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給抄襲者帶來了便利,甚至有句流行語叫「去網上宕一篇」;而由於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抄襲者也容易被扒出來。這不,最近《萌芽》雜誌社的《少年遊第21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中,二等獎獲得者許如珵的《古董》就被指出大段複製粘貼原文,只改了人物姓氏或名字。對此,《萌芽》於11月6日確認抄襲屬實。
情況說明 萌芽微博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許如珵抄襲的時候還是位中學生,如今已經步入大學。在這段成長的歲月裡,不知道許如珵有沒有利用過這個「抄」來的獎來為自己謀取一些競爭優勢。而當初那場幾近完全複製粘貼的抄襲,到底是出於家長的操盤和授意,或者完全是孩子個人的所作所為,圍觀者們也無從得知。但不管是哪一種,錯了就是錯了,這就是恥,是對他人權益的侵犯,是褻瀆了智慧財產權,是有違道德、觸犯法律之舉。作為家長,必須讓孩子從小樹立起對他人所有權的敬畏感。
要知道,如果連孩子面對抄襲都無動於衷乃至趨之若鶩時,版權保護就更難言春天了。在自媒體時代,抄襲、洗稿、融梗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雖然這些行為在法律上有不同的評判,但此種環境中形成的對智慧財產權缺乏敬畏的風氣,實在令人擔憂。
原作者在書上標出抄襲處 圖源 北京頭條客戶端
2014年年底,瓊瑤訴於正侵權一案宣判,法院認定於正的《宮鎖連城》侵犯了瓊瑤的《梅花烙》改編權,於正不僅沒有道歉,還讓該案拖到了2018年4月才得到強制執行。這之後,網文《錦繡未央》的抄襲判定,同樣是一場長達兩年的拉鋸戰。一邊是抄襲者的倔強,一邊是維權的艱辛漫長,兩相對比之下,只能說,版權意識的建立、保護罩的形成,還任重道遠。
有意思的是,在許如珵抄襲事件中,一些人竟同情起抄襲者來,甚至還有人指責作者太過斤斤計較。殊不知,這種「拉偏架」的勸和思維,本身也是缺乏版權意識的體現。或許,有人同情許如珵,是因為其「人小不懂事」的弱者形象,但正是因為網文界屢屢出現「少年抄襲」現象,問題才顯得更加嚴峻。
反過來講,也難怪一些抄襲者肆無忌憚,因為代價過低。就這次案例來說,《萌芽》能夠做的,無非是取消成績、收回證書、扣發稿費。這甚至算不上代價,因為這些本就不應屬於許如珵。原作者說的「接受道歉但永遠不會原諒」,至少表達了一種不齒抄襲的堅定態度:接受道歉是體面,不原諒則是原則以及對智慧財產權的捍衛。
網絡圖片
個人之外,《萌芽》自身也有需要反思並改進的地方。比如,這麼大面積地從網絡上複製,其實當初審核鑑別出來並不難。而且,這不是第一位《萌芽》新概念獲獎者被爆出抄襲。作為平臺,何嘗不該從抄襲案例中吸取教訓,改善自身?如果一直抱持馬馬虎虎,乃至吃老本的心態,品牌只能被消耗,而無法完成迭代。
(來源:光明論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