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feeling unreal》
譯者:金尚
人格解體,作為一種人類體驗,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傳統上,它被認為是大腦在應對壓倒性衝擊/壓力,或無法忍受的生活情境(如法西斯集中營)時的身心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純粹的生存,心靈將自己從周圍環境中分離出來。但奇怪的是,人格解體可能會自發出現,沒有任何明顯的誘因。儘管理論已經發展了一個世紀,但發病的可能原因只是在最近幾年才得到深入研究。
有些人可以準確地回憶出症狀是如何、何時開始的,以及它是否與某個特定事件有關。對有些人來說,這種症狀可能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以至於他們只知道這些。在這種情況下,人格解體會成為一個安全的樹洞,在那裡他們不會受到任何傷害,但代價會很高: 他們變成了羅恩和其他人所說的「活死人」。
「去個性化」這個詞本身,在診斷的意義上,指的是兩類感覺和全面的精神症狀。盧多維克·杜加斯是一位心理學家兼哲學家,他經常發表有關記憶和似曾相識類的文章。我印象最深是他在19世紀90年代首次使用了「去個性化」這個詞。然而,杜加斯第一次看到「去個性化」這個詞是在那個時代的通俗文學作品中:《銀時報》,亨利·弗雷德裡克·阿米爾著。這本日記是一位自省的無名教授的長篇日記,是在他死後出版的。其中一個特別的詞條幫助定義了「去人格化」的本質:
「現在我發現自己看待存在的方式就像在墳墓之外,來自另一個世界。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我是陌生的。可以說,脫離了我自己的身體和個性,我失去了個性,脫離了塵世,被割斷了聯繫。這是瘋狂嗎?」
其他更著名的人後來認識到去人格化和去現實感是非常具體的人類經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04年的雅典之旅中參觀雅典衛城時,生動地經歷了現實感的喪失。大約30年後,他在給作家羅曼·羅蘭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所以這一切確實存在,就像我們在學校學到的一樣!」弗洛伊德在書中解釋說,那天他被一種「短暫的非現實感」擊中了。儘管他多年來一直讀到有關這一精神症狀的報導,也知道它確實存在,但出於某種原因,親眼見到真實的感覺還是讓他感到難以承受。弗洛伊德意識到它的真實存在,但奇怪的是,他發現很難感知它是真實存在的。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著名的心理學家要麼在書中提到人格解體,要麼就這個問題發表長篇論文。1930年,一本名為《現代臨床精神病學》的醫學教材首次將人格解體納入其中。幾年之後進行修訂時,他提出了一個特別有見地的描述:
人格解體是一種普遍而痛苦的疏離感,有時被稱為人格解體症候群,可被定義為一種情感障礙,在這種障礙中,不真實的感覺和對自己身份的喪失,以及對自己身體的認同和控制感是主要症狀。不真實的感覺有兩方面:一個是人格改變的感覺,另一個是外部世界的不真感。病人感到他不再是自己,但他不覺得變成了另一個人。因此,這種情況並不是所謂的人格轉換。經歷失去了情感,可能會被一種可怕的感覺所籠罩:陌生感而不真實。發病可能是劇烈的情緒衝擊後急性發作,也可能是長期的身體或情緒壓力後逐漸發作。這在聰明、敏感、多情、內向和富有想像力的人身上更常見。病人可能會說他的感覺「凍結了」,他的感覺很奇怪;他的思想和行為似乎是機械地進行著,就好像他是一臺機器或自動機。人和物體看起來不真實,遙遠,缺乏正常的顏色和形象。病人可能會說,他感覺好像在恍惚或夢境中四處走動。由於不真實感和陌生感,他顯得困惑不解。他難以集中注意力,可能會抱怨自己的大腦「停機了」。
為了完全準確地描述今天所知道的,描述應該就此停止。但是,與關於人格解體的舊理論一致,教材假設人格解體不是除了其他神經症和精神病狀態之外的一種特殊疾病,更常見於女性和青春期,並推薦電休克療法作為有效的治療形式。
現在人們認為,在生命的許多階段,這種情況在兩性中的發生率大致相同。慢性人格解體現在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有自身的病名,而不是繼發於抑鬱、強迫症或其它精神病狀態的症狀。
與早期的研究者不同,今天的精神病學領域已經開發了一套參考書——《精神障礙診斷標準》(DSM),並定期修訂保持與時俱進。這些修訂列出了根據最近收集的證據,對幾乎所有已知精神疾病做出準確診斷的最新標準。早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DSM版本中,在精神疾病的範疇內,對解離症狀的描述中提到人格解體。直到1980年,《精神障礙診斷標準》(DSM)才對這種疾病提供了很少的正式描述。但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根據最新版的DSM-IV。人格解體障礙現在被列為解離障礙,其部分內容如下:
人格解體障礙的基本特徵是持續或反覆發生的人格解離,其特徵是一種與自我分離或疏離的感覺。(標準A)個體可能會覺得自己像一臺機器,好像生活在夢中或電影中。可能會有一種感覺,身體的一部分作為了自我的外部觀察者。通常會出現各種類型的感覺僵化、情感反應缺乏,以及對包括言語在內的行為缺乏控制的感覺。患有人格解體障礙的個體保持完整的自知力(例如,意識到這只是一種感覺,他或她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機器人)(標準B)。人格解體是一種常見的經歷,只有當症狀嚴重到足以引起明顯的痛苦或功能障礙時,才應作出診斷。(標準C)。
與自己的分離或疏遠,加上對這種解離的自我感覺,是人格解體的本質,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有了大量記錄在案的案例。然而DSM指出,人們可能難以描述他們的症狀,可能害怕他們的經歷會被人們認為是「瘋子」。
此外,DSM-IV還確認了人格解體障礙的其他可能表現:
失去現實感,或體驗外部世界的陌生或不真實,
宏觀視覺或微觀視覺,是物體大小或形狀的不可思議的變化,
一種其他人難以理解的,不熟悉或機械的感覺。
人格解體障礙的其他常見同步症狀包括焦慮症狀、抑鬱症狀、強迫性思維、軀體障礙和時間感覺的紊亂。在某些情況下,作為人格解體症狀之一的情感喪失,可能高度相似於重度抑鬱症,而在很多情況下這兩者其實是共病。人格解體和現實感喪失是恐慌症發作的常見症狀,但如果人格解體和現實感喪失只發生在恐慌症發作期間,則不應診斷為人格解體障礙。
醫生們使用的另一種主要診斷參考,國際疾病分類(ICD-10),列出了人格解體,但有趣的是,將這種情況歸入「精神和行為障礙:其他神經紊亂」的類別,而不是解離障礙,而後者是單獨治療的。
這引發了一場關於「人格解體到底類屬於什麼」的持續爭論。
哪一個類屬才適合人格解體?
DSM - IV和ICD-10對人格解體的描述略有不同,但它們基本上提供了相同的診斷標準。
DSM-IV也承認,在他們生活中的某個時候,大約一半的成年人會經歷一次短暫的人格解體,通常是由嚴重的壓力引起的。近三分之一面臨生命危險的個體和近10%因精神障礙住院的患者會出現短暫的人格解體經歷。
短暫的人格解體,持續幾秒、幾分鐘甚至幾小時,在非常狀態中很容易發生,這些人處於睡眠剝奪、感官剝奪、在未知的地方旅行,或大麻或致幻劑急性中毒的極端條件下。人格解體的高發生率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學生群體中短暫發生。有些是發生在已經暴露在危及生命危險的人當中,並且已經達到了解離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它經常發生在極端的創傷後,以至於西方世界的專家們,可以預測人們在創傷事件之後很長時間內的表現如何。
如上所述,許多人都有短暫的人格解體,尤其是在經歷了巨大的情感衝擊、使用某些藥物或一段時間的巨大壓力之後。人格解體被發現在50-70%的人群中發生,至少是短暫的。研究表明,大約1-3%的普通人群可能患有慢性人格解體障礙。通常,最初的人格解體會神秘地消失,但有時會變得更加慢性,顯得神秘莫測。
人格解體可能會使人們認為當事人瘋了。當他們在服用違禁藥物後出現這種症狀時,他們通常認為自己的大腦受到了損傷。他們不再以熟悉的感覺或周圍的環境為基礎,感覺好像對現實失去了控制。但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患者不同,他們根本不會發瘋。他們突然過度地意識到現實和存在,意識到自己的經歷是對真實自我「正常」感覺的扭曲。
人格解體,實際上,類似於一種改變了的自我意識,在某些文化中被認為是一種靈性成長。這在DSM-IV中有所涉及。但對於大多數西方人來說,這種不正常的沒有「自我」的感覺是一種他們想要擺脫的狀態。(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對這種心態的哲學解釋。)
原著《feeling unreal》
譯者:金尚
金尚,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高校心理教師,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提出者和倡導者。
已出版心理學專著《走出原生家庭代際創傷》(海外版)、《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並有多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發表。
2020年入選全國首部《中國心理工作者人才庫》。
國內版《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即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