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談中國基礎研究問題:財政投入強度不夠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官方談中國基礎研究問題:財政投入強度不夠

2016-06-14 11:52: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6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韓宇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新社記者 張勤 攝

  中新網6月14日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文表示,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基礎研究面臨很多問題,和美國基礎研究的投入相比,現在投入的強度還不夠。

  國新辦今日舉行發布會,高文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的情況及答記者問。在被問及「中國原始創新能力目前與世界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中國基礎研究發展還面臨哪些挑戰」時,高文作出上述回應。

  高文表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以來,國家基礎研究開始紮實全面地鋪開。但由於中國還屬於發展中國家,基礎研究也是發展中的,確實面臨很多問題。

  他指出,經費就是一個問題。和美國基礎研究的投入相比,中國現在投入的強度還不夠,怎樣能在基礎研究方面增加投入,這是一個至少未來,不光是「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都將是重點討論的命題。基礎研究原則上是不能靠企業和社會,主要靠中央財政的投入,也可能地方政府會有一些投入,全世界各國的基礎研究主要靠中央財政。

  高文表示,怎麼樣用好中央財政的錢,如果政策得當,除了中央財政以外,企業也有一些投入。基礎研究投入上升的速度非常快,有一個數據,基金委剛成立的時候,國家的投入是8000萬元人民幣,現在是248億,30年就升了300倍。隨著總量的增加,中國以後不可能有這樣上升的速度,總量的投入隨著發展可能速度會降下來,但是總量還是會慢慢與國外總量並行。

  高文指出,因為基礎薄,又要發展,在科研誠信方面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基金委這些年在科研道德建設方面也在出臺各種各樣的法規、規範、規定、建議。原創的東西要想做出來需要比較長期的積累,量到了一定的時候才能產生質變。

  他說,現在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還沒有到來,這個轉折點大概到2020到2030年之間,需要更耐心一點。基礎研究除了需要沉澱以外,還允許失敗,自由探索,可能成也可能不成,目前社會氛圍還沒有那麼寬容,所以也希望營造一些好一點的、寬容一點的氛圍,讓做基礎研究的人能夠更放心大膽去做。

  高文稱,只要認認真真做,沒做出預期成果也沒有關係,做出來、做不出來並不影響後續承擔基金項目,社會對基礎研究失敗的寬容也是需要一起努力的。

相關焦點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我國科研基礎研究投入強度不足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我國科研基礎研究投入強度不足 原標題:   中新網6月14日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文表示,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基礎研究面臨很多問題,和美國基礎研究的投入相比,現在投入的強度還不夠。
  • 中國目前亟需補齊基礎研究投入不足這塊短板
    在11月30日2020呢中國聯通科技創新大會上,中科院大學副院長、教授劉雲在演講中指出,中國在科技領域是「大而不強」,雖然中國研發投入總量世界第二,但研發強度與創新型強國之間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比例更低。
  • 企業投入成為主體,基礎研究投入加速,政策環境持續向好 我國研發投入連續創新高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近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為22143.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研發投入高增長的背後,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再創新高,企業投入主體地位穩固。
  •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給科技創新注入「強心劑」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進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各界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布局,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探索多元化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鼓勵研發投入的政策體系,提升科技經費投入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 中科院教授:基礎技術研究投入太少
    中科院大學副院長、教授劉雲發表了自己的演講,其認為目前國內情況在科技領域是大而不強,雖然說國內的研發投入佔到了世界總量的第二,但是研發強度和創新型強國之間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比例佔得太低了。
  • 我國環境財政支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摘要:我國環境財政支出在治理環境汙染、促進環境保護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由於環境財政支出納入預算管理的時間不長,還存在著環境汙染治理支出不足,環保部門經費不足,環境科技投入不足等問題,對此,本文提出要理順環境保護支出中的事權,並加強環境財政支出的預算管理。
  • 經濟周期視角下的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研究
    克服已有模型局限,將經濟周期特徵納入中國財政支出乘數問題研究框架,系統測算中國財政支出乘數,並著重定量考察財政支出乘數與經濟周期的關係,研究發現:中國財政支出乘數高於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但與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財政支出乘數具有比較明顯的逆周期特徵,經濟低迷時期財政支出乘數是經濟繁榮期的2.3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財政支出乘數顯著高於其他時期。
  • 我國研發投入連續創新高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近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為22143.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研發投入高增長的背後,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再創新高,企業投入主體地位穩固。
  • 關於財政課題調研及其撰寫的若干問題
    作為政府綜合部門的財政部門,工作有沒有作為,工作有沒有創新,離不開財政課題的調研。財政課題的調研是地方財政不斷推陳出新的重要手段,是地方財政不斷改革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應該說,在地方財政部門中,財政課題的調研工作很重要,但要把財政課題的調研工作做好也很困難,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筆者就有關財政課題調研問題,談點初淺的思考。
  • 人民日報:我國研發投入連續創新高
    ,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再創新高,企業投入主體地位穩固。2019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比上年增加2465.7億元,經費投入增速較上年加快0.7個百分點;R&D經費投入強度(與GDP之比)為2.23%,比上年提高0.09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這表明全社會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達成了高度共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龍海波說。
  • 國外基礎研究投入呈現顯著新趨勢
    著力增加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美國聯邦政府2019財年研發預算支出總額為1544億美元,再創新高,其中基礎研究經費增幅近5%,國家科學基金會、國立衛生研究院、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等5大基礎研究資助機構的基礎研究經費均至少增加2.9%(國防部高達
  • 發揮財政職能 助力打造美麗中國
    吉林省各級財政部門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擺在財政工作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創新支持方式,加快完善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財稅政策保障機制,推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 趙燕菁:是「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
    那麼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是如何實現資本中積累的,作為經歷過戰爭的國家,中國自然不可能向外擴張,那麼只能通過內部積累,而土地給中國的資本積累提供了重要基礎。  趙燕菁也這樣說到過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可見土地制度在我國發展過程中所建立下的功能。也許有的人關於此論點有著不同的想法,那麼我們首先來認識趙豔菁這個人。
  • 「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
    沒有「土地財政」,今天中國經濟的很多問題不會出現,但同樣,也不會有今天中國的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中國城市偉大成就背後的真正秘密,就是創造性地發展出一套將土地作為信用基礎的制度——「土地財政」!藉助土地巨大融資能力,地方政府可以執行無人能敵的稅收減免和地價補貼。其補貼規模之大,甚至使得如此高的稅率都變得微不足道。
  • 講座︱廈大教授陳明光:史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經驗談
    從碩士論文到博士論文,陳先生的研究範圍隨之擴大,從財政收入問題擴大到整體財政研究;從唐後期中央與地方分割主要財政收入(賦役)的關係,擴大到有唐一代的財政管理體制和財務行政等,但核心都是唐代財政問題。陳先生夫子自道:這兩篇學位論文基本奠定了他以後數十年的學術研究領域,及其所能達到的高度與深度。
  • 中國科學家談解決「卡脖子」問題:需重視基礎研究
    所以,今天的基礎研究某些地方沒到位,很可能導致未來20年後又被別人『卡脖子』。」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17日在北京呼籲,重視技術工程與國際競爭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被別人「卡脖子」的問題。
  • 清除基礎研究道路上的「荊棘」
    正因如此,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強化基礎研究戰略部署,全球科技競爭不斷向基礎研究前移。但是眼界放寬,對標世界科技強國就會發現,基礎科學研究依然是制約我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短板。  阻礙基礎科學研究長足發展的,首先是思想認識問題。一些有條件的地方缺乏長遠眼光,對基礎科學研究不以為然,並沒有把基礎研究作為戰略資源對待,往往是「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幹起來不要」,使得基礎科學研究在一些地方成了「空中樓閣」。其次是投入結構的問題。
  • 中國基礎科研急需「為未來而來」
    從2015年開始,美國的精英階層逐漸開始出現科技封鎖中國的呼聲,並在川普上臺之後得到加速實施。也是在2018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明確要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構建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鼓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基礎研究投入。
  • 北京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超過紐約、柏林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楊仁全介紹,全市R&D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超過了紐約、柏林等國際知名創新城市。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楊仁全。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十三五」時期是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加速發展期。五年來,北京支持開展數學、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自主探索。
  • 「納米孿晶純銅極值強度的形成機制」入選2009年度中國基礎研究...
    1月13日,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開展的「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的評選結果正式揭曉,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磊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與盧柯研究員、丹麥Risφ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的研究成果「納米孿晶純銅極值強度的形成機制」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