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水平低下容易導致窮人思維,改變認知需要在當下去感知和經歷

2020-12-02 了凡心療愈

人很難通過單純的頭腦思維去提升認知,你生活的環境決定了你的認知範圍。你接觸的事物也桎梏了你的認知水平。古代有兩個樵夫山上砍柴時候閒聊,其中一個人就感嘆道:要是做皇帝多好呀!他砍柴的斧頭都是金子做的。其中一個樵夫嘲笑道:皇帝還用砍柴嗎?這麼冷的天,他肯定天天賴在家裡煨芋頭吃呢。樵夫如果去京師住上兩個月,認知保管會發生變化。

認知的水平反過來導致思維模式不同,在意識療法裡面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剛出校門的女生,見到商場打折。窮盡生活費買了一大堆必需品,自己一個人又拿不動,結果叫車的錢比這些折扣省下的錢還要高,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由於認知短視導致的窮人思維,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經歷。誰都有年少輕狂的時候,誰都有窮困潦倒的時候,誰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唯有這些經歷轉化為寶貴的經驗,提升了我們的認知。

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是很難進行交流的,這個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有陽春白雪也就有下裡巴人,也就有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看到處在抑鬱狀態下的人,很多人想要抱著想去幫忙的心態,結果自己被帶溝裡了,於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你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去經歷去感知,哪怕陪他們一起做有氧運動去慢跑,都比你說教雞湯要來得有效,更不能因為看到對方的認知局限,而嘲笑對方,因為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只是你已經走出來了,莫笑窮人穿破衣,十年河東轉河西。

認知水平不同而導致意識形態的衝突,於是這個世界上就有了衝突,有了紛爭,甚至有了戰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黨同伐異,這樣只能降低生命的質量,那跟自殺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儒家提倡:君子和而不群,群而不黨!你完全可以做到覺知,超然於衝突之上。

有人前來攻擊王陽明先生說:但凡從山東過來的人都知道山東境內有一座泰山,而你說心無外物,也就是說看你感知不到泰山,泰山就是不存在的,這不是很荒謬嗎?王陽明的做法就是未置可否,不做任何的回應!

王陽明傾向於知行合一多過於形上學的清談。泰山就好比是困擾我們心身的痛苦跟幸福一樣。即便你不去感知,它也存在於你的潛意識層面。一旦去感知就進入到你的意識層面成為你的認知的一部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不去感知就否定掉了泰山的存在,在於能不能進到你的意識層面。王陽明先生用緘默的方法解決不同認知導致的人際衝突,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相關焦點

  • 自閉症判斷標準14:80%均有認知障礙和智力低下的情況
    根據國際上普遍採用的CARS量表對兒童進行自閉症判斷時,約有80%均有認知障礙和智力水平低下的問題。看一下CARS量表對智力低下的界定l 輕度異常:輕度智力低下,技能低下表現在各個領域。l 中度異常:中度智力低下,某些技能明顯遲鈍,其他的接近年齡水平。
  • 需要建立、發展和完善數學認知結構
    需要建立、發展和完善數學認知結構數學認知結構是由教材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它一方面保留了數學知識結構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等特點,另一方面有融進了學生感知、理解、記憶、思維和想像等心理特點,它是科學的數學認知結構與學生心理結構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結果。該怎樣引導上初中的孩子建立、發展和完善數學認知結構呢?
  • 在思維中認知事物在行動中感知事物,知行合一,才能覺知活出自我
    在意識療法自我心理療愈體系裡就揭露了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自己身體的感知系統。所以每天都是依靠頭腦過往的經驗習慣,渾渾噩噩的生活,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明天也不過是昨天的複製,同時由於他們的意識經年不變,對於感知的麻木,他們需要更強烈的感官刺激來喚醒自己的感知,酗酒抽菸追劇是這個群體的普遍側寫!
  • 改變線性思維,才是認知升級第一步
    然後就把肥料增加到了200磅,發現收成沒有改變,還是之前的水平。他想我乾脆再多施點肥吧,於是就施肥300磅,結果卻發現糧食減產了。糧食為什麼會減產呢?因為土壤裡的有機質被過多肥料破壞了,於是莊稼就被「燒死」了。其實,將莊稼「燒死」的原因不是別的,正是農民B的「線性思維」。什麼是線性思維?
  • 新研究發現高血壓和糖尿病會改變腦結構,降低認知!
    研究通訊作者、牛津大學神經學家Michele Veldsman說:「我們發現高血壓和糖尿病嚴重損害了大腦的認知功能,特別是對思維速度和短期記憶的表現。血壓升高,思維速度和記憶力就會變差。我們發現,血壓和葡萄糖水平的升高似乎改變了灰質和白質連接。」此前已有研究表明,中年時的高血壓和糖尿病會增加晚年患痴呆症的風險。這項新研究指出,這些因素也會對中年時期的認知表現產生直接影響。
  • 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因此,所有以為的你是誰,都取決於其它事實,包括你自娘胎裡掉下來的第一天起所面對與經歷的現實。離開了這一切事實,你是誰?什麼都不是!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是錯誤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錯誤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錯覺;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甚至是虛幻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虛幻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幻覺。
  • 李子柒、薇婭當選後,評論區爆了:認知水平越低,越見不得別人好
    但生活中總有那麼些人,帶著偏見和惡意去妄自評價。心理學上有個「達克效應」,指的是那些能力較認知水平越低的人,反而更喜歡自以為是。就像哲學家羅素所說:「我們這個時代令人不快的事之一,那些確信無疑的人總是很蠢。」人們往往會帶著偏見看世界,但太大、太多的偏見,卻是認知水平低下的表現。
  • 哲思|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水平買單
    第三人學識淵博,認知卓越,能在黑暗和迷茫中窺見希望。當你站在山腳下看世界,只能看到眼前幾百米的的山石、樹影;當你站在半山腰看世界,看到剛才擋在你面前的樹木,已經成為你腳下的風光;當你站在高山之巔,極目遠眺,所有的風景盡收眼底,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你的視線。你的認知水平越來越高,站的更高更遠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困惑你的事情,不過是過眼雲煙。
  • 認知自己水平高低,是一個人最致命的短板
    例如,你是否具備成名所需要的實力,有沒有做好成名的準備,等等。如果都沒有,那麼你就沒有必要擠上這輛車,你應該做的是踏踏實實地成長,畢竟有「大器晚成」這麼一說。實際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道理,都要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這就要求我們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而這其實就體現了一個人的認知水平。
  • 認知水平低,是一個人最致命的短板
    其實這世上絕大多數的道理,都需要辯證著來看,這就需要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而這兩點原因都指向一個關鍵詞:認知水平。表面上看,是行動力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但這個「行動力」其實是由認知水平決定的。有人行動力高,執行力強,是因為他們能看到自身的差距,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正因為有這樣的自我認知,才會產生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一生的福氣也越多
    這幾種毛病用一個書名來說就是「傲慢與偏見」,用佛家用語來講就是:「貪嗔痴」,執著於對外物的喜好厭惡,是非不明,善惡不分,容易殘害身心,是為萬惡之源。歸根結底,這些毛病都是因為一個人的認知層面偏低而造成的!一個人越是表現地固執自負,越是表明其認知水平越低!認知低的人,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得越固執。
  • 認知水平越低,人越固執(深度好文)
    當你的認知能力很低時,腦海裡的個人構念就會趨向於單一,缺乏彈性。因此遇到問題時,你的個人構念所提供出來的對策就很狹窄,但卻成為了你的全部,你誤認為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對策,沒有其他的可能。當你的認知能力高,見識的多、讀到的多、經歷的多、有獨立思考能力時,你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經驗,你的個人構念就會越豐富、越飽滿。
  • 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
    在心理學中,一個人的性格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體系,想要將這個體系推倒重建,無疑是讓個體經歷一次「死亡」,然後脫胎換骨的過程。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都沒有這個決心和必要。今天的文章,將從認知和信念出發,為你改變自我找尋新的思路。為什麼性格難以改變?口語中的性格,在心理學中稱之為人格,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自我體系。
  • 認知水平,決定了誰窮誰富
    其實,明白人跟明白人說話,根本不需要多少廢話,但是認知水平不同的人,就難免產生多少矛盾,有時候,制約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有的人窮,卻總找客觀原因,我身邊的同事也好,親戚也罷,都有這樣的人,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遇到有錢人我就羨慕,一邊羨慕著一邊情不自禁抱怨自己命不好,難道,有錢人一生下來,就都是有錢人嗎?
  • 《三十而已》:行為可以改變認知,行為可以改變你的現狀
    《三十而已》:行為可以改變認知,行為可以改變你的現狀有一個熱播的電視劇30而已,在裡邊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百態,這裡也許有很多瞬間讓你感受到,生活中所存在點點滴滴的那種感同身受。有太多的分析和分解,我們今天只討論一點點,那就是:行為可以改變認知。
  • 窮人「翻身」?兩個公式直接套用,認知提升受益無窮
    #認知#今天開始影響世界,今天給大家分享幾個真相,以及兩個公式。首先我要講的是貧富差距的真相。不知道各位是否認同一點 人在安逸的時候是沒有動力思考的。我們追求穩定和安逸的方式就是make money 賺錢 打工或者創業 。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查知識點,包括階段名稱、年齡、特點以及遊戲,這些需要同學們重點識記和把握。一、感知運動階段1.年齡(0-2)2.特點:(1)認知活動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覺和運動之間的關係獲取動作經驗。(2)僅依靠感覺和動作適應外部環境,應付外界事物。
  • 《認知覺醒》:在「邊緣」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周嶺在《認知覺醒:開啟改變自我的原動力》一書中為讀者分享了他的自我改變歷程和心得體會,他在書中的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大意是讀一本書的時候不要在意自己是否讀懂了整本書,而應該體會這本書中最觸動自己的一個點,這個觸動點可能是一個理論、一個案例、一個方法,或者只是一句話。
  • 扭曲你思維方式的6種認知效應
    然後,我們將看看6個扭曲你思維方式的認知事件,並介紹一些幫助你保持控制的應對機制和方法。 什麼是認知影響? 它們有時被稱為「認知扭曲」,與以某種方式扭曲的思維模式有關。研究表明,認知效應可以作為應對人們生活中不良事件的一種機制。 它們通常通過負面鏡頭被扭曲,導致習慣性思維錯誤。
  • ——改變自己的認知
    (某些異向思維,不能全算逆向思維,前提條件:必須具有物質、知識的實踐積累);思維變化方面講:產生某種新穎事物或新思維方式(具有全新或獨特的價值,也是物質、知識的實踐積累);社會活動方面講:是一種物質或一類知識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或一種結果(物質、知識的實踐積累,也需要思維方式的主動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