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造福患者的基因診斷;不貪杯,就健康?不存在的!

2021-01-13 騰訊網

1,Science | mRNA疫苗通過旁觀者耐受抑制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來源:BioArt

抗原編碼的m1Ψ mRNA治療可有效改善小鼠EAE

1月8日,德國美因茨約翰尼斯·古騰堡大學醫學中心Ugur Sahin團隊在Science上在線了題為A noninflammatory mRNA vaccine for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的研究論文。

研究表明,通過納米顆粒配製的1-甲基假尿苷修飾的mRNA(m1Ψ mRNA)將編碼疾病相關的自身抗原遞送至脾臟CD11c+ APCs中進行抗原提呈,沒有炎症背景。在幾種多發性硬化症的小鼠模型中,通過m1Ψ mRNA治療可有效抑制疾病,治療效果與效應T細胞的減少以及Treg細胞亞群的發育有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Treg細胞行使了強效的旁觀者免疫抑制功能,從而改善同源和非同源的自身抗原誘導的疾病狀況。

2,封面文章:無需病毒載體!成功遞送神經抗體

來源:生物通

1月6日在同行評審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公布了CytoDel,Inc.公司主導產品Cyto-111的臨床前數據。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生物化學和分子藥理學系Konstantin Ichtchenko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開發並測試了一種基於細胞內抑制BoNT亞型A1輕鏈金屬蛋白酶(LC/A1)的肉毒桿菌中毒的潛在治療方法。

研究表明,一種由功能阻斷單域抗體(sdAb;B8)融合到C1ad載體(形成B8C1ad或稱Cyto-111)上的精密生物療法可以通過抑制LC/A1的催化活性進入神經元並保護SNARE蛋白。對小鼠、豚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進行B8C1ad對症後給藥可產生解毒解毒劑。C1ad分子呈遞平臺的靈活性為快速開發新的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方法提供了一些優勢。特別是,LC的突觸前定位提示這種治療方法在治療涉及活性區蛋白的突觸病變方面特別有效。實際上,通過添加單個結構域或蛋白質平臺,可以有效地將抗體重定向到其他結構域或蛋白質平臺。

3,雙相情感障礙,金標準療法為何對大多數患者無效?

來源:生物通

雙相情感障礙(BD)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鋰鹽被認為是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的金標準,但將近70%的患者對此無應答。這使得他們處於嚴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情緒波動之中。

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罪魁禍首可能在於某個基因活性的降低。研究團隊發現,LEF1基因激活的減少會破壞神經元的功能並促進腦細胞的過度興奮,而這正是雙相情感障礙的特徵。這項成果於1月4日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上,有望催生新的藥物靶點以及鋰鹽無應答患者的生物標誌物。

4,Nature | 劉如謙團隊在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早衰症中取得新突破

來源:BioArt

1月6日,來自哈佛大學Broad研究所的David R. Liu實驗室與NIH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Francis S. Collins實驗室以及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Jonathan D. Brown實驗室合作在Nature發表題為In vivo base editing rescues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in mice的論文。

文章證實了單鹼基編輯工具ABE在早衰治療中的巨大潛力。研究指出,在低脫靶風險的條件下,ABE能直接逆轉早衰小鼠模型中的致病點突變並明顯改善模型的多種症狀,且單次注射攜ABE的AAV病毒便能顯著延長其壽命。

5,JNNP:腦脊液β-synuclein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標誌物

來源:梅斯神經

突觸核蛋白(synuclein)是存在於突觸前末梢和神經元核內的蛋白質,有α、β和γ等類型。以往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血漿、血清和腦脊液中的蛋白質發生了顯著變化,通過前期質譜分析,β-synuclein被確立為具有潛力的AD候選標誌物。

來自德國烏爾姆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新型的β-synuclein ELISA檢測試劑盒,並評估其作為AD診斷和預測標誌物的潛力。相關結果發表在BMJ子刊JNNP雜誌上。研究證明了β-synuclein定位於穀氨酸突觸中,且該ELISA試劑盒用於測量β-synuclein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穩定性。此外,該研究結果也對之前給予質譜的研究進行了證實,即AD和CJD患者CSF中β-synuclein水平增加,支持其作為突觸變性標誌物的潛在用途。

6,氯氮平的有效血藥濃度範圍是否適用於東亞人群?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基於神經精神藥理學與藥物精神病學協會(AGNP)指南,氯氮平的有效血藥濃度為350-600ng/mL,>1000ng/mL視為實驗室危急值。日本岡山大學Yuji Yada博士及其合作者開展了一項橫斷面研究,共納入了該國131名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年齡40.1歲,女性58人),旨在確認AGNP推薦的氯氮平有效血藥濃度及不良反應濃度範圍是否適用於東亞人群,以及評估氯氮平日劑量與氯氮平血藥濃度、臨床療效、嚴重劑量依賴性不良反應(鎮靜、肌陣攣、癲癇)的相關性。研究近日發表於Acta Psychiatr Scand.。

研究顯示,AGNP提供的上述氯氮平血藥濃度參考值在東亞人群中同樣具有實用價值。例如,氯氮平血藥濃度>350ng/mL時,BPRS總分改善幅度顯著高於

7,一個造福患者的基因診斷:這些遺傳病也是自閉症

來源:生物通

一項國際研究分析了547名被診斷患有遺傳病拷貝數變異(CNVs)的患者數據,其中四種與自閉症高几率有關,分別是22q11.2缺失、22q11.2重複、16p11.2缺失和16p11.2重複。

研究結果顯示,患有這四種遺傳病的個體中,自閉症的患病率很高,從23%到58%不等。一般人群中自閉症的患病率為1%。研究小組還發現,54%的患有這些遺傳疾病的人,雖然沒有達到完全的自閉症診斷標準,但他們的自閉症症狀水平仍然很高。同樣的遺傳條件下,自閉症的症狀也有很大的差異。

8,不貪杯,就健康?不存在的!

來源:MedSci梅斯

有很多人抱有僥倖心理,心想喝一點酒沒關係的。只要不超過駕駛的法定血液酒精濃度限度(0.08% BACs),就不算酒駕。然而,發表在《生理學雜誌》(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上的新研究首次發現,手眼協調能力對酒精的敏感度大大增加,在血液酒精濃度(BACs)水平低至0.015%時,參與者的眼球運動、對目標速度和方向的處理就會受到顯著的影響,這意味著喝下半瓶啤酒後,視覺運動和手眼協調能力就會受到影響。而視覺運動和手眼協調能力對駕駛和其他相關活動至關重要。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微觀關係距離與宏觀社會生態對人際信任的交互影響

2,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重構果蠅的運動控制迴路;有些人為什麼有智力缺陷?
    如果GPI錨基因突變而不能正常工作,細胞間的信號傳遞和運輸就會中斷。GPI錨缺陷會導致智力受損、運動障礙和發育遲緩典型表現。波恩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製造出了一種能模仿這些病人的小鼠。在動物模型中,GPI錨定缺陷中,基因突變會損害大腦突觸上刺激的傳遞。這可以解釋與疾病相關的損害。研究結果發表在《PNAS》上。
  • 腦科學日報:看得見卻畫不出,是心「盲」了嗎?
    這項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研究是基於對5,600萬患者電子健康記錄的分析得出的。4,閱讀過程中首輪平均注視時間的個體差異與靜息態功能連接有關來源:中科院心理所眼動是閱讀中最重要的行為之一。研究表明,人們在閱讀中的眼動存在較大個體差異,但其神經關聯尚不清楚。
  • 腦醫生AI影像平臺再發力 精準診斷技術造福群眾
    緊跟醫改政策解決行業痛點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已成為WHO公布的發展中國家中4類導致過早死亡的最重要的慢病之一,其臨床診斷極為複雜,且存在疾病種類多、臨床診斷標準更新頻繁及臨床特異需求高等諸多問題。我國老年痴呆、腦卒中等疾病患者已達上千萬人,廣大中老年患者由於缺乏準確診斷及規範化治療指導,病情恢復緩慢,已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壓力。
  • 腦科學日報:基因突變可預測壽命;情緒激動為何讓人心碎?
    猶他大學首例研究:基因突變能夠預測壽命和生育能力來源:轉化醫學網根據最近猶他大學健康科學家們的研究,健康年輕人基因突變累積率的差異有助於預測男性和女性的剩餘壽命,以及女性的剩餘生育年限。結果顯示,獎賞系統神經環路在當前抑鬱和累積抑鬱階段存在變異,特別是早發性抑鬱患者之間存在重要差異。早期和累積的抑鬱症經歷破壞了皮質-紋狀體迴路對獎勵性線索的反應,而青春期出現的急性抑鬱症只會破壞腹側紋狀體。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NIID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NIID的症狀包括痴呆,帕金森氏症,平衡不佳以及四肢麻木和無力。這是第一項報導了NIID患者中觀察到NOTCH2NLC基因突變的PD患者的研究。研究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 JAMA Neurology》上。
  • 腦科學日報|改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技術;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
    這項研究表明,外周蛋白信號可能有助於AD的早期診斷,研究人員還發現蛋白水平與APOE基因型有顯著相關性,表明基因型的差異影響APOE以外的蛋白的循環豐度。4,靜息態fMRI檢測膠質瘤患者的全腦功能連接損害來源:神外資訊檢測BOLD顯示膠質瘤患者大腦功能連接受損的典型表現。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並且這種不精準活性還能完成對不同起始甲基化水平的穩定遺傳,進而同時實現表觀修飾的可塑性和可遺傳性。這樣一套表觀遺傳可塑性遺傳機制的核心是基於對鄰近區域甲基化水平敏感的DNMT1活性的「調節-穩定」系統(neighbor-guided correction)。研究人員相信類似系統可能在表觀遺傳修飾的傳遞過程中廣泛存在。
  • 腦科學日報:首例兒童早衰症基因編輯猴模型;二甲雙胍能改善認知
    突破性血檢有望變革疾病診斷和藥物開發來源:藥明康德7月29日,在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2020 )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這項研究描述了一種新型的血液檢測,它通過檢驗血液中存在的磷酸化tau蛋白,能夠以超過MRI掃描的精確度診斷AD。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共識建議,在對患者進行腦死亡或神經系統死亡的診斷評估前,需要首先通過臨床病史、病因和神經影像學檢查來證明該患者經歷了不可逆的毀滅性腦損傷,導致所有腦功能喪失;並且需要排除下述情況:有混雜因素可能使該患者看起來具有不可逆性腦損傷而實際並非如此。
  • 腦科學日報:嬰兒抓周的科學解釋;AI構建「銀河系漫遊指南」
    5,精神障礙患者會不會出院後就自殺?看看高危因素有哪些 來源:精神時間 既往有自殺未遂史是未來自殺的強預測因素,但對於不同診斷的精神科住院患者,既往的自傷自殺行為對其出院 30 天內的自殺風險有何影響,尚無一致結論。
  • 腦科學日報:首例兒童早衰症基因編輯猴模型;二甲雙胍能改善認知
    90%的兒童早衰症是由於負責編碼核纖層蛋白的LMNA基因序列的第1824位的胞嘧啶突變為胸腺嘧啶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兒童早衰症患者的組織、細胞和分子表型與人類生理性衰老非常類似,因此該遺傳疾病的研究為科學家探究人類衰老的秘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徑。
  • 我國設立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一文了解什麼是「腦科學」?
    科技日報重磅喜訊!國內高校將首次在腦科學領域展開本科生教育。近日,浙江大學成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擬設生物醫學(神經科學方向)和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兩個方向,這填補了本科神經科學專業的空白。腦科學,是目前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之一。「腦科學研究的規模和需求已經大大超過了眾多的一級學科。
  • 腦科學日報|可測量腦信號的紋身電極;衰老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
    這些評估為這些超薄電子紋身傳感器在多模式大腦監測和診斷中的成功應用提供了寶貴的意見。既往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普遍具有睡眠障礙,且應激激素皮質酮分泌的節律發生異常,提示節律在抑鬱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大量研究證據表明,神經炎症是抑鬱症發生的重要因素。中樞神經系統的免疫功能主要執行者——小膠質細胞節律性地表達炎性因子和節律基因,提示研究者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節律和炎症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 腦科學日報:性別對大腦的影響;疼痛定義40年來首次修訂
    從那時起,這種基於Gd的納米粒子(AGuIX)的診斷和放射增敏特性已在許多體外和體內研究中得到驗證,這些研究使用了將納米粒子懸浮液靜脈注射到帶有腫瘤的部位(神經膠質瘤,胰腺,肺,腦轉移等),然後進行磁共振成像(MRI)和外放射治療(RT)治療。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患者自身的T細胞經改造後表達靶向GD2表面蛋白的CAR分子,由此產生的CAR-T細胞稱為GD2 CAR-T細胞。GD2在幾乎所有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的表面上高表達,但在健康細胞中極低表達。研究發現,當使用充足劑量的GD2 CAR-T細胞時,這種治療能誘導部分接受治療的患者的腫瘤迅速縮小。這些效果是短暫的。
  • 腦科學日報:性別差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同情心可抑制生理性疼痛
    Stranger、Meritxell Oliva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性別對不同人類組織中基因表達的影響。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9月1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型組織表達計劃(GTEx,v8)調查了44個人類組織來源的基因表達以及基因表達的遺傳調控中的性別差異。研究人員證明性別影響整個人體組織樣本的基因表達水平和細胞組成。
  • 腦科學日報:愛吃甜食會越來越「重口味」;體能差,更易患抑鬱症
    研究顯示,真正意義上實現就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寥寥無幾,超過80%正在領取殘疾撫恤金。雙相障礙患者情況稍好,但大部分患者同樣在領取殘疾撫恤金,或處於長期病假中。首次診斷3年前,精神分裂症和雙相障礙患者中分別有24%和45%處於就業狀態;然而在診斷5年後,上述比例已分別下降至10%和34%。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這些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當過敏原不存在時,過敏反應經常被視為安慰劑反應的一種形式。4,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來源:大話精神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個體具有明顯不同於他人的個性特徵。5,ECT 治療抑鬱障礙:功能改善和殘餘症狀的神經影像學來源:精神時間抑鬱障礙患者多伴有腦結構和功能缺陷,電休克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可通過改善腦結構可塑性和重建腦區間正常功能連接進以緩解患者抑鬱症狀
  • 腦科學日報:大腦用多久記住一個新單詞?意識解離是什麼?
    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18日發表在《科學》上。研究人員測試了鼠類和人類分節時鐘,其振蕩周期分別為2到3個小時和5到6個小時。種間基因組交換分析表明,周期差異並非由於HES7基因座(分節時鐘的核心基因)中的序列差異。相反,研究人員證明了人類細胞中HES7的多種生化反應比小鼠細胞中要慢,包括降解和表達延遲。研究人員認為,生化反應速度的細胞自主差異是物種之間發育時間差異的基礎。
  • 腦科學日報:長壽蛋白延緩人幹細胞衰老新機制;為何會樂於助人?
    然後,T細胞通過釋放抗病毒分子產生反應,從而以不殺死細胞的方式從神經元清除病毒。這項研究證明了小膠質細胞可以通過讓T 細胞參與,來從神經元中「吸收打擊」 ,然後使抗病毒程序發揮作用。 6,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腦屏障損傷研究進展 來源:中華精神科雜誌 大量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廣泛的腦結構損傷及功能紊亂,另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血腦屏障受損,包括神經影像學等一些新的技術已被用於血腦屏障損傷的相關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