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體——這算不上是一種新的疾病

2021-01-08 金尚心理師

原著《feeling unreal》

譯者:金尚

人格解體,作為一種人類體驗,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傳統上,它被認為是大腦在應對壓倒性衝擊/壓力,或無法忍受的生活情境(如法西斯集中營)時的身心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純粹的生存,心靈將自己從周圍環境中分離出來。但奇怪的是,人格解體可能會自發出現,沒有任何明顯的誘因。儘管理論已經發展了一個世紀,但發病的可能原因只是在最近幾年才得到深入研究。

有些人可以準確地回憶出症狀是如何、何時開始的,以及它是否與某個特定事件有關。對有些人來說,這種症狀可能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以至於他們只知道這些。在這種情況下,人格解體會成為一個安全的樹洞,在那裡他們不會受到任何傷害,但代價會很高: 他們變成了羅恩和其他人所說的「活死人」。

「去個性化」這個詞本身,在診斷的意義上,指的是兩類感覺和全面的精神症狀。盧多維克·杜加斯是一位心理學家兼哲學家,他經常發表有關記憶和似曾相識類的文章。我印象最深是他在19世紀90年代首次使用了「去個性化」這個詞。然而,杜加斯第一次看到「去個性化」這個詞是在那個時代的通俗文學作品中:《銀時報》,亨利·弗雷德裡克·阿米爾著。這本日記是一位自省的無名教授的長篇日記,是在他死後出版的。其中一個特別的詞條幫助定義了「去人格化」的本質:

「現在我發現自己看待存在的方式就像在墳墓之外,來自另一個世界。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我是陌生的。可以說,脫離了我自己的身體和個性,我失去了個性,脫離了塵世,被割斷了聯繫。這是瘋狂嗎?」

其他更著名的人後來認識到去人格化和去現實感是非常具體的人類經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04年的雅典之旅中參觀雅典衛城時,生動地經歷了現實感的喪失。大約30年後,他在給作家羅曼·羅蘭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所以這一切確實存在,就像我們在學校學到的一樣!」弗洛伊德在書中解釋說,那天他被一種「短暫的非現實感」擊中了。儘管他多年來一直讀到有關這一精神症狀的報導,也知道它確實存在,但出於某種原因,親眼見到真實的感覺還是讓他感到難以承受。弗洛伊德意識到它的真實存在,但奇怪的是,他發現很難感知它是真實存在的。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著名的心理學家要麼在書中提到人格解體,要麼就這個問題發表長篇論文。1930年,一本名為《現代臨床精神病學》的醫學教材首次將人格解體納入其中。幾年之後進行修訂時,他提出了一個特別有見地的描述:

人格解體是一種普遍而痛苦的疏離感,有時被稱為人格解體症候群,可被定義為一種情感障礙,在這種障礙中,不真實的感覺和對自己身份的喪失,以及對自己身體的認同和控制感是主要症狀。不真實的感覺有兩方面:一個是人格改變的感覺,另一個是外部世界的不真感。病人感到他不再是自己,但他不覺得變成了另一個人。因此,這種情況並不是所謂的人格轉換。經歷失去了情感,可能會被一種可怕的感覺所籠罩:陌生感而不真實。發病可能是劇烈的情緒衝擊後急性發作,也可能是長期的身體或情緒壓力後逐漸發作。這在聰明、敏感、多情、內向和富有想像力的人身上更常見。病人可能會說他的感覺「凍結了」,他的感覺很奇怪;他的思想和行為似乎是機械地進行著,就好像他是一臺機器或自動機。人和物體看起來不真實,遙遠,缺乏正常的顏色和形象。病人可能會說,他感覺好像在恍惚或夢境中四處走動。由於不真實感和陌生感,他顯得困惑不解。他難以集中注意力,可能會抱怨自己的大腦「停機了」。

為了完全準確地描述今天所知道的,描述應該就此停止。但是,與關於人格解體的舊理論一致,教材假設人格解體不是除了其他神經症和精神病狀態之外的一種特殊疾病,更常見於女性和青春期,並推薦電休克療法作為有效的治療形式。

現在人們認為,在生命的許多階段,這種情況在兩性中的發生率大致相同。慢性人格解體現在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有自身的病名,而不是繼發於抑鬱、強迫症或其它精神病狀態的症狀。

與早期的研究者不同,今天的精神病學領域已經開發了一套參考書——《精神障礙診斷標準》(DSM),並定期修訂保持與時俱進。這些修訂列出了根據最近收集的證據,對幾乎所有已知精神疾病做出準確診斷的最新標準。早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DSM版本中,在精神疾病的範疇內,對解離症狀的描述中提到人格解體。直到1980年,《精神障礙診斷標準》(DSM)才對這種疾病提供了很少的正式描述。但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根據最新版的DSM-IV。人格解體障礙現在被列為解離障礙,其部分內容如下:

人格解體障礙的基本特徵是持續或反覆發生的人格解離,其特徵是一種與自我分離或疏離的感覺。(標準A)個體可能會覺得自己像一臺機器,好像生活在夢中或電影中。可能會有一種感覺,身體的一部分作為了自我的外部觀察者。通常會出現各種類型的感覺僵化、情感反應缺乏,以及對包括言語在內的行為缺乏控制的感覺。患有人格解體障礙的個體保持完整的自知力(例如,意識到這只是一種感覺,他或她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機器人)(標準B)。人格解體是一種常見的經歷,只有當症狀嚴重到足以引起明顯的痛苦或功能障礙時,才應作出診斷。(標準C)。

與自己的分離或疏遠,加上對這種解離的自我感覺,是人格解體的本質,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有了大量記錄在案的案例。然而DSM指出,人們可能難以描述他們的症狀,可能害怕他們的經歷會被人們認為是「瘋子」。

此外,DSM-IV還確認了人格解體障礙的其他可能表現:

失去現實感,或體驗外部世界的陌生或不真實,

宏觀視覺或微觀視覺,是物體大小或形狀的不可思議的變化,

一種其他人難以理解的,不熟悉或機械的感覺。

人格解體障礙的其他常見同步症狀包括焦慮症狀、抑鬱症狀、強迫性思維、軀體障礙和時間感覺的紊亂。在某些情況下,作為人格解體症狀之一的情感喪失,可能高度相似於重度抑鬱症,而在很多情況下這兩者其實是共病。人格解體和現實感喪失是恐慌症發作的常見症狀,但如果人格解體和現實感喪失只發生在恐慌症發作期間,則不應診斷為人格解體障礙。

醫生們使用的另一種主要診斷參考,國際疾病分類(ICD-10),列出了人格解體,但有趣的是,將這種情況歸入「精神和行為障礙:其他神經紊亂」的類別,而不是解離障礙,而後者是單獨治療的。

這引發了一場關於「人格解體到底類屬於什麼」的持續爭論。

哪一個類屬才適合人格解體?

DSM - IV和ICD-10對人格解體的描述略有不同,但它們基本上提供了相同的診斷標準。

DSM-IV也承認,在他們生活中的某個時候,大約一半的成年人會經歷一次短暫的人格解體,通常是由嚴重的壓力引起的。近三分之一面臨生命危險的個體和近10%因精神障礙住院的患者會出現短暫的人格解體經歷。

短暫的人格解體,持續幾秒、幾分鐘甚至幾小時,在非常狀態中很容易發生,這些人處於睡眠剝奪、感官剝奪、在未知的地方旅行,或大麻或致幻劑急性中毒的極端條件下。人格解體的高發生率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學生群體中短暫發生。有些是發生在已經暴露在危及生命危險的人當中,並且已經達到了解離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它經常發生在極端的創傷後,以至於西方世界的專家們,可以預測人們在創傷事件之後很長時間內的表現如何。

如上所述,許多人都有短暫的人格解體,尤其是在經歷了巨大的情感衝擊、使用某些藥物或一段時間的巨大壓力之後。人格解體被發現在50-70%的人群中發生,至少是短暫的。研究表明,大約1-3%的普通人群可能患有慢性人格解體障礙。通常,最初的人格解體會神秘地消失,但有時會變得更加慢性,顯得神秘莫測。

人格解體可能會使人們認為當事人瘋了。當他們在服用違禁藥物後出現這種症狀時,他們通常認為自己的大腦受到了損傷。他們不再以熟悉的感覺或周圍的環境為基礎,感覺好像對現實失去了控制。但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患者不同,他們根本不會發瘋。他們突然過度地意識到現實和存在,意識到自己的經歷是對真實自我「正常」感覺的扭曲。

人格解體,實際上,類似於一種改變了的自我意識,在某些文化中被認為是一種靈性成長。這在DSM-IV中有所涉及。但對於大多數西方人來說,這種不正常的沒有「自我」的感覺是一種他們想要擺脫的狀態。(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對這種心態的哲學解釋。)

原著《feeling unreal》

譯者:金尚

金尚,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高校心理教師,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提出者和倡導者。

已出版心理學專著《走出原生家庭代際創傷》(海外版)、《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並有多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發表。

2020年入選全國首部《中國心理工作者人才庫》。

國內版《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即將上市。

相關焦點

  • 人格解體——新千年的瘋狂?
    原著《feeling unreal》譯者:金尚探索人格解體的本質?是一個短暫的症狀,還一個全面的慢性疾病,目前正呈現出新的重要性,原因有幾個:首先,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違禁藥品的使用導致了過去30年中人格解體案件的激增。
  • 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2:49:33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Stanley L.
  • 雙相情感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鑑別診斷「臨床必備 」
    儘管證據表明雙相情感障礙(BD)和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不同的疾病類型,但由於表型特徵的大量重疊,其鑑別診斷往往具有挑戰性。此外,BD和BPD經常共存,這使得區分這兩種情況更加困難。提高診斷準確性對於優化患者的臨床結果和長期預後至關重要。
  • 作文大賽獲獎者抄襲被取消成績,這甚至算不上代價
    這不,最近《萌芽》雜誌社的《少年遊第21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中,二等獎獲得者許如珵的《古董》就被指出大段複製粘貼原文,只改了人物姓氏或名字。對此,《萌芽》於11月6日確認抄襲屬實。情況說明 萌芽微博截圖值得一提的是,許如珵抄襲的時候還是位中學生,如今已經步入大學。
  • 寬容是一種自身的人格追求
    寬容是一種自身的人格追求 2020-06-10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讓我們一起了解多重人格,多重人格是怎樣出現的?
    解離症,對大家來說這是一種較為陌生的精神疾病。一般來說,解離症的發生率也較其他疾病來的低,國外的發病率約0.01%。儘管如此,報章雜誌、電影等媒體卻常常以這類疾病為題材,或許是因為此類精神疾病的戲劇性較強。解離症包括解離性失憶症、解離性迷遊症、多重人格異常、及自我感消失症`等等。
  • 雙重人格前兆有哪些?
    雙重人格前兆有哪些? 時間:2020-08-22 16:24 合肥治療精神心理疾病醫院 雙重人格前兆有哪些?所以這裡就得為大家說說什麼是人格障礙: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具有適應不良的性質,其人格在內容上、質上或整個人格方面異常,由於這個原因,患者遭受痛苦和(或)使人遭受痛苦,或給個人或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特徵是持久的缺乏責任感,不遵守法律,做出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
  • DID: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我們經常在電影或小說中見到的「人格分裂」,如一位主角身上出現幾種完全不同的人格的情節——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中其實是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D),又稱為多重人格,是一種常見的分離障礙。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才改名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DID具體表現為: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截然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狀態。
  • 九型人格中,離成功最近的一種人格,愛因斯坦就是這種人格!
    在九型人格中,愛因斯坦是一個觀察型人格的人,他不喜歡有人打擾,喜歡獨立的思考,需要自己專門的空間,這些都是觀察型人格特有的特徵,除此之外,觀察型的人特別重於理性的看待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沒有研究藝術愛是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在九型人格中,如果觀察型人格站出來說自己能做到世界理性第二,那麼,再也沒有哪號人格敢在理性方面稱第一,這就是觀察型人格的人。
  • 第五人格漫畫:【02】Mbius Band 莫比烏斯環.
    不見海端:嚴格意義上算不上後續的後續,前面在這。第五人格漫畫:「01」I am possessed 著魔>P1→P2:我想鯊了你,但看到你受傷了,我就把這件事忘了給你包紮。沒有人能逃出去的,傭兵因為自己回來了所以不知道,拜傑克所賜他終於意識到了這件事,沒有傑克的影響他也會和(我們一次次使用角色一樣)繼續輪迴下去。求生者在環上,監管者在環外,破解的方法有,但是太難了……哇哦感覺接下來可以上個什麼羞恥play了,別人修電機我們……什麼啊人家都在談戀愛我在聊人生嗎摔!
  • 暴躁症:一種燒毀幸福的人格障礙
    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人好面子,骨子裡就不知道發生衝突時如何採用和平的、禮貌的、紳士的、善意的方式進行溝通。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忽略的是,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一種常被人們忽視的人格障礙——暴躁症,正在不斷加重它對都市人生活的影響。
  • 這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我國學者發現大型蜻蜓類化石 這是一種新的遠古蜻蜓 2017-06-16 光明日報 鄭晉鳴 徐曉陽 【字體:大 中 小】
  • 什麼是人格?世界有幾種人格?你是哪一種?|自我成長
    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人格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覺,情感,意志等機能的主體。它可以離開人的肉體,離開人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而獨立存在在人類的精神文化維度裡。
  • 第五人格:玩家目前的分類現狀,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目前的第五人格來說,可以說一款新興遊戲,也可以說是一款老遊戲。說新遊戲是因為才上線一年多的時間,說老遊戲是因為內測的時間都將近兩年。一款遊戲的成長,也伴隨著不少的玩家,有新玩家的加入,也有老玩家的離開,而就玩家目前的分類現狀來看,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 人類分裂了16種人格,測測你是哪一種?
    (4)判斷和感知(J/P):判斷型的人傾向於用判斷的方式應對外部世界,喜歡有計劃、有條理的生活,做事有目的、有規劃;感知型的人喜歡靈活和即興的生活方式,喜歡保持開放、接受新的信息。將以上四個維度組合起來,總計可以形成16種人格類型。每種人格類型在人群中所佔的的比例有多有少,但都有大佬產生。
  • 用MBTI人格理論測測你是《陳情令》16型人格中的哪一種
    關於mbti人格理論是我很喜歡的一套心理學理論,在之前的文章中略有提及。它是基於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先生的《心理類型》而提出的一套更詳細也更實用的人格理論。該理論從4個維度分析人格,包括:(1)能量傾向:外向E---內向I(2)信息獲取方式:感覺S---直覺N(3)決策方式:思維T---情感F(4)生活態度:判斷J---知覺P四個維度組合,可以形成16種人格類型
  • 心理:卡特爾人格測試,測出你是四型人格中的哪一種!
    心理:卡特爾人格測試,測出你是四型人格中的哪一種! 1個或者沒有1分 2個及以上2分 8、當你的意見或者觀點與他人產生分歧時,你通常: 據理力爭2分 懷疑自己是否錯了1分 測試結果: 8-9分人格類型
  • 心理測:卡特爾人格測試,測出你是四型人格中的哪一種!
    心理測:卡特爾人格測試,測出你是四型人格中的哪一種! 1個或者沒有1分 2個及以上2分 8、當你的意見或者觀點與他人產生分歧時,你通常: 據理力爭2分 懷疑自己是否錯了1分 測試結果: 8-9分人格類型
  • 雙重人格是什麼意思?如何妥善治療
    雙重人格是一種多重人格,是一種嚴重的心理障礙。這兩個人格相對獨特且相互分離,是一個多重人格。這是一種歇斯底裡的分離心理障礙,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徵是,儘管同一個人有兩種或更多種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個時候,只有一種是明顯的。
  • MBTI十六型人格測試,你是哪一種?
    很想突破自己但是又無從著手 好像很了解自己卻總是過得不開心 如果你足夠了解自己,也許人生中的迷茫就會結束的更快,就更容易找到改變現狀的突破口,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早已風靡職場和心理學界的性格氣質測試——MBTI十六型人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