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相對的嗎,比幸福更重要的是什麼?

2021-01-19 WeLens

2021年來了,和一年前的自己相比,如今的你是更加快樂,還是更不快樂?


人們常常設想,如果發生了某事,自己就會從此過上幸福生活,或跌落不幸的深淵。但是實際上,人的心理具備很強的適應性,遠高於一般人的預期。這種能力是把雙刃劍,它能助人走出逆境,也能讓人失去感受快樂的能力。而最早發現這個秘密的心理學家菲利普·布裡克曼(Philip Brickman),作為那個年代最了解幸福的人之一,卻在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 38 歲。


圖片來源:Pixabay



金錢為何買不到幸福你可能沒聽過布裡克曼,卻已經知道這樣一個論斷:無論是幸運中了彩票的人,還是不幸遭遇事故的人,儘管在短期內他們會感到極其幸福或不幸,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們的幸福感都會回到原先的水平。


這項結論就出自布裡克曼等人於 1978 年發表的一篇經典論文,《彩票贏家和事故受害者:幸福是相對的嗎?》(Lottery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 Is Happiness Relative?)。研究者們找來 22 名中了大額彩票的幸運者(中獎金額為 5 萬美元到 100 萬美元不等)、29 名因事故癱瘓的不幸者和 22 名對照組研究對象,對他們分別進行一對一訪談,詢問他們當下的幸福感,以及對事件發生前(對照組以 6 個月前為參照)和未來一兩年中幸福感的評估。


儘管用今天的標準看來,這項研究的樣本量少得可憐,方法上也有缺陷,但它仍然具備強大的影響力。在學術界,這篇論文如今已經被引用超過 3000 次;對於大眾而言,它傳遞了一個簡潔有力的信息:金錢買不到幸福。


研究團隊發現,中了彩票的人並不比其他人更幸福,而事故受害者儘管當下更不幸福,對未來幸福感的預估卻和普通人無異。布裡克曼等人總結:「在當下、過去和未來的幸福感方面,彩票中獎者和對照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而事故受害者和對照組相比,對過去的幸福感評分顯著更高,對當下幸福感評分顯著更低,但兩者對未來幸福感的預估沒有顯著差異。


要如何解釋這些反直覺的結論呢?此前,哈利·赫爾森(Harry Helson)已經提出了適應水平理論(adaptation level theory),指出人們對當下感官刺激強度的判斷取決於他們已經習慣的刺激。而布裡克曼等人將其推廣到幸福感研究中,他們指出,中了彩票的幸運兒幸福感沒有大幅提升,有兩方面原因:對比和適應。


「贏得一百萬美元讓新的享受成為可能,卻也讓舊的享受失去樂趣,」作者們寫道。獲得大額獎金大幅提升了中獎者的適應水平,這讓許多平凡的事件變得乏味起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幸福感(mundane happiness)一項,彩票組的平均分為 3.33,事故組為 3.48。對照組為 3.82。也就是說,中了彩票的人反而最不容易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快樂。


總的來說,「如果將所有事物和基於過去的經驗形成的基準進行對比,評估其偏離基準的程度,那麼最終那些最為積極的事件也會失去影響力,因為它們已經被納入經驗之中,形成了新的基準,人們據此評估未來事件。」



人生贏家的背面


這項研究發表時,第一作者布裡克曼僅有 34 歲,是美國西北大學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據同事和朋友描述,他熱情洋溢,富有魅力,腦子裡不斷迸發出新的想法,然後總會在第一時間衝進別人的辦公室討論學術問題。文章發表後不久,他跳槽到密西根大學,擔任社會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Group Dynamics,RCGD)主任。工作之餘,他和妻子以及三個女兒生活在一座風景秀麗的小農場上。


RCGD 歷任主管,右上角為布裡克曼。圖片來源:研究機構網站


然而或許就像他自己的研究所論證的,積極事件並不能帶來長久的幸福。只有親近的人知道,在人生贏家的外表下,真正的布裡克曼長期被抑鬱困擾,極其缺乏安全感。並且那段時間,他的事業和婚姻都面臨著危機:他升職了,但是不喜歡也不擅長那些行政事務;他申請了一大筆研究經費,卻沒有通過;他的妻子瞧不起社會心理學,兩人之間矛盾不斷,在 1981 年夏天分居。


1982 年 5 月 13 日,布裡克曼登上安娜堡最高的建築物 Tower Plaza,從 26 層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短暫的一生中,布裡克曼發表了約 50 篇論文和文章,還留下一部書稿。在去世前不到一個月,他還發表了論文《幫助與應對的模型》(Models of Helping and Coping),論證對困境的不同認知如何影響人們的自助或幫助行為。


共同作者維塔·卡魯裡·拉比諾維茨(Vita Carulli Rabinowitz)回憶此事說:「他沒能應對,我們也無法幫助。」



困於深淵


受到布裡克曼離世的打擊,拉比諾維茨放棄了對困境應對的研究。布裡克曼生前的學生、彩票論文的共同作者丹·科茨(Dan Coates)則離開學術界,轉向行政工作。他說:「觸動我的其實是,如果這份事業最終殺死了他,而他已經比我優秀得多,那我會怎麼樣?」


按照今天的自殺幹預理論,布裡克曼具備每一項風險因素:男性,獨居,剛剛結束一段關係,兩次嘗試自殺,近期結束心理治療。布裡克曼長期被嚴重的抑鬱困擾。1965 年,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我不得不說,我覺得我未來再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快樂。但我仍會一早醒來就感到抑鬱。極其抑鬱。有時是事出有因,有時是無緣無故。關於越南戰爭,關於我的工作,或者關於妻子,甚至關於抑鬱本身……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學會忍受它,但我確實知道我永遠無法擺脫它。」


也許抗抑鬱藥物能對布裡克曼有所幫助,但是在他生活的年代,學界剛剛開始理解神經系統的化學本質,抗抑鬱藥物遠未誕生。至於他所研究的幸福科學,也無法根本改善他的處境。


早在 1971 年,布裡克曼就與合作者提出了享樂適應,又叫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這個術語指的是人們不斷追求更多的東西,卻如同在跑步機上奔跑,實質上沒有前進。他們總結:「可能不存在一種方式能夠無止境地提升個體的幸福感,除非從跑步機上下來。」



比幸福更重要的是什麼?


既然無限提升幸福感是不可行的,那麼人們應該追求的是什麼?布裡克曼的答案是承諾。


去世 5 年後,布裡克曼留下的書稿《承諾、衝突與關懷》(Commitment, Conflict, and Caring)出版了。他論證,承諾是通往滿足的終極道路;承諾不總是能帶來快樂,有時甚至「與自由或幸福相衝突」,但是我們為某種東西犧牲得越多,就會對其賦予越高的價值。


「幸福涉及對活動或關係熱情而毫不遲疑的接納,儘管這並不是個體可能擁有的最好的,」布裡克曼寫道。


但他的學生科茨有不一樣的理解。在他看來,「菲爾最終會說我們賴以生存的不是幸福。我們賴以生存的其實是不幸福。」實際上,在布裡克曼和科茨等人的彩票研究中,當要求被試預測一兩年後的幸福感的時候,是事故受害者一組給出了最為樂觀的估計。或者說,倖存者。


抑鬱有時是有用的。科茨說:「痛苦降低了你的基準,讓你願意接受原本不願接受的替代選擇。接下來,你就可以開始建立新的關係,尋找新的目標和意義……這也是困擾著我的問題,為什麼菲爾沒有認識到,人們最終可以走出痛苦呢?」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其他的心理學研究中找到答案。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修·K·諾克(Matthew K. Nock)專注研究自殺問題,他引用一項經典研究指出,那些處在極度痛苦當中的人只能關注當下,因為他們的痛苦佔據了太多的注意力,讓他們無暇顧及其他。比如,他們更難回憶起過去不那麼糟糕的時光。「為了思考未來,你必須靈活地重新組織過去的記憶,」他說。


這些觀點已經被應用到今天的心理諮詢實踐中。通過更準確的描述、更具體的想像和規劃,過去的痛苦才不再是龐大無形的巨獸,未來的目標才能如燈塔穿透迷霧。


我們能從這些研究中學到什麼呢?有句流行語說,「知道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或許是心理學或心理學家們所面臨的尷尬,但我們總能試著再努力一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研圈」(ID: keyanquan) 如需轉載請聯繫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原標題:單篇論文被引3000次,卻在38歲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終生研究幸福,為何對自己的幸福無能為力?


1.https://www.nytimes.com/2020/11/24/opinion/happiness-depression-suicide-psychology.html2. Wegner, B., 2020. A Psychobiography of Philip Brickman: The Life, Work, and Human Concerns of a Social Psychologist. The Chicago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27834860.https://search.proquest.com/openview/c7bfe1b164c2597d7cc5fed5109f7dc1/1?pq-origsite=gscholar&cbl=18750&diss=y 3. Brickman, P., Coates, D. and Janoff-Bulman, R., 1978. Lottery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 Is happiness rela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8), pp.917-927.4. Philip, B., Vita Carulli, R., Jurgis, K., Dan, C., Ellen, C. and Louise, K., 1982. Models of helping and cop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4), pp.368-384. http://dx.doi.org/10.1037/0003-066X.37.4.368 

相關焦點

  • 所謂的幸福是什麼,到底幸福的模樣是什麼
    所謂的幸福是什麼,到底幸福的模樣是什麼「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幸福嗎?追求不同,心境更不同,無論事實是怎樣的,苟同不苟同,我不敢下定論! 高官厚祿,豪宅豪車,山珍海味,錦衣綢緞…………甚或帥哥靚女,幸福嗎?
  • 物質主義和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幸福嗎?
    金錢及由此帶來的奢華生活買來幸福了嗎?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大多數人大概會點頭贊同。我們認為財富和幸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當今世界,物質主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經濟上非常富裕的人,而把「形成有意義的生活理念」作為信仰的人卻在急劇減少。物質主義在膨脹,精神信仰卻在衰退。
  • 《非誠勿擾》孟非:「獨立」是幸福婚姻的重要指標
    美好的愛情、幸福的婚姻,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今晚(3月30日)《非誠勿擾》,孟非提出了幸福婚姻的一個重要指標——獨立。同時,孟非還特別強調,千萬不能把婚姻當作改變自己人生境遇的一次機會。關於愛情和婚姻,每個人都有一個願望:「這一生,能夠和相愛的人結婚,相伴到老,一生幸福。」場上的「小梁詠琪」孔嘉琪分享道:「以前特別想找個人保護我,但後來慢慢意識到了,還是要自己保護自己。」孟非對這一態度很是欣賞並提出了「獨立」是幸福婚姻的重要指標,「我什麼都不會,就想做個幸福的女人,找到愛我的男人,一直愛我一輩子,是一件完美又幸運的事情。
  • 幸福是什麼?幸福源自哪裡
    人們開始追問:過去我們得到一飯一粟,就感覺幸福滿滿。如今,面對便捷的生活方式,充盈的物質環境,卻怎麼也找不到幸福的感覺?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幸福是什麼?幸福源自哪裡?如何獲得幸福?今天的【弘壹問道】,通過量子和能量的角度,為你解答。
  • 幸福需要什麼條件才能擁有?物質滿足不是幸福,八個字道出真諦
    如果我告訴您,幸福不需要任何條件,恐怕您會感到難以接受。但是如果幸福需要條件,那麼條件又會被無限制的放大,欲望無盡如無底深淵,可能永遠也不會感到幸福。 下面就從傳統文化角度,來說說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 怎樣的家庭才算幸福,幸福標準又是什麼,不妨看看2幾點
    列夫·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曾說過「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又有各的不幸」那麼在我們生活中怎樣的家庭算是幸福的呢?幸福的標準又是什麼呢?「愛與被愛都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幸福的感覺」,一個人選擇步入婚姻,開始家庭生活,那麼必然是覺得家庭生活會比單身生活帶來更多的快樂與幸福,也更有安全感,雖然在開始之初不是那麼的默契與融洽,但隨著時間的磨合,幸福家庭的模樣一天天的被建設出來。幸福家庭的最基本標準就應該是爸爸被尊重,媽媽被寵愛,孩子乖巧聽話,健健康康,這就是幸福的定義。
  • 幸福是一種對快樂的感知能力,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很重要
    孩子的誕生,似乎並沒有讓兩口子感到幸福。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以往都倍感幸福的兩人都感到了不幸福。雖說兩人同樣感到現在不幸福,但他們的幸福觀卻有著很大的不同。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口子不同的幸福觀吧。02、阿秀:過去幸福,現在不幸福。
  • 《幸福之路》:讓幸福有跡可循
    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羅素說到幸福,每個人都心之所向。在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遭遇磕磕碰碰,而幸福是這一切磕碰後我們所希望獲得的最大「獎品」。每個人尋取幸福的方法不同,且幸福的標準也不同,在眾說紛紜的社會中,找到一條通往幸福最簡單的路,就是閱讀「幸福」。
  • 幸福五元素,來測測你的幸福指數
    你幸福嗎?對你來說,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如何可以增強幸福感?新冠之前,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關於幸福的問題。單身在上海,平時工作,周末跳舞,父母偶爾從家鄉來探望,沒有房貸,每年去旅行,日子好像過得還不錯,但總覺得少了什麼。
  • 員工物質和精神幸福的內涵是什麼?
    做企業尤其傳統製造企業的經營者都會有一種感慨:當下做企業很難,把企業做好就更難,經營好一間企業太不容易了。而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創辦的兩家企業京都陶瓷和KDDI都做到了世界500強,這種差別,筆者認為不僅是能力大小、熱情(努力)程度上的差別,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正面與否的差別。
  • 幸福的科學
    以下,是為了關注我的人,也為了自己,通過查閱無數資料,與切身體會,真正悟到的真諦,希望能夠對大家的生活有所幫助人,吃飽喝足便能感知幸福嗎?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單位時間的報酬不斷提高(比如:第一天一小時五美金,第二天一小時八美金.)問題:可以待幾天?
  • 幸福是什麼?心理學家這樣說
    和現在的人談幸福似乎是很奢侈的事,因為我們變得越來越刁難。八十歲的婆婆說,想吃啥有啥,這就是幸福;正上中學的女兒則認為,度過一天沒有作業的日子最幸福;而對於像我這樣的中年人來說,想要的不僅有物質上寬裕,還有精神上的安寧。其實,所謂想要的幸福,都是由於內心稀缺。自然界給了每一個人幸福的機會,人們都知道,卻不知如何得到它。
  • 她人生 | 畢淑敏:關於讓孩子更幸福的4個建議
    作為家長,你怎樣看待孩子的幸福、夢想與成功?你是否在讓孩子更有出息還是更幸福中變得糾結呢?你是否願意讓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呢? 關於教育孩子,畢淑敏有四點建議,希望能為家長們解決困惑。在中國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這樣一種觀念: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為外界的評價所困擾,產生自給自足的幸福感。
  • 快樂=幸福?你錯了,快樂興奮刺激但短暫,蜥蜴告訴你什麼是幸福
    幸福的一家人關於這個問題,我問大兒子,(老大今年8歲)他說:「我打遊戲的時候很幸福。」後來,我就問他,你不喜歡吃排骨了嗎?怎麼喊你好半天都沒動?兒子回說:「我覺得遊戲比排骨好,打贏了會獎勵很多寶貝,還能跟小朋友對話。」他眉飛色舞的給我描述遊戲裡的各種場景,為了通關,他還上網查小朋友分享的通關秘訣。我兒子打遊戲時的那種興奮和刺激,覺得很幸福。蜥蜴通過一番努力和掙扎,獵取到的食物,它也感覺到了幸福。這兩種幸福 ,有什麼區別呢?
  • 幸福: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感悟
    那麼,幸福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幸福需要用幸福指數來測量?我們應當如何感悟幸福?    一、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感受,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反映。所謂幸福感,就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並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佔優勢的心理狀態。    幸福具有社會性。
  • 狗狗能分泌「幸福的荷爾蒙」嗎?
    而前段時間有一個叫狗的「幸福荷爾蒙」被許多獸醫師們探討的很多。那麼接下來萌寵知識家就來說說這個「幸福的荷爾蒙」是什麼吧!「幸福的荷爾蒙」=「催產素」實際上,關於幸福荷爾蒙說的就是狗狗的催產素。什麼是催產素?
  • 關於幸福的名言:關於幸福的名言精品
    ——魯迅  11、當一個人專為自己打算的時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而且決不是對己對人都有利。——恩格斯  12、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13、幸福,假如它只是屬於我,成千上萬人當中的一個人的財產,那就快從我這兒滾開吧!
  • 城市有大腦,人民更幸福
    以人為核心,容納和助成幸福的達成,是城市存在的意義,也是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二之選。今天,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知與能力,已不同往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日新月異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內外部頻繁衝刷著生存與生活。時代在催問:如何讓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讓城市居民的生活更有品質,成就一座幸福之城?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為幸福作為一種感受、作為一種能力提供支撐?
  • 二婚,還會幸福嗎?
    一、關於幸福 我想對於「幸福」的理解,可能經過了一段婚姻之後的人更有深刻體會也許上一段婚姻,曾經歷了苦難背叛、婆媳矛盾、家庭糾紛等等,尤其對於曾經遭受過苦痛的人來說,第二段婚姻而組成的「半路夫妻」也許會更加「幸福」所帶來的甘甜。
  • 為何有人要假裝幸福?心理學:摘下幸福的假面,才能擁有幸福!
    想是這麼想,等到見面的時候,雅和這個老同學只是一起吃吃飯,喝喝茶,像熟悉的朋友一樣聊聊家常,談談彼此的近況,並沒有發生什麼出格的事情。寶寶漸漸長大了,雅的工作也越來越忙。出於對家庭負責的態度,雅拒絕再與這位老同學見面,凡卻因為無意間看到了他倆的聯繫簡訊,開始對雅產生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