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改變,努力兩天,沒什麼成績就放棄了?
你是否也想勤快點,每天早起跑步,可總是心生懶惰,一覺睡到太陽出?
你是否也特別努力,靠毅力苦苦支撐,卻沒有任何改變?
……
最後無奈,拿起手機,刷劇、遊戲起來……
《認知覺醒》裡說懶惰、安逸享樂、趨易避難,是人類的天性,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曾經下班聚會、喝酒、看視頻、玩遊戲來打發時間。直到朋友發生意外,他問自己:「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那自己還有什麼、會什麼,又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什麼?」
慢慢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影響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36歲,他開始探索和學習,研究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等,他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也找到了實現夢想的方法和路徑。
在他實現夢想的同時,還把自我改變的方法寫成了這本書,相信我們都能在這裡找到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認知覺醒》會讓你通過大腦的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看清自己;從刻意練習、深度學習、關聯、反饋等事物規律是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專注力、學習力和情緒力,借力而行。
我知道,你也想學習,但就是放不下手機;你也想變好,只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你也想努力,但總是扛不過懶惰……
別著急,這就是人的天性。我可不是在給你的懶惰和安逸找藉口,一起看看大腦的進化過程吧。
01 面對天性,接納自己
人的大腦分三重:一是「本能腦」,主管本能,源於約3.6億年前的爬行動物時代,結構簡單,可以對環境快速做出本能反應。比如遇到危險,要麼戰鬥、要麼逃跑;二是「情緒腦」,主管情緒,源於2億年前,哺乳動物登場,為了適應環境,發展出了能感知恐懼、興奮和傷心等情緒的情緒腦;三是「理智腦」,主管思考。約250萬年前,人類的前額區進化出了「新皮層」,它能讓我們產生語言、創造藝術、建立文明,這是人類獨有的腦區——理智腦。
總的來說吧,我們的大腦裡有:年代久遠的本能腦、相對古老的情緒腦和非常年輕的理智腦。
久遠的本能腦和情緒腦最喜歡的喜歡做舒適、容易的事,急於求成,愛逃避困難。為啥呢?在野獸橫行的年代,危險隨時降臨,誰會燒腦地想未來呢,有吃的趕緊吃,有玩的趕緊玩吧!
你看哈,理智腦雖然高級,但它太年輕了,如果說本能腦100歲、情緒腦50歲,那理智腦還不滿1歲。
當弱小的理智腦說:「放下手機,去看看書吧」,本能腦和情緒腦強烈反對,說:「那有啥意思,還是刷會抖音,打打遊戲吧,多爽!」,這個弱小的理智腦抵抗不過,會說:「我就玩一小會兒,明天再努力!」
你看,用弱小的理智腦去對抗老道的本能腦和情緒腦,累壞了也打不過呀。
朋友們,理智腦可不是直接幹活的,幹活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事情,因為它們「力氣」大;上天賦予理智腦智慧,是讓它驅動本能和情緒腦的,而不是直接取代它們。
02 面對困難,改變視角,驅動本能腦。
相信很多人聽過「棉花糖實驗」。就是在孩子面前放一個棉花糖,孩子呢,有兩個選擇,直接吃掉,就沒有了;若能在20分鐘內不吃,就能再得到一個棉花糖。結果,有的孩子吃掉了,有的孩子堅持下來,帶著兩個棉花糖回家了。
跟蹤調查顯示,能夠忍耐20分鐘,得到兩個棉花糖的孩子,青春期學習成績和成年後的能力相對更優秀。
堅持下來的孩子自控力真的很強,從大腦的結構來說,他們靠的可不只是理智腦的思考,而是運用策略抵抗誘惑。
首先,後滿足,就是多等待一下;其次,用理智腦驅動本能腦,把等待的過程變得有趣,像在進行一場比賽。
那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可以應用一下呢?比如,想刷劇的時候,溫和地告訴自己:「你該享受的一點兒都不會少,只是不是現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後。」作者把這個方法叫「後娛樂」,和「延遲滿足感」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看看孩子在等待時候的自我遊戲力,我們是否也應該學習一下。怎麼學呢?請出本能腦和情緒腦來解決困難。
本能腦和情緒腦的確畏懼困難,喜歡享樂,但如果他們能從困難的事情中感受到樂趣呢?他們才不管你是做燒腦的數學題,還是玩手機,他們只在乎舒適。科學家沉迷於研究,因為他們樂在其中。
重點來了:只要讓本能腦和情緒腦對困難的事上癮就可以了。怎麼做呢?
當我們面對不得不做事情時,改變視角,賦予行動的意義或者乾脆當成一個遊戲比賽,這樣就能激發出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強大力量。
03 頂級成長「憑感覺」
先說一個「第六感」的故事。1941年,德軍對英國本土進行空襲,英國首相邱吉爾經常夜晚前往防空地視察。一天晚上,他完活收工想離開,助手給他開車門,他卻繞到了另一邊上車了。不一會兒,炸彈就落了下來,車差點給掀翻了。巧的是,邱吉爾若從助手打開的那邊上車,命可能就沒了。
後來,媳婦問他為什麼會換到另一邊坐,他說是聽到上天的指示。
你一定奇怪,講這個幹什麼。我是想告訴你,我們的本能腦和情緒腦有多強大。
本能腦和情緒腦看上去好吃懶做、目光短淺,但他們的感知能力超強,掌管著我們的潛意識和生理系統,時刻掌控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還調控著呼吸、心跳、血壓……因此,他們的運行速度極快,至少可達11 000 000次/秒,堪比世上運行最快的計算機;再說理智腦,它運行最快的速度僅為40次/秒,這個有遠見的理智腦是不是弱爆了。
可以說,邱吉爾的命是在理智腦沒反應過來時,本能腦和情緒腦捕捉到了危險的氣息救了他一命。
這就像我們說的「第六感」,你就是感覺某個人或某件事哪裡不對,就說不上來。
那本能腦和情緒腦強大的感知力對我們有啥用呢?
第一,它可以幫我們找到行動的小目標,舒適區邊緣。
比如,你讀書的時候,不是全盤接受,而要找觸動你的那個點,就是最適合你,也是能夠讓你發生改變的「拉伸區」。拉伸區就是讓我們覺得有困難,但是努力一下能完成的區域。
為什麼要讓本能腦和情緒腦幫我們篩選到這個地方呢?如果是太容易的內容,就是我們的舒適區,太容易了,沒挑戰、容易分心,不會成長;如果是太難的內容,你根本讀不懂,硬啃的話,累暈了你也不會受益,只能徒增痛苦,更快放棄。
再比如,運動時候也一樣,能完成,剛剛有點兒累,就是舒適區邊緣——最好的運動量。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舒適圈會逐漸拓展,我們也會逐漸成長。
第二,憑感覺尋找人生目標。
很多人在工作多年以後會說:「這不是我想做的,我要轉行」。其實他們最初選擇職業的時候,大多想的是「能賺多少錢」「發展怎麼樣?」「這個工作累不累,危不危險?」
過多的理性思考、權衡利弊,讓我們失去了找到真正夢想的機會。後來呢,工作起來沒有動力和激情,也就很難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那麼,我們不妨用感知力代替一下思考力,捕捉一下潛意識,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問自己幾個問題:
設想你已經90歲了,回首一生會為什麼事情而後悔?
你最喜歡的人是誰?
如果衣食無憂,你會如何度過餘生?
不過,感性能力雖然厲害,但聽起來虛無縹緲的,怎麼捕捉呢?
1.「最」字法。關注那些最觸動自己的點:讓你眼前一亮、心中泛起波瀾的人和事,甚至遭遇的痛苦等等。
2. 「總」字法。腦子裡總跳出來的念頭,揮之不去的想法,這些通常都是我們心中最放不下的事,是情緒波動的源頭。
3. 無意識的第一反應。關注自己第一次見到某個人、走進某個房間、做某件事時,心裡瞬間的反應和感受。
4. 身體。很多人暫住親戚家時或者在醫院等不自在的地方時,肚子都會莫名地不舒服,其實就是身體告訴你,它不能放鬆。
5. 直覺。給一些來路不明、無法解釋的信息開綠燈,就像邱吉爾一樣。
好的成長,不是逆天性而行,而是借力而為。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是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影響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