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已進入布展階段,預計明年將會與公眾見面。日前,上海科技館在其開館19周年之際,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吸引全國知名天文學家加盟,由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
地球與太空對話,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早在上海天文館規劃建設期間,上海科技館已前瞻性地提出建設天文研究中心的構想。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說:「天文研究中心將發揮天文館觀測設備和隕石藏品的優勢,引領公眾發現星空之美、天文之美和宇宙之美。」
科研讓展品說話,奉上更有新鮮感的展覽
翻開上海天文館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名單,個個「分量」十足:除了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還有來自國內三大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以及南京大學、上海交大等的天文學家。據上海天文館建設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林清透露,天文研究中心目前已招聘了四位博士和兩位碩士。
專家雲集是為了向公眾奉上更有新鮮感的天文展覽。對於要吸引公眾「進館」這件事,葉叔華總是掛在嘴邊。2010年世博會後,正是她向有關部門建言,上海應該擁有一座自己的天文館。在她看來,一家博物館如果只靠展品「說話」,那麼觀眾看幾次就厭了,為了讓場館「永不老去」,必須不斷有新故事可講,這就需要一支強有力的科研隊伍作為支撐。
科研如何讓展品說話?上海科技館最新推出的「十二生肖」特展也許就是例證:你或許見慣了以動物科普和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十二生肖展,但知道十二生肖的起源之一就與「歲星紀年」有關嗎?歲星即木星,根據學者考據,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從木星位置可確定年度支序,而動物生活環境存在周期性,古人以此推定動物興衰與木星年有關。
天文館如果只能看太陽星星,是遠遠不夠的
葉叔華在中心成立儀式上描繪了她心目中的天文館。她說:「走進天文館,若只能看到太陽地球或者星星月亮,那是遠遠不夠的。無論婦孺老幼,不管專業背景,要有一代代的人走進天文館,每個走進天文館的人都要有所得、有所悟。」
如何拉近公眾與天文的距離?林清表示,天文研究中心將依託天文觀測設備和觀測資料,將公眾引入瑰麗浩瀚的宇宙。上海天文館建造有60釐米口逕自適應光學太陽塔,開館後,可與專業科研機構聯合開展高解析度的太陽活動現象及其物理機制研究;依託雙焦點一米望遠鏡及國內外其他天文觀測資料,天文館工作人員還可帶領公眾開展以時域天文為主要目標的天體物理研究,如小行星巡天、超新星、耀變天體、系外行星凌星等。
「有了一批高水平天文專家,上海天文館就能瞄準天文學前沿熱點,推進天文教育與傳播,讓天文館成為大家觸手可及的科普平臺。」林清說。
一館一研究團隊,開館19年「引流」7200萬人次
2001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開門迎客。19年來,它已發展成國內唯一集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三館合一」的超大型綜合性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入選「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
事實上,擁有自己的研究團隊已經成為上海科技館「常展常新」的必備選項。比如,為了研究近30萬件館藏標本,上海自然博物館在布展時就成立了以研究宏觀動植物為目標的自然史研究中心。通過這些年「招兵買馬」,該中心已成為國內動植物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一流科技館要有一流研究機構——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天文研究中心先於上海天文館「開張」也不足為奇。
擁有「金牌組合」科研團隊加持的上海天文館究竟怎麼樣?能否滿足你對浩瀚宇宙的遐想?答案還是留待明年天文館開館之時,去臨港一探究竟吧。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