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共有特點——自律
《圓桌派》有一期節目,請到了知名作家嚴歌苓。年逾60歲的嚴歌苓每天都會有固定的寫作時間,坐在桌子前,時間到了才能起身。她每天都會反思,「這一天有沒有縱容自己?」,如果縱容了,她就會十分討厭自己。
撫摸一下漸漸凸起的肚腩,有一種深深的罪惡感和羞愧感。正如坐在旁邊的馬爺所總結的,成功人士共有的一個特點是自律。如果能夠做到自律,就會離成功更近一步。
同為作家的村上春樹,每天清晨4點起床,寫作5小時。他規定自己每天必須寫10頁稿紙,每頁400字,精力不足也要寫10頁,文思泉湧也要在10頁左右打住。每天跑步或遊泳1.5小時。花一些時間讀書、聽音樂。晚上9點就寢。30多年雷打不動地堅持著。
37歲的女神張鈞甯,身材緊緻,線條優美。歲月並沒有在她臉上留下痕跡,無論是甜美風還是御姐風,各種風格都能完美切換。這和她的自律是離不開的。她每天早晨堅持打坐冥想,堅持晨跑。她呈現給大家的是一種健康的、有力量的美。
如果堅持運動你也會有好身材,如果堅持學習你會有很大的提高,如果……正如一句話所說,懂得很多道理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管不住嘴,邁不開腿。自律,實踐起來似乎比「死」還難受。那麼拯救你的方法來了。深呼吸倒數5個數,看看該如何行動。
保持自律的技巧
在TED演講中,Tim Urban把導致拖延的原因歸結為,自己腦子裡有一隻不安分的、總想著放飛自我的猴子。當自我理性來掌舵大腦的時候,這隻小潑猴就會跳出來搗亂。它會說,我只想躺著刷手機。如果你總是拖延,那就是你的大腦在被這隻貪玩的猴子控制。那麼要如何擺脫這隻難纏的猴子呢?
1. 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自控力》一書中說的:「我要做」和「我不要做」是自控的兩種表現,但它們不是意志力的全部。你還要有第三種力量:那就是牢記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很多人在長時間玩完手機之後,會感到焦慮,這時候就想著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來緩解焦慮。這只是為了擺脫焦慮才努力,而這種努力只是一場努力的行為藝術,並不是真正的自律。所以你需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樣你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如果你對好身材渴望至極,那就把獲得好身材當作自己的目標。當找到了真正的目標,你才會不辭辛苦的付出。
2. 延遲滿足感
有時候想要即時獎勵的生理衝動會讓你失去理性。這個時候,等10分鐘再行動。
科學家發現,10分鐘在很大程度上能改變大腦處理獎勵的方式。如果在獲得即時滿足感之前等待10min,大腦就把它看成是未來的獎勵。如果沒有了選擇「即時滿足感」的強烈生理衝動,獎勵承諾系統就不會如此活躍。是即時滿足中的「即時」挾持了你的大腦。
如果10min後你仍舊想要,你可以擁有它。但10min之內,一定要想著長遠的獎勵來抵制誘惑。面對誘惑時,大腦的多巴胺大量分泌,開始興奮的時候,給自己設定一個冷卻的時間。很多經驗證明,往往等了10min後,內心開始平復,會沒那麼想做這件事情。
3. 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根據二八原則,80%的成就來自於20%的關鍵事件。自律是為了提高效率,而不是把每個時間段填滿。很多人常常陷入一個誤區,想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只有把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上,才是真正的講效率。
把需要做的事情列出來,再用四象限法分類。第四象限的事情浪費時間並且讓人焦慮,儘量不做。第三象限的事情,可分配給別人去做。把精力集中到第一、二象限的事情上。
4. 遠離影響你的因素
給自己營造一個更能專心的環境。比如,想玩遊戲,就把遊戲卸載,哪怕卸載再下載,你也要試著掙扎一下,許多人都是掙扎中堅定決心的。如果沒有急事的話,可以隔1-2小時統一回復微信消息。睡覺前把手機放在自己夠不到的地方。
5.養成良好習慣
近年來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大腦的一種結構:大腦中的基底核存儲著我們後天形成的各種行為習慣,一旦發現我們的某項活動是習慣時,基底核則會套用已經儲存好的解決模式去處理這樣的習慣行為。所以,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十分必要的,不會消耗掉太多意志去糾結和選擇。
6. 健康飲食和規律作息
只有健康的飲食和規律的作息,體力精力才能充足。這是對抗欲望以及前進的基礎。
在自律的路上掙扎或跌倒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人性本來就是貪婪的,沒有什麼可內疚或自責的。不要因為一次遲到而毀了一天,不要因為一次沒堅持鍛鍊就徹底放棄。那些看似自信自律的人,也都是摸爬滾打過來的。讓我們在自律的修行中,經歷人性的考驗。
老梁曾說,「你對自己不狠,你還能幹點什麼?幹不成什麼事!」。從現在開始對自己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