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閆靖等開發新型抑制劑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

2020-10-27 BioArt

撰文 | Qi

責編 | 兮


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 NMDARs是穀氨酸門控的鈣離子可滲透性神經遞質受體。它們是大腦發育的基礎,控制成年人的突觸可塑性,並且啟動整合神經系統適應性過程(例如記憶和獲得性神經保護)所需的轉錄應答【1】。然而,NMDAR也可能對神經元有害,因為它們同樣可以關閉(shut-off)存活相關基因的表達,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從而引起由過量穀氨酸誘導的興奮性毒性細胞死亡【2-4】。NMDARs的這種雙刃劍(The NMDAR paradox)現象解釋了臨床試驗中旨在抑制NMDAR有害信號的拮抗劑的使用並沒有對神經元提供保護作用的原因。然而截至目前,毒性NMDAR信號的分子機制仍然未知。


2020年10月9日,來自德國海德堡大學的Hilmar Badin課題組(第一作者為閆靖博士)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Coupling of NMDA receptors and TRPM4 guides discovery of unconventional neuroprotectants」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證明興奮性毒性是由NMDAR與TRPM4在突觸外的物理偶聯所致,應用互作界面抑制劑可以破壞兩者的結合,從而緩解毒性並維持NMDAR正常生理功能。作者提出,重組或小分子NMDAR/TRPM4界面抑制劑的研發為保護神經元以及減輕當前無法治癒的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症狀提供了機會。



首先,作者假設NMDAR信號的有害作用是由與其他蛋白質的特定相互作用引起的,並將候選蛋白的重點放在瞬時受體電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通道家族的成員上。其中TRPM亞群曾被報導參與神經退行性變,且TRPM4被確認為NMDAR死亡信號複合體的關鍵組成部分【5】。作者通過使用重組腺相關病毒(rAAV)介導的TRPM4特異性shRNA的表達,敲低海馬神經元TRPM4,發現能夠顯著降低NMDA誘導的興奮性毒性。緊接著,NMDAR與TRPM4的物理偶聯在免疫共沉澱實驗中得到驗證:作為介導NMDAR興奮性毒性的亞基,GluN2A和GluN2B均在體外培養的神經元以及小鼠腦中存在與TRPM4的相互作用;相反,在TRPM4和GluN1亞基之間,以及與AMPA型穀氨酸受體亞基GluA2之間都沒有發現類似的相互作用。因此,作者認為GluN2A和GluN2B與TRPM4的特異性物理偶聯介導了NMDAR的毒性反應。


那麼,作者猜測是否可以通過破壞NMDAR/TRPM4複合體(N/T複合體)相互作用即可消除NMDAR介導的毒性呢?作者鑑定TRPM4的633-689位胺基酸所處的結構域(命名為TwinF),在兩種急性神經退行性疾病模型中提供了強大的神經保護功能。進一步地分析TwinF的結構特徵發現,TwinF包含多個α螺旋,並在其中心處形成帶有兩個苯丙氨酸Phe666和Phe667的袋狀結構,將Phe666和Phe667突變為丙氨酸(TwinF-F2A2),會導致TwinF失去針對NMDAR介導的毒性的神經保護作用;而將Phe666和Phe667突變為結構非常相似的酪氨酸(TwinF-F2Y2),則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TwinF的神經保護活性。免疫共沉澱實驗也再次證明,失活的TwinF-F2A2不能破壞N/T複合體,而具有功能的TwinF和TwinF-F2Y2則可以與內源性TRPM4競爭性的與NMDAR結合,從而破壞內源性N/T複合體並提供神經保護。


接下來作者想知道,GluN2A和GluN2B中的哪部分結構域負責與TRPM4的結合呢?作者通過對GluN2A和GluN2B的胺基酸序列比對分析,發現這兩個亞基在胞內域僅有少數重合。從而進一步通過實驗鑑定出一段含有18個胺基酸的肽段,除一個胺基酸有差異外其餘均相同。該區域包含四個規則間隔的異亮氨酸,且在鳥類和哺乳動物中高度保守(GluN2A的Phe861至Glu878;GluN2B的Phe862至Glu879),因此被稱為「I4」結構域,而GluN1,GluN2C,GluN2D和GluN3中沒有I4。將中央兩個異亮氨酸Ile868和Ile872突變為丙氨酸後,則會破壞它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TwinF在體外和體內均具有強大的神經保護活性,這為將來的臨床應用帶來了希望。但就目前而言,將rAAV立體注射至大腦並不適用於人類,而通過口服或靜脈內施用小分子才是較為可行的治療方法。因此,作者進行了基於TwinF結構的計算藥物篩選,並從134萬個候選分子中篩選中192個潛在的小分子N/T界面抑制劑,進一步的實驗則確認並明確了化合物8和19的神經保護作用:(1)化合物8和19均可顯著降低GluN2A和GluN2B與TRPM4的結合以及NMDA誘導的海馬神經元細胞死亡,且作用效果與分子濃度存在正向線性關係;(2)化合物8和19可以阻止NMDA誘導的海馬神經元線粒體功能障礙;(3)化合物8即使在高濃度也不具備細胞毒性,而高濃度的化合物19則會損害神經元健康;(4)這兩種化合物不會阻斷NMDAR的電流和細胞內鈣信號;(5)化合物8對鈣離子激活的TRPM4通道活性沒有影響,而高濃度的化合物19可抑制TRPM4通道,這種差異可能是由這兩種小分子與TRPM4相互作用部位不同引起的;(6)解釋了化合物8和19可以消除NMDA誘導的轉錄因子CREB的阻斷途徑並恢復ERK1/2激活,從而減輕與NMDAR介導的毒性相關的轉錄失調。


圖1,破壞NMDAR / TRPM4相互作用的新型化合物 (圖片版權:Yan et al., Oct. 2020 Science/AAAS.)


最後,作者想知道小分子N/T互作界面抑制劑是否可以在動物體內提供神經保護作用。根據上述測試結果,最終選定化合物8來完成體內驗證。作者使用了兩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小鼠模型:MCAO誘發的缺血性中風和玻璃體內注射NMDA誘發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 (RGC)變性。通過腹腔注射化合物8後2小時,GluN2A/TRPM4複合物形成減少26%,6小時減少36%;GluN2B/TRPM4複合物在2小時形成減少38%,而在6小時減少36%。最終,作者觀察到化合物8使MCAO中風模型中小鼠的大腦損傷顯著減少;此外,化合物8還強力的阻止了NMDA誘導的RGC死亡。該實驗證實在動物模型中,化合物8對興奮性毒性誘導的神經細胞損傷有強力的保護作用。


圖2,NMDAR / TRPM4作用界面抑制劑的神經保護模型 (圖片版權:Yan et al., Oct. 2020 Science/AAAS.)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表明興奮性毒性是由於NMDAR與TRPM4的物理偶聯所致,這與當前「NMDAR過度活化和鈣超載」的觀點相反。因為神經突觸中沒有TRPM4分子的分布,因此N/T複合體是在突觸外形成的,這也這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謎團,即根據其位置(突觸與突觸外)的不同,NMDAR可以分別促進神經元存活或死亡。此外,這項研究的結果證實可以通過重組蛋白TwinF或小分子N/T界面抑制劑去特異性的抑制毒性NMDAR的信號,同時保留NMDAR的關鍵生理功能。這種藥理作用方式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治療原理,並不像傳統的NMDAR拮抗劑一樣損傷大腦的認知和記憶功能。TwinF和化合物8作為新型的N/T界面抑制劑,在治療目前無法治癒的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阿爾茲海默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等中具有巨大潛力。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eaay3302



參考文獻


1.R. G. M. Morris, NMDA receptors and memory encoding. Neuropharmacology 74, 32–40 (2013). doi: 10.1016/ j .neuropharm.2013.04.014; pmid: 23628345

2.D. W. Choi, Ionic dependence of glutamate neurotoxicity. J. Neurosci. 7, 369–379 (1987). doi: 10.1523/JNEUROSCI.07- 02-00369.1987; pmid: 2880938

3.S. A. Lipton, P. A. Rosenberg, Excitatory amino acids as a final common pathway for neurologic disorders. N. Engl. J. Med. 330, 613–622 (1994). doi: 10.1056/NEJM199403033300907; pmid: 7905600

4.G. E. Hardingham, Y. Fukunaga, H. Bading, Extrasynaptic NMDARs oppose synaptic NMDARs by triggering CREB shut-off and cell death pathways. Nat. Neurosci. 405–414 (2002). doi: 10.1038/nn835; pmid: 11953750

5.B. Schattling et al., TRPM4 cation channel mediates axonal and neuronal degeneration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and multiple sclerosis. Nat. Med. 18, 1805–1811 (2012). doi: 10.1038/nm.3015; pmid: 23160238

相關焦點

  • 糾正蛋白質的錯誤摺疊以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他們將利用兩家公司在蛋白質錯誤摺疊方面的知識,突破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的瓶頸。Yumanity 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醫學博士 Tony Coles 說:「今天我們匯集了兩個在蛋白質錯誤摺疊科學方面擁有研究背景的組織,並向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所關心的新治療方案邁進了一步。」
  • 小膠質細胞可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靶點
    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楊澤勇和金衛林團隊的最新綜述總結歸納了小膠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分析了以小膠質細胞為靶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手段。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具有突觸修剪、損傷修復、穩態維持等作用。
  • To infinity and beyond:神經退行性疾病豈止於「相分離」
    與此同時,大量積累的證據表明,相分離的異常是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早期誘發事件之一。作者們從包括從單個蛋白的相分離到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複雜、多組分凝聚物的動態行為等多個層面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和介紹。
  • 犬尿氨酸類似物有助於神經退行性疾病新型藥物的研發
    抗氧化劑犬尿氨酸及其化學類似物可以抑制神經變性,該4-羥基喹啉衍生物被鑑定為內源性抗驚厥藥和神經保護劑,其表現為興奮性NMDA受體拮抗劑。最近,研究人員對尼古丁受體上犬尿喹啉酸激動劑的一般觀點提出了質疑。此外,犬尿喹啉酸表現出抗氧化劑和鐵螯合性能。但是,所有這些特性僅在相對較高濃度的犬尿喹啉酸中才可見。
  • 新研究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包涵體平反
    希伯來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發現,增進了人們對細胞水平上神經退行性疾病機制的了解,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治療這類疾病的新藥物,例如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ALS和Huntington
  •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我院腦病中心腦外科陳琳主任參編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神經修復學是一門新學科,細胞和幹細胞移植是其核心的幹預方案,對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國內外眾多研究團隊爭相研究的熱點,各國政府和組織也投入巨資。
  • 認知訓練可成為研發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策略的重心
    認知訓練旨在增強所需的心理技能,以增強神經認知功能。儘管有關該主題的文獻非常豐富,但很少有研究提出基本問題:「 認知訓練如何工作?」,或更準確地說,「基於哪種計算機制參與認知訓練會導致結果度量發生有意義的變化?」絕大多數研究集中於通過模擬認知訓練的結果指標對治療效果進行建模,但並未詳細描述認知訓練的確切機制。
  • 神經退行性疾病用藥市場之帕金森氏症
    抗帕金森市場不斷擴大帕金森病(Parkinsons ’s Disease/PD),又稱震顫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所致,並可隨年齡的增長而惡化,導致功能障礙。
  • 多篇文章解讀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進展!
    他們的發現將幫助科學家開發出有針對性的生物標誌物和治療劑,從而更準確地診斷複雜的腦部疾病,從而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神經原纖維纏結中大腦中異常tau蛋白的累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特徵,但它也累積在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如慢性創傷性腦病和其他與年齡相關的疾病。準確診斷神經退行性疾病具有挑戰性,需要訓練有素的專家。
  • Sci Adv丨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FAM171A2
    、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PGRN的功能障礙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progranulin,PGRN)的關鍵調節基因,並且是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額顳葉痴呆(FTL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基因。
  • Neurosci|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新方向:Nrf2和鐵死亡
    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由穀胱甘肽(GSH)過氧化物酶4(GPX4)控制的細胞內微環境的氧化還原狀態失調引起的一種調節性細胞死亡(RCD),鐵螯合劑和親脂性抗氧化劑可以抑制該過程。核轉錄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 / NFE2L2)已被證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和鐵死亡調節中起關鍵作用。
  • 【行業動態】科學家開發出治療腦部疾病的納米顆粒給藥系統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布萊根婦女醫院與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用於治療腦部疾病的納米顆粒藥物遞送系統,解決了科學家在將治療劑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時面臨的挑戰。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林紅教授專訪:神經退行性疾病線粒體功能的相關研究| AAN 2019
    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內科系林紅助理教授和研究員團隊的3項研究入選大會壁報,就研究相關內容,醫脈通有幸採訪到了林紅教授。,首先請您介紹本次大會上您的團隊入選壁報研究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有哪些?在這次ANN大會上,我們團隊有三項研究入選了壁報,而這三項研究都是圍繞一個主題來開展的,即探索線粒體藥物治療不同類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我們目前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線粒體蛋白的遺傳缺陷物質——共濟蛋白以及線粒體功能生物學在不同的視角下發生的變化。
  • Redox Biology: ROS與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關係
    鑑於鈣離子和ROS的作用範圍廣泛且信號通路重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兩者的相互作用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8月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Madreiter-Sokolowski團隊在Redox Biology上發表了一篇綜述,旨在提供ROS和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這些相互作用開發新的治療策略的可能性。
  • 復旦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
    近日,復旦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復旦團隊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央廣網上海9月5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利用點擊化學與均相時間分辨螢光手段,建立了同一種疾病蛋白的不同構象與其降解速率的聯繫,從全新角度揭示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 幹細胞療法的這3大作用有助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修復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幹細胞療法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進展及臨床研究,更多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喲!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由於腦或脊髓的神經元或膠質細胞的丟失而導致的慢性進行性中樞神經組織退變。如何改善和幹預這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在神經科領域中存在一片空白,成為科學家們鑽研探討的問題。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損傷後,自我修復能力是有限的,有學者認為是腦部誘導神經幹細胞增殖並向神經元分化的力量太弱所致。大量研究實驗證明幹細胞療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能成為解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 英文期刊《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創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科、神經病學研究所與國際著名出版公司Springer合辦的英文期刊《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雜誌日前正式創刊,全球發行。
  • 探究腦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奧秘
    例如CREB誘導神經營養因子BDNF和DNA修復酶APE1的表達;NF-κB上調抗氧化酶SOD2、Ca2+結合蛋白calbindin、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達;NRF2上調抗氧化酶HO-1和NQO1的表達。適應性應激反應信號通路可能在衰老過程中受損,從而使神經元易受損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