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迷茫?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走出舒適區,只是借力而行

2021-01-21 鄭好說說

你是否想過改變,努力兩天,沒什麼成績就放棄了?

你是否也想勤快點,每天早起跑步,可總是心生懶惰,一覺睡到太陽出?

你是否也特別努力,靠毅力苦苦支撐,卻沒有任何改變?

……

最後無奈,拿起手機,刷劇、遊戲起來……

《認知覺醒》裡說懶惰、安逸享樂、趨易避難,是人類的天性,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曾經下班聚會、喝酒、看視頻、玩遊戲來打發時間。直到朋友發生意外,他問自己:「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那自己還有什麼、會什麼,又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什麼?」

慢慢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影響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36歲,他開始探索和學習,研究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等,他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也找到了實現夢想的方法和路徑。

在他實現夢想的同時,還把自我改變的方法寫成了這本書,相信我們都能在這裡找到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認知覺醒》會讓你通過大腦的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看清自己;從刻意練習、深度學習、關聯、反饋等事物規律是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專注力、學習力和情緒力,借力而行。

我知道,你也想學習,但就是放不下手機;你也想變好,只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你也想努力,但總是扛不過懶惰……

別著急,這就是人的天性。我可不是在給你的懶惰和安逸找藉口,一起看看大腦的進化過程吧。

01 面對天性,接納自己

人的大腦分三重:一是「本能腦」,主管本能,源於約3.6億年前的爬行動物時代,結構簡單,可以對環境快速做出本能反應。比如遇到危險,要麼戰鬥、要麼逃跑;二是「情緒腦」,主管情緒,源於2億年前,哺乳動物登場,為了適應環境,發展出了能感知恐懼、興奮和傷心等情緒的情緒腦;三是「理智腦」,主管思考。約250萬年前,人類的前額區進化出了「新皮層」,它能讓我們產生語言、創造藝術、建立文明,這是人類獨有的腦區——理智腦。

總的來說吧,我們的大腦裡有:年代久遠的本能腦、相對古老的情緒腦和非常年輕的理智腦。

久遠的本能腦和情緒腦最喜歡的喜歡做舒適、容易的事,急於求成,愛逃避困難。為啥呢?在野獸橫行的年代,危險隨時降臨,誰會燒腦地想未來呢,有吃的趕緊吃,有玩的趕緊玩吧!

你看哈,理智腦雖然高級,但它太年輕了,如果說本能腦100歲、情緒腦50歲,那理智腦還不滿1歲。

當弱小的理智腦說:「放下手機,去看看書吧」,本能腦和情緒腦強烈反對,說:「那有啥意思,還是刷會抖音,打打遊戲吧,多爽!」,這個弱小的理智腦抵抗不過,會說:「我就玩一小會兒,明天再努力!」

你看,用弱小的理智腦去對抗老道的本能腦和情緒腦,累壞了也打不過呀。

朋友們,理智腦可不是直接幹活的,幹活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事情,因為它們「力氣」大;上天賦予理智腦智慧,是讓它驅動本能和情緒腦的,而不是直接取代它們。

02 面對困難,改變視角,驅動本能腦。

相信很多人聽過「棉花糖實驗」。就是在孩子面前放一個棉花糖,孩子呢,有兩個選擇,直接吃掉,就沒有了;若能在20分鐘內不吃,就能再得到一個棉花糖。結果,有的孩子吃掉了,有的孩子堅持下來,帶著兩個棉花糖回家了。

跟蹤調查顯示,能夠忍耐20分鐘,得到兩個棉花糖的孩子,青春期學習成績和成年後的能力相對更優秀。

堅持下來的孩子自控力真的很強,從大腦的結構來說,他們靠的可不只是理智腦的思考,而是運用策略抵抗誘惑。

首先,後滿足,就是多等待一下;其次,用理智腦驅動本能腦,把等待的過程變得有趣,像在進行一場比賽。

那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可以應用一下呢?比如,想刷劇的時候,溫和地告訴自己:「你該享受的一點兒都不會少,只是不是現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後。」作者把這個方法叫「後娛樂」,和「延遲滿足感」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看看孩子在等待時候的自我遊戲力,我們是否也應該學習一下。怎麼學呢?請出本能腦和情緒腦來解決困難。

本能腦和情緒腦的確畏懼困難,喜歡享樂,但如果他們能從困難的事情中感受到樂趣呢?他們才不管你是做燒腦的數學題,還是玩手機,他們只在乎舒適。科學家沉迷於研究,因為他們樂在其中。

重點來了:只要讓本能腦和情緒腦對困難的事上癮就可以了。怎麼做呢?

當我們面對不得不做事情時,改變視角,賦予行動的意義或者乾脆當成一個遊戲比賽,這樣就能激發出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強大力量。

03 頂級成長「憑感覺」

先說一個「第六感」的故事。1941年,德軍對英國本土進行空襲,英國首相邱吉爾經常夜晚前往防空地視察。一天晚上,他完活收工想離開,助手給他開車門,他卻繞到了另一邊上車了。不一會兒,炸彈就落了下來,車差點給掀翻了。巧的是,邱吉爾若從助手打開的那邊上車,命可能就沒了。

後來,媳婦問他為什麼會換到另一邊坐,他說是聽到上天的指示。

你一定奇怪,講這個幹什麼。我是想告訴你,我們的本能腦和情緒腦有多強大。

本能腦和情緒腦看上去好吃懶做、目光短淺,但他們的感知能力超強,掌管著我們的潛意識和生理系統,時刻掌控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還調控著呼吸、心跳、血壓……因此,他們的運行速度極快,至少可達11 000 000次/秒,堪比世上運行最快的計算機;再說理智腦,它運行最快的速度僅為40次/秒,這個有遠見的理智腦是不是弱爆了。

可以說,邱吉爾的命是在理智腦沒反應過來時,本能腦和情緒腦捕捉到了危險的氣息救了他一命。

這就像我們說的「第六感」,你就是感覺某個人或某件事哪裡不對,就說不上來。

那本能腦和情緒腦強大的感知力對我們有啥用呢?

第一,它可以幫我們找到行動的小目標,舒適區邊緣。

比如,你讀書的時候,不是全盤接受,而要找觸動你的那個點,就是最適合你,也是能夠讓你發生改變的「拉伸區」。拉伸區就是讓我們覺得有困難,但是努力一下能完成的區域。

為什麼要讓本能腦和情緒腦幫我們篩選到這個地方呢?如果是太容易的內容,就是我們的舒適區,太容易了,沒挑戰、容易分心,不會成長;如果是太難的內容,你根本讀不懂,硬啃的話,累暈了你也不會受益,只能徒增痛苦,更快放棄。

再比如,運動時候也一樣,能完成,剛剛有點兒累,就是舒適區邊緣——最好的運動量。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舒適圈會逐漸拓展,我們也會逐漸成長。

第二,憑感覺尋找人生目標。

很多人在工作多年以後會說:「這不是我想做的,我要轉行」。其實他們最初選擇職業的時候,大多想的是「能賺多少錢」「發展怎麼樣?」「這個工作累不累,危不危險?」

過多的理性思考、權衡利弊,讓我們失去了找到真正夢想的機會。後來呢,工作起來沒有動力和激情,也就很難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那麼,我們不妨用感知力代替一下思考力,捕捉一下潛意識,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問自己幾個問題:

設想你已經90歲了,回首一生會為什麼事情而後悔?

你最喜歡的人是誰?

如果衣食無憂,你會如何度過餘生?

不過,感性能力雖然厲害,但聽起來虛無縹緲的,怎麼捕捉呢?

1.「最」字法。關注那些最觸動自己的點:讓你眼前一亮、心中泛起波瀾的人和事,甚至遭遇的痛苦等等。

2. 「總」字法。腦子裡總跳出來的念頭,揮之不去的想法,這些通常都是我們心中最放不下的事,是情緒波動的源頭。

3. 無意識的第一反應。關注自己第一次見到某個人、走進某個房間、做某件事時,心裡瞬間的反應和感受。

4. 身體。很多人暫住親戚家時或者在醫院等不自在的地方時,肚子都會莫名地不舒服,其實就是身體告訴你,它不能放鬆。

5. 直覺。給一些來路不明、無法解釋的信息開綠燈,就像邱吉爾一樣。

好的成長,不是逆天性而行,而是借力而為。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是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影響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在「邊緣」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周嶺在《認知覺醒:開啟改變自我的原動力》一書中為讀者分享了他的自我改變歷程和心得體會,他在書中的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大意是讀一本書的時候不要在意自己是否讀懂了整本書,而應該體會這本書中最觸動自己的一個點,這個觸動點可能是一個理論、一個案例、一個方法,或者只是一句話。
  • 洞悉人性的內在規律,真正開啟改變自我的原動力
    因此,許多人越努力越焦慮,越焦慮越懷疑。懷疑自己懷疑世界,以為一切都只是世界針對自己的一個惡作劇。其實不是。所有成功與幸福的人,都曾經歷過你現在經歷的迷惘與懷疑,只不過他們突破了這張看不見的網,找到了正確的方法,迎來了他們想要的人生。想要突破成長的限制,我們必須經過認知的躍遷,從以「我」為中心的努力,認識到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子,突破自我的設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是的,也許你進入了「努力」的誤區,不是你付出的越多,堅持的時間越久,就離成功越近。選對方向只是一個方面,如果方法不對,即使再努力也是在原地踏步,離成功還差的遠呢。這是因為:一個人在舒適區裡待的太久了,一切已成為慣性。改變就會不適應,會有恐懼感,維持現狀最好。
  • 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現在」,依然是認知覺醒的最好時機
    周嶺在自序中談到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來自一場意外,身邊兩位好朋友的命運軌跡發生改變,這讓他警醒。他捫心自問,如果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現有的一切都被「剝奪」,還會擁有什麼?還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什麼?2017年的周嶺,已經36歲,在不被很多人看好的年齡,毅然開始探索,真正發自內心渴望改變。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 溫水煮青蛙—論走出舒適區
    很多時候還覺得自我滿足,每天舒舒服服的沒什麼煩心事。可是時間長了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你和去年相比並沒有什麼變化,甚至和前年比都變化不大,除了覺得衣服漸撐,體重增加,其他好像沒有什麼增加的。就連你的技能,也保持在你覺得夠用的水平,你不再去學習了,你覺得自己掌握的可以應付工作就行。所以,當裁員季來臨的時候,你也是其中一員。或許你習慣了隨大流,只是這一次隨得心裡不舒服。
  • 高考模擬作文《走出舒適區》寫作指導及範文
    這是一則材料作文,圍繞「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進行討論。心理學認為,舒適區又稱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人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可見「舒適區」是一個中性概念。當今年輕人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庭原因。
  • 「越努力越得不到」怎麼辦?
    這些情況可能你也經歷過,或者聽周圍人提起過:工作中的事情,力求盡善盡美,可結果卻是大家並不怎麼買帳,自己這活也越幹越累;孩子的學習自主性很強,給自己的壓力很大,一直學一直學,可成績就是上不去;感情的事情,想要牢牢抓住對方,結果卻是對方越要逃離,最終走向一拍兩散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如果你想努力,卻總是拼搏毅力、咬牙死撐?如果你想精進,卻總是頻頻受阻、迷茫無助?若你也位列其中,這本書《認知覺醒》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實現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100%擁有學習力的人!你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梳理自己在哪些方面是處於拉伸區,簡言之就是自己會做但是特別容易做或者不會做單稍微努力就能搞定,然後就在這個區域中付諸努力。第二,面對距離太遠的事物,請匹配清醒的自我定力。面對需要努力的事情,我們就需要遊走在舒適區邊緣。那有人回問了:「面對那些不需要努力的事物,甚至是讓人貪圖享受的事物,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 3個原則幫你開啟行為改變
    陳海賢博士在《了不起的我》一書指出,改變的本質是創造新經驗,擺脫舊經驗,要想開啟行為的改變,我們需要堅持這樣3個原則。第一個原則:走出心理舒適區,放棄一部分「控制感」。在象與騎象人的理論中,我們知道了改變之所以變得很難,是因為情感這頭大象總是認準讓我們感到舒適的「舊經驗」,而拒絕去體驗新經驗。
  • 走出焦慮和迷茫,《錯誤之書》:改變你人生的9個秘密
    藉口對抗不了積極的自我對話。如果你想重新贏回人生,就一定要奪回思考的主動權。錯誤之五:不願走出舒適圈勝利者其實一直在「自找苦吃」。領袖們會不斷地走出舒適圈,尋求突破。平庸本就是享盡舒適的最終結局。獨樹一幟,也就意味著不斷超越自我。唯有偉大的領袖會自覺抵制世俗的約束,只有打破重重束縛,才能獲得非凡成就。獨樹一幟即是真實的自我。忠實於自我,必會與眾不同。
  • 越大氣越成功,越努力越幸運
    銘記 永遠要記住這句話:越努力,越幸運! 努力 如果,
  • 大學生常感到迷茫且無助,這3種方法成了多數學生的「救命稻草」
    多數學生在大學裡都感受到過那種迷茫且無助的感覺,很多時候都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總感覺朝不保夕,隨時都有天塌下來的感覺。對於大學生來說,越早擺脫迷茫是越有利的,那麼怎樣來擺脫迷茫呢?可以嘗試以下3種方法。
  • 人性短片《白色房間》越努力越失敗!不要拼命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
    泥人像做錯事的孩子一樣愧疚,他連抬腳走路都不敢了,泥人彎下腰想用手摳掉地上的泥巴腳印,可他的手指頭也是用泥巴組成的,結果地面越扣越髒,泥人盯著手沉思了起來。房間似乎感受到了泥人的心思,牆上出現了一道抽屜,裡面有一桶水,一雙手套和一塊抹布。泥人拿起手套,恍然大悟,泥人拿起工具,準備大幹一場,將抹布浸溼,扭幹、彎下腰,擦拭起剛剛踩出的腳印。
  • 越努力越幸運?為什麼有些人越努力考研反而考不上,原因你知道嗎
    越努力越幸運?為什麼有些人越努力考研反而考不上,其中原因你知道嗎考研即將結束,一年的辛苦付出也即將有了結果,然而這也意味著2020到2021的春節,將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春節,幾家歡喜幾家愁,結果是通過比對得出的,有勝出者就必然有落選者,那麼在大家都十分努力的情況下,為何仍然會有不盡人意的情況出現呢?都說越努力越幸運,為什麼有些人努力反而考不上,其中的原因你知道嗎?
  • 花了大量時間拼命彌補劣勢,卻越努力越焦慮,可能你也踩了這個坑
    前幾天參加了一個9.9元的五天優勢定位體驗營,本來沒抱有那麼多期待,只想做個專業測評看看優勢在哪裡,沒想到帶給自己的收穫和改變,遠遠超過預期。0101 開啟優勢視角有多重要我一直是個自信又自卑的人,從小到大經常被別人誇是個優秀的孩子,但畢業幾年在事業上確實沒有獲得什麼成績,所以總有一種失敗的感覺,總想著怎麼彌補自己的劣勢,以至於常常陷入自我懷疑和內耗: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別人能行的我就不行
  • 越看越喜歡的句子,句句深入人心,發人深省
    縱使天大的事,當你順其自然的心態去面對時,就會發現其實沒什麼,只是自己想得太複雜而已。5、如果一個男人真的愛你,他只會怕沒本事照顧好你而努力,如果他事事與你計較隨便對你發脾氣,那只是說明他愛自己,沒有愛你的本事和能力。6、愛情沒有想像的幸福,朋友沒有期望的真誠,於是我們痛苦、抱怨、不快樂。
  • 越努力,越幸運,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1、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想要多大的收穫就要有多大的付出,越努力,越幸運。2、天道酬勤的意思是:越努力,越幸運!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時光,時光第一個辜負你。3、時間對每個人一天都是24個小時,不多一秒也不少一秒。怎麼利用好自己的每分每秒的時間才是要考慮的問題。
  • 學術之星|對話王鵬:越努力越幸運,越幸運越努力
    但與普通人不同的是,在遭遇不順,即使沉思冥想也毫無進展時,在王鵬最脆弱,最想放棄,最想逃回舒適區苟安的時候,他能堅守陣地,毫不退縮。因此,從最初的光路的設計、元件的購置,到光路搭建和調試,直至最後可以觀察到理論預言的實驗現象,所有困難都被他逐一擊破,他是一個孤獨的開拓者,堅定地朝真理前進。
  • One Way to Get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走出舒適區方式之一
    舒適區是指拒絕超越讓我們感到安全的界限。如果這樣做常常使人們感到緊張和焦慮。離開你的舒適區會是什麼樣子?當然,因人而異,我們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定義自己的舒適區。走出舒適區方式之一獲得信息焦慮通常來自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當我們超越讓我們感到安全的界限時,我們通常會想像到最壞的情況。為了突破你的舒適區,你首先需要多學習。你的目標是找到關於對你所從事的活動,需要使用的什麼技巧。你可以和做同樣工作的同行交談。
  • 自我成長:那些比別人更幸運的人,在做這三件事
    1.敢於讓自己處於舒適區邊緣蒂娜教授說,幸運的人會嘗試改變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去承擔小小的風險,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其實,走出舒適區,是我們從小就在做的事情,比如學走路、學騎車等等,都是在挑戰自己,敢於讓自己承擔一些小的風險,進而學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