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AR模擬交換身體實驗,人格解離障礙的患者有望被理解

2021-01-08 負民

無論是電影還是連續劇,都會偶爾出現交換身體的劇情。如今,科學家以AR為工具,對33對朋友進行了模擬「身體交換」的實驗。雖然這項實驗還沒真正的成功研製出人體交換的方法,但這已為日後同類的實驗奠下基礎。

這項研究表明,當人類花大量時間在別人的身體上,自我意識和記憶就會開始做出改變。簡單來說,就是讓試驗者透過戴上AR模擬交換身體的場景,能看見你朋友的視角。即便是低下頭,看見的也是你朋友的身體。

據實驗報告顯示,當其中一名試驗者受到玩具刀威脅時;另一人則開始冒汗,但這並不是單單投射在身體感受上而已。研究人員發現,根據試驗者在實驗前和實驗中回答的問題,他們的性格都逐漸變得更像他的朋友,與自己過往的性格大為不同。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神經科學家Pawel Tacikowski 表示,這項研究證明了自我概念是可以迅速被改變的。

對於那些在交換身體後,願意接受「新身體」的試驗者來說,其情景記憶力都表現良好。反之,對於自我感知較強的試驗者來說,其情境記憶表現較差。

此外,如果把這個實驗套用在憂鬱症的人身上,或許可以讓他們暫時擺脫自身消極的信念和幻覺。不僅如此,還能幫助人們理解精神狀態與身體之間存在脫節情況的患者。

這項研究發表在《iScience》上。目前,交換身體的技術,仍需進行更多的研究,真正的交換身體實驗才能成功。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AR模擬交換身體實驗,人格解離障礙的患者有望被理解
    無論是電影還是連續劇,都會偶爾出現交換身體的劇情。如今,科學家以AR為工具,對33對朋友進行了模擬「身體交換」的實驗。雖然這項實驗還沒真正的成功研製出人體交換的方法,但這已為日後同類的實驗奠下基礎。這項研究表明,當人類花大量時間在別人的身體上,自我意識和記憶就會開始做出改變。簡單來說,就是讓試驗者透過戴上AR模擬交換身體的場景,能看見你朋友的視角。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場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自內心的對話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以情感、人際關係、自我形象的不穩定及衝動行為為臨床特徵的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的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
  • 雙相情感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鑑別診斷「臨床必備 」
    儘管證據表明雙相情感障礙(BD)和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不同的疾病類型,但由於表型特徵的大量重疊,其鑑別診斷往往具有挑戰性。此外,BD和BPD經常共存,這使得區分這兩種情況更加困難。提高診斷準確性對於優化患者的臨床結果和長期預後至關重要。
  • 19 歲多重人格患者記錄人格轉換瞬間:我的身體裡住了6個人
    圖裡的這個女孩叫Jess,真實的人格分裂(DID)患者,身體裡有6個人格。主人格(Jess)說話沉靜、緩慢。錄製視頻時她19歲,是一名麻省理工的學生不僅患有DID,還有創傷後應激障礙、重度抑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她曾開了個油管頻道記錄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希望向大眾科普「DID」是一種什麼樣的病。
  • 壓抑、解離與分裂
    由此可知,解離多為創傷所引發,而潛抑的起因則多半是相互衝突的願望,然後解離作用一旦被引發,也可以被願望或欲望再次活化。然而,大部分的專家也都同意,單只有創傷一項因素尚不足以導致解離性身份疾患。Kluft提出一個包含四種主要成因的理論:一、面對創傷的當下必須具有防衛性的解離能力;二、創傷性的生活經驗,例如身體或性暴力,壓倒性地超過孩童的調適能力與一般的防衛機制;三、在次人格形成的過程中,解離作用採取的具體形式受到許多現存題材的影響與型塑;四、缺少可提供慰藉,幫助個案從創傷中恢復的照護者或重要他人,使個案嚴重缺乏可阻礙外來刺激的屏障。
  • 進展|利用選擇性振動激發實現單分子解離反應的動力學研究
    最近,他們組的博士生陳彩雲、孔龍娟、王宇等在陳嵐研究員和吳克輝研究員的指導下,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了Au(111)表面單個H2S分子的解離,並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趙瑾教授、鄭奇靖副教授合作,結合時間分辨的非絕熱分子動力學研究了解離反應的動力學過程,揭示了分子激發態壽命與解離反應機率直接相關。
  • 人格解體——這算不上是一種新的疾病
    幾年之後進行修訂時,他提出了一個特別有見地的描述:人格解體是一種普遍而痛苦的疏離感,有時被稱為人格解體症候群,可被定義為一種情感障礙,在這種障礙中,不真實的感覺和對自己身份的喪失,以及對自己身體的認同和控制感是主要症狀。不真實的感覺有兩方面:一個是人格改變的感覺,另一個是外部世界的不真感。病人感到他不再是自己,但他不覺得變成了另一個人。因此,這種情況並不是所謂的人格轉換。
  • 邊緣人格障礙:比抑鬱症糟糕可怕的心境障礙就是我
    其實ta們根本控制不住,ta們很可能是人格障礙患者,甚至是邊緣性人格障礙。那麼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呢?首先我們說說人格,其實我們每天說的人格都是在遺傳先天基礎上與外界客體環境互動後形成的穩定且獨特的心理模式。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4,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來源:大話精神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個體具有明顯不同於他人的個性特徵。根據烏普薩拉大學在PLOS ONE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情緒不穩定和性格內向是其顯著特徵。與此同時,研究表明,在社交焦慮的個體中,人格特徵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對五大人格維度的聚類分析,可以區分出三種人格類型。研究者稱,這三組人(第一組是典型的社交焦慮,第二組是「內向盡責型社會焦慮」的人,第三組是患有不穩定-開放型社會焦慮障礙)社交焦慮的原因可能不同,例如,在大腦神經遞質水平和遺傳因素的異常方面。對於不同類型的社交焦慮障礙,需要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
  • 微課逐字稿|解離:一種常見的創傷症狀
    那麼也是由此我們理解解離的過程,就是在某些情況下,把各種心智功能聚合在一起的神經能量減弱了,部分功能得以逃脫及掌控,這個過程就是解離。 而當我們說自我感喪失的時候,那個「我」還是在的,它沒有牽涉到身份認同混亂的問題,而在解離的概念裡,可能它的佔比的較大,也會特別被一些電影、小說,或者電視媒體所吸引和感興趣,也就是我們稱之為的解離性身份疾患,或者更通俗的說法,就是所謂的「多重人格障礙」。
  • 別再拿邊緣型人格障礙罵人了,他們自救的路並不容易
    ., 2001)的研究發現,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杏仁核(amygdala)活動相對活躍,這意味著,即便是低水平的刺激也會導致他們強烈的應激反應,並且這種反應消退得更慢。此外,研究人員還指出,杏仁核會調節感覺皮層,從而使患者對周圍環境中的相關刺激更為敏感,更容易觸發情緒變化。一旦注意力被這些情緒刺激抓住,大腦中的認知程序會被打斷,從而對情緒的表達失去控制。
  • 你真的了解「多重人格障礙」嗎?
    《柒個我》走紅 專家:多重人格不是魅力而是心理疾病曾經熱播的電視劇《柒個我》,講述了擁有七重人格的財閥三世沈亦臻,和他的秘密女主治醫生白欣欣的治癒系的浪漫愛情故事,劇中男主角沈亦臻由張一山飾演,在他的身體裡,就住著七個不同性格的自己,他們分別是暴力人格崔皓月,西部牛仔風的自由人格朱長江
  • 解離的發生與創傷的治癒
    挑燈夜寫,今天呢我非常的迫不及待,很想利用這部電視劇,給大家講講心理學研究發現的一種很有趣的現象—解離,我想這個名詞的由來與物理學中的電解離一定有著一些關係。希望今天你看過之後,能夠認知童年創傷的影響,客觀看待精神疾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創傷,理解身邊人的行為。創傷,無論是來自童年還是成年後的,都應該積極的治療。
  • 意識解離是什麼?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近日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和T細胞受體測序技術,對健康個體血液和腦脊液中的T細胞進行分析,然後將其與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T細胞進行比較。他們發現了各種T細胞簇,並指出了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和健康個體T細胞之間的基因表達差異。這項成果於9月18日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雜誌上。研究人員指出,該分析揭示了健康個體和神經炎症患者的腦脊液免疫環境。
  • 新研究通過AI挖掘找到驅動創傷解離的大腦區域
    來自McLean醫院的一項新研究潛在地發現了驅動童年時期遭受虐待和創傷的個體所報告的解離反應的大腦區域
  • 多重人格難道就是人格分裂嗎?人格和分裂到底有怎樣的關聯?
    人格分裂的學名其實叫解離症也就是間歇性人格分離,也就是我們知道的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從精神層面上解離從而來保護自己,也因為這樣失去了自我的整體性。人格分裂其實是一個統稱,還分為兩大類:心因性失憶症以及多重人格症。
  • 不要讓人格障礙妨礙你們的感情
    其實這就是人格障礙,是一種心理病態的表現,因此我們不可以用正常的標準去衡量他們,與他們計較與爭吵。人格障礙的形成與早期生活經歷和教育方式有關,預防和治療都是越早越好。那麼,什麼是人格障礙呢?讓我們先來聽聽心理醫生的回答吧!  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個性、性格,人格障礙是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是在沒有認知障礙、智力障礙情況下出現的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的異常。
  • ...錯亂者大腦相關灰質較少,若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那他們是天生的...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科學家們發現精神病患者的腦部存在較少量的相關灰質,使得它們很難理解其他人。這就如同「冷酷」的罪犯在腦部方面同樣存在異常,該研究結果也意味著當前的行為療法對精神病患者是無效的。
  •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表現為,毫無道德和情感可言,對他人的傷害沒有內疚或難過,沒有同情心,對別人的悲慘遭遇和痛苦,漠不關心,行為受原始欲望的支配,脾氣火爆,氣量狹小,總是指責他人,為人老奸巨猾,從不負責,思想行為與社會道德規範背道而馳,滿嘴哥們義氣,好拍馬屁,逢場作戲,但只要一點不如意就立馬
  • 總感覺身體裡住著另一個人?|心理學解析:多重人格
    在現代心理諮詢案例中,個別人曾經悄悄坦白:我總感覺身體裡住著另一個自己,不定時會有新的靈魂來接管身體,而且每一個接管者對之前的一切都毫無察覺。心理學家表示,遇到這種情況,你可能正在經歷「多重人格」。多重人格,在學術上被稱為分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它指的是個體身份的崩潰瓦解,通常伴隨著記憶、情緒、行為、性格等功能的劇變,此類患者普遍存在著較大的記憶斷層,一般很難連續地對某件事進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