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律太難?洞悉人性的內在規律,真正開啟改變自我的原動力

2021-01-21 山村靜聽

現在的大多數年輕人不再像我們的祖祖輩輩那樣,總是接受命運的安排,渾渾噩噩地過一生,還美其名曰那是「命運」,認為逆天改命終會遭到反噬。但一個人都沒有為自己的一生努力過、抗爭過、克服過,就接受命運的安排,那和這世上沒有生命的物體又有什麼區別?

如落葉,只有離開了樹枝,才會被風帶著走,被雨蹂躪,而在它們有生命的時候,總是會用自己弱小的生命與外界的風雨對抗,儘量活出自己的風採。風來了,歡快地搖曳,雨來了,拼命的享受,一片葉子都能用自己的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何況我們?

當然,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現實太豐滿,事實卻很骨感。為什麼成功只屬於別人?幸福只存在於過往?因此,許多人越努力越焦慮,越焦慮越懷疑。懷疑自己懷疑世界,以為一切都只是世界針對自己的一個惡作劇。

其實不是。所有成功與幸福的人,都曾經歷過你現在經歷的迷惘與懷疑,只不過他們突破了這張看不見的網,找到了正確的方法,迎來了他們想要的人生。

想要突破成長的限制,我們必須經過認知的躍遷,從以「我」為中心的努力,認識到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子,突破自我的設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也就是說,從我們起心動念改變自己時,我們就必然會碰到以「我」為中心到以世界為本真的思維躍遷。只有我們突破了自我,打破了宇宙給我們設置的第一個結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走進世界,把自己放入世界之中,以一個更客觀的視角看見這個真實的世界,包括這個世界中的我們自己。

從以為我是上帝,世界都得服務於我,到認識到我的力量極其微弱,世界並不聽命於我,而是處處為難我,讓我碰壁,再到與這個世界和解,了解到自己只是這個世界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個體,必須遵循世界的規則和自己個體作為人的一般規律,這就是從無知的狂妄到痛苦的設限,再到頓悟的覺醒。

然而,很多人從第一個階段來到第二個階段,都很難從痛苦的深淵裡頓悟,認識到自己只是宇宙中的一員,並非宇宙的主宰。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但能自己頓悟這個道理的人卻非常少,而對需要靠外在的提醒和揭示才能明白的大多數人來說,《認知覺醒》這本書再適合不過。

這本書從現代科學出發,用腦科學、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對我們認識的局限與掌控,但也提出了靠理智徵服原始欲望的自動模式也是可能的,只要接受了自己的無能,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我們也是可以在無能的邊緣慢慢擴展,讓自己所掌控的邊界越來越大,最終成功在這個無法掌控的世界掌控自己,讓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得到成倍的增長。

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的前半生也是被命運推著走,得過且過的過日子,但自從他的兩位朋友遭到生活的變故,變得一無所有,陷入生活的谷底,他開始思考:如果自己遇到這種情況,他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嗎?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是一個人在一成不變的麻木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前提,周嶺從自己清水煮青蛙的狀態出發,慢慢提升認知,天天反思,摸索出了一套能徹底擺脫焦慮和迷茫,每天能確定而又活力滿滿活著的生活方式,更有幸的是他在這本書中分享了如何擁有清醒認知、清楚目標、清晰路徑、清爽情緒的方法。

一、從科學、客觀的角度認識自己

我們在不夠了解自己的時候,意識和情感都是模糊的,總感覺自己要這麼做,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明知如何對自己更好,卻選擇了安逸和舒適,不願意做出改變,只是根據自動模式繼續忍受不堪的生活,所以我們一邊埋怨又一邊安於現狀,矛盾的自我就這樣形成一個惡性的怪圈,怎麼也走不出。

提升認知,首先要從了解大腦的構造開始,因為我們的行為、動作、情感、意識都是靠大腦主宰的。

要想了解大腦,不得不從人類的進化史說起。生命的最初形式是以單細胞生物存在於海洋之中,約3.6億年前,它開始向陸地進軍,漸漸形成了適應陸地生活的爬行動物,這時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腦」。本能腦是所有動物的共性,它們為了生存,會對外界做出自動反應,,在緊急情況下,人來不及思考身體就做出了反應,這就是本能腦在控制著人身,它比思維迅捷數百萬倍。

到了大約2億年前,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哺乳動物開始登場,它們不僅能讓體溫保持恆定,還進化出了情緒。情緒讓動物們趨利避害,以以逸待勞的方式更好的保持生存的必要,這就是「情緒腦」。

而直到250萬年前,人類從哺乳動物中脫離了出來,哺乳動物的大腦進化出「新皮層」。這個新皮層掌管著我們的思維,也就是「理智腦」。

理智腦是我們獨有的。孩子出生時,本能腦與生俱來,所以生下來就懂得尋找奶頭,向媽媽的懷抱靠近,情緒腦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趨於完善,而理智腦則要等到人成年,才基本發育成熟。所以,雖然理智腦高級,但它在人的控制力方面還非常弱小,只有等到成年了,才可以完全掌控自己。但由於本能腦和情緒腦過於強大,成年後如果我們沒有刻意去知覺,基本上也是由本能腦和情緒腦做主的。

因此,有時候我們想做某事是一回事,我們做某事又是另一回事。因為想的時候,代表我們在思考,是理智腦在起作用,而我們去做的時候,本能腦和情緒腦儘快的劫持了我們,使我們不得不在不知不覺中聽命於了它們。

那如何使我們時刻保持理智,儘量少的被本能和情緒幹擾,真正主動去做想做的事呢?

理智與本能和情緒強行抗衡肯定不行,這樣會導致人格分裂,最後把自己撕裂而精神失常。

既然它們三個是一個整體,就不能讓它們決裂,硬生生地把它們拉到對方的對立面,而是要讓它們相互溝通,讓它們決定誰先誰後,誰有理誰先做主。

二、如何讓行為懲服於理智、本能和情緒協助於理智呢?

在很多緊急情況之下,也許理智來不及反應,本能做出的反應就能最大可能的保全我們自己,但自從有了理智的出現,道德佔據了上風,並不是所有保全自己的本能都是對自己有利的。

本能強調的是保全自我,自私自利,只顧眼前利益,格局太小,而理智強調的是保全整個人類,及至一切生命,它著重於長遠利益,格局超大。所以,這就造成了矛盾:我們是願意保全自我,受盡情感的煎熬、良心的譴責,還是願意犧牲小我或眼前利益成就大愛和自由?

1、每日三省吾身

心裡有了這種矛盾,才會有思考,有了這種思考,才會有覺察,有了這種覺察,我們才有可能探索改變,因此每日三省吾身變得尤為重要。

每日三省吾身重在覺察,自己是在根據本能做自己吃力不討好的事,還是在做自己心裡想的真正願意去做的事。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在做的過程中,是否跟著感覺走,偏離了目標和初衷?

時時刻刻反省自身,觀照自己的內心和行動,使自己能迅速地把自己從錯誤的道路和岔道口拉回。但人人不喜歡監督和管束,尊長和老師的約束都會令他們反感,何況是他們自己呢?所以他們時不時會為自己開個後門:今天起不來,再睡會兒吧,反正這件事明天也可以做。

久而久之,你可能會陷入時而亢奮時而疲軟的惡性循環之中。人生最可悲的不是一個人糊塗,而是一個人明明清醒著,卻因為無法戰勝自己,而不得不裝糊塗,而我們大多數人,正是在這半夢半醒之間揣著明白裝糊塗的痛苦的人。

時時反思,覺察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被什麼無形的力量拉著走,是我們能主宰自己的前提。

2、在舒適區邊緣拉伸自己

想努力,沒動力,想精進,不知方法,也許是我們許多年輕人的通病,這,導致了我們無窮無盡的焦慮。

有了願望,才有了焦慮,有了焦慮,才希望改變,但付出了努力,想要的改變遲遲不來,人就會陷入痛苦的深淵。如何讓我們在不那麼痛苦的情況下,就能漸漸接近自己的願望,如何讓我們在不那麼崩潰的情況下,就能更輕鬆地快速精進自己?

作者提出在舒適邊緣區拉伸自己。

明確來講,人人都想呆在自己熟悉的區域之內,雖然這個區域不一定舒適,但由於我們對這個區域之外的一切無知,就算外面是好的,我們也會排斥,所以,我們暫且把這個熟悉的區域叫做「舒適區」。

而作為一個人,我們每個人內心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願望,這些願望在我們心中非常美好,但感覺它總是離我們非常遙遠,是很難實現或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我們把這個區域叫做「困難區」。

所有人都明白,我們一旦願望實現,到達困難區,我們的人生就完美了,但很多人認為,這只是個夢。

我們和夢到底隔著多遠的距離呢?其實只要我們敢想,它就有可能實現,我們與它之間的距離只隔著一步:行動。

但一個習慣於把自己關在籠子裡的人,只習慣於看到遠方的美景,卻總是忘了打開門,去用腳走出一條到達美景的路。

我們,渴望進步,早就打開了籠子的門,但卻害怕於距離的遙遠,不敢邁步。其實,路在腳下,你看到的和你真正要走過的距離並不一定相等,因為距離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改變而改變。當你的腳在籠子裡的時候,你在另一個時間和空間,但當你踏出腳步的時候,你來到了一個新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時空會受你的感召而改變。而這段處在「舒適區」和「困難區」之間的區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拉伸區」,視你的表現而變化其大小遠近。

在舒適區邊緣慢慢向拉伸區擴張,每一個進步都是微小而可能的,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既不會覺得太困難,又非常有成就感,它會加快成長的速度,增強我們的信心,使舒適區與困難區的距離不斷縮短。

一條路,只要你走過,你就會覺得越來越短,如果你從未涉足,雖然抬腳就能到達,你也會覺得它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永遠不得到達。就像我們,以前從武漢到廣州,坐火車至少要兩天兩夜,而現在,平臥也就10小時,高鐵只要2小時。

關鍵的一步,是要我們能走出去,從舒適區一步一步地走向困難區,走得多了,熟悉了,我們就可以用跑或者飛的姿勢。

所以,在努力的時候,不要選一個太高的起點,必須對自己進行實際的評估,一步一步擴大自己的舒適區,而不是急著一下子從舒適區跳到困難區。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起點,可以通過不斷測試找到那個點,如果你定的目標太容易了,那就是還沒到拉伸區,如果你定的目標太困難了,那就離開舒適區邊緣太遠了,適時調整,永遠找準那個點,你就會進步得又快,又不會失去信心。

3、觸動點才會內化為你自己的

世上的知識千千萬,你要全部學到那幾乎不可能,如果你理智認為是好的,感覺卻對它是無感的,你偏要去學,也可能你非常努力卻收效甚微。我們用理智去學習、做某事,一定是要你內心對它是喜歡的,對它是有感覺的,否則,努力只是機械運動,沒有任何效果。

本能、情緒和理智是相對的,但它們也是統一的,在理智想要做某事時,我們可以用直覺和情感觸發某個有感的點,而利用本能和情緒更好的輔佐理智,讓它更快更好的去做某事。

我們看一本書、讀一篇文章,誰也沒有辦法做到盡懂,但此中只要有一句話、一個點能引起你的情感共鳴,它就會在你的心裡投下一個巨大的漣漪,然後這句話或這個點會引發你的情緒和思考,如果你把這些寫下來,可能就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如果你繼續深挖,可能就會寫出一本書,而且不是鸚鵡學舌的重複,而是一本帶有你個人鮮明特色與智慧的好書。

看萬卷書、行萬裡路、歷萬種人,也許在你心湖裡留下的就這麼幾句話、就這麼幾片風景或就這麼幾個人,經歷是你身上的積累臉上的滄桑,而留下的這點點的存在才是你最後的精氣神。

《認知覺醒》,不過就是一條環形跑道,一圈一圈地跑,你剩下來的會越來越少、越來越精,但在你沒跑完一圈時,每一段都是一段痛苦的經歷和一段欣喜的迭代升遷。如果你還在痛苦得不能自拔,迷茫得不知如何前行,最好還是繼續上路,跑完你該經歷的。你承受了你該承受的,經歷了你該經歷的,那個覺醒自會來到,因為你總在尋找。

你的所得將配得上你所有的付出,《認知覺醒》,會讓你體驗到驀然回首的驚喜。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在「邊緣」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每一個抬頭向前看、而非低頭享受手中幸福的人,都不免產生焦慮和緊迫感,想要趕緊給自己充點電,想要自我改變和提升,想要追上其他人的步伐,甚至想要領跑某個賽道。但如何自我改變和提升?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何在?也許是因為,用錯了方法、發錯了力。
  • 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現在」,依然是認知覺醒的最好時機
    周嶺在自序中談到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來自一場意外,身邊兩位好朋友的命運軌跡發生改變,這讓他警醒。他捫心自問,如果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現有的一切都被「剝奪」,還會擁有什麼?還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什麼?2017年的周嶺,已經36歲,在不被很多人看好的年齡,毅然開始探索,真正發自內心渴望改變。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 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走出舒適區,只是借力而行
    你是否想過改變,努力兩天,沒什麼成績就放棄了?你是否也想勤快點,每天早起跑步,可總是心生懶惰,一覺睡到太陽出?你是否也特別努力,靠毅力苦苦支撐,卻沒有任何改變?……最後無奈,拿起手機,刷劇、遊戲起來……《認知覺醒》裡說懶惰、安逸享樂、趨易避難,是人類的天性,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 洞悉人性,解析自我,世界上著名的十大定律,你知道幾條?
    洞悉人性,解析自我,世界上著名的十大定律,你知道幾條? 心理學是一門解析自我、洞悉人性的學科,探索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動因和形成機制,能讓我們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同時也了解他人,從而認清這個世界,更好的與自己、與他人相處。
  • 6條高效建議 I 教你如何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保持自律的技巧在TED演講中,Tim Urban把導致拖延的原因歸結為,自己腦子裡有一隻不安分的、總想著放飛自我的猴子。當自我理性來掌舵大腦的時候,這隻小潑猴就會跳出來搗亂。它會說,我只想躺著刷手機。這只是為了擺脫焦慮才努力,而這種努力只是一場努力的行為藝術,並不是真正的自律。所以你需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樣你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如果你對好身材渴望至極,那就把獲得好身材當作自己的目標。當找到了真正的目標,你才會不辭辛苦的付出。2.
  • 打開你的第三眼--國內唯一真正成人松果體開啟課程
    ★ 這個能力一次投入終身受用! 81年出生的學員在練習觸覺分顏色我們可能沒有覺察到人體是一個複雜的能量形式,而這個能量形式升華就會成為人類的靈性智慧系統。人的內在最根本、最高級的能量就是人類靈性的智慧系統。
  • 自律 是疫情期間最好的特效藥
    曾經在朋友圈流傳頗廣的「自律」,人人引以為傲的標籤,也仿佛被那不明所以的病毒,瞬間瓦解成昨日雲煙和及時行樂。 以往的人們總想通過自律來給他人上課,如今才自己反倒被疫情上了一課。 對於人生,孔二老師比較相信自律的美好,而不相信放任自流的自由。
  • 都什麼年代了,你還靠「意志力」堅持自律嗎?
    都說小成功靠天分,大成功靠自律,沒錯,自律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一個人成就的層次。道理誰都懂,可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正所謂「大道至簡」,如果你做一件事覺得非常困難,大概是因為方法錯了。真正的自律其實並不需要和懶惰作鬥爭,不僅簡單溫和,而且會讓人「上癮」,愛上自律的自己。
  • 自我意識與人性——一種踏實的成全
    我更想多著筆墨的是:當自我意識發生改變、脫離常態,產生某種偏離時,人性會怎麼樣;我們該如何使自我意識與人性保持一致;又該如何使人性的意義更加豐滿,走上一條心靈成長的道路。我平常喜歡喝點酒,尤其喜歡獨酌,而且對下酒菜並無要求,似乎沒有那些美味佳餚更能品出酒中真味和人生的真意。於丹女士在《趣品人生》這本書裡對品酒很有見地,我頭腦裡浮現著一位性情和豪脫的女子形象。
  • 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心理學定律,讓你洞悉人性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人性,是一個很寬泛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又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人性的不同可以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觀感,它的醜陋有時會顛覆人類三觀,可突如其來的人性溫暖又能把人送進天堂。今天,不妨就來好好的洞悉一下人性究竟受哪些定律的約束。
  • 自我認知——是對人生與人性的最好啟示
    童年與少年,是生命與生活的開始,只有真正的人格獨立,才算開啟了人生的航道。過去五、六十年代的人,從小開始、除了灌輸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人生唯一目標外,基本無法羅例和想像不岀任何人生有意義的方向和目標。雖然大都做過一些看似荒唐和幼稚的事情,那是時代的標誌;冰蟲夏語、冷暖自知。而今,物不再是、人已非他。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真正的利他,你的內在能量會越來越大
    ,我們要記住一個心法,那就是學會真正的利他,你的內在能量會越來越大。 每個人都要明白,我們要想創造價值,就必須要回歸到生活,了解到自己能做什麼,能幫助別人什麼,我們越能利他,就能幫助自己獲得成長。 有一個讀者曾問我,如何做更多幫助自己幸福的事情?我講述的就是學會回歸生活,生活是我們最大的演出現場,我們在生活的現場,越懂得投入與付出,越懂得持續的實踐和成長,我們越能接觸生命更廣闊的真實。
  • NLP專業執行師:一套「實用人性手冊」,揭開自我改變的驚人秘密
    源於我們並不了解人性,也從沒真正學習過如何經營企業和家庭。 不懂人性,寸步難行,懂人性,結果會怎樣? 正如我們看到,每一個卓越的企業家,都是通曉人性的心理學家。
  • 如何理解「自律者自由」?
    所以說,自律與否只是一種人生策略的選擇,並且因為選擇的不同而導致的技能點的差異,但如果這一次又放縱自己玩了 3 個多小時的王者榮耀,不要急著自我譴責,那隻說明你這方面的能力還差一些,需要更多練習提升,僅此而已。不要把能力範疇的事情跟道德掛鈎,這個鍋不要背。
  • 真正的精英層在做什麼?三代人畢業哈佛揭示:傳承自律才是王道
    標題:越自律越自由,自律等於開掛的人生。你知道,但為什麼自律起來還是那麼難?你想知道到底是為什麼嗎?怎樣操作才能徹底走向自律?《人生越自律,越高級》18講,從腦科學,心理學、健康學、邏輯學、職場學,親情關係等多元的角度來破解一個人自律難的癥結。你好,這裡是《人生越自律,越高級》成人必修課的第17講,詳細拆解父母最大的愛,是教會孩子學會自律。
  • 人性背後是不可改變的必然
    很多善良的人,把能幫助別人當成自身的一種美德,想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他人提供幫助,但事情往往是事與願違,很多時候當一個人從另一個人身上獲得收益之後,就會將這種收益當成理所當然的得利,並想得到更多。做人要有底線,有時候你越是心好,反而命越苦。別人對於你的要求,你都習慣了接受,就算是自己吃虧也會選擇沉默的委屈自己。不會拒絕,放棄了自己的需求,放棄了自己的內在世界。
  • 一位教師堅守奮鬥的自律人生,自律是讓孩子值得擁有的優秀品質
    就在這樣的教書環境中,白玉國克服了艱苦的生活條件,唯一的電器是小電爐,他天天想的卻是是如何把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和學習的興趣提上去。就是在這裡,白玉國開啟了自己的教書育人的自律人生,一教就是20多年。大家都會看到一些學霸,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都是非常有計劃和規律的,這種自律正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三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
    關於人性的真實,其實越早知道越好,當你面對真相的時候,你才不會浪費過多的時間去理解它,也才不會糾結與彷徨,而是在時間中越活越通透與明白,越來越有智慧。真正的自我是由內心想法與環境共同塑造出來的。心理學曾發現一個破窗效應講述的就是一個窗子破壞了,如果沒有人修好,那就會有人打壞更多的窗子。 而現實也是如此,當周圍的人都是自律的人,那麼你就會更為自律,如果周圍的人都是閒散,相對你可能也會更閒散。古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無論是家庭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對性格有較大的影響。
  • 自律,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經典)
    愛一個人也是一樣,失去的時候很心痛,很難過,而那些把感情看得很隨便的人,說放下就能放下的人,並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是不會輕易放下這段感情,就算很多年過去了,還是會想起他。心受傷了,雖然很疼,但依舊面對美好的明天,把淚水往心裡藏,不讓別人看到,這樣做,就說明你真的成熟了,不會再衝動。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今天我們講的書《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將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內在動機,掌控自己的人生。作者是愛德華·L. 德西和他的合作者理察·瑞安,共同提出了自我決定論,推翻了長久以以來人們對於獎勵是激勵行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