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海刺水母身形飄逸。
鱟被稱為「海底鴛鴦」。
活體珊瑚形態各異。
中國江蘇網9月15日訊 揚州市「2017全國科普日活動」今天正式啟動,「南海之美——海洋生物與保護主題展覽」也將在科技館開幕,百種海洋生物首次來揚展出。這一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0月15日。
昨日,記者提前探營科技館臨展廳,為您揭開這些神秘海洋動物的面紗。
海底世界「搬」至科技館
四大板塊揭開南海生物奧秘
今日,「南海之美——海洋生態與保護主題展覽」在揚州科技館開展,百種海洋生物在館內展出,為揚州市民展現生機盎然的南海海洋世界。
「美麗的南海碧波萬頃、島礁星羅棋布,它見證過鄭和船隊的遠航壯舉,流傳著海上絲路的傳奇故事,中國文明從這裡走向了世界。」負責本次主題展覽的技術人員戚傳利告訴記者,本次展覽共分為「南海家園」「南海寶藏」「南海之美」和「南海生態保護」四個板塊,通過百種海洋生物展示和多套圖文展板,分別向市民介紹南海地理位置、自然氣候、資源概況、生態系統,以及海洋生物的生存現狀。
昨日下午,展覽現場已經呈現出「海底世界」的氛圍,水族箱裡有水母、海魚、珊瑚和海葵等。科技館副館長刁國斌介紹,南海是一座得天獨厚的寶庫,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動力能源、礦產資源和漁業資源,幾乎囊括了海洋能源的所有形式。南海地區常年溫暖溼潤,具有鮮明的熱帶特色,為動植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優越條件,是海洋動物的「天堂」和海洋植物的「樂土」。那裡活躍著珊瑚、貝螺、魚蟹等動物,還滋養著紅樹林、蝦藻屬、海草等植物,共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態系統。
「本次展出的海洋生物,包括鰩魚、小丑魚、太平洋帆吊、三角吊、獨角吊、泗水玫瑰、關刀、藍絲絨等30多種海洋魚類,20多種珊瑚以及40多種貝螺,都是南海中最常見的生物。」刁國斌透露。
奇特動物先睹為快
「海底鴛鴦」「四大名螺」……
在展示現場,一對奇特的動物吸引了不少提前來布展現場的市民關注。它們的外形有些像螃蟹,又有些像鱉。
戚傳利告訴記者,這是一對鱟(hòu),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也被稱為「海底鴛鴦」。「春夏季是鱟的繁殖季節,雌鱟雄鱟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外,鱟的血液裡含有銅離子,使得它的血液是藍色的,十分奇特。
展示現場還有多種多樣的螺類標本。其中最名貴的便是四大名螺:色彩豔麗的鳳尾螺、五光十色的萬寶螺、極似鸚鵡的鸚鵡螺和貌似古冠的唐冠螺。「萬寶螺光滑溫潤,可置於掌中摩挲;鳳尾螺又稱法螺,能做號角;鸚鵡螺的整個螺旋形外殼猶如圓盤;唐冠螺因形狀像唐代的冠帽而得名。」戚傳利介紹,「四大名螺」都屬於軟體動物門,具有較高的觀賞、收藏價值。
此外,「海參之王」梅花參、雙殼貝類中的「小巨人」庫氏硨磲,作為南海海域的代表性居民也將在現場展示。
海月水母、赤月水母、巴布亞硝水母、彩色水母、大西洋海刺水母……有「南海精靈」之稱的水母也等待大家一起來認識。在水族箱裡,它們靈動而又曼妙地暢遊著。這其中,大西洋海刺水母看上去很漂亮,但它們帶有毒性;彩色水母又被稱為端棍水母,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澳洲東北部,以小型浮遊生物為食,它們色彩變化多樣,包括白色、粉色、藍色、深紫色等,越近海水表面,色彩越深;赤月水母就是我們常見的美食「海蜇」。
珊瑚「城堡」裡的秘密
來現場看珊瑚怎麼「吃飯」
南海有兩種最重要的生態系統——紅樹林生態系統和珊瑚礁生態系統。南海諸島分布著眾多珊瑚「城堡」,佔全國珊瑚礁總面積的90%以上。珊瑚由無數微小的珊瑚蟲聚合而成,珊瑚的石灰質骨骼經過長期的沉澱堆積形成了珊瑚礁。珊瑚礁周圍活躍著鸚嘴魚、雞心螺、玳瑁等成千上萬種海洋動物,共同構成了南海珊瑚礁生態系統。
這次主題臨展上將亮相的是五彩斑斕的珊瑚活體,包括尼羅河、火柴頭、水晶腦、寶石花、花瓶、貓眼、草皮、太陽花等珊瑚品種,它們中間還藏著各式各樣的海水觀賞魚。
珊瑚看上去「慢吞吞」,它們在生態系統中卻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絕不僅僅是好看的「花瓶」。
這麼小的珊瑚蟲,吃什麼?怎麼吃?此次展示期間,展覽養護人員將會不定期展示餵養珊瑚的過程。「珊瑚蟲周圍有許多觸手,可以伸展和擺動,許多浮遊生物就這樣被抓住,然後送進珊瑚蟲的口中。」戚傳利說,大家覺得珊瑚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絢麗的色彩,這都要歸功於與它共生的蟲黃藻,它們為珊瑚提供了大部分所需的能量以及各種色素。
通訊員 畢丹 記者 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