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院士:我們都希望癌細胞死了,人活著!過度治療是雪上加霜

2020-11-24 騰訊網

「醫生,沒事,我全力配合,只要能把癌症治好,手術、化療一起上都沒問題。」

陳大勝是一位態度非常積極的癌症患者,上周查出直腸癌,他立馬就住進了醫院,讓醫生趕緊制訂治療方案,不要浪費時間錯過治療時機。

面對如此「積極」的患者,醫生們哭笑不得,只好耐心跟他解釋:治療癌症要「對症下藥」,不是手術好就做手術,化療強就上化療,癌症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病情來選擇治療的手段。

癌症發病率上升,治療手段也隨著發展!

從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癌症報告2014》中的數據來看,肺癌是全球癌症發病率上升最快,佔癌症死亡率19.4%,是全世界癌症發病率、死亡率的首位。其次是肝癌,死亡率佔9.1%;第三位是胃癌,死亡率佔8.8%。

而隨著癌症發病率的增加,關於癌症治療的手段也在不斷提升。不同的癌症病情採用的治療手段會不一樣,適合你的手術,不一定適合另外一位患者。

以陳木勝患者為例,其病情可採用「榻榻米」(TaTME)這種新型的低位直腸癌保肛微創手術治療。與傳統腹腔鏡或開腹TME手術的直腸癌治療方法相比,TaTME主要通過患者的肛門來取出切除的腫瘤,不用在腹部切口創傷,其微創與美容效果更好,而且提高了患者的保肛率,也降低了直腸癌患者局部復發的風險。

假如醫生真的如陳木勝患者所願,手術化療「雙管齊下」,反而可能會對患者造成不利傷害,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癌症治療要注意一點:合適患者的才是最好的。

癌症過度治療不可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曾說過:外科醫生挖肉,內科醫生下毒,放療科醫生烤電,都是以殺癌細胞為主的。最後癌細胞活著,病人死了!我們都希望癌細胞死了,人活著!

有些醫生過分追求治療的「絕對性」,忽略了患者預後護理的重要性,「寧可錯殺正常細胞,也不願放過癌細胞」,導致很多患者體內的細胞微環境一次又一次被破壞,嚴重影響健康。

1.外科手術盲目擴大切除範圍

有些醫生在治療時為了穩妥,會選擇「一刀切」,增大手術範圍或者在不需要手術的前提下多切除了病灶周圍的組織。

例如有生育要求的年輕早期宮頸癌患者,在可以選擇宮頸廣泛切除時,為了追求近期療效與遠期生存而選擇子宮全切除。此類行為對於患者的生存治療與後期功能康復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2.放化療追求大劑量、多療程

想通過增加放化療的劑量來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這種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放射劑量的增加不一定能改善生存率,反而會對癌細胞周圍的正常組織則造成一定的傷害,患者的後期生活質量也會隨受到影響。

3.藥物選擇求新、求多

抱著嘗試心態想著「死馬當活馬醫」,把一些尚未被證實藥理、藥效的「新藥」或治療手段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給患者用,這種做法十分危險。不僅對病情沒有好處,反而會因為盲目的嘗試而延誤病情的治療!

事實上,過度的治療常會使得癌症患者本來就虛弱的體能狀態持續下降,自身免疫也會遭到破壞。尤其一些晚期癌症患者,治療的強度超過了腫瘤侵犯範圍或患者的耐受限度,只會使病情更加惡化,最終死於過度治療!

癌症不能根治,帶瘤生存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對於中晚期的癌症患者來說,沒有考慮到患者整體情況,只一味的追求消滅腫瘤,這種做法基本上無法達到完全康復的目的。

因為中晚期癌症患者身體機能都很差,無法承受過度的手術與放化療帶來的嚴重損傷抵抗力,反而為再生癌提供了環境,導致患者死亡加速!

有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中晚期癌腫患者,在進行了大劑量放化療後,大大縮短了本就虛弱的患者的生存時間。所以對於中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重點,主要以控制腫瘤,實現癌症患者長期的「帶瘤生存」為目標。

不一味的追求腫瘤的消退,重點控制腫瘤發展,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這樣的治療方向,其意義不亞於消滅腫瘤。想要實現「帶瘤生存」的治療目標,最主要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從而提高人體的抗癌功能。

免疫治療,患者「帶瘤生存」的最佳選擇

免疫治療與放化療直接殺死癌細胞的治療思路不一樣,其主要是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來抵抗癌細胞。

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內科、和睦家啟望腫瘤中心腫瘤內科和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案例分享中,晚期胃癌、肝癌、肝細胞癌通過免疫治療再聯合其它治療方法,可以實現控制病情,延緩病灶出現的問題,使「帶瘤生存」成為一種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與免疫療法聯合治療效果頗好的是近年新型癌症治療段手段「靶向治療」

這是一種針對已經明確致癌位點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的治療方法,藥物在進入體內會特異的選擇致癌位點來產生作用,殺死癌細胞,對於周圍的組織影響較少。

靶向治療具有較強的特異性與有效性,且毒副作用小,耐受性也比較好。比較遺憾的是,不是所有的腫瘤都適合靶向治療,如免疫療法,也不是對所有患者都起效,治療效果也因人而異。

總的來說,患有癌症要接受正規、合理的治療,醫護人員在提高治療精準度的同時,也要注重人文關懷,不過度治療。在人類攻克癌症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時間要走,希望在未來,癌症能像慢性疾病一樣,成為一種可控可治的「慢性病」。

參考資料:

[1]「榻榻米」手術,直腸癌新術式不僅保肛還微創.健康時報.2020-3-4.

[2]讓癌症成為慢性病,免疫治療有望將「帶瘤生存」成現實.健康時報.2019-9-2.

[3]與癌症能「和平共處」嗎?.人衛健康.2020-11-1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治療痛風、風溼骨病、腫瘤等慢性病,聽聽院士樊代明怎麼說!
    這是現代人面對疾病時的真實寫照,這令我們不禁思考,在沒有醫學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應對各種病毒的呢? 在抗風竤十二周年慶典上,中國工程院樊代明院士給出了解釋:是自然力。而對於痛風、風溼骨病、腫瘤等慢性病的治療,我們一起來聽聽樊代明院士又是怎麼說的? 轉變醫療觀念,重視自然力 後疫情時代,人類正在面臨著新的醫學形勢,面對多種新型病毒的考驗,樊代明院士表示,我們的醫學發展必須要轉變觀念!人體自然力的探究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新方向!
  • 震驚:樊代明院士講出醫學真相、諾貝爾醫學已把醫生導向歧途、近50年全球沒有生產出什麼好藥、都是毒藥.
    在北京沉沉夜霾之中,路燈燈光昏黃不堪,但回家的二環路依稀可見…… 樊代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消化病學專家,重慶人。我說,中醫連胰腺的概念都沒有,怎麼有胰腺癌?我20多歲的時候,100個感冒的病人我全都能治好,其實我不治它也能自己好!現在是別人治不好叫我來治,我也治不好,什麼是院士,就是一個越來越治不好病的人!就是院士!能處理例外和意外的醫生是好醫生,剩下的都是跟著吃飯的!
  • 名譽校長樊代明院士回校作講座 縱論「整合醫學」
    9月29日,中國工程院前副院長、成都大學名譽校長樊代明院士回校為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師生作「整合醫學縱論」主題報告。黨委書記毛洪濤出席報告會,校長、黨委副書記王清遠主持報告會。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小軍、劉婭參加報告會。後疫情時代,人類面臨著新的醫學形勢。樊代明表示,醫學發展亟需轉變觀念。
  • 「比較年輕科學家」樊代明院士 激勵青年科學家與國際高手過招
    樊代明說:「中國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為74歲左右,我還是比較年輕的院士、科學家。」青年科學家要與世界高手過招從賓館到論壇會場,樊代明一路感受溫州喜迎青科會的氛圍。他連聲點讚:「青科會,很好!科技是人類共同的事業,需要大家一起來推進,絕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如果我們不交流、不合作,很難產生新的火花。」樊代明對青年科學家明顯「高看一眼」。
  •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像廣東人煲湯一樣扶持人體自然力
    在上午進行的「『峰』在哪裡·深圳生物技術的下一個五年」高端對話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認為,要加強人體自然力與醫學管理。樊代明指出,面對威脅人類的新冠病毒殺手,單個國家、地區或單個學科、專家、技術的單打獨鬥都是行不通的。整合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選擇。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應對接踵而至的各種醫學挑戰。
  • 兩院院士四川行|樊代明:已在四川絕大多數市(州)建立了醫學整合中心
    9月17日晚上,參加「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成都接受了川觀新聞記者的採訪。他認為,未來的醫學發展,是整合醫學的發展,醫生治病不僅要找到病毒找到病因,還要以保護和提高人的自然力為根本。
  • 她死了,65年後,她的癌細胞還活著
    脫掉嚴肅外套,我們給你最有趣的閱讀體驗!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和一位65年前就已經去世的女士有關。她雖然死於癌症,並且去世前痛苦萬狀。但從她身上提取到的癌細胞卻被稱為永生細胞,能夠無限存活下去。她的細胞在今天被不斷複製、銷售、購買、打包,幫助科學家攻克了一個個醫學難題,但她的真名卻一直被人忘卻。
  • 樊代明、李兆申、吳清平三院士齊聚量子醫療組織承辦的第3屆中國微...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樊代明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院士,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教授、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執行所長李孟鴻教授,廣東藥科大學校長、教育部糖脂代謝病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主任郭姣教授,湖北民主大學副校長祝建波教授、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消化內科首席專家何興祥教授
  • 樊代明院士:一場疫情揭示人體七大自然力的功勞
    目前新冠肺炎導致的全世界死亡率僅為2.6%左右,但卻讓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都瀕臨癱瘓。「這是由於發展到當代,人類社會科技已經高度發達,但人類醫學、健康的理論、方法還有欠缺。」10月29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開展的講座中指出。
  • 「西醫院士」樊代明,力挺中醫的真相是什麼?
    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專業技術少將軍銜。 全軍消化病研究所所長,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臨床藥理基地主任,「整合醫學」的推動者。 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亞太消化學會副主席等。 樊院士為什麼力挺中醫?
  • 癌細胞為什麼要殺死人,人死了它不也死了嗎?
    癌症作為當今醫學研究中難以治癒的難題之一,讓很多人都望而生畏,因為一旦患上癌症,不論是早期還是晚期,都會讓人飽受折磨。 有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大約有1810萬癌症新發病例和960萬癌症死亡病例,我國癌症新發病例452.5萬(佔全球1/4),癌症死亡病例320萬(佔全球1/3)。
  • 院士的肺腑之言,也許得聽一聽
    這是樊代明院士在一次腫瘤學大會所發表的言論,這句話讓人倍感沉重的同時,也引起人們的熱議,癌症如此可怕我們應該如何是好?目前對於癌症的有效治療方法微乎其微,基本上就只有兩種:一是物理切除手術,二是輔助治療。
  • 第一健康報導摘錄樊代明院士演講:人體七大自然力
    聚焦健康中國自然力(第一健康報導北京 編輯部)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院士,8月28日在大同召開的「2020中國道地藥材縣域產業發展大會」上發表精彩的演講,第一健康報導根據速記摘錄部分內容刊播,新冠肺炎現在全球統計了3%,我們可以看得到,開始10%、百分之幾,現在到3%左右。那3%是致死率嗎?No。裡頭是不是應該減去自己死亡率呢?什麼叫自己死亡,就是自然死亡率?就是說有些死於肺心病,死於肺癌、白血病、尿毒症,只要是死了,只要他有新冠肺炎感染,他就算新冠肺炎死的嗎?不是,這種人去年也在死,所以你要減去去年同期死亡那些人的數量,這叫自然死亡率。還要減去什麼?
  • 有的人死了,可細胞還活著
    當時,他正因為對良性腫瘤的激進治療而備受爭議。他堅持,良性腫瘤最終也會轉化成惡性腫瘤,因此只要有感染,就必須通過手術進行切除。面對同行的指責,他希望對不同類型的宮頸癌細胞進行培養,從而證明自己論斷的正確性。     樣本被送到醫院的組織培養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喬治·蓋伊(George Gey)正在進行另外一項研究:在人體外培養癌症細胞,以解釋癌症產生的原因,從而找到治療方法。
  • 工程院樊代明院士:人體自然力的探究才是未來醫學發展新方向...
    :無論食品還是藥品,維護自然力才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和醫學研究的方向。 一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讓人驚心動魄,千百年來,人類是不斷地和病毒鬥爭才走到了今天。"一個化驗查核酸,一張胸片看肺炎,一瓶氧氣不斷地灌,實在不行弄一臺機器呼吸機就用全。這是我們僅有的本事,你說對病毒起了什麼作用,它不是對病毒起作用,而是呵護人體,等著人體自己長上抵抗力。"樊代明院士在抗風竤科研成果匯報暨新品發布會中分享了他對於病毒和人體的看法。
  • 科學現場:有的人死了,可細胞還活著
    當時,他正因為對良性腫瘤的激進治療而備受爭議。他堅持,良性腫瘤最終也會轉化成惡性腫瘤,因此只要有感染,就必須通過手術進行切除。面對同行的指責,他希望對不同類型的宮頸癌細胞進行培養,從而證明自己論斷的正確性。   樣本被送到醫院的組織培養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喬治·蓋伊(George Gey)正在進行另外一項研究:在人體外培養癌症細胞,以解釋癌症產生的原因,從而找到治療方法。
  • 2020 CCO | 樊代明院士:腫瘤防治,贏在整合!
    2020 CCO | 樊代明院士:腫瘤防治,贏在整合!我們必須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包括整合型的醫學研究體系、整合型的醫學教育體系、整合型的醫療服務體系、整合型的醫學防疫體系、整合型的醫學管理體系,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整合醫學涉及三「間」,空間健康學、人間健康學、時間健康學。空間健康學簡單來講,人這個整體,脫離不了自然和社會;人間健康學是指人是一個整體,由物質、能量和信息組成;時間健康學則是隨著時間變化,一切都在變化。
  • 植物人可執行安樂死? 他們是活著的人有生存權
    「醫生將我們叫到辦公室,告訴了媽媽的病情,主要是特重型顱腦損傷,腦疝和腦室擴大,情況很不樂觀。」小林回憶,醫生建議將李大媽轉到市級醫院搶救,也許有一線希望。轉到市級醫院後,李大媽總算從死亡線上回來了,但一直處於植物狀態。「即使她不能和我們有任何交流,我們也願意看著她,希望她活得更長。」小林說。  因車禍等外傷造成的植物人非常普遍。
  • 假如患癌的人死了,體內的癌細胞也會死嗎?醫生說出了實話
    雖然現在我們的醫療水平越來越發達,但是很多以前從未出現的疾病都一一湧現其中危害最大也是我們最為害怕的就是癌症。畢竟,如今癌症的治療仍然是是十分棘手。那麼我們今天來跟大家一起聊聊,假如患癌的人死了,體內的癌細胞也會死嗎?聽聽醫生怎麼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