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CO | 樊代明院士:腫瘤防治,贏在整合!
2020-11-14
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的中國腫瘤學大會已經成為目前我國最受矚目的學術大會之一,也是覆蓋腫瘤患者最多的學術盛會,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將於2020年11月12日至15日再次向癌症發起挑戰,《2020CCO會議特刊》有幸於會前採訪到大會主席樊代明院士,暢談中國腫瘤醫學的抗癌之路與未來!
當崛起大於衰落, 整合醫學應運而生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很多的醫學體系,但基於政治壓迫、經濟文學、宗教信仰等等原因,最終多銷聲匿跡了。歸根結底而論,現代醫學獨立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挑戰也接踵而至。
第一,人口老齡化。50 年前,中國人只能活40多歲,而現在能輕輕鬆鬆活 到 80歲,多活出來這麼多年,我們的醫學理論、療法、藥品都沒準備好。老年身 體好比一臺機器,時間越長,損耗越大,共病生存,相互影響。
第二,居住城鎮化。過去我們住的很遠,相互影響少。在美國從東海岸到西海岸18 世紀走要4 年、19世紀坐馬車要4個月、20世紀坐火車要4 天,現在飛機只要4小時就到了。如此快節奏加城鎮化集體居住,給社會管理以及健康保障帶來很多的問題。
第三,生活現代化, 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醫學體系知識概念也不斷發生變換,斷迎接新的挑戰。面對新形勢的變化,任何國家和地區、任何專業和專家、任何技術和方法的單打獨鬥都將力不從心。我們必須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包括整合型的醫學研究體系、整合型的醫學教育體系、整合型的醫療服務體系、整合型的醫學防疫體系、整合型的醫學管理體系,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整合醫學涉及三「間」,空間健康學、人間健康學、時間健康學。空間健康學簡單來講,人這個整體,脫離不了自然和社會;人間健康學是指人是一個整體,由物質、能量和信息組成;時間健康學則是隨著時間變化,一切都在變化。這些極具哲學意味的概念翻譯成更通俗的表述就是,醫學脫離了一定的層次,過於強調局部、瞬時和單項研究不會有益於健康。應該把數據、證據還原成事實,把認識、共識提升為經驗,把技術、藝術凝練成醫術,在事實、經驗、醫術基礎上反覆實踐形成新醫學體系,這就是整合醫學。
醫學與科學,面臨的挑戰驟增
每年一屆的整合醫學大會 已經連開5年,作為規模質量影響堪稱中國醫學史之最的大會,我們遵循「讓整合醫學走向醫學發展新時代」。在實踐以上理論的過程中,整合醫學的宣傳網站成立,截止至今已有75 位院士、130萬醫生參加。提出了整合醫學實踐探索的「3R」,即 Reconstruction of Medical Culture(醫學文 化的重塑), Reverse Medical Research(醫學的反向研究)和Real Medical Practice(真實 的醫學實踐活動)。讓醫學遵循科學思維要清楚,在醫學尚未產生的時間裡, 人類主要靠自然力存活。自主生存,即從一個受精卵長成了 不同的器官和組織,成為了一 個人的能力;自相耦合力,即系統與系統、器官與器官、細 胞與細胞相互之間的協調,共同完成升級的功能;自然修復 力,即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自由代謝,即人本身不斷翻新自己的能力;自控平衡力,即人體對於身體各項參數、指標擁有自我調節的能力;自我保護力,主要來源於人體的免疫系統,身體機能表現和疾病症狀都是自我保護力的表現;精神統控力,即聰明的大腦時刻 保護和規範著人體的整體功能。由以上七點可以看出人體自然力的重要性,自然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它能不斷地增進並適應外界的變化。醫學的作用只是幫助自然力,通過扶持自然力來治病,而絕不是削弱甚至替代自然力,任何削弱或替代自然力的做法是絕對錯誤的。所以未來的醫學要研究人體自然力,呵護自然力, 維護自然力和增強自然力。基礎醫學研究是用來揭 示生命真諦和疾病本質的,但目前醫學界以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作為學術進步評 判標準來衡量。SCI 論文中, 只有少數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多數未發現有應用價值。全世界花10年時間找到 15 萬多個靶點,到現在只有不到50個有臨床應用價值。醫學成功與否應以治療疾病有效無效作為唯一依據。臨床醫學分科越來越細,知識越來越碎片化。專科醫生只能看一類疾病,甚至專注於一種病灶。某一個專科領域的病灶治好了,但病人卻致殘或死亡了。例如,一位老人出現骨科問題,關節骨科看關節,脊柱骨科看脊柱,把一個病人分成幾個來治,顧此失彼,就會出現問題。
美國 2017 年發布的數據稱,就醫院裡的死因來分析,第一為心腦血管疾病,第二為腫瘤,第三死因就是醫 源性死亡。因此,將一個病人分成好幾個部分,把一個病分 成若干個階段治療是不可行的,現代醫學需要把現有的知識、現有的經驗加以整合。藥品應用越來越多,效果卻不太理想。2013年美國FDA發布的消息稱,當時的九大類藥品,療效最好的是抗抑鬱藥品,但對40% 病人沒有效果,抗癌藥對 75% 病人沒有效果,在美國抗癌藥有30% 療效就可進入臨床,甚至有的抗癌藥只對19% 的人有效。藥品越來越多,病人越來越多,醫生越來越累,效果卻不是越來越好。
醫學走向整合,能絕處逢生
人類醫學發展的第一個時代,是農業革命催生的經驗 醫學時代或稱傳統醫學時代。在這一漫長時期,先後出現近 100 種以上的醫學體系,其實都是有理的、有效的、有用的。但可惜的是,除中醫藥學一枝 獨秀、仍放異彩外,其他絕大多數現在都已落伍,甚至銷聲匿跡。其原因有政治壓迫、經濟剝削、武力掠奪、血腥鎮壓、神學崛起、宗教惑行等,當然還有自己不爭氣。第二個時代是工業革命催生的生物醫學或稱科學醫學時代。西醫學開始並不強盛,自從將科學作為發展的方法學逐 漸引入並形成現代醫學後,帶來了長足進步,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又逐步走上了至高無上、唯我獨尊、近親繁殖、 孤芳自賞的道路。目前,現代醫學遇到了難以逾越的發展問題。如:人類 4000 多種常見病,90% 以上無藥可治,感冒能治好嗎?不治也好;7000 多種罕見病,99% 以上無藥可治;惡性腫瘤已佔人類1/4死因,很大一部分治了不如不治。儘管一個又一個醫學模式不斷登場,循證醫學不夠來轉化醫學,轉化醫學不夠再來精準醫學……但都未解決問題, 因為它們都只是從一個角度在局部或末端發力。因此,我們不能只用純科學或純生物學的方法,還必須用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環境學等全面系統認識人和人體,必須走向第三個時代——整合醫學時代。現在倡導的整合醫學是整體整合醫學,和國外所謂的「整合醫學」不一樣。整合醫學的理論基礎,是從整體觀、整合觀和醫學觀出發,將人視為一個整體,並將人放在更大的整體中考察,將醫學研究發現的數據和證據還原成事實,將在臨床實踐中獲得的知識轉化成經驗,將臨床探索中發現的技術和藝術聚合成醫術,在事實、經驗和藝術層面來回實踐,從而形成整合醫學。其中,唯一能與現代醫學比肩發展的中醫藥學,應當是整合醫學發展中的主要貢獻者之一。醫學發展中,過去如何看?明天怎麼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劍橋大學的路易·普爾教授說過,人類從來沒有活得像今天這麼長,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健康,但是醫學受到的質疑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激烈。醫學不止是科學,醫學裡包含了許多科學,是科學促進了醫學的發展,但還有很多不屬於科學的範疇,卻與醫學一樣的重要,甚至比科學還要重要的東西,比如哲學、人類學、心理學等等。醫學必須要有真善美。求真務實,什麼樣的藥治什麼樣的病,什麼樣的指標可能診斷什麼樣的病;求善能德,醫生對病人呵護,病人對醫生尊重;求優見美,把醫術當作藝術,醫生上班是做藝術,病人到醫院是享受藝術。
聚焦整合,三年完成三大事
醫學發展解決了人類很多健康和治病的問題,但出現了兩個極端,一是基礎研究知識越來越向微觀發展;二是醫學的分科越來越細。浩如煙海的基礎醫學研究知識和分科碎片化,如果不加以有機整合,對病人整體健康的呵護有時是不正確的。現階段,人們對腫瘤的真實發病原因了解得還不透徹,僅通過基礎研究或臨床經 驗分辨了部分危險因素。
腫瘤不是單因素、單病因,它是多階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僅靠一種治療手段的單打獨鬥不能起到徹底作用,只有整合資源力量與學術思想,通過全方位的努力,才可能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起到重要作用。2018年,初露鋒芒,CCO力邀腫瘤專家學者共商抗癌大計,同期舉辦萬人科普大會,如今已經成為數萬人參與的標杆性學術大會。2019 年,以人為本,中國抗癌協會 隊伍以迅猛之勢,匯聚國內抗癌志士,成為中國腫瘤領域人數最多的學術團體,會員人數高達26萬餘人。
2020年,整合引領,編撰《整合腫瘤學》學術巨著,繼續秉承「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的理念,關注整體,探尋新知,發揮中國抗癌協會及中國腫瘤學大會的影響力,動員全體會員,共同在整合醫學之路上深耕、探索。
引領探尋——羊城譜寫新華章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臨床診療思路與方式日新月異,繼續教育對臨床醫生至關重要。目前全球範圍內的學術會議大多以主辦方的需求來邀請講者進行報告。而中國腫瘤學大會從會員角度出發,探尋20多萬會員的真實需求,由各專委會、省市抗癌協會等舉辦高峰論壇推舉優秀講者,最後由總會組織3000聽眾進行主旨報告遴選,最終選出9個最佳報告,成為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主旨報告內容。
相信這 9 個報告是目前中國腫瘤防治學界水平最高、最具國際影響力、最受大家歡迎的報告,也註定將在中國抗癌路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主旨報告的篩選模式,力求能探尋到現階段中國腫瘤防治的真實水準,聽取中國腫瘤醫生內心真實所想,使學術報告講者做有所得,聽者學有所獲。
中國抗癌協會將繼續堅持這一遴選方式,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突破,注重分享中國經驗,整合東西南北診療特色,匯聚抗癌新技術、新方案、新藥物、新思路,「集百家之長, 成一家之言」,探尋具有中國特色的抗癌寶典。2020 羊城的 CCO 涵蓋近 100 場的主題論壇,雲集近 40 位中外院士、2000 位頂尖腫瘤學專家學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出新理念,彰顯新智慧,推出新資訊,分享新發現,註定為腫瘤醫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帶來新思想、新境界和新天地。
專業與科普——學者與普眾共贏
腫瘤防治不僅是臨床醫生、腫瘤研究學者的工作,更是腫瘤患者、廣大群眾關心、關注的話題。在腫瘤防治過程中,同為晚期患者,有的生命驟逝,有些卻與瘤長期共存。既往通常把患者腫瘤切除後,再行研究,等研究有了進展,患者卻早已病逝。現在,我們需要轉變思路,結合整合腫瘤學的觀念,從長期生存的腫瘤患者中,尋找經驗,總結方法,以此進行腫瘤防治,勢必更加有效。中國抗癌協會一向重視腫瘤科普工作,致力於不斷整合社會各界資源,把腫瘤防治的關口前移,傳播以預防為主的腫瘤防治理念,鼓勵廣大民眾建立正確的癌症認知觀念,努力戰勝癌症,取得了廣泛良好的社會反響。
2020CCO的腫瘤科普活動從內容到形式都將進行一系列創新,從線上的腫瘤科普宣傳視頻和講座,到覆蓋全國14 個省份的線下現場科普、義診等活動。腫瘤防治,贏在整合,健康中國,科普先行!
2020腫瘤科普活動不僅有院士專家們的巔峰對話和前沿論道,還將開展一系列以「健康中國,科普先行」為主題的腫瘤科普活動。活動將分為三大環節,「同一天一起行」、「抗癌健步走活動」和「絕境逢生」科普大會,全程將持續一個月,最終實現 「百醫、百城、百場、百萬」 的四百目標。
隨著8支科普巡迴隊伍的啟程,為期一個月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萬人科普行動也拉開帷幕。上百位腫瘤醫學專家參與,在上百個城市開展上百場線下腫瘤科普活動,在 2020CCO科普大會開幕之前,各地科普分會場直接覆蓋的人群超過數百萬,以名家開講,線上線下的方式,給老百姓帶來權威、真實、易懂的百場知識盛宴,以期從中總結腫瘤防治經驗,讓腫瘤患者學會與腫瘤共存共生之道。深信2020年CCO大會的東道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將會向全國同道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攜手國際,共同前進 ——整合腫瘤學催生新希望
腫瘤的研究是全球性的,腫瘤的攻克是全世界醫學工作者共同的目標,汲取國外的先進經驗、最新進展,將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展示給國外同行,開展這樣的國際交流對中 國抗癌事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CCO如今已成為數萬人共聚的學術大會,影響著數十萬的腫瘤醫學同道和社會公眾,進一步加強交流,接軌國際,推動中國腫瘤學科走向世界正是中國抗癌協會和CCO 共同的責任與使命。
基於此,在2020CCO主會場中,共設置2個國際會場,分別為東協國際整合腫瘤學論壇和中澳腫瘤雙邊會議,通過分享整合腫瘤學的理念和實踐、研究經驗與進展,通過開展腫瘤放療與護理的學術交流和實踐培訓經驗分享,提升不同國家腫瘤 學術水平和臨床診療能力,促進彼此的交流與合作,彰顯中國腫瘤科技工作者的實力和態度,為提高全球腫瘤防治水平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國人的學術土壤中,探求適合中國人的腫瘤防治方法。
新星登場——協會注入新活力
隨著大家對腫瘤認識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腫瘤防治方法被發現,為腫瘤防治開闢了新思路。例如我們成立了腫瘤心臟病學專業委員會,旨在研究腫瘤的發生發展對心臟的影響。腫瘤不是單一系統的疾病,它是全身性的疾病,對心臟、腎臟、肝臟、內分泌、血液、呼吸,乃至神經系統都會產生影響。
我們希望通過研究疾病機理,尋找防治的方法。隨著科學家對腫瘤研究的不斷深入,對腫瘤的認識更加深刻,一些新的學科逐漸興起,為了更好地查漏補缺,彌補已成立專委會的遺漏之處,在本屆CCO大會中,我們將成立6個新建專委會,全面覆蓋各個腫瘤的各類治療手段,在更多具有發展潛力的腫瘤治療領域繼續探索,開闢新的腫瘤研究,探尋防治腫瘤的新路徑。
後記
樊代明院士作為中國抗癌協會的理事長,始終以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中國腫瘤的防控事業,深信整合醫學將為腫瘤防治帶來新的希望,始終以積極的心態, 深信整合腫瘤多學科交融將為腫瘤患者的長期生存迎 來新的曙光,始終以包容的態度與各方開展協作,深信團結的力量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
他指出,中國抗癌協會歷經30 餘年的發展,始終銘記初心、牢記使命,以工匠精神積極開展腫瘤學科的臨床與基礎性研究,創建腫瘤專業繼續教育基地,創辦多種形式的腫瘤學習培訓班;積極推廣新成果、新技術,為臨床醫生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為中青年醫生搭建展 示自我的舞臺,為中國抗擊腫瘤的事業注入前行的力量!2020 年中國腫瘤學大會將始終懷抱醫者初心,繼續前行,不斷深化,不斷整合;未來,中國抗癌協會也將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奮勇前行,為中國腫瘤防 治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醫悅匯」微信公眾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