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幸福源自哪裡

2020-12-06 百家號

當社會越進步,物質越來越觸手可及的時候。人們開始追問:過去我們得到一飯一粟,就感覺幸福滿滿。如今,面對便捷的生活方式,充盈的物質環境,卻怎麼也找不到幸福的感覺?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幸福是什麼?幸福源自哪裡?如何獲得幸福?今天的【弘壹問道】,通過量子和能量的角度,為你解答。

佛法、科學,其實只是兩個名相,因此,你可以說佛陀說法49年,講述的是全宇宙(十法界)的「科學」,也可以說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普朗克博士,講述的是現代人易懂易信的物質的「佛法」。當量子理論誕生之後,科學和佛學在我們這個時代微妙地會和,它們心心相印,如一枚硬幣的兩面……

一、普朗克: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

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馬克斯·普朗克博士,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感嘆道:「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他進而剖析說:「所有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這與佛陀的論述不謀而合:「一切法從心想生」,又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那段經典故事同樣明顯——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沒有物質,只有心的振動、覺性的頻率!這是多麼偉大的科學發現!普朗克博士發現:振動頻率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振動頻率低的成為有形物質,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體等等。

其實,這個宇宙的「秘密」一直在被不同的文明所傳述:古埃及和希臘的「秘傳哲理」談到宇宙七個原理的「振動原理」(principle of vibration)就明白指出:「沒有任何東西是靜止的,一切都在動,一切都在振動。」

到了印度瑜伽理論中,又發展成為「七輪學說」:根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額輪,最高是頂輪,行者修行的能量每提升通過一輪,均有不同的心靈感受、頻率振動,心清淨度亦隨而增加。

近代的科學也印證了能量和物質間的關係,最有名的就是愛因斯坦的E=mc2(E是能量,m是質量,c是光速)。科學早已揭示出,宇宙間萬物的本質是能量,一切都靠能量的轉變而運作。

二、大衛·霍金斯:人類意識的能級水平

基於普朗克的發現,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精神科醫師大衛·霍金斯花了30多年研究,發現存在於我們這個世界的隱藏的圖表:一個有關人類所有意識的能級水平的圖表。

他將普朗克發現的秘密更進一步的透露: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有一定的意識水平和能量水平。不論是書籍、食物、水、衣服、人、動物、建築、汽車、電影、運動、音樂等等統統都有一個確定的能量級。

之所以大多數人根本沒有去接觸經典(文學著作、音樂、繪畫名作等),是因為他們的能量水平和經典的能量水平根本不相應,也就是他們無法與經典保持共振。也就理所當然地不會去讀經典了。

這與佛法中的論述也奇妙地吻合:佛法的修行,一直強調如何與善緣「相應」。佛教中,觀世音菩薩的32種應化身(可以化顯為佛身、闢支佛身、聲聞身這三聖,梵王身、帝釋身等六天,小王身、長者身等五人,比丘身、居士身等四眾……),其實歸根結底,32種應化身,代表著法界眾生眾多不同的心願。

那麼如何提升個人的能級呢?或許你也猜到了。就是放棄低能級的東西,和高能級的「東西」呆在一起、保持共振。這包括接觸具有更高能級的人,如佛門中強調的親近善知識;去到高能級的能量場,如在佛教的廟宇道場中燻修;接觸高能級的書籍、音樂、電影、錄像帶、畫像、工藝品等,如閱讀佛陀和高僧大德留下的經典論著、瞻仰佛菩薩像、念佛持咒等。

三、改變命運的關鍵在於「轉」

根據大衛·霍金斯博士的研究成果顯示,一個人的能量層級的提升就可以帶動大批低能級的人類意識開始提升,可以從所在居住地點輻射出去,甚至波及全球。每1點的意識能量等級的上升會標誌著正能量的10倍加強。

生命正能量與意識能量等級呈對數關係。生命正能量等級越高的人,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力越大。意識層級提升,意味著把低頻能量提升成高頻能量。

現代醫學、靈修理論中所謂的「療愈」,其實就是透過「共振」來轉換人的電磁場中低頻能量狀態,這表示我們是可以經由一些方法來調高我們自己的能量,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轉化升華成精細輕快、密度小、振頻高的能量。

共振可應用在人體的各個層次上,在細胞層次上來說,我們可以將人體內堆積過多的自由基轉換成為陰離子;在肉體上,可以將高度濃縮的腫瘤轉換成密度較小的健康肌肉;在情緒上,我們可以將比重大的痛苦升華成比重小的快樂;在認知上,可以將負面的批判轉換成正面的欣賞,將悲觀的看法轉為樂觀的態度。

在靈性上,可以將人的意識從原本只認同有形的肉體,提高到也能感覺無形靈體的狀態,從而喚醒我們的靈性意識,重新和自性本體聯結,最後達到和宇宙合為一體的狀態。

這些現代的科學論述,其實與佛法中的轉惡為善,回小向大,轉煩惱為菩提,轉識成智的修行理論與次第,又是驚人地一致。佛陀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四、「轉」的下手處:像袁了凡那樣地「竭誠」

那麼,如何轉變我們身心的能量級別,從而改變我們的命運呢?佛門有雲「念佛方可消夙業,竭誠自可轉凡心」。佛門中人熟知的袁了凡先生的親身經歷,形象地說明了「轉」的下手處:恭敬竭誠!

袁了凡,明朝人。他小時候遇到一位姓孔的老者,老者會邵子皇極數,給他算命。老者告訴他說縣考童生能考第14名,府考第71名,提學考第9名。沒想到的是此後應考,每一個都應驗了,一點都不差。這下袁了凡相信人皆有命。後來又經過數次的驗證,袁了凡徹底死心了,因為你追求得來的,都是本來你命裡有的,都是定數,所以他對人生,再無任何非分之想了。

後來袁了凡到棲霞山拜訪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告訴他說,只要這個人被起心動念所轉,他就被陰陽造化所縛,這樣的人就有定數。但是凡人之中,極善、極惡之人,卻都能改變定數。因為大善或者大惡,都會在現世就召來報應,也就是民間常說的「現世報」。普通的小善、小惡則很難在現世就改變什麼。

雲谷禪師告訴袁了凡要改惡修善,還給了他功過格(是一種記錄每日善惡行為的表格,以便自我監督)並且教他念準提咒以及念咒的要領。袁了凡聽後,就發誓行三千件善事求登科第,並且對雲谷禪師的每一句話都盡心竭力地踏實去做,不敢有半點馬虎。

結果從這開始,姓孔的老者原來算出來的都不準了。第二年科考本來算他該考第三,結果竟然考了第一。本來算他命中只有中秀才的份不能中舉人,結果他秋天就中了舉人,他命裡沒有的,竟然被他求到了。

袁了凡倍受鼓舞,行善更加真誠,去惡更加徹底,總是把眼光放在改正自己的缺點上,總是看自己善事有那些做得還不到位,就這樣十年如一日。袁了凡本來命中無子,他後來發願再行善三千件求子。結果第二年就滿願了。

他就又發願行善一萬件求中進士。結果他家人覺得一萬善事太難了,照他的進度,不知道哪年能完成。結果一天夜裡袁了凡夢到一位神人,袁了凡就請教這件事,結果神人說,你只減糧一件事,就已經抵得上一萬件善事了。

原來,當袁了凡做寶坻縣長的時候曾經給農民減過租,從原來的每畝田收二分三釐七毫減到一分四釐六毫。這個減租的幅度是很大的,全縣的農民都得到他的好處。袁了凡醒來後就去問幻餘禪師,禪師說,善心真切,一善可以抵得上萬善,你這一個縣何只一萬農民得到你的好處,這一萬件好事不就夠了嗎?結果三年後他果然進士及第。

姓孔的老者算他的壽命只有53歲,結果袁了凡實際活到74歲才去世。他在69歲的時候把自己的經歷寫成四封家書,傳給他的子孫。後世將四封家書整理成冊,就成了著名的《了凡四訓》,裡面詳細地介紹了他具體是怎麼去「轉」的全過程。根據《了凡四訓》的核心思想,弘壹文化開辦了《遇見幸福》課程。這是一門無論是企業老闆、高管還是基層員工都需要的課程;這是一場無論男女老少都適宜的學習。因為她闡釋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受益的宇宙法則,她探索的是每個人都關注的事業、家庭、人生的重要議題,她結合實際工作、家庭、生活的融合運用,藉由聖賢的智慧光芒,引領學員一起:讀解生命的密碼,揭開命運的面紗,闡釋「種子法則」,點亮人生的智慧。

幸福是什麼?幸福源自哪裡?通過以上分享,相信你對幸福有了答案。日常生活中,親近善緣,實行善行,恭敬謙卑地為人處世,學習不斷提升個人能量等級,積蓄正能量。處處勤付出,思利他。便可以獲得幸福的生活狀態。道理心自明,問學必有師,這裡是【弘壹問道】,希望對你有幫助。

相關焦點

  • 人生必修課,學習《幸福在哪裡》
    《幸福在哪裡》小時候,一直以為幸福在遠方,在可以追逐的未來。長大後才發現,曾經以為的幸福感並沒有出現,它反而跑去了那無法追回的童年裡,我只能空閒時慢慢回味了。幸福在哪裡? 那些擁抱過的人,握過的手、唱過的歌、流過的淚、愛過的人、所謂的曾經,就是幸福。在無數的夜裡,說過的話、打過的電話,看過的電影、流過的眼淚……看見的或看不見的感動,我們都曾經有過,然後在時間的穿梭中,一切成為了永恆!曾經是什麼?
  • 幸福的科學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優越的物質生活並不能真正給我們幸福,幸福是一個人內心的東西,與其說追求幸福,不如說幸福是我們"創造而來的"人的幸福究竟來自哪裡?真實而持久的幸福源自人的美德     在《真實的幸福》中,塞利格曼教授專門強調了美德對幸福的重要作用,這裡的美德是廣義上的。塞利格曼教授和他團隊一起,研究了世界3000年歷史的各種不同文化後,歸納了六個接近幸福且放之四海皆準的美德: 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精神卓越。
  • 所謂的幸福是什麼,到底幸福的模樣是什麼
    所謂的幸福是什麼,到底幸福的模樣是什麼「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幸福嗎?追求不同,心境更不同,無論事實是怎樣的,苟同不苟同,我不敢下定論! 高官厚祿,豪宅豪車,山珍海味,錦衣綢緞…………甚或帥哥靚女,幸福嗎?
  • 幸福需要什麼條件才能擁有?物質滿足不是幸福,八個字道出真諦
    如果我告訴您,幸福不需要任何條件,恐怕您會感到難以接受。但是如果幸福需要條件,那麼條件又會被無限制的放大,欲望無盡如無底深淵,可能永遠也不會感到幸福。 下面就從傳統文化角度,來說說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 《幸福之路》:讓幸福有跡可循
    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羅素說到幸福,每個人都心之所向。在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遭遇磕磕碰碰,而幸福是這一切磕碰後我們所希望獲得的最大「獎品」。每個人尋取幸福的方法不同,且幸福的標準也不同,在眾說紛紜的社會中,找到一條通往幸福最簡單的路,就是閱讀「幸福」。
  • 幸福是相對的嗎,比幸福更重要的是什麼?
    圖片來源:Pixabay金錢為何買不到幸福你可能沒聽過布裡克曼,卻已經知道這樣一個論斷:無論是幸運中了彩票的人,還是不幸遭遇事故的人,儘管在短期內他們會感到極其幸福或不幸,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們的幸福感都會回到原先的水平。
  • 幸福,其實很簡單
    春夏秋冬四季帶給我無盡的遐想,幸福時時刻刻包圍著我,溫暖我的心田。我在祈禱人的一生,平平淡淡才是真一,我的幸福觀。人人都想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誰又都說不出具體的啥叫幸福?幸福的分量有多重?幸福的標準是什麼?每個人追求幸福的目的都不一樣。有的人覺得能吃好吃飽就幸福了,有的人活著就是幸福,也有的人說給一個微笑就幸福,還有的人說給兩句好聽的話就幸福……。
  • 有一種幸福叫我願意
    古往今來,人們都渴望幸福,追求幸福,尋找著讓自己更幸福的方法,我也一樣。那麼幸福是什麼呢?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有錢是幸福,有人認為有權是幸福,也有人認為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是幸福。01幸福是什麼什麼是幸福,怎樣獲得幸福?
  • 幸福是什麼?來看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幸福是什麼?我幸福嗎?為何幸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要做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遇到這類題目,我們可以參考美國心理學家Maslow (馬斯洛)從人類動機的角度提出的需求理論。Maslow的理論強調人的動機是由人的需求決定的。該理論對在人力資源行業、教育行業、管理心理學等方面都有運用。
  • 怎樣的家庭才算幸福,幸福標準又是什麼,不妨看看2幾點
    列夫·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曾說過「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又有各的不幸」那麼在我們生活中怎樣的家庭算是幸福的呢?幸福的標準又是什麼呢?「愛與被愛都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幸福的感覺」,一個人選擇步入婚姻,開始家庭生活,那麼必然是覺得家庭生活會比單身生活帶來更多的快樂與幸福,也更有安全感,雖然在開始之初不是那麼的默契與融洽,但隨著時間的磨合,幸福家庭的模樣一天天的被建設出來。幸福家庭的最基本標準就應該是爸爸被尊重,媽媽被寵愛,孩子乖巧聽話,健健康康,這就是幸福的定義。
  • 第122期雙色球曬票,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知足常樂的心態
    幸福是什麼?人們窮極一生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如果要問大家,幸福是什麼?恐怕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答案,這是一個幾乎令人無解,又處處都是答案的問題。比如對於喜歡吃的人來說,每天能夠吃飽喝好,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這就是幸福;比如正在戀愛中的情侶,他們都希望愛情甜甜蜜蜜,從此以後雙方能不離不棄,白頭到老,這就是幸福;又或者是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每個月都比上個月能多賺一點錢,對於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幸福。
  • 關於幸福的名言:關於幸福的名言精品
    彼此相愛,需要的是溫暖幸福甜蜜快樂。不要用沉默宣戰,不要互不相讓,更不要什麼話都不講就離去。要知道,你離去的時候,你的眼睛起了霧,她的眼角泛著淚。  17、不是因為身處何處何種情境,而是因為精神世界,讓人或高興或悲傷。——羅傑·萊斯特蘭奇  18、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來源於自我約束。——喬治·桑塔耶那  19、一個人的激情與理想越多,越有可能幸福。
  • 抖音平平淡淡簡單的幸福是什麼歌
    抖音平平淡淡簡單的幸福是很多小夥伴都有聽過的一首歌,最近抖音非常的火。那麼抖音平平淡淡簡單的幸福是什麼歌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這首歌曲的相關介紹,還不知道的小夥伴快一起來看看吧! 抖音平平淡淡簡單的幸福是什麼歌?
  • 為何有人要假裝幸福?心理學:摘下幸福的假面,才能擁有幸福!
    想是這麼想,等到見面的時候,雅和這個老同學只是一起吃吃飯,喝喝茶,像熟悉的朋友一樣聊聊家常,談談彼此的近況,並沒有發生什麼出格的事情。寶寶漸漸長大了,雅的工作也越來越忙。出於對家庭負責的態度,雅拒絕再與這位老同學見面,凡卻因為無意間看到了他倆的聯繫簡訊,開始對雅產生誤會。
  • TED演講:哈佛大學75年研究,幸福是什麼?
    本文視頻來自TED演講,由Robert Waldinger教授(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MGH)精神科醫師、精神分析治療師)帶來的《哈佛大學75年研究:幸福是什麼?》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言:一切煩惱都源自人際關係。
  • 幸福是什麼?心理學家這樣說
    和現在的人談幸福似乎是很奢侈的事,因為我們變得越來越刁難。八十歲的婆婆說,想吃啥有啥,這就是幸福;正上中學的女兒則認為,度過一天沒有作業的日子最幸福;而對於像我這樣的中年人來說,想要的不僅有物質上寬裕,還有精神上的安寧。其實,所謂想要的幸福,都是由於內心稀缺。自然界給了每一個人幸福的機會,人們都知道,卻不知如何得到它。
  • 快樂=幸福?你錯了,快樂興奮刺激但短暫,蜥蜴告訴你什麼是幸福
    幸福的一家人關於這個問題,我問大兒子,(老大今年8歲)他說:「我打遊戲的時候很幸福。」吃冰激凌的小孩似乎,每個人對快幸福的定義都不一樣,我什麼時候感覺很享福呢?我想了想,好像是每天看著今日頭條的那個小圓點紅了,通知漲粉的時候最快樂。而關於幸福,積極心理學家有非常獨特的見解。
  • 我的幸福與你有關苦樂一起品嘗是什麼歌 我的幸福與你有關歌詞
    我的幸福與你有關苦樂一起品嘗是什麼歌 我的幸福與你有關歌詞  歌詞 「我的幸福與你有關苦樂一起品嘗」是什麼歌?據悉,這是由莊心妍演唱的《我的幸福與你有關》。  像首情歌還沒唱完  把空缺都填滿  給你一生時光的溫暖  我的幸福與你有關  戴上那枚指環  愛情誓言終被交換  以後的牽手共患難  幸福一起高攀  看城市燈火漸漸變暗  等到花開了才圓滿  和你成為習慣  愛是掌心盛開的孤單
  • 有人說幸福是由健康和財富組成,你的幸福定義是什麼?
    「真正的幸福和富足應該是以醫養康寧為核心、以寓教醫養為核心的養老模式,而泰康在做的就是打造一個人人知道、人人嚮往,一個成功人士的標配和必配,這就是幸福有約。」陳東升甚至戲虐稱,你們嫁人,要嫁幸福有約的人。
  • 讓自己變幸福的20件小事
    幸福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或許每個人心中的答案都不同。我們的生活經歷不同,對於幸福的詮釋,也就各有不同。但無論哪一種幸福的複述,都是源自一個人內心最溫情的認知,和最豐裕的感受。幸福不是臉上的虛榮,而是內在的需要;幸福不在別人眼中,而在自己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