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第二十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二等獎獲獎名單公布。從1998到2018,《萌芽》雜誌主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已經走過了二十個年頭。或許如今已經無法延續巔峰時期的輝煌,但這項賽事作為中國的「語文奧林匹克」和「語文教學制度改革的第一道曙光」,依舊吸引著無數文學青年前來朝聖,也讓許多潛在的作者被發掘出來。
在不少文學批評家看來,「新概念作家」佔據當前國內青年文壇的半壁江山,一個「新概念作家群」已然成形。而在這其中,第一屆一等獎獲得者韓寒,第三、四屆一等獎獲得者郭敬明,第三屆一等獎獲得者張悅然,無疑是新概念走出的最受矚目的文壇之星。
最近出版的新概念二十年紀念文集
除此之外,周嘉寧、顏歌、小飯、張怡微、霍豔、那多、李海洋、馬中才等一大批活躍在文壇的「80後」文學幹將,其出發地,也是新概念作文大賽。他們在十五六歲時剪下那張《萌芽》雜誌上的投稿信,寄出自己天馬行空的不羈幻想、抑或是無病呻吟的青春故事,又因為一次獲獎而堅定地走上了文學道路。
還有一些人,如果不去詳細檢索新概念作文大賽歷屆獲獎者名單,你很難將他們此時的角色與新概念聯繫起來,他們早已在生活、創作上完全脫離了新概念的軌跡,他們是不為人知的新概念獲獎者。如今他們去了哪裡?年少時的這段參賽經歷於他們而言,是人生的巔峰,還只是一宵春夢了無痕?
編劇秦雯
1998年,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就明確了徵稿對象及分組原則,主要面向30歲以下參賽者,分三個組別:A組是高二、高三學生;B組是初一到高一學生;C組是大學生。通常,A組參賽者最多。
三年後,上海姑娘秦雯站在新概念作文大賽的領獎臺上。從這一年起,新概念的獲獎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取消直接保送,改為大學降分錄取。在與中央戲劇學院的老師接觸後,秦雯報考戲文系並被順利錄取,自此與她一直夢想的復旦大學擦肩而過,也因此走上編劇道路。
如今的秦雯,是國內電視劇圈的頂尖編劇之一,代表作品有《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辣媽正傳》、《我的前半生》等,收視率和話題度都高居不下,在業界也拿下包括美國亞洲影視聯盟「金橡樹獎」金牌編劇等獎項。
熱播劇《我的前半生》就是秦雯的作品
與十多年前那個獲得新概念一等獎時的青澀少女相比,秦雯認為自己最大的改變是「表達的勇氣和對於別人看待你的勇氣」,「剛開始寫的時候,會在意別人怎麼看你的東西。寫劇本已經八九年,我開始突然明白該怎麼寫了,突然有一片很開闊的天地給你了。現在,我不太介意別人怎麼看待,我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我。」
正如她在作品《我的前半生》引發熱議時所說:「創作者就是一個冷靜而富有同情心的敘述者,我沒有想要輸出任何一種正確的價值觀,我們只是去展現這些價值觀,我不能替任何人決定應該選哪一個價值觀。」
作詞人甘世佳
和秦雯、張悅然一起站上新概念第三屆領獎臺上的甘世佳,如今,他的身份包括金牌作詞人、獨立撰稿人、國內新銳編劇,薛之謙的代表作品《醜八怪》即出自甘世佳之手,他還參與了《愛情公寓》第三部的編劇工作。
這位在各種資料中強調自己是新概念作文大賽史上唯一同年度兩篇文章同時獲獎(分獲一等獎與優秀獎)的輕狂少年,並非沒有驕傲的資本。17歲就寫出了銷量超過20萬冊的《十七歲開始蒼老》,高考以上海市文科第三名、歷史單科最高分的成績進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就讀。進入作詞界的第一首歌,是2006年寫給薛之謙的《釵頭鳳》。他還曾出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撰稿,並且為上海世博會主題歌《致世博》填詞。
當年以「亂世佳人」的筆名出版了《十七歲開始蒼老》
現在,甘世佳最受關注的填詞作品主要集中在女團SNH48的歌曲,《我的舞臺》、《青春的約定》、《萬聖節之夜》、《彼此的未來》,這些少女偶像單曲的發表讓他公開自比秋元康(日本作詞人,AKB48創立者),狂妄的言論引發了對他歌詞抄襲、化用粵語歌曲的爭議。
霍尊的《素顏》也是甘世佳作詞
二十年過去,一代新概念人已經成長起來。許多曾經的新概念作文獲獎者早已放棄寫作,記者、編輯工作是不少人的另外選擇,編劇、文案、策劃、網絡文學界也有他們的身影。這些年少時暴得大名的文學夢想者,無論走上的是不是自己最初設想的那條路,與新概念的邂逅都成為了一份珍貴的回憶,也成為他們被分門別類時永遠無法擺脫的一個時代標籤。
科幻作家
2002年,清華附中的高三學生郝景芳成為新概念作文大賽第四屆A組一等獎的25名獲獎者之一,和她一起站在領獎臺上的有前一年就獲得了B組一等獎的郭敬明。
雖然2002年就拿了這個分量不輕的文學獎項,但根據她接受採訪時所說,正式提筆開始文學創作是在2006年。為了消耗大量的自由時間、孤獨的狀態、圖書館的資源,「寫作是少數幾件可以做的事,給我一個可以安靜進入的空間,寫作讓我暫時離開現實世界,給我可能性,住在另一個世界裡。」
寫作十年,2016年4月,繼劉慈欣《三體》之後,這位曾經的新概念獲獎者憑藉《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篇小說,站在了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十年間,她從清華物理系進入經管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做經濟研究,如今又發起「童行」公益活動。文學於她,從來不是一項職業。
在知乎網友的描述中,「這姑娘是當年隔壁班的學神,新概念作文她拿的名次貌似是夠北大中文系免考的,然後她竟然考了清華物理系。我當時還覺得這種學神是不是若干年後出現在科研大牛名單裡,結果就看到她入圍雨果獎提名,真是智商碾壓無時無刻不在。」
而她自己也用高度文學性的話語描述她的寫作體驗:「寫作只是把自己日常中看到的、想到的、想到但想不開的,變為各種意象寫進書裡。至今仍然不是一個作家,以後也不會是。沒有能力,也不想爭取。我只是會一直記得寫作對我的意義。它是我在困難的日子裡養成的、生活下去的習慣。我會一直寫下去,在塵世間大地上的辛苦勞作中,寫那些易逝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