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孿晶純銅極值強度的形成機制」入選2009年度中國基礎研究...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1月13日,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開展的「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的評選結果正式揭曉,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磊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與盧柯研究員、丹麥Risφ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的研究成果「納米孿晶純銅極值強度的形成機制」榜上有名。

該研究首次利用共格孿晶界獨特的穩定界面結構獲得了具有超細特徵尺寸納米結構金屬,發現當純金屬Cu中納米孿晶片層尺寸小於某一臨界值時,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該工作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相關焦點

  • 納米孿晶純銅的強度和導電性研究
    因此,如果在金屬中獲得高密度的孿晶界,將可能有效提高金屬的強度而對其導電性能影響很小。孿晶結構在自然界中並不罕見,它可以通過塑性變形、相變、退火以及其它物理化學過程在許多金屬或合金中形成。 本研究採用脈衝電沉積技術製備具有高密度生長孿晶的高純銅(99.998%)。電解液為CuSO4,基板為鍍有Ni-P非晶態合金的鐵板。峰值電流為0.5 A/cm2,pH 值為1。
  • 科學家發現納米孿晶銅的極值強度和超高加工硬化效應
    、丹麥Risφ國家實驗室的黃曉旭博士合作研究的成果,他們利用共格孿晶界獨特的穩定界面結構獲得了具有超細特徵尺寸的納米結構金屬,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將增加材料的強度。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普通多晶體金屬材料的強度通常隨晶粒尺寸的減小而升高。
  • 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09年度中國高等...
    12月24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0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迎芳研究員研究組與南開大學饒子和教授研究組合作的研究成果《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近年來,由H5N1、H1N1等不同亞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疫情,對全球的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 盧柯:「納米材料」研究深化了對晶格熱穩定性的認識
    合作研究納米晶體形成動力學方面取得一些重要進展,發表論文數篇。1993年4月盧柯博士回國後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組建了關於納米金屬材料的研究組,並延續與馬普金屬所的合作研究內容。1994年8月R·Lück博士來華在瀋陽開展合作研究,為期一個月。1994年9月至1995年2月,盧柯博士再次訪問馬普金屬所,與德國科學家繼續開展同一領域的合作研究。
  • 「拓撲絕緣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入選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1月18日上午,科技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清華大學薛其坤、陳曦研究組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馬旭村研究組,方忠、戴希研究組,孫慶豐和謝心澄,在拓撲絕緣體領域實驗和理論兩個方面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廣泛影響,該成果以總選票排名第一入選「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研究類)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3-20  瀏覽
  • 『納米 研究』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納米科技獨佔2席
    2019年2月27日,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的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該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
    英國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與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合作發表的論文《不受歷史循環變形影響的納米孿晶金屬》。他們發現具有晶體學對稱結構的納米孿晶金屬與傳統金屬材料不同,不但具有循環穩定響應而且疲勞累積損傷非常有限。  疲勞通常指反覆施加循環外力而引起的一種材料性能弱化過程。
  • 深晚報導|深大一項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近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公布了 "2019 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名單,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 20 項重大光學成果獲此殊榮 ( 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 10 項 ) 。其中,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杜路平、袁小聰教授的研究成果 " 近場光學旋渦中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 " 入選十大基礎研究類成果。據悉,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由光的自旋 - 軌道耦合產生的 " 光學斯格明子 " 結構,為微納尺度的光場調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科技部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克隆獼猴等入選
    非洲以外的最古老人類可能在中國的黃土高原?人類患上抑鬱症是因為大腦外側韁核的神經元在高頻放電?牛頓先生,您的萬有引力常數已被中國同志精確測量……2018年,中國的基礎研究領域熠熠生輝。2019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 金屬所研製出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純銅
    純金屬(如銀、銅等)具有很高的導電率,但其強度極低(均小於100MPa)。通過多種強化手段可以提高金屬的強度,如合金化(添加合金元素),晶粒細化或加工強化,但這些強化技術往往導致金屬材料電導率的大幅度降低。其原因在於這些強化技術本質上是在材料中引入各種缺陷,如晶粒細化引入更多晶界,加工強化引入大量位錯,這些缺陷會顯著增大對電子的散射,從而降低導電性能。
  • 北大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近日,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正式發布,北京大學工學院周歡萍課題組、化學學院嚴純華/孫聆東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闡明銪離子對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入選。闡明銪離子對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自2009年出現以來,已經成為效率最高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是廣受關注的新一代光伏技術。
  • 哈獸研參與成果「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中國...
    2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重大科學進展「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非洲豬瘟病毒衣殼蛋白結構及其組裝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等單位,在上海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連續收集了高質量數據,採用一種優化的圖像重構策略,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衣殼的三維結構,其解析度達到4.1埃。
  •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2009年1月30日,美國Science雜誌報導了此結果。評審人認為,作者在利用納米孿晶強化材料本質方面獲得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不但豐富和拓寬了人們對納米尺度材料塑性變形的本質的認識,同時也為進一步發展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及其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這一發現表明,當純金屬的特徵尺寸降低至納米量級時,由於塑性變形機制的變化會導致極值強度的出現,同時表現出一般金屬材料所不具備的超高加工硬化效應。2009年1月30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了此結果。
  • 中國科大6項研究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
    我校負責的光量子計算、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和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譜成像等研究成果以及參與的空間科學前沿探索與月球探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科學研究進展等5項成果入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進展。同時,我校參與的基於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的新冠肺炎基礎及其轉化研究入選「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進展,該研究中由中國科大提出的「託珠單抗+常規治療」方案編入國家診療方案。
  • 納米中心分子間氫鍵成像入選《自然》雜誌2013年度圖片
    12月18日,《自然》公布了該雜誌評選的2013年度圖片(Images of the Year),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成果——分子間氫鍵成像入選。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在實空間觀測到分子間氫鍵和配位鍵相互作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分子間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5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5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中國科學院牽頭完成或參與完成的七項成果入選其中,分別是: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理論預言並實驗驗證外爾半金屬的存在,揭示伊波拉病毒演化及遺傳多樣性特徵,實現對反物質間相互作用力的測量,探測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發現東亞最早的現代人化石,實現對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