽,在各自研究領域挑選出這些期刊。
  • 斯裡蘭卡在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下降12位至第101位
    斯《每日金融時報》9月7日報導,斯裡蘭卡在最新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下降12位,從去年的第89位降至第101位,得分為23.78(最高分為100分)。  從結構上看,斯裡蘭卡在「人力資源和研究」、「市場成熟度」子指數中表現不佳,排名分別為第119位和第118位;而在「基礎設施」、「商業成熟度」、「知識與技術產出」等子指數中的表現較好,分別為第78、70和68位。
  • 武漢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升至第13位
    原標題: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升至第13位武漢抗疫科技成就獲世界認可長江日報記者金振強 攝長江日報訊(記者李佳)9月19日,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在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發布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最新數據和研究成果顯示,武漢在全球科研城市中升至第13位,北京、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聖何塞地區和上海分列第
  • 全球石墨烯創新發展指數首度發布
    (原標題:全球石墨烯創新發展指數首度發布) 日前,"2020京津冀石墨烯大會暨產業領袖峰會
  • 國家統計局解讀2018年中國創新指數
    從測算結果看,2018年中國創新指數首次突破200[1],達到212.0,比上年增長8.6%,增幅為2005年開始測算以來的最高;在四個創新分領域的21個指標中,有20個指標指數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企業佔比、R&D經費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萬名R&D人員專利授權數、百家企業商標擁有量及萬名科技活動人員技術市場成交額等5個指標指數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 全球21位!2020全球創新自然指數排名最新發布,南京實現四連跳
    日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了《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II2020)》。全球創新指數對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進行排名,中國名列第14位,17個城市入圍100強。其中,南京市排名中國第4,全球第21位,在國內僅次於深圳香港廣州、北京、上海。
  • 青島亮出「十三五」期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績單:青島港位居世界...
    全市港口生產性泊位114個(其中萬噸級深水生產性泊位89個),年綜合通過能力3.44億噸,貨櫃通過能力1301萬標箱;擁有貨櫃航線178條,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航線數量和密度居我國北方港口第一位。2019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全球港口連通性指數顯示,青島港列全球第八、中國第四。
  • 《自然》增刊發布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上海升至第五
    英國《自然》雜誌增刊《2020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最近發布,以「自然指數」為主要衡量指標,展示2019年位居全球前列的科研城市,北京、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聖何塞地區、上海分列全球前五位。根據調整後的「自然指數」,北京自2016年以來一直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上海則從2016年的第8位升至2019年的第5位,體現了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的提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介紹,「自然指數」評估的是全球各大城市在82本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的科研論文產出,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獨立委員會根據期刊聲譽,在各自研究領域挑選出這些期刊。
  • 【一流灣區】全球創新核心區域東移:中國創新指數位列全球第十四...
    &nbsp&nbsp&nbsp&nbsp《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131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4名,在37個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中排名第一,且仍然是全球創新指數(GII)排名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前100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廣東科創表現亮眼。
  • 中國排名全球創新指數14,約旦81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近期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II2000),展示了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全球創新趨勢以及131個經濟體的年度創新排名。疫情嚴重阻礙了全球創新的長期發展和某些創新活動,但同時也促進了部分行業尤其是衛生部門的創造力。報告呼籲進一步擴大對創新的支持,特別是收到疫情打擊的小型和初創企業。
  • 全球基礎前沿研究哪裡強?這四個中國城市上榜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放眼全球,基礎前沿研究的重鎮在哪裡?1月22日,《2020全球城市基礎前沿研究監測指數》報告正式發布。圖源:視覺中國會上,報告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周秋菊介紹,科學家是基礎前沿研究的主體,原創性科學成果是基礎前沿研究的主要內容,而研究前沿則代表了基礎前沿研究的生長點。因此,報告圍繞著研究前沿熱度指數、突破性成果、高被引科學家等三個方面構建了基礎前沿研究監測指數的邏輯模型並進行監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