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孫小鵬 實習生 鄭植方 通訊員 陳凌)在全球科技競爭的激烈態勢中,我國急需補齊在處理器和工業計算軟體等方面的技術和人才短板。日前記者從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了解到,針對國家急需的卡脖子關鍵技術人才培養,該院將從2020年開始在計算機類本科專業中設立「馮·諾依曼」實驗班。
哪些學生可以進入「馮·諾依曼」實驗班學習?該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實驗班的學生將從2020年錄取到中大計算機類專業的新生中進行遴選。有興趣報讀的學生,將通過學院組織的筆試、面試等一系列選拔通過後,才有機會進入該實驗班學習。「從最大程度上了解新生的學習的能力,為進入『馮班』學習打好基礎。」
據介紹,該實驗班計劃設置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超級計算兩個專業方向。其中系統結構方向在計算機專業基礎之上,強化諸如處理器設計等計算機硬軟體基礎技術的訓練和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超級計算方向將結合計算數學和高性能計算,依託擁有世界領先的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強化並行計算思維的訓練,加強高性能工業計算軟體等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
「學院會對師資和課程進行精心安排、設計,其中教學方面會針對理論和實踐並重,針對國家緊缺的方向重點培養。」負責人告訴記者,實驗班以世界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和數學家、被譽為「現代計算機之父」和 「博弈論之父」的馮·諾依曼先生的名字命名,既是對科學家的致敬也是對培養卓越人才的期待。實驗班將配備優秀專任教師,配置優勢資源,推行本科生全員進科研實驗室等制度,培養強基礎、高素質的計算機類人才;爭取通過幾年的努力,為國家計算機類緊缺人才方面提供貢獻,所以學生的發展會比較有優勢。
據悉,中山大學1979年成立計算機科學系,已有四十餘年的計算機人才培養歷史,2015年整合全校計算機相關學科資源成立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目前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和計算數學二級學科,坐擁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和大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確立了「理工結合,學科交叉」的辦院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大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