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代表了你一生的劇本

2021-01-08 騰訊網

心理諮詢師通常都會問來訪者一個問題:

你人生中能想起來的第一件事是什麼?這件事給你什麼感覺?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Eric Berne的心理治療體系,一個人記憶中的第一件事,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這個人一生的劇本。

比如,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是令人幸福、滿足的,那麼你的一生通常將活得快樂自由,如果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是匱乏、壓抑的,那麼你的人生將充斥著自卑。

全能自戀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嬰兒剛出生時,都是活在全能感(Omnipotenc)中的。所謂全能感,就是認為自己像「神」一樣,無所不能,只要自己發出念頭,世界就會給予回應,來滿足自己的要求。

心理學上將這種全能感稱之為「全能自戀」,這聽起來有點「吸引力法則」的意思。不過,吸引力法則強調不斷暗示自己,最後信以為真,而嬰兒的全能感與生俱來,不需要暗示,他們認為世界本該如此。

但是,嬰兒是沒有能力的,吸引力法則至少告訴人們要行動,但是嬰兒無法行動,他們的一切需求都需要父母的滿足。

當撫養者能及時回應,照料好他的一切,並能給予情感回應時,嬰兒會覺得自己像神一般偉大,覺得自己的聲音一發出,世界就能滿足自己。

當撫養者不能及時給予回應,忽視或拒絕了嬰兒的聲音時,嬰兒就會立即陷入到徹底無助的狀態,恨不得毀了這個世界,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戀性暴怒」。

當撫養者能及時回應時,他會覺得「我」是好的,「你」也是好的,於是就有了「好孩子」和「好媽媽」;

當撫養者不能及時回應時,他產生了無助感和自戀性暴怒,這時他會覺得「我」是壞的,「你」也是壞的,於是就有了「壞孩子」和「壞媽媽」。

通常情況下,嬰兒是不能承受無助和暴怒這些「壞」東西的,於是會把這些「壞」投射出去。

投射

投射是心理學上的重要概念,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徵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然而,三個月前的嬰兒都不能把「壞」投射到媽媽身上,那麼,他會投射到哪兒呢?

他會投射到「鬼」身上,我們都怕「鬼」,在精神分析看來,所謂的「鬼」,就是「壞媽媽」與「壞孩子」的投射物,這是為了保護「好媽媽」與「好孩子」這種好的關係。

我們心中的「鬼」,雖然常是「壞媽媽」的投射,但並不是說你真實的媽媽會有這部分的「壞」。實際上,無論媽媽怎麼努力,只要不被及時回應,嬰兒都會產生徹底無助和自戀性暴怒,因為媽媽也是人,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在滿足孩子。

當父母大部分時刻給予嬰兒及時的回應,也就是滿足他的全能感,減少他無助的時刻,減少他暴怒的時刻,這樣一來,嬰兒的心中就會產生更多的」好孩子」和」好媽媽」,等小嬰兒長大一些,有了一些基本的能力後,就可以去整合心中的」好」與「壞」了。整合,必須建立在」好」足夠多的基礎上,」好」才不會被」壞」所淹沒甚至消滅。

前面提到的,所謂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代表了你一生的劇本,強調的是嬰兒階段的有效投射對未來一生的影響。

有一些錯誤的養育觀念是非常可怕的,比如,孩子三歲前是沒有記憶的,所以,怎麼對他都行。其實恰恰相反,孩子越小,越是需要精心呵護,儘可能減少他無助和暴怒的時候。

當嬰兒感知到他基本上是一個」好嬰兒」,他的媽媽基本上是一個」好媽媽」時,他就從全能自戀和自戀性暴怒中走出來了。

他會發現,自己雖然有無助和暴怒的,壞嬰兒的部分,媽媽也有照顧不足的壞媽媽部分,嬰兒和媽媽都是有好有壞,但基本上是「好」的,他的世界也基本上是可以控制的;他的一個個具體的意志經常會被挫敗,但基本上,他的重要意志是可以得以實現的。特別是,他是可以安全、舒適地存活的。

未被滿足的成年人

一個成年人如果還停留在全能自戀狀態,那會變得麻煩很多,因為他的需求和暴怒都和嬰兒不同了。

嬰兒的需求大不了就是吃、喝、拉、撒、睡、玩,以及情感需求,而成年人的需求則變成各種各樣的物質需求和情感需求,甚至真的想擁有整個世界,這時已經不可能找到一個媽媽來滿足自己。

並且,成年人的自戀性暴怒一旦變成攻擊性行為,很容易導致嚴重的破壞。這種極端的成年人很難在生活中有朋友,也很難幸福。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大家作為平等的人,沒有人有義務去滿足你所有的需求。

在乎「面子」的人與活成「裡子」的人

停留在全能自戀階段的成年人,都是極端在乎面子的人。

面子就是你的自我價值感來自外部世界,當金錢富足、容貌姣好、地位崇高時,你會充滿自信,舉手投足怡然自得。而一旦你失去這些,你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看你的笑話,你的自戀就會受到很大打擊。

如果一個人主要活在面子中,那麼他做事的動力和目標都是來自外在,很少會感受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也很少會有創造性的成就。

而活成「裡子」的人,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來自於內部,外界的成敗得失不會影響他們如何看待自己,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並且,他們都有一個「內聚性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了「內聚性自我」的概念——自我有一個向心力,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有一個內聚性自我穩穩地在那裡。

當人們承受不住壓力的時候,通常都會說:「感覺自己要被壓垮了。」

而內聚性自我,就是當壓力來臨時,那個不動的精神核心。

心理學家武志紅對內聚性自我有一段論述:

在內聚性自我形成前,形成內聚性自我後,你仍然會對環境敏感,環境的變化會激發你的反應,但難以動搖你的根基。由此,你就有了從環境中跳出來觀察的能力。

而內聚性自我建立的基礎就是生命最初「我是好的」這種感覺。

從小家庭環境健康,倍受父母疼愛的人,長大後也是比較自信的人,對於他們來說,堅持自己,在社會中取得一定地位並不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童年艱苦的人就不能形成內聚性自我,也許我們的童年沒有得到好的照顧,但是現在的我們已經不是那個需要被人撫養的嬰兒了,只要我們能走出心中的枷鎖,改變自然會發生。

如果從小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那麼該如何重新去認識自己呢?

心理學家弗蘭克說過:投入地去愛一個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會降臨。

朗達·拜恩曾說過:「如果一件事是我不喜歡做的,那我就不去做。「

所謂你記憶中的第一件事,代表了你一生的劇本,強調的是嬰兒階段的有效投射對未來一生的影響,你認可嗎?

相關焦點

  • 「戀愛裡有沒有一件事,讓你記憶很深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戀愛日常事,ID:lairc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屋頂周杰倫;温嵐 - K情歌10是小小的事情,但是我覺得細節很打動我我們同班,那天下課我在喝水他坐在隔壁排靠後一點的位置我朋友來找我
  • 你為什麼會丟失6歲以前的記憶?心理學家這麼回答,細思極恐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記憶,即使是共同經歷一件事,不同的人對這件事的回憶也會不一樣,從微觀角度,個人的記憶是人一生的精神財產,從宏觀角度,人類的記憶在社會發展和延續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然而很多人在回憶時發現,兒童時期的記憶很模糊,特別是在六歲之前的回憶。解答這個疑問,還要從人類對事物記憶的特點出發。
  • 心理學:有2種方法可以幫你,從記憶中徹底刪除一個男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會變化的,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會遇見一些人,同時也會有一些人不知不覺的離開了我們。案例:鍾離喜歡王東輝很久了,在他單身的時候,他就一直喜歡他,總是在他有困難的時候默默的幫助他。愛而不得是一件很令人難過的事,對於一些女人來說,一旦這個男人已經走進了她的內心深處,那麼她便難以忘懷。在這9年的時間裡,雖然鍾離和王東輝沒有真正地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中,但是她卻不知不覺的投入了自己很多精力和時間。愛上一個人也許只要一瞬間,但是忘掉一個人卻需要很久很久。
  • 現在為止,你記憶裡遺憾的一件事情是什麼?
    現在為止,你記憶裡遺憾的一件事情是什麼?網絡一直流行著這句話「不畏將來,不念過去」試想有幾人能做到呢?都是大家期望自己能做到如此罷了。回不去的過去,人的一生多少會有那麼一件遺憾後悔的事。一直壓抑在我心中從不敢輕易表露出來。
  • 把一件事堅持30天,你就會遇見奇蹟
    一生?幾年? 其實只需要30天! 把一件事情堅持30天, 你就會遇見奇蹟。 先講一個小故事。
  • 記憶深處:有一件倒黴卻又幸福的事
    記憶深處 文〇張子驍我相信,每個人的腦海裡,都有許多難以忘卻的事,或甜蜜,或酸苦,反而是那些平凡的人和事容易隨煙塵消失。在我的記憶裡,有一件倒黴卻又幸福的事。我記得小時候,我們一家人圍著一個圓圓的桌子,一起吃飯。
  • 解密大腦記憶原理,讓你不再忘東忘西
    其實你需要好好了解一下關於大腦記憶的原理。本文內容節錄自《課堂上的思維導圖中學生思維導圖學習法》(浙江人民出社)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須註明來自「孫易新思維導圖法」及附上原文連結。.)一書中即闡述了序列位置效應(serial-position effect),亦即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與時近效應(Recency effect)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影響記憶的效果。
  • 《愛的帕斯卡》:從前慢,一生只夠做一件事
    《愛的帕斯卡》:從前慢,一生只夠做一件事「以創新湮滅頑疾之痛苦,以創新來消滅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國際競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頑強攀頂,以作為最後的禮物。」侯伯宇曾經如此說過。許還山老前輩主演的《愛的帕斯卡》,堅持了自我對人生的壓強。
  • 評估你的經歷性與語義性記憶看長時記憶到什麼程度
    (13)你小時候做得最頑皮的一件事是什麼?(14)你最早的記憶是什麼?(15)你11歲時的同桌是誰?( 16)哪位老師你非常不喜歡?(17)你能否記起在學校用心學過的詩歌、演講或者文章?(23 )你記憶最早的傳統節日(春節除外)是什麼時候?(24)描繪一件你喜歡的玩具。(25)你什麼時候學騎自行車的?(26)誰教會你遊泳?(27)你第一個真正的朋友是誰?
  • 中公講師教你如何記憶智力理論中的人物
    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的的考試中,智力理論一直是一個常考點,其中較為重點的是智力理論中的人物,讓大家很不好識記,但是這些人物總以選擇題的形式來呈現,在考生備考的過程中給予了很大的壓力,大家都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好,但是對於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巧妙的使用一些記憶術。現就智力理論的人物和大家分享一些記憶方法。
  • 「記憶宮殿」等五大方法,拯救你衰退中的記憶力
    如果你老是拿「太忙了」來粉飾記憶差錯,很可能就是在找藉口。「其實我們生來就記憶力超凡,只不過沒人教我們如何使用這種『本能』」四次獲得美國記憶冠軍的 Nelson Dellis 如是說。Dellis 表示自己的記憶能力其實並不強。但如今他卻是記住最多名字的記錄保持者:15分鐘內記住了201個名字。
  • 美「超憶症」男子記得一生所有事 被稱「人體谷歌」
    51歲男子布拉德·威廉斯擁有絕對驚人的超級記憶力,他能清楚地記住過去一生中每天發生的任何大小事情。「行走的百科全書」 任何經歷的事都記住很多人都不會記得自己哪天參加工作的,但如果你問布拉德他是在哪一天到美國中西部家庭廣播公司當新聞記者的,他會立即告訴你具體時間:1986年5月5日,他甚至還記得當天早晨是陰天,但沒多久就豔陽高照,布拉德甚至還記得第一天上班前,他在家中吃了個油炸圈餅。
  • 汪星人與喵星人的記憶大比拼,你猜誰能贏?
    記憶力分兩種類型: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保持的時間很短,容量也非常有限,超出容量或者沒有複習的記憶很快就會被遺忘。比如我們經常想著一件事,站起身來或者被其他事情打斷一下就忘了自己剛才想要做什麼。人類如此,那麼毛孩們的短期記憶呢?有研究表明,狗狗的短期記憶通常是幾分鐘,而貓咪是十幾個小時。
  • 美國心理學家聲稱揭開撒謊秘密(組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認為他已經找到了答案。40年前,這位研究心理學家在給一群接受培訓的年輕精神病學家做演講時,有人向他提出一個疑問,從此他一直忙著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這群人顯然想知道,假如你在這樣一個精神病院工作,來此住院的一名患者曾試圖自殺過。當這名患者告訴你:「現在我感覺好多了,我是否能出去過個周末呢?」你該怎麼辦。
  • 我的世界:假如讓你來帶一個萌新玩MC,第一件事你會帶她做什麼?
    那今天我們把這個事反過來說,如果今天有一個萌新讓你帶他,作為老玩家你帶他做的第一件事會是什麼?你會不會狠狠地坑他呢?帶他閱讀操作手冊先說正經的。實話實說,這是我認為最正確的。雖然不知道有多少老玩家玩到現在也沒有看過遊戲自帶的那些操作介紹,但如果是帶萌新的話還是看看吧,否則很有可能出現萌新以為你還會說,而你以為萌新知道的尷尬局面。正經的去擼樹有道是要致富,先擼樹。
  • 關於童年,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是經常挨打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童年的記憶會越來越模糊,有時候看著小時候的照片,聽著爸爸媽媽講照片裡的故事,我們甚至都會恍惚,想自己當時真的在場嗎?關於童年,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9成以上的都是挨打!可是,唯獨一件事兒,我們記憶猶新,每次提起,都會再切身體會一下當時的感覺,那就是挨打,我們永遠都記得當時挨打的心情,還有爸媽打罵自己時的樣子。我媽就總說我沒良心,小時候對我好一百天,我也記不住一天,就打我那麼兩次,我卻每次講起來的時候,都好像就發生在昨天,細節都分毫不差。
  • 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一生只幹航天這一件事
    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和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並稱「中國航天四老」。  生前住址:海澱區阜成路  2月16日,八寶山。  雖已立春,北京仍以微寒迎接這個稍有特殊的日子。清晨的陰霾像極了千餘名「航天人」的心情,他們排著隊,穿過靈堂層層的花圈,送他們口中的「總總師」任新民最後一程。
  • 孩子記不住3歲前發生的事情,心理學家《記憶》稱,遺忘有規律
    1885年,艾賓浩斯出版了《記憶》一書,成為首位對記憶進行科學的定量研究的心理學家。從此,定量取向的研究方法一直在記憶研究中居主導地位,心理學研究者關注的主要問題是「記住了多少」,而不是「記住了什麼」。
  • 驗孕棒顯示兩條槓,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
    驗孕棒顯示兩條槓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什麼報 喜 ? !不,你首先要做的是 查 孕確認是否宮內好孕因為在婦產科中,懷孕不一定是「喜事」,有可能是「宮外孕」!宮外孕不僅能讓患者經歷「喜悅到失落」的巨大心理變化,還讓醫護人員時時刻刻提心弔膽……生怕什麼時候就「爆」了!
  • 你的記憶有被篡改過嗎?曼德拉效應有多可怕
    最後,你會被嚇到。您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您清楚地記得大腦中發生了很久以前的事件。當人們描述此事件時,其他人的記憶與您完全不同,或者您周圍的人與您具有相同的記憶,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有很多人對同一件事有錯誤的記憶,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現象可以稱為曼德拉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