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中新社等權威媒體爭相報導了擁有獨特育人方式的"神奇"實驗班——這個實驗班有最頂尖的院士級別導師,最先進的實驗室資源,有"學霸"中精選出的"學霸",有最硬核的基礎學科和"量身定做"的科研計劃,十年時間為中國培育了百餘名科研領軍人才……這個優秀的團隊,就是南京大學國家實驗室實驗班(以下簡稱實驗班)。
研究型領軍人才培養基地
10年前,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召開,"建設人才強國"的總號角吹響,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迎來新的機遇。當時,中國的高等教育正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研究生教育。
慮到當時的局面和對教育的遠慮,現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微結構國家實驗室主任邢定鈺和一批實驗室相關人員於2009年提出設想,創建"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實驗班",面向南京大學物理、化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三個學院招生。
按照當時的設想,實驗班是要利用當時正在籌建的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為實體,定位在物理、化學、材料學等學科,選拔培養理論基礎紮實、實驗技能過硬、思維能力出眾、對前沿科學敏感度高的研究型後備領軍人才。設想一經提出,南京大學就對此表示了支持。當年,本科-碩士-博士八年一貫制培養模式的國家實驗班獲批啟動,正式開始招生。
選拔早,不唯學分績,著重考察學生綜合素質;試行導師流動機制,從學生興趣點出發,為每個學生"量身打造"科研計劃;專項津貼解決學生後顧之憂……一個打破傳統研究生培養模式局限、本碩培養改革創新的全新培養模式形成了。
科研資源集中、師資力量豐富、培養模式先進……在教育部"2011計劃"協同創新機遇期和南大研究生創新教育的調整檔口下,實驗班迎來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不以分數論"英雄"
百年名校南京大學物理、化學系等基礎學科的學生,是旁人眼中的"學霸",既要精選"學霸"中的"學霸",那麼選拔標準便不僅是分數這般簡單。
實驗班首屆畢業生、南大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雎長城表示,自己大一大二時成績並不突出,但是在面試實驗班時,他感受到了很大的自由度,同時擁有了很大的展示和發揮空間,最終他成功入選。
與傳統和主流的唯學分績的選拔模式相比,實驗班確立了"學分績+專業面試"的選拔標準,將綜合素質作為主要考察因素,關注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關注有志於投身基礎研究的優秀人才。
雎長城回憶,當年物理學院近一半學生報名,最終卻只有27位入選,一些學分績很高的學生竟落選。這種大膽創新的選拔方式,打破了傳統的培養局限,從一開始就為綜合水平高、自主能力強的學生提供了後續科研的培養資格與配套資源。
為中國培養年輕的創新力量
實驗班匯聚了一批導師"天團":院士、傑青等頂尖學者"不拘一格",選拔出優秀學子,組合成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全新模式和平臺。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潛能得以激發,導師在培養過程中也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減少資源浪費。
在資源優良的環境下,實驗室的終極目標是為中國培養、留下、成長起一批獨當一面的領軍型科研人才。實驗班還專門配備一名教師作為班主任,為學生營造"班集體"氛圍,這種協同創新的班集體模式增強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打破了研究生通常只在課題組內交流的壁壘,有利於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成果產出。為了讓學生們全心投入科研學習中,實驗班在本科期間還每月發放專項津貼,並通過入學一次性獎勵和"英才計劃"等方式,儘可能提高學生待遇。
為了凝聚起學生的"歸屬感",南大和實驗班的導師做出了許多努力。而這樣的歸屬感也慢慢升華為學子對祖國的認同。據統計,實驗班絕大部分學生出國深造後,仍堅定地選擇回國發展。
自2009年創建以來,國家實驗班已經培養出近百名優秀博士。第一屆南大實驗班中來自物理學院的27名同學,近一半只用4年就取得博士學位,超過10%獲得南大優秀博士生畢業論文,表現遠優於普通培養模式。從"國家實驗班"畢業的大部分學生仍在從事與學科相關工作,分布在國內各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相關研發企業,正成為中國科研創新的"火種"
來源: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