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教導父母: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2020-12-05 肯定式教養

最近在看一步心理學入門書籍《人格心理學》。

起初我的目的是希望從中了解一些與人格有關的知識,比如有哪些類別、如何培養等,但沒想到這是一本心理學入門書籍,更多的是介紹各種不同的心理學派對人格形成的不同看法,看的我有些索然無味。但在我讀完後,好歹也算有所收穫。其中收穫最大的是人本主義中關於「發揮功能的人

發揮功能的人

發揮功能的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給出的定義。

在人本主義學看來,讓所有的當前需要都得到滿足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這樣的幸福快樂並不會持久。比如我們原本期待的換個大房子,當這個願望實現後,我們可能會高興快樂一陣子。但是過一段時間後,這種快樂就會消失,我們會產生新的欲望,想追求新的目標。

那什麼才是終極的幸福快樂呢?是我們努力滿足欲望的過程。

人本主義相信,我們始終在朝著某種令人滿足的個人狀態前進。噹噹前的需要被滿足後,我們就不再感到滿意,就會尋求更高的目標,這也就會促使人們努力向上,積極發展。卡爾·羅傑斯把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稱之為「發揮功能的人」

理想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生活狀態,它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

發揮功能的人具有3個突出特點:

1、在路上,追逐積極體驗

發揮功能的人是行走在過程上而不是停留在目的地上,因此一個充分發揮功能的人對生活持開放的態度。他們不沉緬於過去的成功或失敗,也不喜歡陷入熟悉的生活方式中,而更看重生活帶給他們的新鮮體驗。充分發揮功能的人試圖迎接生活的每時每刻,尋求新的體驗,而不是消極度日。

這樣就是說充分發揮功能的人始終對生活充滿著好奇心,他們不會長久的處於日復一日、如死水一般重複的生活中,他們追逐的是不斷獲得新的體驗、不斷獲得新的成長的過程中。

2、接納自己,相信自己的感受

充分發揮功能的人接納自己的缺點,相信自己的感受。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但並不會為之沮喪,他們只是尊重自己,努力朝著使他們更好的方向前進。

與之相對應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卻在培養否定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說,當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哭的時候,父母就喜歡說「有什麼好哭的」、「為了這點小事哭值得嗎?」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也無法接納自己的內在感受,當他們長大後他們也會習慣性的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覺得這不是真實的自己。

3、更少的守規範和習俗的約束

充分發揮功能的人因為更加關注自己的感受,對於規範、習俗等不太在意,只要覺得對的事他們就會去做。這並不是說充分發揮功能的人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也不遵守各種道德規則,只是相對來說,他們更明白自己的需要,知道應該做什麼。他們不會為了面子而委曲求全,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因此自我實現的人往往在著裝、生活方式等方面與一般人不同,這經常使得他們顯得格格不入。

而我們大部分的俗人被各種道德規則所束縛,為了各種人情世故面子奔波,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忽略了自己的真實目標,最終就成為一個普通的凡人了。

對於教育孩子的啟示

充分發揮功的人好像並不難:他們保持在路上的感覺,不斷的給自己帶來新的體驗,豐富自己的人生。為此,他們做到接納自己,接受自己的優點、缺點,也接受自己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同時,目標明確,忽略那些無關緊要的風俗習慣。

但是就是這麼簡單,我們現在卻往往都做不到。

我們忘記了一開始工作的激情,開始日復一日的混日子,成了工作中的老油條。我們不敢接受真實的自己,別人要是說出自己缺點我們就會討厭他。有了悲傷痛苦的情緒,不是接受它,而是想方設法的逃避。我們已經忘掉了初心,為了面子而硬撐,為了別人而活。

我們是不是都是這樣呢?

而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我們都成了一個個甘於平凡的凡人。

而我們這樣的父母也培養這樣的孩子。

你是不是天天逼著孩子讀書學習,讓孩子喪失了生活的激情?你是不是天天貶低打擊孩子的缺點,排斥孩子的負面情緒?你是不是為了面子逼著孩子唱歌跳舞?

這是我們所有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相關焦點

  • 心理十大學派之——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1、發展背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猛烈衝擊著當代西方心理學體系,衝擊著在美國很有勢力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從而形成了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在它之前的精神分析學派為"第一思潮",行為主義學派為"第二思潮")。    人本主義心理學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
    今天,我們就對人本主義課程論的知識點進行一下梳理。首先人本主義課程論是奠基於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價值之上的,除此之外,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有喬丹、西蒙等人。在課程目標方面,人本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課程的功能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通過知識達到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潛能,反對布魯納培養社會精英的目的追求,認為培養社會精英的目的追求會導致人的畸形,所以人本主義的教育目的培養的是「完人」,功能完善的人。
  • 提出「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心理學中關於「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康布斯、羅傑斯 ,那他們有對於「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具體闡述是怎樣的呢?他們對「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呢,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吧!馬斯洛的學習理論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被譽為「人本心理學之父」。他認為,學生本身生而就有內發的成長潛力。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知識,而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由選擇,並給學生提供輔導。教師輔導得當,學生會因學習而成長,輔導不當,學生反倒因輔導兒萎縮。
  • 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羅傑斯的學習理論
    羅傑斯,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首創非指導性治療。除了在心理諮詢方面做出極大貢獻,他還推動了教育理論的發展。在教師招聘筆試中,羅傑斯的觀點也是重要的備考知識點,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與羅傑斯的相關學習理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及實踐
    人本主義心理學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人物。其中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構成了人本心理學的理論基石。羅傑斯則是在人本心理的應用上有較多的實踐,有個人中心以及同理心治療。需求層次與自我實現論每個人都有某種動力在推動著,這種動力的來源也就是個人的需求。
  • 人本主義代表人物馬斯洛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人本主義考察的客觀題較多,我們今天重點掌握馬斯洛這個人物。其常見的出題形式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
  • 教師招聘重點人物總結——羅傑斯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號稱有別於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學「第三勢力」,其主要代表人有馬斯洛、康布斯和羅傑斯等。這就是羅傑斯的「學生中心模式」,又稱為「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最富有意義的角色不是權威,而是「助產士」或「催化劑」。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包括五個階段:確定輔助的情景;探索問題;形成見識:計劃和抉擇;整合。4.知情統一的教學目標觀羅傑斯的教育理想是「培養知情統一」的完人,即成為「促進變化和學習,培養能夠適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人」。
  • 羅傑斯 - 羅傑斯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1.羅傑斯 Carl Ransom Rogers(1902--)    美國心理學家    在1927年以來的半個多世紀中,羅傑斯主要從事諮詢和心理治療的時間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療而馳名。他還在心理治療的實踐基礎上,提出了關於人格的"自我理論",並把這個理論推廣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際關係的一般領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療客觀化的新方法,並因此獲得美國心理學會的卓越科學貢獻獎。1972年,又獲美國心理學會卓越專業貢獻獎。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在教師招聘備考的過程中,各大理論流派的區分是讓學員們異常頭痛的點,每一個理論有很多人,很多人又有很多觀點,都需要我們一一區分,在各大理論對比時,最讓人頭疼的就當屬新課程改革的兩大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了。
  • 北京教師招聘考試幼兒學習理論第三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北京教師招聘考試幼兒學習理論第三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http://beijing.hteacher.net 2019-03-22 10:29 北京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社交能力的培養,是孩子的必修課,父母告訴孩子,三種益友要深交
    所以,結交朋友,我們一定要加以選擇,交益友,不交損友。中國兒童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參與狀況報告(2017)》顯示:90%以上的父母,會和兒童探討學習問題,但31.5%的父母從不和孩子談論怎麼交朋友。
  • 2021教師招聘備考奧蘇貝爾和羅傑斯的「有意義學習」你會區分嗎?
    學生很難準確區分幾個流派的觀點,尤其是奧蘇貝爾(認知)有意義學習和羅傑斯(人本)的有意義學習的比較,雖然兩者都強調「有意義的學習」,但對於學習的本質,有著不同的觀點。通過歷年學生做題情況發現,學生非常容易混淆兩者的觀點,現將兩種有意義學習進行如下比較:   一、在學習理論流派方面   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屬於現代認知結構主義學習理論。
  • 哈佛心理學家提醒: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自卑的孩子
    心理學家阿德勒則認為,兒童的心理上的弱小或者是無助完全是依賴於成年人的,他們意識到父母的力量更強大,以及試圖挑戰這種力量的絕望。所以自卑感從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伴隨著他們。哈佛心理學家肖恩庫珀花了5年時間研究心理學的領域,總結出來了一些經驗,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提醒家長要及時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八個表現:過度敏感,害怕嘈雜、擁擠的環境。
  • 有遠見的父母,早就在默默地培養孩子的潛力了,難怪你家娃會落後
    除此之外,孩子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特點,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相處之時,也應該清楚如何去發掘孩子身上所存在的潛力和特點,從這個電影當中我們了解到的故事就足以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發。 在一開始的時候,女兒本身沒有這些能力,最後被發現在這些方面存在天賦,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潛力,從一個什麼都不會的乖乖女到最後的摔跤冠軍,我們看到了孩子身上的能力。 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培養,而有一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總是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從而會掩蓋他們的能力以及天分,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潛力?
  • 如何區分行為、認知、建構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
    主觀題分布於論述題,如請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於客觀題不易把握,現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進行區分。一、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區分在學習觀方面,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S-R聯結,而認知主義強調學習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形成S-O-R聯結。
  • 「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與「羅傑斯有意義學習」大比拼
    有意義學習是奧蘇貝爾和羅傑斯共同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江西教招考試中,多以客觀題考查有意義學習概念、例子反選。辨析題考查兩位教育心理學家關於有意義學習的區別。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例子重點去理解相應的概念以及區別。
  • 6歲前是孩子品格養成的關鍵期,堅持2個原則,培養孩子好品格
    好品格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好品格,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善良、有素質,誠實的孩子,是每一個家長的責任。原則二、糾正說謊、培養誠實的孩子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過:「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它當作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