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低碳天團」硬核成果讓「垃圾」變成「寶」

2020-12-01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看得見」可回收物的垃圾分揀機器人助力垃圾分類、餐廚垃圾輸出電能給手機電腦充電、探索「殼中玄機」使廢棄蝦蟹殼「變身」有用資源,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即將到來之際,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的三個研究團隊帶來硬核「低碳」成果,讓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垃圾搖身一變,成了多樣化資源。


手速快、目力好、節成本,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解放」人工助力垃圾分類


這裡沒有身穿厚重工作服帶著手套、口罩,埋頭分垃圾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往返的機械手以及穿插有序的輸送軌道——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的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正在工作。這款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每小時可分揀垃圾5400次,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它的「目力」很好,可以快速在大量垃圾中精準識別可回收物,助力全國垃圾分類工作,幫助環保企業技術升級。目前,這款機器人已進入產學研技術推廣階段,團隊將與國內環保頭部企業對接合作與共同開發,使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更快進入市場應用。

手速快,每小時分揀垃圾5400次

垃圾分類是一項工程量巨大、過程重複且枯燥的工作,源頭分類任重道遠。通常收儲後,工人需要用手將可回收的物品從大量垃圾中揀選出來,不但不衛生,也存在一定的危險。要處理數量龐大的垃圾,就意味著工人需要長時間進行工作,對工人的體力和精神力都是一項較大的考驗。

生活垃圾來源廣、組成複雜、性狀不一,傳統的礦物分選技術如篩分、跳汰分選、重力分選、渦電流分選等,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組合流程複雜、優化難度大,且需要較多的人工參與,無法滿足垃圾分類的需求,急需有效的新技術作為補充。

如何才能提高垃圾分揀的準確率和效率?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是傳統垃圾處理的好幫手。只要有電,它們就能夠無止境地工作下去,十分適合大量、重複性、長時間作業。在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又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質量和健康狀況。同時還將提高以二次原材料身份重新進入生產過程的回收廢物的速度和質量,從而減少對全新原材料的需求以及與這些原材料的製造和提取相關的汙染和碳排放。

「一個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可以高精度分揀多種不同品類的垃圾,有效分揀率可達95%,最高分揀速度5400次/小時,工作時間24小時/天。生產線上每套設備布置2個機械手,相當於替代了54個分揀工人的工作量。」 該項目負責人、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副教授李佳介紹說。

目力好,打破國際技術壟斷精準識別可回收物

垃圾分揀機器人的開發涉及光學、機械、控制、軟體等多學科技術體系,其技術壁壘非常之高。當前國內垃圾分揀自動化水平普遍偏低,自動化分揀設備嚴重匱乏。國產垃圾分揀設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高端分揀機器人市場被國外廠商壟斷。國外主流分揀機器人設備廠商依靠其技術壟斷,制定嚴重畸形的市場價格,單臺設備通常都在人民幣500萬到1000萬元之間。

李佳副教授團隊依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高科技計劃等項目,數年來產學研聯合攻關,相繼突破混雜物料圖像快速識別、高速精準面雷射空間定位、近紅外指紋材質識別、多維信息耦合聯用、機器人快速軌跡跟蹤等十餘項關鍵技術,實現了垃圾精細分揀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國產化,開發出與國外產品基本處於同一個水平的產品,打破了垃圾智能分揀技術的國際壟斷。

「我們通過機器視覺中的三種主流識別傳感系統,即CCD視覺、雷射視覺、近紅外視覺相耦合,綜合判斷目標物的外部特徵(顏色、形狀、紋理等)與內部特徵(材質),達到垃圾的精準定位與細分判別;通過free-model的超視覺技術,實現各品類、各形狀、各表面材料的樣品識別,無需逐個註冊樣品3D模型,極大降低部署時間和成本;通過軌跡優化算法,讓機械臂走最優路徑,顯著提升分揀節拍;同時配合機器人軌跡跟蹤算法及抓、放算法的開發,實現垃圾的自動分揀,完全代替人工,提高處理效率。」李佳表示。

節成本,助力全國垃圾分揀、推進企業技術升級

隨著我國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全國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啟動、成效初顯,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推進垃圾分類取得積極進展。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可以為全國垃圾分揀工作降低不少成本,也可通過垃圾回收,為環保企業增加收益。

李佳向記者算了一筆帳,以國內某中部省會城市為例,生活垃圾中,食品廢物約佔60%,紙類2%,塑料為10%,玻璃為1%。廢品價格中,紙類3500元/噸,塑料3000元/噸,玻璃800元/噸。其中塑料與紙類的價值最高。據此數據估算,每臺設備每天正常工作20小時計算,每天可挑揀200噸垃圾,挑中率按照90%計算,可挑選紙類3.6噸,塑料類18噸,玻璃1.8噸。從而使垃圾減量約10%,減少了垃圾分類管理費用約1萬元(每噸400元計算),回收物料價值6.8萬元,每天為客戶提高收益共計7.8萬元。一年按照365天計算,將帶來可觀收益。

而且在研發過程中,李佳副教授團隊積極與業界同行企業緊密合作,非常注重產學研結合和技術推廣,已將多項關鍵技術、關鍵部件用於這些企業的技術改造、產品升級,並產生了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下一步,團隊將與國內環保頭部企業對接合作與共同開發,以期使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更快的進入市場應用。

餐廚垃圾能源化系統將垃圾變身手機、電腦「充電寶」

都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如何高效率的實現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每天餐桌上丟棄的餐廚垃圾又是怎樣搖身一變,為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供電的呢?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有機廢物資源化研究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研發的分布式餐廚垃圾能源化系統就能實現並解答這一切。重量為40kg的餐廚垃圾在投入系統內的厭氧消化罐後,經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隨後轉化為電力和熱力,其輸出的電能大約可供1000臺手機充電。

該分布式餐廚垃圾能源化系統在上海交通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承擔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超大城市的能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Create-E2S2項目的支持下,已經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率先應用,目前有一套系統正在上海交通大學中英低碳學院試運行,為城市發展中有機廢物的能源化處理和擴大化商業化應用提供了有力的基礎。

多處理單元組合,廢物原地變能源

餐廚垃圾的來源非常分散,傳統的做法是經過垃圾車收集後進行集中式處理。長距離的運輸帶來了高昂的成本,且運輸過程中車輛帶來的廢氣排放,垃圾散發的臭氣等一系列問題也影響著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健康,而緩解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儘量減少餐廚垃圾的遠距離運輸。

團隊研發的分布式餐廚垃圾能源化系統採用了臨近垃圾產生源頭的原位處理方式,將所有處理和能源轉化設備集中在一個長為6m的移動式貨櫃內。其中,整個系統的核心是厭氧消化罐,在餐廚垃圾被泵入厭氧消化罐之前,需要經過研磨、混合等簡單操作來提高後續厭氧消化處理的效果。

「按照特定的比例將厭氧微生物和餐廚垃圾混合後,在厭氧消化系統中,餐廚垃圾將會分解成沼氣,隨後沼氣通過熱電聯產系統轉變成電力和熱力,而這些產生的電能就可以直接輸出為附近人群提供手機充電以及其他服務。」該項目負責人、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副教授張景新介紹說。

能量利用效率高,實現系統自我供電

餐廚垃圾可以通過該分布式餐廚垃圾能源化系統產生電能,且厭氧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富含營養物質的消化物可進一步加工作為肥料。但其中,電能和熱能的轉化和利用效率高低是團隊研究者們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這也直接決定著整個系統實用性和經濟性。

團隊通過對系統的調試和研究表明,整個系統產生的電能和熱能能夠滿足其自身工作需要的電能熱能。由於微生物作用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最適溫度下,沼氣能源化產生的熱量將通過加熱水來使厭氧消化罐保持恆溫。同時,系統產生的電能也遠大於貨櫃內燈光、風扇、泵、攪拌器等其他設施的耗電量,剩餘的電能將被儲存在電池中,用於其他用途。

「餐廚垃圾的組成成分影響著系統的發電量,當組分中碳氫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含量越高時,產生的沼氣越多,從而產生的電能也越多。」張景新介紹說。同時,經過模擬計算,該系統處理一噸的餐廚垃圾的發電量為200-400kWh,換算下來,其產生的電能能夠為13000-26000臺手機充電。

 

處理能力提升,推進系統廣泛應用

目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食堂附近應用該分布式餐廚垃圾能源化系統的結果表明,40kg餐廚垃圾足夠供1000臺手機充電。考慮到餐廚垃圾生產量的差異,團隊對系統在200kg和400kg的餐廚垃圾處理量的情況下進行實驗測試,提高系統的每日處理能力,以滿足該系統在不同的處理量下均能有良好的處理效果和能源化效率。

數據顯示,新加坡的溼垃圾回收率僅為18%。自2019年上海市全面實施垃圾分類政策後,上海市溼垃圾分出量為9200噸/日,清運量為8200噸/日,而處理量僅為5050噸/日。溼垃圾生產量的快速增長和回收資源化能力不足也成為影響城市生活環境的嚴峻問題。

「厭氧消化系統可以有效減少有機廢物和城鎮溫室氣體的排放並產生更多的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實現廢棄處理的同時,最小化自然資源、能源的消耗以及二次汙染,將線性經濟的概念轉變為循環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特大城市模式。」張景新說。


交大團隊探秘「殼中玄機」,廢棄蝦蟹殼產出大用途


各式各樣的海鮮水產已經成為餐桌上受大眾歡迎的食材,其中螃蟹、小龍蝦是受青睞的品種之一。一條金槍魚大約70%~80%的部分可食用,而甲殼類蝦蟹的可食用部分通常為40%~50%,其餘的重量大都集中在不可食用的殼上,人們在享用美食的同時產生了大量的蝦蟹殼廢棄物。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800-1000萬噸的蝦蟹殼垃圾產生,大部分蝦蟹殼被當作垃圾直接丟棄或填埋,在環境降解過程中,它們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溫室氣體的額外排放。

蝦蟹殼中的主要成分包括碳酸鈣、甲殼素和蛋白質,是天然可再生資源,蘊含亟待開發的巨大價值。比如,碳酸鈣可以被用作建築材料、造紙填充劑等,蛋白質可以被用作動物飼料;甲殼素是世界上儲量最大的生物質資源之一,是一種具有重要價值的高分子;甲殼素天然地含有碳元素和氮元素,且結構較為均一,為多種多樣的含氮化學品的製備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可再生資源平臺,有望替代或補充化石資源路徑為現代社會提供重要化工和醫用產品。

 

從自然界中獲啟示,突破甲殼素提取關鍵技術

要對蝦蟹殼廢棄物的各個成分進行利用,首先要解決的是各組分提取分離的問題。從蝦蟹殼中提取甲殼素,已經有一套較為成熟的傳統工藝,通過使用鹽酸除去碳酸鈣、氫氧化鈉高溫除去蛋白質,從而獲得甲殼素組分。但是這套工藝使用了強腐蝕性的酸和鹼,對設備抗腐蝕性要求極高,並且產生大量酸鹼性工業廢水,環境危害較大、生產投入成本較高。在一些發達國家,出於環境保護方面的考量,該傳統工藝已被禁止使用,因此,開發一種綠色、環保、經濟的甲殼素提取方法是促進這類廢棄物利用的一個關鍵條先決條件。

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陳熙課題組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顏寧課題組合作,成功開創了一種溫和無汙染的新技術來處理蝦蟹殼垃圾。技術思路來源於模擬自然,對於碳酸鈣的分離,借鑑了自然界中鐘乳石的形成過程,鐘乳石中的碳酸鈣在長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被溶解而改變形狀。新技術採用高壓二氧化碳為一種綠色酸試劑,在水中溶解蝦蟹殼中的碳酸鈣,去除率達到95%以上。對於蛋白質的去除,類似煮肉湯的過程,通過180度高溫水使蛋白質水解脫落,整個過程只使用了二氧化碳和水兩種試劑,幾乎沒有汙染物產生,且成本低廉,兩步處理後甲殼素的純度可達90%以上。通過成分和碳排放計算,這項新技術比傳統工藝能夠減少碳排量80%,總體成本也為傳統工藝的約一半。

「變廢為寶」利用甲殼素「煉製」高附加值化學品

有了從蝦蟹殼中提取甲殼素的綠色技術後,就可以著手開發利用甲殼素製備重要化學品的技術。現代社會生活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化學品,尤其是含有氮元素的化學品。例如,用來捕集二氧化碳的吸收劑乙醇胺、用來製衣料的尼龍,都是含氮化學品。在醫藥領域,85%的最暢銷藥物都是含氮化合物。目前,含氮化學品的工業製備主要原料為不可再生化石資源(提供碳元素),而氮元素的來源是合成氨工藝。合成氨工藝是氮氣和大量氫氣在高溫高壓下的反應,能耗大、碳排高。假如能夠利用蝦蟹殼廢棄物中的甲殼素為單一原料,製備乙醇胺、含氮藥物等,不僅會縮短反應路徑、提高效率,而且會大大降低碳排放和總體能耗,是一項革新性的節能減排綠色工藝。

甲殼素轉化的關鍵技術是催化劑的開發。催化劑,被譽為化工界的「神奇魔術師」,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使新反應發生、反應條件更溫和、反應選擇性提高。課題組利用貴金屬納米催化劑一步轉化加氫甲殼素得到了乙醯乙醇胺化學品,它可以用於捕集二氧化碳、製作染料、藥物等。甲殼素轉化的另一個重要技術是預處理,甲殼素高分子存在很強的分子間和分子內作用力,本身是比較難轉化的,通過篩選建立了甲殼素的球磨預處理方法,採用一顆顆金屬小球的機械力,將甲殼素分子「打碎」之後再進行轉化,從而使反應可以在更溫和的條件下發生。通過結合預處理和硼酸催化劑體系,成功將甲殼素高分子轉化為了一種含氮呋喃化學品,而這種含氮中間體是合成抗癌藥物的重要原料。目前已開發多種新型路徑轉化甲殼素製備20餘種不同的含氮化學品。相關技術已申請專利,不久後將進行中試研究,海洋廢棄蝦蟹殼有望像石化資源一樣,成為一種可製備多種化學品的平臺資源,為未來含氮化學品的製備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新思路。

相關新聞:

上海高校「低碳天團」硬核成果 讓「垃圾」變成「寶」

上海交大「黑科技」:機器人分揀垃圾 小龍蝦殼「廢變寶」

垃圾分揀機器人、廚餘變身「充電寶」……上海交大科研團隊助力低碳生活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

廚餘垃圾變身充電寶、小龍蝦殼提取轉化抗癌藥原料:上海交大新成果讓垃圾變成「寶藏」

視頻|眼疾手快高效環保 交大研發乾垃圾分揀機器人

垃圾分揀機器人?溼垃圾發電充手機?交大"低碳"研究新發現

溼垃圾發電、小龍蝦製藥,上海交大研究團隊變垃圾為寶

環境日,小龍蝦殼別廢了!80斤餐廚垃圾充電千臺手機,分揀機器人替代54人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教授:沒有火的燃燒 讓有機垃圾變成無汙染的寶
    上海交大教授:沒有火的燃燒 讓有機垃圾變成無汙染的寶 原標題:   央廣網上海6月5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暑氣漸升,夏天到了,生活垃圾的處理隨著氣溫的上升逐漸成為一個大問題,而生活垃圾處理得不好,將極大影響大型城市風貌。
  •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新聞—科學網
    每小時分揀5400次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   這裡沒有身穿厚重工作服帶著手套、口罩,埋頭分垃圾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往返的機械手以及穿插有序的輸送軌道——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的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正在工作。
  • 每小時分揀5400次 上海交大超視覺機器人助力垃圾分類
    圖說:上海交大超視覺機器人助力垃圾分類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攝生活垃圾來源廣、組成複雜、性狀不一,海量幹垃圾分揀仍依賴大量人工參與。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的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可以精準識別可回收物,每小時可分揀垃圾5400次,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助力垃圾分類處理的關鍵環節。目前,這款機器人已進入產學研技術推廣階段,團隊將與國內環保頭部企業對接合作與共同開發,儘快推進市場應用。
  • 火眼金睛識別垃圾,交大團隊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
    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每小時分揀垃圾5400次。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了一款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可以快速在大量垃圾中精準識別可回收物,大大節約人力成本,讓垃圾分類工作變得輕鬆。
  • 溼垃圾投入,有機肥產出,今天上海交大完成首套水熱資源化溼垃圾...
    經過數年技術研發,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金放鳴教授團隊的「溼垃圾水熱氧化技術」終於有望實現產業化。今天,「試車」已經9天的第一臺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溼垃圾技術裝置投料運行成功,日處理溼垃圾量為100噸。
  • 上海交大水熱氧化技術助餐廚垃圾變身電力能源—新聞—科學網
    特別是生活垃圾處置,一直是上海的老大難問題。 6月5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環境學院金放鳴教授團隊利用水熱氧化技術率先進行了利用該技術燃燒處理生活垃圾用於發電的新研究並成功運用用於實踐。 二十年技術攻關破解有機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難題 傳統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採用填埋處理和焚燒處理。
  • 上海交大2017年春季學期課程項目成果展今天舉行
    央廣網上海6月24日消息(記者吳善陽)神奇的盒子能治癒人們的壞情緒,私人物品背後貼貼片就可智能報警防盜、湖面掃地機器人輕鬆搞定水上漂浮垃圾……6月24日下午,上海交大近1200名學生完成的252個課程設計項目亮相2017年春季學期課程項目成果展,為人們未來的智慧生活貢獻了無限創意「腦洞」。
  • 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迎來愛丁堡大學訪問生
    金秋九月,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在迎接2020級碩士研究生新生的同時,也迎來了一批來自學院國際戰略合作夥伴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學生。為了給大家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營造更為濃厚的學習氛圍,愛丁堡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進行了密切協商,決定為部分無法赴英的愛大學生提供在交大低碳學院短期學習交流的機會,與低碳學子一同學習、生活。歡迎儀式 Welcome Event
  • 換一個視角看人與地球 探營上海交大生態環境主題科技館
    圖說:探營上海交大生態環境主題科技館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大學裡其實有很多「寶藏」,比如神秘的實驗室、有趣的科普場館、激情澎湃的科創空間等等。疫情之年,走進校園變成一件奢侈的事,卻也更令我們感慨,以往的那些尋常變得更加珍貴。因此,新民晚報鸚鵡螺工作室決定帶大家一起走近大學,從科普場館、實驗室開始。你知道一滴水能夠點亮100盞LED燈嗎?假如從水下仰望,滿目是漂浮的塑料垃圾,這樣的海洋你還會喜歡嗎?萬物共生的地球環境正以怎樣的速度發生著變化?
  • 硬核!交大科技力!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公共衛生、電子科學技術等領域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讓我們為交大科研實力打Call!
  • 上海交大醫學院發布戰疫畫冊及叢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雷禹、童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式對外發布《交醫戰疫》畫冊和《交大醫學戰疫2020》《醫路聆聽交醫最美逆行紀事》系列叢書。據悉,劃策和叢書由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於今年3月起組織編寫,通過交流採訪、專題約稿等形式集結成冊。
  • 花金龜吃秸稈 鄉村垃圾變成寶
    原標題:花金龜吃秸稈 鄉村垃圾變成寶 近日,山東省陽穀縣西湖鎮孫樓村傳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駐該村的鄉村振興服務隊隊員勇濤、崔榕健利用白星花金龜幼蟲吃垃圾的試驗取得了突破。 在孫樓村白星花金龜幼蟲養殖基地的試驗棚裡,堆滿了正在腐熟的各種秸稈瓜菜秧蔓,「這些都是為白星花金龜幼蟲準備的『美食』,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全部吃掉。」
  • 環保達人大學開講:果皮菜葉也是寶 廚餘垃圾可變洗潔精
    10月16日晚,環保達人胡俊華做客華東交大,他以詼諧幽默的語言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題為《拯救地球,從我做起》的精彩講座。並現場動手傳授製作「環保酵素」,受到眾多同學的追捧。   傳授環保酵素製法  環保酵素是泰國樂素昆博士研究酵素30餘年的成果,是用水果皮、菜皮等廚餘垃圾加紅糖和水,經過3個月以上的發酵形成的棕色液體。
  • 打造「環交大」雙創升級版,邁向「大零號灣」建設新徵程
    與此同時,上海交大海洋裝備研究院、教育部深海重載作業裝備集成攻關大平臺、國家大學科技園(閔行開發區基地)、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基地、上海交大-閔行開發區產學研創新合作中心揭牌。上海交大海洋裝備研究院分別與上海交大科技園有限公司、海裝項目團隊集體籤約;閔行開發區與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產業項目集體籤約;上海交大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與閔開發跨國企業集體籤約。
  • 上海交大黨委書記率隊去西安交大交流了
    上海交大黨委書記率隊去西安交大交流了 2020-12-01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區校聯動,支撐上海「南部科創中心」建設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是上海交大醫工(理)交叉平臺,由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牽頭校內醫、機、電、材、物、數等多個學科,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國理工哈姆林手術實驗室主任楊廣中院士擔任研究院創始院長。
  • 上海交大毛軍發與吳林晟團隊突破性科研成果助力中國射頻領域自主發展
    上海交大供圖工博會現場。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9月18日電 (張凌峰 江倩倩 許婧)正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毛軍發和教授吳林晟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整套射頻EDA仿真軟體亮相上海交通大學展臺,備受關注。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為了垃圾分類,上海這些高校有多拼?
    垃圾分類成為校級規章制度如今,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交大」)校園裡所有的生活垃圾,都由專業的城市環衛服務企業來實施全機械化集中收運,再由政府指定的環衛企業統一外運處置。能取得這樣的成效,在交大後勤保障中心物業與環境管理辦公室主任盧琦看來,這與學校前期一系列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交大校內的生活垃圾收集點。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盧琦介紹,早在2017年,學校就提出可開展校園「垃圾革命」的設想。
  • 「上海交大特色」社會服務合作體系愈發完善
    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領導下,學校社會服務明確了指導思想,不斷發展完善服務工作體系,提升了服務成果質量,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應。學校相關部門深入貫徹實踐「國家有戰略、地方有需求、學校有能力」發展方針,形成了面向國家戰略,服務區域創新發展,展現交大特色的社會服務合作體系,使「國家任務、戰略支撐和專項合作」的社會服務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
  • 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成立 暗物質實驗室等合作平臺持續推進
    四項功能  科技與產業的連接器  科技成果轉化的助推器  創新創業的孵化器  應用型人才的哺育器  □本報記者 林凌  7月1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院在成都揭牌。作為省校合作的重要載體,新成立的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將承擔怎樣的任務,管理運營有何特色?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