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難通過單純的頭腦思維去提升認知,你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你的認知範圍。你接觸的事物也桎梏了你的認知水平。古代有兩個樵夫山上砍柴時候閒聊,其中一個人就感嘆道:要是做皇帝多好呀!他砍柴的斧頭都是金子做的。其中一個樵夫嘲笑道:皇帝還用砍柴嗎?這麼冷的天,他肯定天天賴在家裡煨芋頭吃呢。樵夫如果去京師住上兩個月,認知保管會發生變化。
認知的水平反過來導致思維模式不同,在意識療法裡面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剛出校門的女生,見到商場打折。窮盡生活費買了一大堆必需品,自己一個人又拿不動,結果叫車的錢比這些折扣省下的錢還要高,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由於認知短視導致的窮人思維,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經歷。誰都有年少輕狂的時候,誰都有窮困潦倒的時候,誰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唯有這些經歷轉化為寶貴的經驗,提升了我們的認知。
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是很難進行交流的,這個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有陽春白雪也就有下裡巴人,也就有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看到處在抑鬱狀態下的人,很多人想要抱著想去幫忙的心態,結果自己被帶溝裡了,於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你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去經歷去感知,哪怕陪他們一起做有氧運動去慢跑,都比你說教雞湯要來得有效,更不能因為看到對方的認知局限,而嘲笑對方,因為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只是你已經走出來了,莫笑窮人穿破衣,十年河東轉河西。
認知水平不同而導致意識形態的衝突,於是這個世界上就有了衝突,有了紛爭,甚至有了戰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黨同伐異,這樣只能降低生命的質量,那跟自殺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儒家提倡:君子和而不群,群而不黨!你完全可以做到覺知,超然於衝突之上。
有人前來攻擊王陽明先生說:但凡從山東過來的人都知道山東境內有一座泰山,而你說心無外物,也就是說看你感知不到泰山,泰山就是不存在的,這不是很荒謬嗎?王陽明的做法就是未置可否,不做任何的回應!
王陽明傾向於知行合一多過於形上學的清談。泰山就好比是困擾我們心身的痛苦跟幸福一樣。即便你不去感知,它也存在於你的潛意識層面。一旦去感知就進入到你的意識層面成為你的認知的一部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不去感知就否定掉了泰山的存在,在於能不能進到你的意識層面。王陽明先生用緘默的方法解決不同認知導致的人際衝突,姑妄言之姑妄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