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封面研究解開世紀之謎:為什麼它們的腦子如此「簡單」,卻又如此聰明?
來源:學術經緯
鳥的某些腦區也有神經細胞的分層結構,與哺乳動物大腦皮層類似
根據19世紀以來的科學觀點,哺乳動物擁有的大腦新皮層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形成了有序的分層結構,這個重要的組織特點為學習、記憶等認知功能提供了基礎。相比之下,鳥類的大腦看起來就是密集堆積的一團團灰色細胞。而在最新一期《科學》上,同時發表的兩篇研究終於解開了大腦組織簡單的鳥類為何擁有非凡認知能力這一謎團。
閱讀連結:
2,一年內治癒失眠!研究發現:改善睡眠,你或許只需要一條沉重的毯子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ASM)旗下《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臨床睡眠醫學雜誌)》上的一項臨床試驗報告中,三位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加重毛毯不僅能在一年內治癒大多數失眠患者,而且還能減輕抑鬱和焦慮的症狀。
該研究通訊作者、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臨床神經科學系Mats Alder博士說:「我們認為這種促進睡眠的解釋是沉重的毛毯施加在身體不同部位的壓力會刺激觸覺、肌肉和關節,類似按壓穴位和按摩的感覺。有證據表明,深層壓力刺激增加了自主神經系統的副交感神經興奮,同時降低了交感神經的興奮,這被認為是具有鎮靜作用的原因。」
閱讀連結:
3,一種能夠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基因變異能夠促進免疫細胞的功能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最近發現的許多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風險基因優先或僅在小膠質細胞(大腦的免疫細胞)中表達。一項東芬蘭大學和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研究所合作的研究調查了小膠質細胞特異性Plcg2-P522R基因變異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發現它增強了幾種免疫細胞特異性功能。結果強調了免疫細胞作為未來阿爾茨海默病新療法發展目標的重要性。研究於9月11日發表在《分子神經退行性疾病》(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雜誌上。
閱讀連結:
4,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
來源:中科院深圳先進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杜學敏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張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bioinspired actuators: from mono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
該綜述總結了面向複雜變化環境應用需求的仿生智能驅動器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詳細介紹了從單功能到多功能演化的仿生智能驅動器的設計構建策略及其在生物醫學和機器人等領域的創新應用,並對仿生智能驅動器的現存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閱讀連結:
5,新發現!體育鍛鍊或與大腦記憶表現之間存在密切關聯!
來源:生物谷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題為「Effect of acute physical exercise on motor sequence memor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運動和大腦記憶或許存在密切關聯。
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評估機體運動後的記憶力表現,發現在自行車上哪怕進行短至15分鐘的強化鍛鍊也能幫助改善大腦記憶力,包括獲得新的運動技能。研究者發現,這或許是通過一種名為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的分子來增加突觸的可塑性來實現的。
閱讀連結:
6,Journal of Neurology: DBS能為帕金森病人節省多少用藥成本?
來源:神經調控
一項來自湘雅醫院的調查研究顯示,Hoehn&Yahr分級3級和4級的中國PD患者的年人均門診醫藥費分別高達24915元和38250元。
2020年5月《Journal of Neurology》刊登文章《Longitudinal medication profile and cost savings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after bilateral subthalamic nucleus deep brain stimulation》,旨在探討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的帕金森病(PD)病人在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STN-DBS)術後的長期用藥方案及用藥花費的變化。該研究的結果表明STN-DBS可以顯著且長期減少抗PD藥物的用量,簡化藥物方案,大幅減少PD病人的藥物費用。
閱讀連結:
7,ACS Nano:多對比實時磁粉成像監測顱內出血
來源:奇物論
磁粉成像(MPI)是一種創新的無輻射層析成像方法,具有良好的時間解析度、對比度、靈敏度和安全性。適合於全腦灌注連續床邊監測的移動式人體MPI樣機已經開發出來。
德國漢堡大學艾本多夫醫學中心Peter Ludewig、Patryk Szwargulski等人設計了此實驗,旨在研究MPI在小鼠模型中檢測顱內出血的能力。用C57BL/6小鼠紋狀體注射膠原酶誘導顱內出血。靜脈注射由超順磁性氧化鐵組成的長循環MPI示蹤劑後,在不到3min的時間內即可檢測到顱內出血,並可實時監測血腫擴展情況。
閱讀連結:
8,為深度學習系統建立起類似人腦的記憶結構,有多大挑戰?
來源:學術頭條
近日,區塊鏈分析公司IntoTheBlock CEO、Invector Labs首席科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Jesus Rpdriguez發表文章,談論從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理解機器的記憶建模。他認為,神經科學的記憶理論為我們理解智能存儲體系結構的一些主要組成部分提供了基礎,同時,人類的記憶不僅僅是大腦物理結構的副產品,而且還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閱讀連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