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你為什麼活得壓抑又擰巴?你的不幸福,都源自作繭自縛

2020-12-05 青雲心理工作室

在生活中常常有這種煩惱:

「我總是很在意別人怎麼看我,所以每次說話、做事都會斟酌、再斟酌,說出去之後還在想:

這樣說會不會不太好,會不會讓對方不開心或者不舒服。

每天都得裝作很開心、很好說話的樣子,不耐煩也不敢表現出來,結果弄的自己很累。

一直在那裡糾結,為什麼我那會兒沒有「做那個選擇」?

然後每次回想起這件事情,還會聯想起一系列的不愉快,然後心中懊惱,反覆顛倒。

各種回憶,對過去的,未來的,都是基於此刻這種糾結的思想和情感,想到臉發燙心。

我們都有過這個情況吧?

每個人都有擰巴的時候,擰巴意味著我們開始成長。

自我中心在心理學上是指:我所看到的一切,應該是別人所看到的一切;

我所感受到的一切也應該是別人所感受到的一切;

我的視角也應該是別人的視角。

多數人習慣性的把自己當世界的中心,片面的誇大自己的重要性,過分的關注自己一舉一動帶給別人的影響。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一個人如果自己擰巴,跟不擰巴的人肯定是玩不來,最終只能是與同類型的擰巴人士為伴。

就如同籠子裡的螃蟹,大家你擰巴我,我擰巴你,只能比拼誰活得最慘,抱團擰巴。

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提出「人生腳本」的概念,指人們在內心深處會無意識寫下自己的人生腳本,並照此生活。

這個魔咒,就是我們潛意識給自己寫下的人生腳本。

只要腳本已定,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都會無意間去按照人生腳本的內容來演繹自己的人生。

然而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你總是在思考,從未嘗試行動。

道理你都懂,但你就是做不到,因為思考本身就是防禦。

一遇到事情,我們就馬上開始思考,開始分析,開始邏輯化,開始整出一套套的理論來,完美的規避了一些事情發生後,當時去體驗自己感受的風險。

當然與人討論或者交流在某些時候同樣是防禦,你讓自己被紛亂的想法所充滿,把注意力放在思考或者外在,好迴避去體驗內在其實已經洶湧的情感。

有些時候,我們需要交流,而有些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個人靜靜呆著,去直接體驗和面對那些個洶湧澎湃。

心理學上有一種解析觀點叫:我痛故我在。

德國家庭治療師海靈格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

這段話雖言簡意賅,卻道出了受害者心態的內在隱藏秘密。

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存在感,因為人們都是需要尋找存在的價值和被需要的感覺。

不過通過什麼來獲得自身的存在感?

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有些人總是習慣誇耀自己的長處,處處鋒芒畢露並且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來找尋自己的存在感。

兩種「自虐」的方式

關係自虐:為了維持某種情感依戀的關係,而不計一切代價地犧牲自己。

自虐者往往以此關係來界定自我,來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道德自虐:為了區分性方面的自虐,弗洛伊德提出了道德自虐。

為了道德與價值,而自願承受痛苦並犧牲自我。

當我們以為自己受苦最深時,不是我們遇到的事情真的很悽慘,而是因為我們頭腦裡對這些事情丟不掉的「應該」。

當你頭腦裡有這麼多的應該時,意味著你對外界的人事物有太多的期待和要求。

你還在預設男朋友/女朋友/老公/老婆,就應該如何如何嗎?

這依然是你頑固的預設,看到了嗎,朋友們?

事實上,我們面對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是一個被「應該」所能限定的,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因而,沒有人一定且完全符合我們以及集體意識要求的「應該」。

見過好多女性朋友都會在婚姻情感諮詢的個案裡說,家裡的男人怎麼可以這樣不懂得去承擔責任,這是沒有擔當的啊,更本不像個男人!

男人怎麼可以這樣不顧家庭,有他沒他都一樣,我要他幹嘛?

這些「應該」背後是在期待或要求別人做到,完全符合你的標準;

如果對方做不到,你就會有失望、抱怨、久而就變成了委屈、憤怒甚至怨恨。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愛自己」,虛有其名。

我們只是愛自己的外在,而不是愛自己的內在。

我們需要放下安全感來實現真正的自由。

但是,安全感對於我們而言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常常為此放棄自由。

追求安全感的願望讓我們成為監獄看守員,而且禁錮我們一輩子。

生命是有限的,我們卻一直堅持著,僅僅的抓著它不放。

我們都在用力地向外抓取,希望能從外界找到存在感,找到「愛自己」的證據,以掩蓋自己內心空虛、創傷。

關係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係。我們常講自我價值感,其實我們追求的並不是孤獨的價值感,而是關係中的價值感。

你身邊也有這樣讓你找到存在感和安全感的關係吧?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體會愛的老靈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

重要的是:一個認真熱愛生活的心理師

以有限文字,寫無限可能

倡導以愛為本質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諦,生命的真意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

相關焦點

  • 幸福是什麼?心理學家這樣說
    我問過他,幸福嗎?從他臉上流露出來更多的是憔悴。他事業上的成功,是我們外人豔羨的榜樣。然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給自己的壓力如此之大,直嘆他活得太累。忙碌奔波型的人就像希臘神話裡推石頭的西弗弗斯,從山底到山頂,周而復始,永無止境。
  • 美國心理學家: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代表了你一生的劇本
    比如,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是令人幸福、滿足的,那麼你的一生通常將活得快樂自由,如果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是匱乏、壓抑的,那麼你的人生將充斥著自卑。 面子就是你的自我價值感來自外部世界,當金錢富足、容貌姣好、地位崇高時,你會充滿自信,舉手投足怡然自得。而一旦你失去這些,你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看你的笑話,你的自戀就會受到很大打擊。 如果一個人主要活在面子中,那麼他做事的動力和目標都是來自外在,很少會感受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也很少會有創造性的成就。
  • 楊康與穆念慈,兩個愛得擰巴的人,最終走向了悲劇
    當母親為了楊鐵心殉情之後,小王爺的心就開始搖擺不定了,一邊是母親,一邊是養父,一邊還有家國情懷,他一個人承受不來。雖然楊康擁有榮華富貴,但是他又活得如此擰巴。楊康與穆念慈的相識無比神奇,他們誰也不知道,三個有緣分的人,通過這件事情走到了一起。在穆念慈的比武招親上,楊康出於好玩,調戲於她,可是卻在這不經意間贏得了她的芳心。當然風度翩翩的小王爺要什麼沒有?
  • 復旦女教授陳果:不管你活成什麼樣,總有人不喜歡你
    你的疲憊,不過是因為太在意別人口中的自己。01有一種累,叫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最近,偶然看了復旦大學網紅教授陳果的一節課,感觸頗深。她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一個觀點:「不管你活成什麼樣,總有人不喜歡你。所以結論是什麼?結論是當你活成真實的你自己,還是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但是你會更喜歡你自己。」
  • 四種依戀模式,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影響著你的人生
    我們來看個問題:當你給「曖昧對象」發了一條微信,對方卻沒有回覆時,你腦海裡會冒出什麼樣的想法呢?A:他可能在忙,或者手機不在身邊,過會兒再看看吧。B:他怎麼還不回我微信,是不是在勾搭別人?C:算了吧,就這樣吧,反正他對我也不是很感興趣。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文丨話印主筆團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在聽者的心中留下印記在這裡引用一個心理學家卡德勒的話:「其實生命當中有一個最為不幸的事實,就是我們遭受過的重大磨難大多數都來自於自己的原生家庭,而且這種磨難是有可能遺傳的
  • 讓人活得很累的五種特性,希望你一個都不佔,會活得很輕鬆
    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人要儘量活得輕鬆一點,活得快樂一些,但有的人卻總是活得很累,不是因為生活上的壓力有多大,而是因為自己的一些特性讓自己活得特別累。每個人對人生的態度都不一樣,有的人看重的事物比較多,在乎的東西也比較多,所以就很容易活得特別壓抑、特別累,有這些特點的人往往會比一般人活得累一些。
  • 是誰偷走了你的幸福?
    ■石曉燕 經常聽到有人感慨:小時候我們那麼窮,還過得那麼開心。現在日子過好了,反而有那麼多不開心的事! 科技在發展,生活水平在提高,為什麼人們的幸福感在下降呢?對此,美國政治心理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羅伯特·萊恩從邊際效用遞減、需求層次上升和物質主義潮流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調查研究發現,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係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當收入低於一定水平時,金錢能夠買到幸福;當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以後,金錢對幸福的購買力就會越來越小,並最終消失。
  • 你的痛苦總是來自猶豫和糾結嗎?《象與騎象人》助你找到幸福秘訣
    但是如果不一致,那麼做這件事可能就會受阻。這就是為什麼你經常不知什麼原因就和伴侶吵起來,明明不是他惹你不開心,但很容易把火發到他身上。因為之前情緒啟動的時候就是負面的,可能來源於職場中不開心的一件事,朋友的背叛,提前啟動你的情緒效應。2、受負面情感影響。
  • 心理學家告訴你,人類為什麼害怕老鼠?
    對此,心理學家表示,對老鼠的恐懼是祖先傳給現代人的,當時它們的確能給人類健康造成真正的傷害。心理學家伊利亞·沙布申稱:「相對一些所謂的遠古生物而言,我們也是不久之前才成為有文明的人類。對老鼠、蛇、蜘蛛的恐懼是人類在古代時形成的。」據他介紹,通常女性更傾向害怕老鼠,因為在她們的情感元素中,恐懼心理表現得更為明顯。
  • 快樂=幸福?你錯了,快樂興奮刺激但短暫,蜥蜴告訴你什麼是幸福
    吃冰激凌的小孩似乎,每個人對快幸福的定義都不一樣,我什麼時候感覺很享福呢?我想了想,好像是每天看著今日頭條的那個小圓點紅了,通知漲粉的時候最快樂。而關於幸福,積極心理學家有非常獨特的見解。一、兩個故事:蜥蜴進食與小孩沉溺於遊戲的故事咱們先看兩個故事:1、第一個故事:蜥蜴為什麼不吃東西了《真實的幸福》的作者馬丁.塞利格曼博士和他的老師傑恩斯教授在實驗室裡養了一隻稀有的亞馬遜蜥蜴。傑恩斯教授對這隻蜥蜴是寵愛有加,每天悉心照顧,餵他吃生菜、堅果、還從超市買肉餡,把水果打成汁,甚至還給它捉蒼蠅和昆蟲。
  • 別讓那些無意義的事毀了你的感情你的婚姻你的幸福
    面對這豐盛的晚餐,優雅的環境,小雅卻吃得食不知味,總覺得每道菜都酸溜溜的。看著閨蜜眉飛色舞地誇著自己的老公如何受到上司重視,還又體貼又顧家,完全是一個家裡家外一手抓的全能選手。再看看自己的老公,年齡比人家還長几歲,在一個部門好幾年都沒有得到晉升,別說全球範圍,他負責的那一畝三分地,也就局限於幾個人。
  • 真正的正能量是:你先活成了光源
    只要接近你就是接近光,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都能溫暖到別人,都能照亮別人。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當你身上活出很多負能量的時候,不管你說多少正能量的話,都是打折的。坦率的講,活得很不幸福的人,真的能給別人的幸福帶來什麼有用的建議嗎?
  • 心理學家:夢到哪一種動物,你容易嚇醒?測你潛意識最害怕什麼
    心理學家:夢到哪一種動物,你容易嚇醒?測你潛意識最害怕什麼A、B、C、選擇A的人,你最害怕賺不到錢做夢夢到大象,你特別害怕,大象代表了財運,說明你最害怕賺不到錢,無法出人頭地,證明自己,你自尊心很強,不想依靠其他人,一直想要獨立,有一顆特別強悍的內心
  • 「我為什麼總是不快樂?」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低氣壓的人
    刷百度或者知乎軟體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有人提問:「我為什麼總是不快樂?」甚至有些平臺會收到一些令人心碎的求助信息:「被自己壓抑的喘不過氣,已經活夠了......」這些求救的人,離我們的生活不遠,有10幾歲還在念書的孩子,有背負生活重擔的中年人,還有年過不惑的老人等等。
  • 為什麼有些感情談著談著就淡了?心理學家告訴你答案
    01 愛情三角理論:為什麼有的愛情註定不長久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係的決定期許或擔保;現實生活中,別人談戀愛,你也在談戀愛。但是戀愛很愛戀不一樣,甚至你的上一段戀愛跟下一段戀愛也不一樣。
  • 什麼樣的人會活得最幸福?
    熟悉我們公司的人都知道,我們慧宇教育的企業文化裡,關於公司的使命的口號是:為中國億萬家庭的幸福而奮鬥終身。我們做家庭教育,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父母,其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他們更加幸福,我們有《幸福學院》系列研討會,還專門開設了《幸福能量》、《女人能量》、《父母能量》研討會等等。
  • 右腦幸福定律:左腦是眼前的苟且,右腦是我們追求的詩和遠方
    文|紅丫丫isme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幸福感會和你的右腦扯上關係?你平時是怎麼使用自己大腦的?做事的時候你會有意識地區分左腦和右腦嗎?為什麼說幸福在右腦?又該怎樣開發它呢?心理學家馬爾茨說:「所有人都是為成功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但是有人成功了,有人沒有。這只是因為每個人使用自己的大腦的方式不同。」每個人都有一顆腦袋,但是每個人卻又如此不同,有著各自的天賦和優勢。有人說,如果把左腦比喻成手機晶片,那麼右腦就好比一個足球運動場,他們的作用明顯不同。一個拉著你工作掙錢,另一個拽著你去休閒。
  • 追求生命的意義,尤其是最後一段話說出了獲得幸福的途徑
    今天聽一個快遞小哥和別人聊天:「在家裡我最不愛吃麵條了,可是來這裡的幾天頓頓吃麵條,啥都沒有,唉,你說咱來這兒圖啥啊。」我聽到後,回過頭看了看快遞小哥,感覺到他說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生命題:圖啥啊?人,做事情總要有個目的和結果。
  • 心理學家:你與父親的關係,決定了你「命」有多好
    部分心理學家有這麼一個觀點:一個人與母親的關係,會影響一個人的表層性格,但一個人與父親的關係,則會影響更深入,更本質的東西。甚至可以說,這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命運。不過可惜的是,絕大多數都無法擺脫這個他們所想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多數童年不幸福的女生,會有「強迫性重複」,潛意識中會選擇與父親有一樣缺點的男生,因為這是她們試圖挽回過去錯誤的一種方式。對於男生同樣如此,父親的性格往往會根植於他們性格的最深處,一旦遇到壓力,導致情緒失控,就立刻會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