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現在的人談幸福似乎是很奢侈的事,因為我們變得越來越刁難。
八十歲的婆婆說,想吃啥有啥,這就是幸福;正上中學的女兒則認為,度過一天沒有作業的日子最幸福;而對於像我這樣的中年人來說,想要的不僅有物質上寬裕,還有精神上的安寧。
其實,所謂想要的幸福,都是由於內心稀缺。
自然界給了每一個人幸福的機會,人們都知道,卻不知如何得到它。----克勞狄
也就是說,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在幸福面前都是人人平等,而我們缺少的只是發現幸福的眼睛。
正如《幸福的方法》裡所說,幸福與狀態無關,決定人們是否幸福的關鍵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所以,沙哈爾博士在書中,總結了人們在追求幸福這件事上的四種生活狀態。
01享樂主義型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化中為保護自身的一種防禦機制。
而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可以說,及時行樂的人都是在逃避痛苦。現實中,有許多讓他們不想去做又不得去做的事情。於是在天性的驅使下,他們會選擇輕鬆愉悅的事情取而代之,好讓自己好過些。
比方說,打遊戲,刷視頻。陷入這種狀態下的人們完全不能自已,被所謂的快感控制著。可是過後,又會有無限的空虛包圍著。還會為耽誤了該做的事而懊悔或焦慮。
在工作上他們的表現則是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在混日子中一點點消耗自己的青春和激情。
由此看來,享樂主義的人是屈服於天性的人,他們喜歡安逸,畏懼困難,往往這種人的人生十分平庸。
02忙碌奔波型
忙碌奔波的人通常都是現在過得很辛苦,甚至是痛苦,但在心裡有信念,把希望都寄托在不久的將來。
比方人們常說的話:等我有了什麼,我就怎樣。或者是等我以後怎樣怎樣。就代表他們是忙碌型的人。
這讓我想起了朋友小興。多年前他的夢想是有一輛自己的挖掘機。可是等他努力得來之後,他的夢想逐漸升級,第二輛,第三輛……於是每日裡披星戴月,從未停下忙碌的腳步。
我問過他,幸福嗎?從他臉上流露出來更多的是憔悴。他事業上的成功,是我們外人豔羨的榜樣。然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給自己的壓力如此之大,直嘆他活得太累。
忙碌奔波型的人就像希臘神話裡推石頭的西弗弗斯,從山底到山頂,周而復始,永無止境。
03虛無主義型
如果說享樂主義是活在當下,忙碌奔波型是活在未來。而具有虛無主義型的人則是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望。
這裡引出一個有名的心理測驗結論----習得性無助。具有這種心態的人處於一種麻木的狀態。他們在失敗和挫折面前,不掙扎,不反抗,任由命運的安排。
古語說,哀莫大於心死。在經歷了生活的打壓後,他們變得不再相信自己,不敢對人生抱有希望。他們定是怕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就是一個例子。在舊社會的摧殘和命運的裹挾下,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逐漸活成了虛無主義者。
這種悲催的生活狀態裡,人們就像是一具失去了靈魂的軀殼。沒有目標,沒有希望,對於生活裡的一切都是無所謂。
04感悟幸福型
心理學家認為,以上三種人生模式都是對幸福的一種誤解。真正幸福的獲得,一不是靠感官的刺激,二不是藉助外物的轉贈。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從內心為自己尋找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在努力實現的過程中心理上的體驗。也就是不止看重結果,還要享受過程。
換言之,人生最愜意的生活狀態是,不但能夠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而是通過目前的行為,也可以擁有更加滿意的未來。
可以說,擁有這種狀態的人一定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做事也能全神貫注,達到心流狀態,進而事情盡力做到極致。
正如稻盛和夫說,心不喚物物不至。這時候的人們一定會受到命運之神的青睞。
05寫在最後
小時候聽過一個小馬過河的故事。小馬發現河水既沒有松鼠說得那麼深,也沒有老牛說得那麼淺。也就是說,每個人的路都要自己去走。如同我們對於幸福的考量。
幸福的來源還是要看我們的內心,取決於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思維方式。
海子說,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不負這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