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基礎研究投入呈現顯著新趨勢

2020-11-12 光明日報

日趨激烈的國際科技創新競爭使各創新大國更加重視作為創新源頭的基礎科學研究,近年其對基礎研究的資助呈現以下顯著特點。

著力增加基礎研究經費投入

美國聯邦政府2019財年研發預算支出總額為1544億美元,再創新高,其中基礎研究經費增幅近5%,國家科學基金會、國立衛生研究院、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等5大基礎研究資助機構的基礎研究經費均至少增加2.9%(國防部高達19.4%)。今年5月美國國會一項新法案更是提議未來5年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額外撥付1000億美元,其中最大一部分資金用於資助若干大學技術中心在10個關鍵領域的基礎研究。加拿大聯邦政府2018財年基礎研究經費預算猛增25%,被稱為「親科學」的預算。德國政府決定自2018年起除原有高校科研經費外,每年額外投入3.85億歐元專門資助精英大學開展科學研究;2021—2030年對主要從事基礎研究的馬普學會、亥姆霍茲聯合會等研究機構的資助每年遞增3%。韓國和俄羅斯近年均將40%以上的政府研發經費用於資助基礎研究,韓國政府2019財年基礎研究經費預算同比增長23%,俄羅斯最新出臺的2030年科技發展規劃提出,要確保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不低於2015年的水平(14.4%)。

基礎研究資助方式呈現三大特點

一是在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前沿領域長周期重金支持大型研究項目,致力於實現深層科學研究突破。美國法定聯邦政府10年內強制性支出48億美元,用於腦科學、精準醫學和抗癌「登月」三大研究計劃;法定實施為期10年的「國家量子計劃」,前5年向聯邦三大基礎研究資助機構撥款12.75億美元資助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歐盟正在實施其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基礎研究項目——10年內向人腦計劃、石墨烯、量子技術3大未來新興技術旗艦項目分別投入10億歐元。韓國「人工智慧研發戰略」5年內將投資20億美元,重點支持核心技術和新一代人工智慧基礎理論研究,提升人工智慧技術創新能力。

二是通過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和公私聯合資助,推動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化融通發展。加快從研究創意到商業化應用間的速度,推動研究創新反哺經濟發展已成為各國強化基礎研究發展的核心動力。美國川普政府將「從實驗室到市場」作為所有聯邦機構的優先目標,其「量子信息科學戰略」的主旨是通過量子力學和信息科學的融合研究引領量子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為此,美國政府採用「科學優先」的方法,與學術界和產業界建立量子研究聯盟,共同識別科學與應用領域具有廣泛經濟影響的重大挑戰,並通過公私聯合融資方式跨越量子科學、技術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鴻溝,助推量子技術早期應用。德國政府發布的首個「量子技術:從基礎到市場」研究框架計劃的主旨也是將科學研究與產業戰略更加緊密地結合,全面推進量子技術基礎研究及其成果的轉化應用。英國政府將人工智慧和數據革命列為英國面臨的四大挑戰之一,並與人工智慧產業界直接籤訂合作協議,對人工智慧進行首輪10億英鎊(政府出資7億,私營部門3億)的聯合投資,目標是通過產學研協作融通實現人工智慧研究的社會經濟效益,使其到2030年達到GDP的10%。

三是實施「以人為中心」的基礎研究資助機制,加強青年科研人才培養和儲備。近年來,很多國家和地區開始改變以項目為主的基礎研究資助機制,建立以研究人員為中心的支持體系。歐盟「地平線2020」總額高達130億歐元的前沿基礎研究資助計劃完全以人才成長為主線進行部署,幫助青年人才獨立開展職業生涯、組建科研團隊直至成為學科帶頭人。日本今年1月專門出臺「強化研究能力和支持青年研究人員綜合措施計劃」,其舉措之一是提供以青年研究人員為中心的挑戰性研究資助,設立最長10年期的創發性研究支持項目,每年為700—1000人各提供1500萬~3000萬日元(約100萬~200萬人民幣)的研究經費。韓國近年持續擴大以研究者為中心的基礎研究投資,其規模將從2019年的1.71萬億韓元增加到2022年的2.52萬億韓元。俄羅斯政府宣布2018—2024年投入709億盧布,構建完整的青年科研人才培養和職業發展體系,到2024年使頂尖研發機構青年科研人員比例提高25%。

加速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助力地方和區域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出現頹勢、新動能不足等問題的出現,藉助地方和區域發展推進基礎研究成果應用轉化成為一條路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20年5月發布《2030年願景》提出,要充分利用美國基礎研究的領先優勢,推進「發現」向「創新」的轉化,召集大學、企業和各州合作夥伴,研究基礎研究成果轉移轉化的最佳實踐。美國國會兩黨議員5月底提出的《無止境的前沿法案》更是提出未來5年內,在美國具有創新潛力的地區及指定地區投資100億美元,打造10~15個區域技術樞紐,推動這些地區成為關鍵技術研發和製造的全球中心。英國政府近日承諾將儘快與地方政府共同制定《英國區域研發戰略》,確定如何在英國各地進行研究和創新投資,並使之與地方優先事項和計劃保持一致,以釋放全部研發增長潛力,增加地方研發成果產出,加速經濟復甦,提升整個英國的研發水平。

(作者:薑桂興,系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我國科研基礎研究投入強度不足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我國科研基礎研究投入強度不足 原標題:   中新網6月14日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文表示,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基礎研究面臨很多問題,和美國基礎研究的投入相比,現在投入的強度還不夠。
  • 官方談中國基礎研究問題:財政投入強度不夠
    中新社記者 張勤 攝   中新網6月14日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文表示,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基礎研究面臨很多問題,和美國基礎研究的投入相比,現在投入的強度還不夠。  國新辦今日舉行發布會,高文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的情況及答記者問。
  • 企業投入成為主體,基礎研究投入加速,政策環境持續向好 我國研發投入連續創新高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近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為22143.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研發投入高增長的背後,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再創新高,企業投入主體地位穩固。
  • 漢江「水華」呈現新趨勢 持續時間延長頻率加快
    漢江「水華」呈現新趨勢 持續時間延長頻率加快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  記者丁玥 通訊員沈軒報導:省政府昨日召集省環保局、水利廳、氣象局、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及業界權威專家,召開了「漢江流域『水華』形勢分析會」。
  •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給科技創新注入「強心劑」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進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各界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布局,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探索多元化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鼓勵研發投入的政策體系,提升科技經費投入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 「高分一號」衛星投入使用成果顯著
    中新網北京12月30日電 題:「高分一號」衛星投入使用成果顯著  作者 劉昊元 張素  「知天知地,勝乃可全。」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用簡單八個字道出了取勝的秘訣——通曉天時,熟知地利。如今,「高分一號」衛星的投入使用讓古人所期盼的「千裡慧眼」變為現實。
  • 中國目前亟需補齊基礎研究投入不足這塊短板
    劉雲稱,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原始創新能力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例如中央財政基礎研究投入佔95%以上,但地方財政基礎研究投入少,80%以上投到產業化階段。企業基礎研究投入極少,佔比不到1%。企業研發投入90%以上投在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上,很少投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 神經語言學研究新趨勢: 從病理邁向生理
    但是,隨著神經科學、語言學,尤其是心理語言學的不斷進步,神經語言學研究正表現出從病理邁向生理的新趨勢。本文先通過梳理這一新趨勢發展脈絡過程,概括出傳統病理取向研究的五大學說,進而在梳理生理取向研究中,從神經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的結合視角出發,分析了四個最主要前沿研究熱點問題的新進展,探討了「優化語言學習」的鮮明特色及其「幹預」在優化中的重要性,並從優化外語教學的四個方面闡述了新趨勢帶來的啟示。
  • 「智庫研究」新型高校智庫:成長階段、資源投入與影響力
    如此看來,在相同的制度背景下,基於成長視角對高校智庫影響力驅動因素的研究,所獲得成果或許比單純關注智庫投入產出更具有直接的啟示意義和實際價值。2 文獻綜述國內學界針對高校智庫影響力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其一是對高校智庫影響力內涵界定及評價研究。有學者繼承國外智庫理論成果,主張從學術、理論研究決策、公眾 [3]、同行影響力 [4] 及國際影響力 [5] 等多維度衡量高校智庫影響力。
  • 綠色醫療新趨勢 外用磁療降血壓
    ——關於高血壓與磁療適宜性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0年11月29日,由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主辦的「高血壓與磁療適宜性研究學術研討會暨金牌降壓表產品專家鑑定會」在北京301遠程健康管理中心召開。共同出席本次會議的有來自傳統醫學、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理療、中老年慢病管理等多個領域權威專家及中國健康行業的領導和新聞媒體。
  • 地理資源所揭示中國大氣氮沉降的轉型變化新趨勢
    針對該科學難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貴瑞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合作,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大氣溼沉降觀測平臺觀測研究數據為基礎,整合了中國農業大學氮沉降觀測網絡(NNDMN)、中國氣象局國家酸監測網的觀測數據及文獻檢索數據,進而研製開發了以GOME、SCIAMACHY、OMI衛星觀測的NO2柱濃度數據和IASI衛星觀測的NH3柱濃度數據為基礎的大氣幹沉降遙感反演模型,首次構建了
  • 中科院教授:基礎技術研究投入太少
    ,但是研發強度和創新型強國之間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比例佔得太低了。這更加的證明了劉雲教授所說的的確是非常有道理,咱們基礎研究的投入不足,所以造成的原始創新能力薄弱。 而且從基礎研究的投入來看
  • 學習者信息素養、在線學習投入及學習績效關係的實證研究
    也有研究表明信息素養對網際網路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者深度思維具有顯著影響,與所構建的個人知識網絡質量呈顯著正相關[16]。基於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學習者信息素養對在線學習投入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H2:學習者信息素養對其深度學習動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H3:學習者信息素養對其深度學習策略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
    沒有分子生物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研究,就不會產生轉基因技術和相關產業。我國是美國之後自主研製轉基因抗蟲棉並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的第二個國家。從1997年轉基因抗蟲棉花在我國大面積推廣使用,到2006年我國種植轉基因棉花大約3500萬公頃,佔棉花種植面積的60%以上,每畝減支增收130元,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
  • 齊媛:網絡學習環境對小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研究——以教客平臺為例
    由於網絡學習最早從高等教育領域興起, 當前對網絡學習投入的研究主要以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從內容上看, 研究者主要聚焦於學習過程中具體的在線交互行為, 因而更為關注微觀心理層面的學習投入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 如認識信念、動機類型等對網絡學習投入的影響。基礎教育領域的學習投入研究則呈現出不同特點。關於中小學生學習投入的研究主要在相對宏觀的層面展開, 且集中在傳統學習環境下。
  • 顧祥林:基礎研究提質增效,從優化學術生態開始—新聞—科學網
  • 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雲南網訊(記者 胡曉蓉)記者近日從省林草局了解到,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我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多個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有效保護,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經過探索實踐,我省在極小種群野生動物物種保護措施和保護管理模式方面取得很大突破,亞洲象數量從150頭增長到300頭左右,滇金絲猴數量從1400隻增長至2600隻左右,西黑冠長臂猿、黑頸鶴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旗艦動物拯救保護成效顯著。
  • 國外基礎科研資助和管理法律制度比較研究
    德意志研究聯合會每年發布各種項目,包括一般項目、重點項目、特殊研究領域和人才培養項目等。從基礎研究到新興前沿領域,從科研課題到人員交流、培養和活動項目。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對推動德國科學技術研究貢獻非凡,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其靈活有效的項目設定權。比如,經過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大委員會討論,設立諸如「德國科學家促進獎」(即萊布尼茨獎)等重要項目。
  •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1999-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勞動力總就業佔全國比重變化   從集聚到擴散:區域經濟及工業空間分布出現新變化   「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中國工業的空間分布呈現出擴散的趨勢在工業活動擴散化趨勢的影響下,中國整體經濟活動也從2006年開始打破以往不斷集聚的趨勢,呈現出空間擴散的特徵。   不難發現,中國工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呈現出明顯的「北上西進」趨勢,即工業開始由東部地區向東北和中西部轉移。由於工業化進程還遠未結束,中國整體經濟活動也「跟隨著」工業的分布,呈現出由東部地區向北部環渤海區域和東北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轉移擴散的新趨勢。
  • 國外大科學裝置科普功能發揮對我國的借鑑
    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大科學裝置呈現迅速發展的新態勢。世紀之交開始,各國紛紛制定國家大科學裝置發展規劃,對大科學裝置建設進行了規模龐大且穩定的投入並產生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大科學裝置已日益成為重大原始創新的重要載體,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爭相布局建設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