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前者的人生瀰漫著幸福,至少他們在面對生活的苦難時依舊心懷希望,知道該如何走出困境。
而後者則比較悲催,他們的生活苦難佔大多數,幸福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抗爭與逃離,但他們依舊難逃宿命。
《流金歲月》中的朱瑣瑣屬於後者,她一生都在逃離,在自救,但效果不太顯著。
童年遭遇向牢籠一樣將她禁錮,她知道自己討厭什麼,厭棄什麼,卻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與父親一樣的道路。
他們一輩子都在尋找,尋找一個可以共度餘生的人,他們想要家庭的溫暖,因此他們可以捨棄孩子。他們追逐金錢,他們討厭被拋棄。然而他們的行徑如出一轍。
夫妻之情大於親子關係
朱瑣瑣從小便被父親寄養在舅舅家,一年到頭見不了父親幾面。居住在舅舅家狹小的尾房裡。
朱瑣瑣的生活充滿著不安,她沒有自己的家,她渴望一個正常的家庭。對舅舅一家她始終心懷芥蒂。
因為舅舅一家在去參加婚禮時,將朱瑣瑣一個人留在家中,家裡每道門都上鎖了。
一把把鎖,同時鎖住了朱瑣瑣的心。一把把鎖,透漏著舅舅一家對她的不信任,同時對她個人生命的輕視。
瑣瑣難以想像若發生一場火災,她該怎麼辦?在舅舅一家心中,錢財比她的性命重要。他們要防的不僅有外來的小偷,還有家中的朱瑣瑣。
朱瑣瑣深刻地意識到在這個家裡她是個外人,沒有人在意她的感受。這些遭遇讓她對父親難免有些埋怨。
在朱瑣瑣心裡,父親顯然是不重視自己的,因為他兩個月沒有給舅媽生活費,這讓朱瑣瑣在家中大氣都不敢喘,她不知道舅媽將如何發落自己。
朱瑣瑣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急得團團轉。好不容易等來了父親,他卻再婚了。以一句話輕輕鬆鬆地結束了與朱瑣瑣的關係。
孩子長大,已可起飛。
這句話對於朱瑣瑣而言無異於滅頂之災。以前他是自己名義上的父親,雖不親厚,但他解決了自己的經濟之憂,如今沒了他,朱瑣瑣前途渺茫。
她渴望的幸福家庭徹底破碎,因為父親也想要幸福的家庭。那裡有妻,未來興許會有孩子,但沒有朱瑣瑣的容身之地了。
父親為了自己的幸福,為了完整和諧的夫妻關係拋棄了她這個養育多年的女兒。
迫於現實的壓迫,朱瑣瑣選擇了輟學就業。前途一片茫茫,但後有虎視眈眈想將她娶為兒媳的舅媽,讓朱瑣瑣不敢在舅家多住。
她開始逃離生活多年的舅家,一個人在生活上打拼。她碰到過李先生,她做過不光彩的職業。她以與他人結婚逼迫李先生,她想要一個名分,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家,然而她失敗了。
失敗後的朱瑣瑣沒有意志消沉,而是嫁給了苦苦追求自己的謝宏祖。對於謝宏祖,她的感動大於愛。
感動於明知道她與李先生有關係,亦苦苦追尋,感動於他為了娶自己不惜與家人決裂。
她以為自己迎來了想要的家庭生活,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但對於男人而言,得不到的往往充滿誘惑,到手的也便掉價了。
朱瑣瑣的婚姻生活並不圓滿,這段婚姻留給她一個孩子。一個治癒她,又讓她心懷愧疚的孩子。
朱瑣瑣無疑深愛著這個孩子,她力所能及的帶著孩子。在婚變時第一時間將孩子送到蔣南孫身邊。
為爭奪孩子的撫養權,不惜與謝宏祖對弈。若無謝家的那場變故,朱瑣瑣與謝宏祖上演的必是奪女大戰。
在謝家遭遇經濟危機時,朱瑣瑣盡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幫襯。這次幫助讓她順利的贏得了女兒的撫養權,也讓她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權利。
朱瑣瑣破產了,她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再負擔女兒的生活了。這個她為了自己才生下的女兒,她卻沒有能力撫養。
朱瑣瑣可悲的發現,她讓女兒經歷了與她小時候一樣的遭遇。年幼時的寄人籬下,被至親拋棄。
是的,為了生活,為了未來。朱瑣瑣再嫁了。只是她卻不得不放棄女兒。因為對於她而言,前路茫茫,她不知道這段婚姻關係可以存續多久,她沒有把握。
對女兒而言,最好的歸宿不是跟著她,而是跟著閨蜜蔣南孫。
從表面上看,朱瑣瑣的舉動與父親如出一轍,為了婚姻拋棄孩子。不同的是朱父從未關心過女兒的生活,他只是在適當的時機支付朱瑣瑣的生活費。
不管她是否生活得開心,不管撫養人對她如何。而朱瑣瑣不一樣,她一直在盡力帶著孩子,經濟狀況的直下是她沒有預料到的生活巨變。
她盡力爭奪過孩子的撫養權,她努力想做一個好媽媽。她再婚,但沒有就此拋棄女兒。
她沒有隨意將女兒扔給關係不親厚的人撫養。她鄭重地將女兒託付給蔣南孫,她許諾等自己安定下來了一定來接走女兒。
不管未來她會怎樣做,但在當下,她妥善地為女兒考慮過。她所有的行為看似與父親一樣但高於父親。
朱瑣瑣的人生一直在模仿父親,父親是她的至親,小時候她對父親有期盼有怨恨。
長大了,她想改變過往的遭遇,但她卻行不得法。一個在苦難中長大的孩子,她不知道幸福是何模樣,她該如何去追尋幸福。
她只能一步步摸索著前進,一朝不慎便踏入了與父親一樣的行列。嘴裡苦的人,無法因為一顆糖,甜了嘴。
心裡苦的人,無法描繪出幸福的模樣。因為未曾經歷幸福,難以想像幸福的模樣。她只能在一次次事件中,尋找幸福的蹤影,一次次試錯,一次次靠近幸福。
與父親做出相同的選擇,於朱瑣瑣而言何嘗不是一次心靈的救贖。讓她明白父親第一次離開她,不是拋棄她,而是為了賺錢,為了兩個人的生活。
而第二次拋棄她,是父親對個人幸福生活的追求。朱瑣瑣的行為與父親相似,但不同的是她永遠不會放棄女兒。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總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事方式,在一次次事件中,他們發現自己,並最終超越父母,最後獲得心裡的寧靜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