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醫學院校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曾幾何時,中國有很多非常著名的醫學院校。在這其中,「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更是聞名遐邇。近年來,伴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這些著名醫學院校絕大多數被合併。但是合併之後,似乎大多數發展得不是特別好,典型代表就是南湘雅的沒落。因此,對於醫學院校是應該獨立辦學,還是走綜合院校路線的爭議也是甚囂塵上。
不過也有例外,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合併之後,發展得卻非常不錯。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在合併前,是上海市屬醫學院校,辦學實力並不突出。在2005年合併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之後,綜合實力發展卻相當迅猛。在2019年度醫學界主辦的醫學院綜合實力排行榜中,甚至雄居全國榜首位置。那麼,為什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會取得這樣好的成績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的前世今生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簡稱上海二醫)原名上海第二醫學院,創建於1952年。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實行院系調整運動。在這次運動中,原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及同德醫學院合併組建,成立了上海第二醫學院。與此同時,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和仁濟醫院劃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醫院。
在數年之後,上海第二醫學院劃歸上海市管理。1980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並在1985年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在此之後,學校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先後成立了諸多醫學教育研究中心,辦學實力也得到巨大的提升。1997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被上海市列入國家211工程。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聯姻,是你情我願還是無奈之選?
在20世紀末期,伴隨著全國教育體制改革,全國高校掀起了合併組建的大潮。醫學院作為醫學類專門院校,合併組建綜合性大學成為大勢所趨。在此潮流之下,原衛生部直屬醫學院校,絕大多數被合併。上海醫科大學作為原衛生部直屬醫學院校,上海雙雄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成為最好的歸宿。不過最終,上海醫科大學選擇和復旦大學聯姻,上海交大遺憾出局。
不過據坊間傳言,初期復旦大學由於與上海二醫淵源頗深,曾經將其視為理想的選擇。不過上海二醫由於直屬上海市管理,辦學經費和資源非常充裕,因此對於合併之事並不上心。與此同時,上海醫科大學面臨下放地方的危險,合併之事迫在眉睫。在此情形之下,復旦大學就選擇與實力更強的上海醫科大學聯姻。
在復旦大學與上醫成功牽手之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就將目光瞄準了上海交通大學。而上海交大在合併上醫未果之後,卻將第一選擇放在了第二軍醫大學。不過由於第二軍醫大學性質特殊,上海交大幾經爭取未果。無奈之下,最後將目光轉向了上海第二醫科大學。2005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強強聯手,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在醫學院合併辦學不佳的背景下,上海交大醫學院卻為何能逆勢而上呢?
在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之後,發展勢頭相當迅猛。2010年,上海交大醫學院入選衛生部與教育部第一批十所共建高校。2018年,學校成功入選醫學「雙一流」建設九校聯盟。在合併之後,上海交大醫學院綜合實力躋身全國頂尖行列。那麼在其他醫學院校合併之後發展不佳的同時,上海交大醫學院卻為何能一枝獨秀逆勢而上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第一: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於2005年,相較於同城復旦大學晚了將近五年。在這段時間裡,復旦大學醫學院發展的並不順利,甚至是波折不斷。究其根源,是校領導對於醫學學科認識不足,強行改變醫學院的管理架構,造成教學科研工作無法順利展開。上海交大吸取教訓,採取了一校兩制的管理模式,醫學院保持了招生教學等自主權,並保持了獨立的財務和行政管理權,最大程度減少了合併帶來的弊端。
第二: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之後,總體劃歸教育部直屬管理。但是醫學院前身是上海市建設高校,辦學資金仍由上海市劃撥。上海市財政實力雄厚,辦學資金非常充裕,而且相對容易批准。有了資金支持,學校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教育部直屬院校眾多,僧多粥少,相對而言資金就不甚充裕。對於需要大量燒錢的醫學生命類學科,資金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第三:在合併之前,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綜合實力不算很強。在王振義教授等老一輩學者的引領下,上二醫科研氛圍濃厚。在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之後,此傳統更是發揚光大。因此,上海交大醫學院在SCI數量、專利申請和自然基金等非常強勢。隨著科研課題與文章的數量增多,科研成果也層出不窮,這也使得上交大科研實力大增。
結語
綜合來看,知名醫學院合併之後發展情況千差萬別,總體而言發展低於預期。有的合併之後陷入沉淪,比如說著名的南湘雅;有的合併之後中規中矩,比如說原華西醫科大學;而上海交大醫學院發展得卻異常出色,成為為數不多的亮點。除了資金支持外,管理體制和學術導向等同樣非常重要。對此,你怎麼看呢?祝願中國醫學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
不拘一隅,唯才是舉。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