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不只是「嫦娥五號」、「天問一號」,還有克隆猴問世、「蛟龍」探海、大飛機首飛、北鬥三號建成開通......「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從基礎研究、科技工程再到前沿技術都取得矚目成就,「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也逐一從夢想變為現實。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7%增長到2.23%,同時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了一番,2019年超過2.2萬億元。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提至14名
12月19日,在2020-2021中國經濟年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的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15年的29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一個中等收入經濟體,而且是連續多年進步最快的經濟體。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原總幹事的弗朗西斯·高銳(Francis Gurry)在今年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解讀中表示:「中國在生產創新方面脫穎而出,可與包括荷蘭、英國和美國等在內的十大高收入經濟體相媲美。」鑑於中國的規模和進步,中國將繼續引領世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打破世界創新鴻溝的道路,樹立榜樣。
在GII一些細分指標上,中國今年表現突出,比如在創新質量上連續第八年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排名第一;擁有全球17個頂級科學技術集群,僅次於美國;在新的指標「全球品牌價值」中排名第17位,全球前5000個品牌中佔408個。
可見,「十三五」期間,我國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中進一步凸顯了支撐引領作用。
過去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7%增長到2.23%。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2019年達到1336億元。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了一番,2019年超過2.2萬億元。
北京、上海、粵港澳等科創中心加快建設,21家國家自創區和169家高新區成為地方創新發展「領頭雁」,高新區國內生產總值從8.1萬億元增長到12.2萬億元,五年增長超過50%。高新技術企業從7.9萬家增長到22.5萬家。
同時,「十三五」期間,我國在超級計算、軌道交通、量子信息、增材製造等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比如,在超級計算方面,我國繼續保持優勢,在世界超算Top500排名中,我國超級計算機臺數佔到45%,同時,在研製完成E級原型機的基礎上,正在向E級超級計算機進軍。在先進軌道交通方面,時速600公裡的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已經在試驗線上完成系統聯調聯試;時速400公裡以上速度等級高速動車組樣車已在長春正式下線。在量子信息技術方面,「墨子號」和「京滬幹線」的實驗,構建了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而在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方面,我國在移動通信、新藥創製、核電等領域同樣取得重大成果。比如,復興號高鐵投入運營,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5G、人工智慧、區塊鏈、新能源等加快應用。
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發展格局。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雯告訴記者,創新已經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一環。當前我國很多產業鏈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我們的科技力量,比如基礎研究能力還相對不足,並未出現引領世界技術潮流的新發現、新技術、新內容,這就制約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家統計局於今年10月公布了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測算結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28.3(以2005年為100,下同),比上年增長7.8%。分領域看,創新環境指數、創新投入指數、創新產出指數和創新成效指數分別達到249.9、199.1、295.3和168.8,分別比上年增長10.5%、3.0%、11.8%和3.1%。可見,我國創新環境明顯優化,創新投入穩步提高,創新產出大幅提升,創新成效進一步顯現,創新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統計師李胤解讀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的發展特點時表示,從測算結果看,2019年中國創新指數延續較快增長態勢。在四個創新分領域的21個指標中,有19個指標指數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企業佔比、百家企業商標擁有量、發明專利授權數佔專利授權數的比重及萬名科技活動人員技術市場成交額等4個指標指數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基礎研究佔比首破6%
作為科技創新的根基和源泉,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好比科技創新的「深蹲助跑」,決定了科技創新能夠跳得多遠。
「十三五」期間,我國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335.6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增速為近8年來最高;基礎研究經費佔R&D經費的比重為6.03%,比上年提高0.49個百分點,佔比首次突破6%。
五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從2015年的71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達16.9%,大大高於全社會研發投入增幅。同時,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加速,我國出臺了《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實施了《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等政策方案。
雖然進步明顯,但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基礎研究還有不小差距。
12月16日至18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會議提出,要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以前我們一直在提重視基礎研究,但是從來沒有到這麼高的高度。」陳雯對記者表示。
而在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張宓之博士看來,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是利用新型舉國體制,把分散在各部門的基礎研究力量協同起來,把國家、地方基礎研究的核心力量銜接起來,形成合力,也是面向長遠,不斷完善基礎研究國家創新體系,系統性布局基礎研究發展的重要思路。
他告訴記者,從時間節點上來看,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是支撐我國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實現我國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二節點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