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正蛋白質的錯誤摺疊以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他們將利用兩家公司在蛋白質錯誤摺疊方面的知識,突破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的瓶頸。Yumanity 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醫學博士 Tony Coles 說:「今天我們匯集了兩個在蛋白質錯誤摺疊科學方面擁有研究背景的組織,並向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所關心的新治療方案邁進了一步。」
-
新研究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包涵體平反
希伯來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發現,增進了人們對細胞水平上神經退行性疾病機制的了解,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治療這類疾病的新藥物,例如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ALS和Huntington
-
小膠質細胞可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靶點
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楊澤勇和金衛林團隊的最新綜述總結歸納了小膠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分析了以小膠質細胞為靶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手段。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具有突觸修剪、損傷修復、穩態維持等作用。
-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我院腦病中心腦外科陳琳主任參編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神經修復學是一門新學科,細胞和幹細胞移植是其核心的幹預方案,對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國內外眾多研究團隊爭相研究的熱點,各國政府和組織也投入巨資。
-
犬尿氨酸類似物有助於神經退行性疾病新型藥物的研發
抗氧化劑犬尿氨酸及其化學類似物可以抑制神經變性,該4-羥基喹啉衍生物被鑑定為內源性抗驚厥藥和神經保護劑,其表現為興奮性NMDA受體拮抗劑。最近,研究人員對尼古丁受體上犬尿喹啉酸激動劑的一般觀點提出了質疑。此外,犬尿喹啉酸表現出抗氧化劑和鐵螯合性能。但是,所有這些特性僅在相對較高濃度的犬尿喹啉酸中才可見。
-
復旦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
這一發現為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找到一個全新防治靶點。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多篇文章解讀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進展!
他們的發現將幫助科學家開發出有針對性的生物標誌物和治療劑,從而更準確地診斷複雜的腦部疾病,從而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神經原纖維纏結中大腦中異常tau蛋白的累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特徵,但它也累積在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如慢性創傷性腦病和其他與年齡相關的疾病。準確診斷神經退行性疾病具有挑戰性,需要訓練有素的專家。
-
復旦魯伯壎:專注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斬獲科學探索獎,300萬
課題組專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變機制及幹預研究,提出並初步驗證了原創的藥物研發新路徑,可拓展至各類疾病。實驗室擁有完善的技術設備和充分的經費保障。課題組博後多次獲得國家博新計劃, 上海超博計劃及國家博士後科學基金並發表高水平論文。 下面,小編簡單回顧魯伯壎研究員這幾年的重要研究成果。
-
To infinity and beyond:神經退行性疾病豈止於「相分離」
Pappu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綜述文章題為Beyond aggregation: Path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為我們介紹了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方面的相分離的研究進展。在過去的十年中,相分離已經逐漸成為細胞組織的一種基本機制。
-
Science |閆靖等開發新型抑制劑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作者提出,重組或小分子NMDAR/TRPM4界面抑制劑的研發為保護神經元以及減輕當前無法治癒的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症狀提供了機會。其中TRPM亞群曾被報導參與神經退行性變,且TRPM4被確認為NMDAR死亡信號複合體的關鍵組成部分【5】。
-
復旦團隊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央廣網上海9月5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利用點擊化學與均相時間分辨螢光手段,建立了同一種疾病蛋白的不同構象與其降解速率的聯繫,從全新角度揭示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
Neurosci|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新方向:Nrf2和鐵死亡
核轉錄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 / NFE2L2)已被證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和鐵死亡調節中起關鍵作用。鐵死亡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而Nrf2及其靶基因(Ho-1,Nqo-1和Trx)的表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篇綜述簡要概述了鐵死亡的調節機制,尤其是Nrf2在鐵死亡過程中的調節作用。
-
Redox Biology: ROS與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關係
鑑於鈣離子和ROS的作用範圍廣泛且信號通路重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兩者的相互作用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8月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Madreiter-Sokolowski團隊在Redox Biology上發表了一篇綜述,旨在提供ROS和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這些相互作用開發新的治療策略的可能性。
-
神經退行性疾病用藥市場之帕金森氏症
抗帕金森市場不斷擴大帕金森病(Parkinsons ’s Disease/PD),又稱震顫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所致,並可隨年齡的增長而惡化,導致功能障礙。
-
幹細胞療法的這3大作用有助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修復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幹細胞療法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進展及臨床研究,更多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喲!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由於腦或脊髓的神經元或膠質細胞的丟失而導致的慢性進行性中樞神經組織退變。如何改善和幹預這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在神經科領域中存在一片空白,成為科學家們鑽研探討的問題。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損傷後,自我修復能力是有限的,有學者認為是腦部誘導神經幹細胞增殖並向神經元分化的力量太弱所致。大量研究實驗證明幹細胞療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能成為解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
探究腦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奧秘
除了在細胞能量代謝中的基礎作用外,線粒體還在細胞鈣穩態中發揮關鍵作用,並可作為調節細胞核基因轉錄的信號來源。此外,線粒體膜通透性轉換孔(mPTPs)的形成是細胞凋亡中的關鍵事件之一,而腦細胞凋亡異常是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表現。一些技術方法已經被用來確定衰老是否以及如何影響腦細胞中的線粒體。
-
英文期刊《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創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科、神經病學研究所與國際著名出版公司Springer合辦的英文期刊《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雜誌日前正式創刊,全球發行。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林紅教授專訪:神經退行性疾病線粒體功能的相關研究| AAN 2019
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內科系林紅助理教授和研究員團隊的3項研究入選大會壁報,就研究相關內容,醫脈通有幸採訪到了林紅教授。醫脈通:林教授您好,首先請您介紹本次大會上您的團隊入選壁報研究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有哪些
-
探究腦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奧秘
除了在細胞能量代謝中的基礎作用外,線粒體還在細胞鈣穩態中發揮關鍵作用,並可作為調節細胞核基因轉錄的信號來源。此外,線粒體膜通透性轉換孔(mPTPs)的形成是細胞凋亡中的關鍵事件之一,而腦細胞凋亡異常是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表現。一些技術方法已經被用來確定衰老是否以及如何影響腦細胞中的線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