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視角看人與地球 探營上海交大生態環境主題科技館

2021-01-19 新民晚報

圖說:探營上海交大生態環境主題科技館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大學裡其實有很多「寶藏」,比如神秘的實驗室、有趣的科普場館、激情澎湃的科創空間等等。在這些空間裡,或許會因為一塊有意思的展板而種下好奇的種子,也許會通過特殊的實驗設備發現了新的天地,又或許因為遇到一些可以並肩拼搏的夥伴成就了一段更有意義的青春。

如同「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這或許也是大學應有的樣子,但無論如何,首先,應該走近它,走進它。疫情之年,走進校園變成一件奢侈的事,卻也更令我們感慨,以往的那些尋常變得更加珍貴。因此,新民晚報鸚鵡螺工作室決定帶大家一起走近大學,從科普場館、實驗室開始。

你知道一滴水能夠點亮100盞LED燈嗎?假如從水下仰望,滿目是漂浮的塑料垃圾,這樣的海洋你還會喜歡嗎?萬物共生的地球環境正以怎樣的速度發生著變化?以「綠色環抱未來」為主題,坐落於上海交大閔行校區的上海交大生態環境主題科技館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場有趣的「五行」科普之旅。中國先賢以「金、木、水、火、土」描繪世界,這與環境科學中環保的對象「固、生、水、氣、土」等十分對應。

你知道在距離海平面10900米深的地方——挑戰者深淵,已知的海洋最深處,即使在那裡,也依然能看到海洋垃圾的影子。是該感嘆人類的「偉大」嗎?人類生活的痕跡能夠在如此深淵「刷存在」……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打造的這一科普場館在1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中,巧妙通過聲學、光學、數學、力學、電磁學等手法,提供豐富的科普體驗。

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複合耕作體系「魚菜共生系統」將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生態設計實現科學協同共生。

自動採集、處理溫度和溼度、光照、PM2.5等環境參數,再通過傳感器技術、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打造的智能滴灌系統,即對植物生長有利,還可以大量節省水,科技館中的微型系統展示了能用於沙漠缺水地區的新型滴灌技術。

一個人每天要飲用多少毫升誰才能維持身體平衡?一個四口之家一年會產生多少汙水?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還是缺水,這是為啥?科普場館有許多有趣的問題,也提供了找答案的線索。

科技館結合學科發展和研究方向,將最新的環境科學科研成果及技術以實物展示,通過虛擬與現實、互動體驗、模擬演示與展示生動地展現環境學科的發展和前景,提升參觀者對環境生態保護重要性和緊迫感的認識。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館原創球幕電影《太陽的奧秘》震撼人心
    12月26日起,數字球幕影片《太陽的奧秘》《宇宙大冒險》、IMAX立體巨幕影片《美麗星球》和IMAX球幕影片《南太平洋之旅》等4部新片將在上海科技館科學影城上映,讓觀眾既能了解宇宙的奧秘,也能領略地球的美麗風光。其中,《太陽的奧秘》由上海科技館原創攝製,是該館創作的首部球幕科普電影。
  • 廈門科技館兩大新展區國慶起開放
    其中,兒童展區原有的失儀園被重新改造,引進了「小球旅行」,這將是省內第一個以「小球」為主題的科學競技樂園。同時,還新增了一座能徹底顛覆觀眾原有觀影體驗的「飛行影院」。  昨天,兩大「新面孔」完成建設工作,本報記者提前獨家探營。
  • 我和我的學校 | 上海交大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發布!北京地標...
    我和我的學校 | 上海交大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發布!北京地標刷屏亮相!歲末年初之際交大發布主題微電影《心之所向》公益短片同時在北京站新華社LED大屏幕北京王府井LED大屏幕等城市地標亮相交大人在實驗室、在操作臺、在病房裡在每一個平凡崗位上
  • 秉持一流理念 上海科技館成立研究中心打造金牌科研團隊
    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已進入布展階段,預計明年將會與公眾見面。日前,上海科技館在其開館19周年之際,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吸引全國知名天文學家加盟,由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地球與太空對話,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 上海科技館躋身"全球最受歡迎的博物館"前十名的奧秘
    在美國國際主題公園及景點協會發布的「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榜單上,上海科技館排名升至第八,與中國國家博物館一起連續三年上榜。在科技館科學老師的指導下,他和小夥伴們在玻璃瓶下放置有字的紙條,透過瓶子看去,發現字的大小有變化。老師告訴他們,這是凸透鏡現象。他們再將光線射到瓶子上,發現它能聚光。通過這個實驗,孩子們了解了凸透鏡的物理特性,也懂得了在森林裡扔玻璃瓶可能引起火災的原因。  下學期升高二的上海交大附中學生王伊笑喜歡生物,經學校推薦加入了生命科學小組,研究基因克隆。
  • 海納百川|交大安泰EMBA「知行天下」海口站
    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作為最早一批支持海南發展的教育部直屬高校,2019年與海南省建立了全面的戰略合作關係。大變局新時代,上海交大正在建設面向世界基礎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的研究機構,並持續推動與諸多省市的區域發展與行業對接,與華為等科技型企業建立全面的科技研發合作。
  • 今天,交大這場視覺盛宴...
    李政道先生致信李政道先生在為本次活動的信函致辭中寫道:「時間之河的流動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在想像的空間中,我們可以令時間之河倒流,並進一步研究微觀環境下物理規律的時間反演對稱性。」他深信,這次舉辦的科學與藝術作品展,能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時間反演」這一科學主題。
  • 上海科技館迎來天文主題嘉年華 將設世界頂級光學天象廳
    原標題:科技館迎來天文主題嘉年華  東方網3月13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海科技館舉行了以天文館」為主題的2017國際天文館日主題活動。  「天狼星、獵戶座、北鬥星……我都認識啦!」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活動現場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直徑6米的充氣式球幕,天文館建設指揮部的專家親自出馬,為絡繹不絕的遊客演示和講解今晚的星空。
  • 上海交大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發布!北京地標刷屏亮相!
    歲末年初之際交大發布主題微電影《心之所向》公益短片同時在北京站新華社LED大屏幕北京王府井LED大屏幕等城市地標亮相交大人在實驗室、在操作臺、在病房裡在每一個平凡崗位上致敬大師,砥礪傳承講述「我和我的學校」成長故事仰望星空從毫釐跬步到萬裡蒼穹
  • 市科技館舉辦《太空環境 保護》主題科技大講堂
    11月14日上午,泰州科技館舉辦第三期「科技大講堂」專場活動,邀請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自然資源部極地科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姜鵬博士為150多名小學生作《太空環境保護》高端科普講座。姜鵬博士通過現場視頻連線的方式,向小朋友們分享了最新的極地科考成果,並從專業角度展示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現場回答了小朋友們的提問,引導小朋友了解極地科考的意義和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從而增強青少年的環保意識和保護地球的責任感。
  • 原創球幕電影《太陽的奧秘》明起登陸上海科技館
    東方網12月25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明天起,4部電影新片將在上海科技館科學影城上映。影片包括:數字球幕影片《太陽的奧秘》、《宇宙大冒險》,IMAX立體巨幕影片《美麗星球》和IMAX球幕影片《南太平洋之旅》。觀眾既能領略到宇宙的奧秘,也能暢享自然的美麗風光。其中,片長18分鐘的《太陽的奧秘》由上海科技館原創攝製。
  • 這場特殊的展覽李政道寫來了賀信,上海交大新成立的這個中心也與他...
    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簡稱科藝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今年的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 這場特殊的展覽李政道寫來了賀信,上海交大新成立的這個中心也與他有關
    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簡稱科藝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今年的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 換個視角理解環境影響人
    話說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人是一種非常容易受環境影響的生物。這其實進化賦予我們的適應天賦,作為一個群居種族,融入群體,融入環境是生存的必備技能。不過,這是一個彰顯個性的年代,這也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時代,這更是一個一不小心就會被「媚俗」的社會。
  • 今起到科技館欣賞"南海之美" 百種海洋生物首次展出
    中國江蘇網9月15日訊 揚州市「2017全國科普日活動」今天正式啟動,「南海之美——海洋生物與保護主題展覽」也將在科技館開幕,百種海洋生物首次來揚展出。這一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0月15日。  昨日,記者提前探營科技館臨展廳,為您揭開這些神秘海洋動物的面紗。
  • 湖南(永州)地質科普基地:認識地球和礦產資源 弘揚生態文明
    今日永州訊(通訊員成文杰 周純 郭東燦 肖超)湖南(永州)地質科普基地是湖南省地州市唯一以地質科技教育為主題的科普基地,位於永州市經濟開發區409地質科技產業園內。以地質科技館為主要載體,通過豐富的地質展品和呈現方式,從地質的角度認識地球和礦產資源,弘揚生態文明,傳播綠色發展理念。
  • 上海自然博物館通過大量仿生設計案例展示,從仿生學視角重新審視...
    昨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館拉開帷幕的「大自然母親:創新的靈感」展覽或許能夠提供解開這一問題的線索。  本次展覽引進自泰國國家科技館,展期三個月。展覽將從仿生學視角重新審視自然界,通過大量仿生設計案例的展示,結合精彩生動的視頻、趣味盎然的互動裝置、製作精良的標本及模型,充分展現人類受自然啟發而做出的創新設計。
  • 英國《金融時報》2020年EMBA百強榜發布 上海交大安泰EMBA位居全球...
    全新定位:科技驅動新商學新生態得益於上海交通大學完整的學科布局和對未來發展的引領,交大安泰EMBA自辦學以來勇於迭代創新,主動推出6.0全新課程體系。面向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發展,安泰EMBA深度連結區域發展首開全國班,分別聚焦北京的政策前沿、上海的金融科技、深圳的創投生態圈、海口的自貿區賦能、川渝的一帶一路戰略支點等主題開展全國移動授課,更有「鴻鵠獎學金」,助力更多企業家共探企業突破與行業進階之路。
  • 交大安泰EMBA名列FT全球第6名 科技驅動新商學新生態
    中國網財經10月27日訊 10月26日,英國《金融時報》(以下簡稱FT)2020年EMBA百強榜發布,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交大安泰」)EMBA項目位居全球第6名。14位教授和5位校友在線分享前沿洞見,打造全新開放式直播IP交大安泰EMBA「安泰視界」。據相關數據顯示,直播觀看量近2550萬,平均播放量超過163萬。
  • 科技館小溼地:上海內環內唯一有野生水鳥繁衍的開放溼地
    客觀上,這些年,小溼地已成為上海一些自然教育公益組織開展研究觀察活動的場所。它帶給我們的靈感、思考和生態保育經驗,仍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文將對科技館小溼地的生態價值進入公眾視野的始末略作記錄。2007年12月的最後一周,家住花木街道的生態愛好者曹貴林帶來了一條消息:「我去科技館附近的一塊溼地看了,整體綠化不錯,野生的鴨子好像都落戶了,就是周邊環境太髒。」  2008年是罕見的雪災年,那年春節是2月7日。春節前夕,綠洲的年輕人們打算去探訪小溼地裡的野鳥。大家覺得,這麼冷的天氣,水鳥也會受凍。綠洲當時的負責人是康洪莉,有著多年生態保育志願行動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