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一流理念 上海科技館成立研究中心打造金牌科研團隊

2021-01-08 瀟湘晨報

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已進入布展階段,預計明年將會與公眾見面。日前,上海科技館在其開館19周年之際,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吸引全國知名天文學家加盟,由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

地球與太空對話,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早在上海天文館規劃建設期間,上海科技館已前瞻性地提出建設天文研究中心的構想。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說:「天文研究中心將發揮天文館觀測設備和隕石藏品的優勢,引領公眾發現星空之美、天文之美和宇宙之美。」

科研讓展品說話,奉上更有新鮮感的展覽

翻開上海天文館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名單,個個「分量」十足:除了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還有來自國內三大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以及南京大學、上海交大等的天文學家。據上海天文館建設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林清透露,天文研究中心目前已招聘了四位博士和兩位碩士。

專家雲集是為了向公眾奉上更有新鮮感的天文展覽。對於要吸引公眾「進館」這件事,葉叔華總是掛在嘴邊。2010年世博會後,正是她向有關部門建言,上海應該擁有一座自己的天文館。在她看來,一家博物館如果只靠展品「說話」,那麼觀眾看幾次就厭了,為了讓場館「永不老去」,必須不斷有新故事可講,這就需要一支強有力的科研隊伍作為支撐。

科研如何讓展品說話?上海科技館最新推出的「十二生肖」特展也許就是例證:你或許見慣了以動物科普和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十二生肖展,但知道十二生肖的起源之一就與「歲星紀年」有關嗎?歲星即木星,根據學者考據,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從木星位置可確定年度支序,而動物生活環境存在周期性,古人以此推定動物興衰與木星年有關。

天文館如果只能看太陽星星,是遠遠不夠的

葉叔華在中心成立儀式上描繪了她心目中的天文館。她說:「走進天文館,若只能看到太陽地球或者星星月亮,那是遠遠不夠的。無論婦孺老幼,不管專業背景,要有一代代的人走進天文館,每個走進天文館的人都要有所得、有所悟。」

如何拉近公眾與天文的距離?林清表示,天文研究中心將依託天文觀測設備和觀測資料,將公眾引入瑰麗浩瀚的宇宙。上海天文館建造有60釐米口逕自適應光學太陽塔,開館後,可與專業科研機構聯合開展高解析度的太陽活動現象及其物理機制研究;依託雙焦點一米望遠鏡及國內外其他天文觀測資料,天文館工作人員還可帶領公眾開展以時域天文為主要目標的天體物理研究,如小行星巡天、超新星、耀變天體、系外行星凌星等。

「有了一批高水平天文專家,上海天文館就能瞄準天文學前沿熱點,推進天文教育與傳播,讓天文館成為大家觸手可及的科普平臺。」林清說。

一館一研究團隊,開館19年「引流」7200萬人次

2001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開門迎客。19年來,它已發展成國內唯一集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三館合一」的超大型綜合性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入選「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

事實上,擁有自己的研究團隊已經成為上海科技館「常展常新」的必備選項。比如,為了研究近30萬件館藏標本,上海自然博物館在布展時就成立了以研究宏觀動植物為目標的自然史研究中心。通過這些年「招兵買馬」,該中心已成為國內動植物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一流科技館要有一流研究機構——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天文研究中心先於上海天文館「開張」也不足為奇。

擁有「金牌組合」科研團隊加持的上海天文館究竟怎麼樣?能否滿足你對浩瀚宇宙的遐想?答案還是留待明年天文館開館之時,去臨港一探究竟吧。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 成立「天文研究中心」
    天文研究中心成立。上海科技館 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18日電(鄭瑩瑩)上海科技館開館19周年之際,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將依託館藏開展特色科研。該中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叔華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高層次專家委員會。早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的分館之一,預計明年開放)規劃和建設期間,上海科技館就已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天文研究中心的構想。
  • 上海科技館天文研究中心亮相 十二生肖特覽開幕
    上海科技館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最高位列第六名,連續五次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當天,上海科技館舉辦了天文研究中心成立、十二生肖展覽亮相、並推出三館吉祥物等一系列「慶生」活動,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
  • 全球最大天文館明年擇期開館,天文研究中心昨成立!
    全球最大天文館明年擇期開館天文研究中心率先成立深耕科普,厚植創新,上海科技館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最高位列第六名,連續五次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上海科技館19歲了,天文館預計明年開放生肖展也已免費展出
    自2001年成立以來,上海科技館已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最高位列第六名,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十二生肖展海報。科技館供圖2020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迎來19歲生日,當天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等。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上海交大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高層次專家委員會。
  • 「上海交通大學葡萄與葡萄酒研究中心」隆重揭牌
    「上海交通大學葡萄與葡萄酒研究中心」揭牌,並預祝中心在葡萄與葡萄酒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中心主任,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盧江介紹說:「中國葡萄與葡萄酒產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發展迅猛,種植面積及產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滬舉行
    4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上海辰山植物園舉行,由中科院與上海市聯合通過中央「千人計劃」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引進的朱健康教授將領銜該研究中心的建設。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副組長李智勇,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希,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
  • 中科院聯手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經過近兩年的籌劃與組織,2015年4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在成立大會上,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致歡迎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研究員向出席會議的領導、中心學術指導委員會成員等介紹了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的籌建過程、定位和目標,中心旨在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腦科學與腦疾病方面的基礎和臨床的優勢力量,組建目標明確,步驟清晰的聯合攻關團隊,將腦科學研究成果有效地轉化於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在腦疾病的早期診斷
  • 探訪法德頂尖科研機構,「科研密度」如何轉化為「創新濃度」[圖]
    今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在臨港成立,這是該協會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家科研機構。中心中方主任王皓教授認為,秉持非營利屬性、研發共性關鍵技術,是弗勞恩霍夫協會成功的兩大原因,值得上海借鑑。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也極具借鑑價值。這家從事傳染病、微生物學等研究的私立機構,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2個分所,構成巴斯德國際網絡。
  • 上海交通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院成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院成立。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顧鋒在講話中回顧了上海交大心理學科的發展歷史和設立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院的曲折歷程,對老一輩專家學者們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謝,並對研究院未來的建設提出了要求。
  • 上海醫藥臨床中心成為賽默飛全球科研合作夥伴
    賽默飛於近日宣布與上海醫藥臨床研究中心籤署了全球科研合作夥伴協議。雙方將就「採用質譜儀對代謝疾病生物樣本庫生物樣本的質量控制」項目進行長期的合作與研究。期間,賽默飛將為該項目提供所需的質譜設備、試劑、耗材、軟體、技術和指導,協助改善對糖尿病人血液/尿液樣本的代謝測量方法;同時,聯合上海醫藥臨床研究中心的生物樣本庫技術平臺、龐大的生物樣本庫網絡和一流的科研能力,該項目還將對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生物樣本庫提供的1000個生物樣本進行代謝物定量分析。
  • 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在上海啟動建設 打造世界知名原始創新策源地
    李政道研究所由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呼籲建設,於2016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研究所以丹麥玻爾研究所、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為藍本,聚焦粒子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物理與應用技術等領域,旨在提升中國在基礎物理及相關前沿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效果圖。
  • 打造國際一流科學傳播平臺,「鳳凰·紫臺聯合科學傳播中心」成立
    9月17日,「鳳凰·紫臺聯合科學傳播中心」成立暨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舉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和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將在圖書出版、融媒體傳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打造反映學術前沿的高端科技專著和有中國特色的科普作品。首批合作的兩個天文科普融合出版項目將於近期正式啟動。
  • 這所高校成立極地研究中心 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新民晚報訊(見習記者 郜陽 通訊員 蔡霞)昨天,上海海洋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揭牌成立。這是該校依託已有資源,紮實開展極地考察、國際合作與科學研究,積極參與極區事務的重要成果,也是學校努力為極區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做出的有效舉措。
  • 在三線小城做世界一流科研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德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市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在脫貧攻堅、轉型發展等方面成績斐然。聚集在寧德的這批鋰離子電池研發人才,立志打造世界一流創新科技平臺,為國家新能源事業解決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這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人,就是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德時代」)21世紀創新實驗室的研發團隊。
  • 上海數學中心揭牌奠基
    特別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創新運行體制機制,完善科研組織模式,將數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著力凝練和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中發揮積極作用。她最後祝願「上海數學中心」早日建成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數學教育與研究基地,為提升我國數學發展水平、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 極客數學幫斬獲「2020中國好老師·金牌教師團隊」與「金牌導師...
    極客數學幫斬獲「2020中國好老師·金牌教師團隊」與「金牌導師」殊榮 發布時間:2020-10-14 11:59:10      來源:
  • 《細胞研究》創刊三十周年 業界探討創建一流學術期刊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4日電(鄭瑩瑩)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據介紹,《細胞研究》於1990年由中科院原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姚錱院士創辦,他並為之辛勤耕耘十餘載。當時中國生命科學整體處在發展初期,科研工作與國外的交流剛剛起步,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也很困難。建立一個促進中國與國際間細胞生物學交流的平臺就是當年姚錱院士的辦刊宗旨。這份期刊的創立為中國生命領域科學家提供了對外學術交流的窗口,為日後參與國際競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 堅持理念 節能創新 打造金牌空氣能企業
    3J理念發展壯大產業    企業理念是一家企業在持續經營和長期發展過程中,繼承優良傳統,適應時代需求,由企業家積極倡導,全體員工自覺實踐,從而形成企業信念、激發企業活力、推動企業生產經營的團體精神和行為規範,也是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那凱立信的企業核心理念是什麼呢?
  • 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集成創新 跨越發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信息中心),於2002年6月成立並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第二階段試點工作創新支撐體系。三年來,信息中心認真貫徹中科院領導提出的「一流的科技創新,一定要有一流的信息平臺支撐」的要求,穩健求實、與時俱進,集成創新、跨越發展,為中科院科技創新提供一流的信息支持,為國家科技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創造一流的信息環境。 勇於改革,打造全新體系 走在改革前列,勇當知識創新試點工作的排頭兵。
  • 濱州醫學院聯手世界頂級康復機器人團隊 打造國內一流高端平臺
    據了解, 深圳市邁步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海歸博士團隊和資深機器人行業從業者創立的醫療康復機器人科技公司,專注於打造智能康復體系,通過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提升康復醫療的效率和效果邁步機器人團隊在康復機器人領域擁有世界頂尖的技術水平,擁有數十項發明專利,具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創新理念。  此次濱州醫學院與深圳市邁步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是雙方落實國家促進科技創新要求,促進高校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加快企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次重要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