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幸福?好像沒有答案,但在心理學家馬斯洛理論裡能發掘出秘密

2021-01-14 霍哥情感shuo

記得去年國內最大的一家電視媒體,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社會調查,現場採訪大量來自各行各業的、不同年齡的、不同性別的人。問題是:「什麼是幸福?」

答案是百花齊放、千姿百態。可見,每個人對於幸福的理解都是不一樣。這也充分說明,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幸福只和心靈有關,物質條件就不那麼重要呢?

顯然不是。沒有地基的大廈如何挺立起來呢?拋開物質基礎空談幸福,就好比吃不上饃饃還要空談要成為百萬富翁的理想,顯得蒼白、空洞而遙不可及。理想要有,幸福也要,但首先要有先生存下來的物質基礎。幸福關乎精神,也關乎物質。美國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論裡給了我們一個相對客觀的理論指引,您接下來可以來學習和核對一下。

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指的是滿足個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保障條件,如食物、水、衣服、健康等;

第二層次的需求是安全需求,指的是使個人免於受到外界的傷害以及免受恐懼和困擾的一切需要,比如穩定的收入、較好的福利待遇、良好的社會治安等;

第三層次的需求是社交需求,指的是滿足個人與外界交往的基本需要,並保障其從中獲得愛情、友誼以及強烈的歸屬感;

第四層次的需求是尊重的需求,指的是自我認可的需要以及獲得外界肯定和認可的需要,包括名譽、地位、成就、自尊、自信等;

第五個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它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指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包括理想的實現、對事業的不懈追求以及對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等;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是從低層次到高層次逐層遞進的,只有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才能有更高層次的追求。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需求,反映的是人類對物質的需求,人只有在吃穿住用行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正常生活有可靠的保障時,才能追求精神上的幸福。一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居無定所的人,是沒有心情奢望在精神上獲得多大的享受的。

幸福生活離不開必要的物質條件,但如果把物質當成了幸福的全部要義,你所能體驗到的幸福就只是低層次的幸福,是絕對感受不到心靈富足所帶來的極致快樂的。飽食終日不是幸福,茶前飯後感到愜意才是幸福;擁有金錢不是幸福,懂得善用錢財才能找到更多的人生樂趣;擁有一份高薪工作不是幸福,能通過工作獲得愉快的體驗、實現人生理想才是幸福。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告訴我們,要想活得更幸福,我們不能太過迷信物質的魔力,而要學會向心靈深處探求快樂的意義。

小編在做情感諮詢的個案中,遇到較多在情感方面困惑或者迷茫的朋友們。他們大多表面看來身份光鮮,財富豐盛,家庭和美,是很多普通人標榜和羨慕的對象。

然而,在這背後卻是個人情感上無奈與孤獨,婚姻上的有名無實,心靈上痛苦與煎熬。

究其原因,面臨情感與婚姻,在物質享受低層次享樂與心靈富足極致快樂面前,抉擇了前者,把婚姻情感作為利益進行了交換,這種交換的結果您已經在上面看到了。

不知朋友們有沒有看過英國作家威廉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其實這本小說很好地闡述了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觀點,以犀利的筆觸解構了幸福的要義。故事講述一個叫思特裡克蘭德的人,在外人看來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財富豐盛、地位顯赫。然而,斯特裡克蘭德並不滿足於「平庸」的生活,他一直有著更高的追求,於是在四十歲那年毅然拋棄了一切,一個人去了巴黎,踏上了尋夢之旅。

思德裡克蘭德為了追求自己心中藝術的夢想吃盡了苦頭,他一度貧困潦倒,後來又輾轉流落到一個荒島,娶了當地的一個土著姑娘生下了三個孩子。一家人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幸福時光。可好景不長,後來孩子們都死了,他自己也病死了,臨終前終於完成了一幅力作,不過他無意保留這幅畫作,最後託人銷毀了。主人公的結局著實太過悽慘!

我們很多人都有著美好而遠大的夢想,甚至從小骨子裡就有。但隨著歲月流逝,時光荏苒,在生活的打磨下,很多人兒時的夢想已經模糊,甚至已經被悄然遺忘。

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生活在世俗社會的我們,不能為了追逐「不平庸」而忘記煎餅卷大蔥其實更現實;更不能因為具足汽車、洋房、財富而沉浸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而忘記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不能因為目前沒有獲得幸福成功而盲目的妄自菲薄,也不能因為當下有了成就而妄自尊大。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不被金錢腐蝕,在依靠金錢生存的同時,不忘抬頭仰望星空,這樣我們就能在夢想和現實中不斷遊走,活得既不世俗也不世故,同時又不憤世嫉俗,內心少些掙扎,就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幸福是需要土壤的,金錢就是可以買來盛土的花盆,可是如果我們的內心是冰冷的,那麼無論花費多少金錢,買來多少花盆甚至買來土地,開出的花都不是真正意義的幸福之花。所以,我們在關注物質世界的同時,必須學會關注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才能提升幸福的層次。

對於幸福,又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其實,馬斯洛需求理論是錯的,當代心理學家已經證明!
    當代的心理學家已經建立了很多不同的模型來描述人的心理需求,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了。他把人的心理需求分成5種: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
  •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錯的?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想要認清自己關於人類自身的需求,很多人都知道,當代的心理學家已經建立了很多不同的模型,來描述人的心理需求。在這眾多的模型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了。他把人的心理需求分成5種: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不過,按照馬斯洛的這個理論,我們其實還是很難確認內在動機。
  • 幸福是什麼?來看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幸福是什麼?我幸福嗎?為何幸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要做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遇到這類題目,我們可以參考美國心理學家Maslow (馬斯洛)從人類動機的角度提出的需求理論。Maslow的理論強調人的動機是由人的需求決定的。該理論對在人力資源行業、教育行業、管理心理學等方面都有運用。
  • 巧妙運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是情人節裡最討喜的仔
    畢業後,楊寬雖然收斂了很多並很快成家立業,但是每到情人節時,他朋友圈裡的花式秀恩愛仍不得不讓我們一群直男嘆服。旋即我便在微信上跟楊寬聊了起來,他對經營好兩性生活的真知灼見,不禁使我將其奉為天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給我講了一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他說他對象之所以跟他幾乎不吵架,每逢各種節日、紀念日兩人的感情加速升溫,就是因為他一直在貫徹這個理論。| 02.
  • 教育理論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試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 )。A.生理與安全B.社交與尊嚴C.求知和審美D.自我實現答案:D。中公講師解析: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按照出現的先後順序及強弱關係分為高低不等的五個層次。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談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現在不管是否學過心理學的人,都能或多或少談論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幾十年來流行甚廣,也是國外心理學家試圖揭示需要規律的主要理論。但在心理學界,對該理論還是存在一些爭議。今天組一篇關於該理論的普及稿,供想了解的朋友參閱。
  •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 科普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反對這兩者,在他眼中,人有自由意志,人有趨向於健康、創造性和自我滿足等更高層次的內在趨勢,人「天生」是「要好的」,這一點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也有充分的體現,自我實現、尊重、社交等等詞語都展現出一種積極的傾向。
  • 教育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教育基礎理論部分相對來說比較重要,也是之一。當我們在備考的時候拿到一個知識點,首先要進行考點的分析。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原來人類的需求有這5個
    (感謝大家閱讀小編文章,喜歡的讀者可以點讚或轉發,也可以點擊上方關注,和小編一起探討心理學的秘密,走進心理學)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西方各種新思想湧入中國,形成各種浪潮:弗洛伊德熱、尼採熱、波普熱等,其中也包含了馬斯洛熱潮,據當時統計,在這次熱潮中,關於馬斯洛及馬斯洛的書至少出售了55萬冊。
  • 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論
    【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 ·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簡析
    馬斯洛原理是研究人的需要結構的一種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所首創的一種理論
  • 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試驗證明,當人呆在漂亮的房間裡面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裡更富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於外界中的真善美。
  •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在這部分咱們需要全題型進行備考。(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內容包括:第一層次需要是生理需要,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求。
  • 【分享】馬斯洛的5個層次的需求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動機理論中最有名的一種。根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求。  馬斯洛第一次介紹他的層次需求理論是在他1943年的一篇論文《一個關於人類動機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隨後他在他的著作《動機和個性》中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 【完整版】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  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 心理學解讀:2分鐘,全面了解「馬斯洛需求理論」
    今天這一講,我們來詳細講一講心理學「人本主義運動」的奠基人—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和他著名的「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為什麼而活?」「到底什麼才能讓我們真正滿意?」從古至今,很多很多人都在探究這些問題。而馬斯洛認為:人的終結目標,是達到「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
  • 教師資格考試重要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於 1943 年在《人類動機理論》中所提出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