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義學習是奧蘇貝爾和羅傑斯共同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江西教招考試中,多以客觀題考查有意義學習概念、例子反選。辨析題考查兩位教育心理學家關於有意義學習的區別。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例子重點去理解相應的概念以及區別。
(一).認知主義—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
有意義學習概念:
是指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的、非人為聯繫的過程。
實質性聯繫:是指新符號或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觀念能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表象、有意義的符號、概念或命題建立內在聯繫,而不僅僅是字面上的聯繫。Eg:例如,在學習「重力加速度是一個物體在僅受重力作用的情況下所具有的加速度」這個概念時,學生首先會聯想到「重力」和「加速度」這兩個已知的表象,再將兩者進行聯結,形成「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非人為聯繫: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表象建立的是符合人們所理解的邏輯上的聯繫。Eg:例如,「重力加速度」是一種特殊的「加速度」,兩者是特殊與一般的邏輯關係。
對於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我們可以再用一個例子理解它。Eg:一個學生原來的認知結構中已經有了在物理中I、U、R分別表示電流、電壓和電阻的知識,現在要學習新知識I、U、R三者的關係即歐姆定律I=U/R。在這一知識的學習中,學生用已有的I、U、R分別表示電流、電壓和電阻的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I、U、R三者的關係歐姆定律,就需要使新舊知識建立聯繫。這種聯繫包括要知道是I、U、R這三個單獨的字母構成了公式I=U/R,而不是別的字母;還要弄清三個字母之間具體是一種什麼聯繫;更進一步說,還要明白歐姆定律中三個字母之間的關係、聯繫是實質性的,也就是物質世界客觀存在著的,是可以為學習者從邏輯上進行理解並且誰都認同的。那麼,這樣的學習就是有意義的。
總之有意義學習強調新舊內容本質上的關聯,這樣習得的知識可以擺脫字面表述形式的限制,即用不同的說法去描述也能理解。因此,可以用學生能否對同一概念的不同描述進行正確判斷作為是否進行有意義學習的檢驗方法。在學校裡面的講授教學,多數是有意義學習。
(二).人本主義—羅傑斯有意義學習
所謂有意義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
Eg:例如,當一個剛學步的小孩的手碰到取暖器時,他就學會了「燙」這個詞的意義,他同時也學會了以後對所有類似的取暖器都要當心。他會以一種不會馬上就遺忘的、有意義的和投人的方式保留所學到的內容。
(三).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VS羅傑斯有意義學習
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個人意義。屬於認知範疇。
羅傑斯有意義學習:關注的是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強調學習中對個人潛能的發揮、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和培養。屬於知情統一表現。
按照羅傑斯的觀點,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只是一種「在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並不是羅傑斯所指的有意義學習。
可以通過例子再次理解二者區別。Eg:如果請一個教師去教一個五歲的小孩語言教學,在教學中使用對教師有意義的材料,那麼學習速度將會極其緩慢,甚至停滯不前。這種學習不涉及個人意義,只是與學習者的某個部分(如大腦)有關。但倘若五歲小孩遷居到另一個國家,讓他每天與新的小夥伴們一起自由的玩耍,完全不進行任何語言教學,他在幾個月內就會掌握一種新的語言,而且還會習得當地的口音。因為他是以一種對自己有意義的方式在學習,所以學習速度極快。這與完整的人有關,因而學習者會全身心地投人這種學習。
【例1】被羅傑斯稱作「在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理論是下列( )所提出。
A.奧蘇貝爾 B.布魯納 C.馬斯洛 D.加涅
1.【答案】A。解析:按照羅傑斯的觀點,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只是一種「在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並不是羅傑斯所指的有意義學習。
【例2】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與羅傑斯的有意義學習是內涵是一樣的,無所謂區別。
2.【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是指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的、非人為聯繫的過程。其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羅傑斯的有意義學習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其強調知識與個人的關係。因而二者不可等同。例如學生在學習「燙」時利用之前學過的「湯」和「火」,理解「燙」的意義,學生此時學的慢並且易忘記,這屬於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而學生如果摸了取暖器,就可以理解這個「燙」字的意義,以後再也不去摸了,迅速學到的內容可以長久保持在學生頭腦中,這是羅傑斯所提倡的有意義學習。
故此說法錯誤。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