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和誰「交換身體」?科學家驗證與朋友換身如何改變自我意識

2020-09-05 科學網

作者:馮麗妃

圖片顯示了身體交換實驗的設置 圖片來源:Mattias Karlen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喜歡想像有一天在別人的身體裡醒來會是什麼樣子。」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博士後研究員Pawel Tacikowski說,「很多孩子可能都有這樣的幻想,我猜自己一直都沒有擺脫它——我只是把它變成了我的工作。」

人們對自己是誰的感覺被認為會受到一些事情的影響,比如童年經歷、與他人的互動,還有我們的身體。

8月26日發表在《交叉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一對朋友在一種感知幻覺中交換身體時,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與對朋友個性的看法變得更相似。研究結果表明,自我的心理和生理感覺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繫也與記憶等功能有關:當我們精神上的自我概念與身體上的自我不匹配時,記憶就會受損。

由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Henrik Ehrsson領導的「大腦、身體和自我實驗室」團隊,給兩對朋友配備了護目鏡,他們可以從第一人稱的角度看到對方身體的實時圖像。為了進一步加深這種幻覺,研究人員對兩名參與者相應的身體部位同時進行了觸摸,這樣他們也能感受到自己在眼鏡中看到的東西。過了一會兒,這種幻覺大體上起作用了;為了證明這一點,研究人員用一把道具刀威脅了朋友的身體,結果發現參與者耶突然冒起了一身汗,就好像他們就是被威脅的人一樣。

「身體交換已經不再是科幻電影的專有領域了。」論文第一作者Tacikowski說。

實驗只讓參與者感覺自己「在別人的身體裡醒來」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但這段時間足以顯著地改變他們的自我感知。在交換身體之前,參與者給他們的朋友打分,比如健談、快樂、獨立和自信。與這個基線相比,在交換期間,他們傾向於認為自己與曾經進入對方身體的那個朋友更類似了。

這種錯覺也影響了記憶。「一個公認的發現是,人們更善於記住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我們在幻覺中幹擾了一個人的自我表現,通常應該會降低他們的記憶表現。」 Tacikowski說。

事實確實如此:在記憶測試中,幻覺中的參與者的表現普遍較差。然而,更重要的是,那些能更充分地接受朋友身體的參與者,並顯著地調整自己的性格等級以與對朋友的評價相匹配的參與者,比那些感覺與自己身體分離的參與者表現得更好。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自我不連貫」較少,也就是說他們的心理和身體的自我表現仍然一致。

這些發現在研究自我感喪失和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鬱症)時可能很重要。自我感喪失症是指人們感覺自己的精神狀態和身體不一致。「我們證明了自我概念有可能很快改變,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潛在的有趣的實際影響。」Tacikowski說,「患有抑鬱症的人通常對自己有非常頑固和消極的想法,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如果你稍微改變這種錯覺,就有可能讓這些想法不那麼刻板,不那麼消極。」

不過現在,他想要構建一個更一般的框架,來解釋自我感是如何在身體和心理層面上構建起來的。「現在,我一直在思考這個行為效應是如何起作用的——大腦的機制是什麼。」Tacikowski說,「然後,我們可以將這個模型用於更具體的臨床應用,可能開發出更好的治療方法。」

相關文章連結:

http://doi.org/10.1016/j.isci.2020.101429

相關焦點

  • 「交換身體」不是夢!科學家驗證換身如何改變自我意識
    人們對自己是誰的感覺被認為會受到一些事情的影響,比如童年經歷、與他人的互動,還有我們的身體。8月26日發表在《交叉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一對朋友在一種感知幻覺中交換身體時,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與對朋友個性的看法變得更相似。研究結果表明,自我的心理和生理感覺之間的這種密切聯繫也與記憶等功能有關:當我們精神上的自我概念與身體上的自我不匹配時,記憶就會受損。
  • 和朋友「交換身體」如何改變自我意識
    在交換身體之前,參與者給他們的朋友打分,比如健談、快樂、獨立和自信。與這個基線相比,在交換期間,他們傾向於認為自己與曾經進入對方身體的那個朋友更類似了。這種錯覺也影響了記憶。「一個公認的發現是,人們更善於記住與自己有關的事情。
  • 龍珠:如果你是基紐,擁有換身能力,敢和大神官,全王交換身體嗎
    並且,基紐還有一個厲害的能力,可以和比自己強大的人交換身體。如果你身在龍珠世界中,擁有基紐的換身能力,你會選擇和誰交換身體呢?敢和大神官,全王交換身體嗎?如果是我的話,肯定會和大神官交換身體。或者和全王交換身體。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來談談個人的一些觀點。首先,從大神官的地位來說,今次於全王之下。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 如果穿越龍珠世界,成為弗利薩的手下基紐,你會選擇和誰交換身體
    那就是可以和其他人交換身體。當初在那美克星上,基紐就和悟空、布瑪、青蛙交換了身體。 並且,基紐的戰鬥力達到十二萬,都是通過很多次的交換才達到的。所以說,基紐的這個能力,是非常好的 只要遇到一個強大的人,忽悠對方說出換身二字。就可以進行換身了。
  • 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您是否曾經問過自己:「我是誰?」 答案可以有很多很多,比如我是父親、丈夫、朋友、工程師、乘客、還是患者?你是父親,事實是因為你有兒子;你是丈夫,事實是因為你有妻子;你是乘客,事實是因為你在車上。因此,所有以為的你是誰,都取決於其它事實,包括你自娘胎裡掉下來的第一天起所面對與經歷的現實。
  • 《你的名字》現實版「交換身體」不是夢
    看過《你的名字》這部劇的朋友都知道男女主人公交換了身體,那畢竟是影師作品,而現在科學家已經找到了交換身體的任意門。「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喜歡想像有一天在別人的身體裡醒來會是什麼樣子。」人們對自己是誰的感覺被認為會受到一些事情的影響,比如童年經歷、與他人的互動,還有我們的身體。8月26日發表在《交叉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一對朋友在一種感知幻覺中交換身體時,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與對朋友個性的看法變得更相似。
  • 女主跟男主交換身體的動漫,如果是你換身後想幹嘛?
    說起男女主互換身體的動漫相信朋友們都不陌生,像新海誠的作品《你的名字》中男女主經常進行身體互換,是不是想想就讓人感到很害羞呢?也許老司機們已經想歪了,畢竟男女互換身體的動漫題材在日本是很常見的。怎麼說都只是動漫中出現的情節,不過現實生活中還沒有任何科技能做到。
  • 科學家利用AR模擬交換身體實驗,人格解離障礙的患者有望被理解
    無論是電影還是連續劇,都會偶爾出現交換身體的劇情。如今,科學家以AR為工具,對33對朋友進行了模擬「身體交換」的實驗。雖然這項實驗還沒真正的成功研製出人體交換的方法,但這已為日後同類的實驗奠下基礎。這項研究表明,當人類花大量時間在別人的身體上,自我意識和記憶就會開始做出改變。簡單來說,就是讓試驗者透過戴上AR模擬交換身體的場景,能看見你朋友的視角。
  • 科學家利用AR模擬交換身體實驗,人格解離障礙的患者有望被理解
    無論是電影還是連續劇,都會偶爾出現交換身體的劇情。如今,科學家以AR為工具,對33對朋友進行了模擬「身體交換」的實驗。雖然這項實驗還沒真正的成功研製出人體交換的方法,但這已為日後同類的實驗奠下基礎。這項研究表明,當人類花大量時間在別人的身體上,自我意識和記憶就會開始做出改變。
  • 龍珠:基紐的逆襲,被弗利沙重傷不死,成功和庫德王交換身體
    但是在《龍珠次元》中,基紐就和庫德王進行了交換身體。對於庫德王的實力有多強大,我們不知道。因為當初弗利沙和庫德王來到地球的時候 都還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實力就被未來特南克斯殺死了。但庫德王作為弗利沙的父親。
  • 身體互換實驗揭示了原我性格會改變,記憶也會消失
    新的研究表明,當你在別人的身體裡停留了一段時間,您的自我意識和記憶開始發生變化–好像您的大腦正在適應以更好地適應其新形式一樣。這是對身體與心理之間聯繫的一種令人著迷的見解。,但在這個實驗中,33對朋友可以用耳機進行虛擬身體交換。
  • 醒來時,你最希望與誰交換身體?《科學》拋出這有趣課題
    想像一下,你在別人的身體裡醒來的時候,你有想像過會是什麼樣子!你最期待的人生故事,會從哪裡再度開啟?他們還是做到了,當實驗者環顧四周的時候,他們會看到了自己在朋友的身體裡。,就要搞清人類的自我意識,社會身份、身體和心理的多方面相互幹涉與影響。
  • 如果你學會了龍珠中基紐互換身體的能力,你會如何利用這個能力?
    基紐有一項特殊能力,就是可以和對方交換身體,只要大聲喊出換身兩個字就可以和對面的人交換身體。曾經基紐就用這招換身技能和悟空換身,把悟空擺了一道。如果我能夠學會雞柳的換身技能的話,我會好好地利用這個能力。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基紐的換身技能的優點和缺點。基紐的換身技能優點就是交換身體之後的兩個人身體狀況會保持交換之前的狀態。
  • 王立銘專欄|生命的秘密(六):自我意識——我和我的世界
    科學家試圖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去理解生命體如何界定「本我」和「非我」,這些生物學線索又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了想像的空間。有朝一日,我們真的可以創造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嗎?但是通常這時候小寶寶們還不會使用「我」,不會說「我餓」或者「我想吃奶」。「我」這個字出現在孩子們的語言裡要晚一些,差不多要到1歲半-2歲這段時間。這個小小的變化,就反映出自我意識的萌發。 有人會問,難道就不能是孩子們的語言功能和大人有差異,或者孩子們就是不高興用「你我他」這些玄乎的代詞說話?
  • 大腦是如何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意識的?
    在幼兒時期,我們就開始觀察父母和老師,學習如何說話、走路、閱讀,甚至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人類似乎能從模仿中學到一切特別複雜的行動。但是影響我們的不僅僅是周圍人的行動,我們還會更加深刻地被思維影響。我們模仿這些人的思維方式,隨著年齡增長,還會學習如何像身邊的人一樣思考,大腦也確實尤為擅長這件事——我們的大腦會複製他人大腦內的計算方式。但是,大腦是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意識的呢?
  • 我是誰?自我意識是什麼?
    我是誰不知是從何時起,我們有了「我」的感覺。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下午,孩童時期的我正在衛生間企圖用水帶走這個夏天的炎熱,當水划過我的脖頸時,我突然有了一個奇怪的想法,我是誰?我不禁低下頭,凝視著我的雙手,為什麼我有手的感覺,我知道寒冷,知道炎熱,知道陽光的絢爛,知道水滴濺起的花朵。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為什麼要訓練機器人的自我意識?
    拉尼洛斯博士說:「在實際情況中,機器人的世界和它的世界模型之間存在著錯誤和差異。」「我們在機器人身上遇到的問題是,當你改變任何條件時,機器人就會開始失靈。」兩歲時,人類就能分辨出自己的身體和世界上其他物體的區別。但是,對於一臺機器來說,一個兩歲大的人類大腦所能做的計算是非常複雜的。
  • 想自律太難?洞悉人性的內在規律,真正開啟改變自我的原動力
    一、從科學、客觀的角度認識自己我們在不夠了解自己的時候,意識和情感都是模糊的,總感覺自己要這麼做,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明知如何對自己更好,卻選擇了安逸和舒適,不願意做出改變,只是根據自動模式繼續忍受不堪的生活,所以我們一邊埋怨又一邊安於現狀,矛盾的自我就這樣形成一個惡性的怪圈,怎麼也走不出。
  • 自我意識與人性——一種踏實的成全
    自我意識是人性的一部分,因為只有人才會有自我意識;人性也反過來被自我意識所建構,因為沒有天生而就的人性。那麼,問題又來了:它們到底誰先誰後,誰孕育了誰?這似乎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從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來看,父母有意識地哺育和教育初步建構了人性,也培養了子女的自我意識。同時,當自我意識稍具雛形後,子女便開始主動自覺地開展社會活動,再更進一步地自我建構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