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到科技館欣賞"南海之美" 百種海洋生物首次展出

2021-01-10 中國江蘇網

  

  大西洋海刺水母身形飄逸。

  

  鱟被稱為「海底鴛鴦」。

  

  活體珊瑚形態各異。

  中國江蘇網9月15日訊 揚州市「2017全國科普日活動」今天正式啟動,「南海之美——海洋生物與保護主題展覽」也將在科技館開幕,百種海洋生物首次來揚展出。這一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0月15日。

  昨日,記者提前探營科技館臨展廳,為您揭開這些神秘海洋動物的面紗。

  海底世界「搬」至科技館

  四大板塊揭開南海生物奧秘

  今日,「南海之美——海洋生態與保護主題展覽」在揚州科技館開展,百種海洋生物在館內展出,為揚州市民展現生機盎然的南海海洋世界。

  「美麗的南海碧波萬頃、島礁星羅棋布,它見證過鄭和船隊的遠航壯舉,流傳著海上絲路的傳奇故事,中國文明從這裡走向了世界。」負責本次主題展覽的技術人員戚傳利告訴記者,本次展覽共分為「南海家園」「南海寶藏」「南海之美」和「南海生態保護」四個板塊,通過百種海洋生物展示和多套圖文展板,分別向市民介紹南海地理位置、自然氣候、資源概況、生態系統,以及海洋生物的生存現狀。

  昨日下午,展覽現場已經呈現出「海底世界」的氛圍,水族箱裡有水母、海魚、珊瑚和海葵等。科技館副館長刁國斌介紹,南海是一座得天獨厚的寶庫,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動力能源、礦產資源和漁業資源,幾乎囊括了海洋能源的所有形式。南海地區常年溫暖溼潤,具有鮮明的熱帶特色,為動植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優越條件,是海洋動物的「天堂」和海洋植物的「樂土」。那裡活躍著珊瑚、貝螺、魚蟹等動物,還滋養著紅樹林、蝦藻屬、海草等植物,共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態系統。

  「本次展出的海洋生物,包括鰩魚、小丑魚、太平洋帆吊、三角吊、獨角吊、泗水玫瑰、關刀、藍絲絨等30多種海洋魚類,20多種珊瑚以及40多種貝螺,都是南海中最常見的生物。」刁國斌透露。

  奇特動物先睹為快

  「海底鴛鴦」「四大名螺」……

  在展示現場,一對奇特的動物吸引了不少提前來布展現場的市民關注。它們的外形有些像螃蟹,又有些像鱉。

  戚傳利告訴記者,這是一對鱟(hòu),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也被稱為「海底鴛鴦」。「春夏季是鱟的繁殖季節,雌鱟雄鱟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外,鱟的血液裡含有銅離子,使得它的血液是藍色的,十分奇特。

  展示現場還有多種多樣的螺類標本。其中最名貴的便是四大名螺:色彩豔麗的鳳尾螺、五光十色的萬寶螺、極似鸚鵡的鸚鵡螺和貌似古冠的唐冠螺。「萬寶螺光滑溫潤,可置於掌中摩挲;鳳尾螺又稱法螺,能做號角;鸚鵡螺的整個螺旋形外殼猶如圓盤;唐冠螺因形狀像唐代的冠帽而得名。」戚傳利介紹,「四大名螺」都屬於軟體動物門,具有較高的觀賞、收藏價值。

  此外,「海參之王」梅花參、雙殼貝類中的「小巨人」庫氏硨磲,作為南海海域的代表性居民也將在現場展示。

  海月水母、赤月水母、巴布亞硝水母、彩色水母、大西洋海刺水母……有「南海精靈」之稱的水母也等待大家一起來認識。在水族箱裡,它們靈動而又曼妙地暢遊著。這其中,大西洋海刺水母看上去很漂亮,但它們帶有毒性;彩色水母又被稱為端棍水母,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澳洲東北部,以小型浮遊生物為食,它們色彩變化多樣,包括白色、粉色、藍色、深紫色等,越近海水表面,色彩越深;赤月水母就是我們常見的美食「海蜇」。

  珊瑚「城堡」裡的秘密

  來現場看珊瑚怎麼「吃飯」

  南海有兩種最重要的生態系統——紅樹林生態系統和珊瑚礁生態系統。南海諸島分布著眾多珊瑚「城堡」,佔全國珊瑚礁總面積的90%以上。珊瑚由無數微小的珊瑚蟲聚合而成,珊瑚的石灰質骨骼經過長期的沉澱堆積形成了珊瑚礁。珊瑚礁周圍活躍著鸚嘴魚、雞心螺、玳瑁等成千上萬種海洋動物,共同構成了南海珊瑚礁生態系統。

  這次主題臨展上將亮相的是五彩斑斕的珊瑚活體,包括尼羅河、火柴頭、水晶腦、寶石花、花瓶、貓眼、草皮、太陽花等珊瑚品種,它們中間還藏著各式各樣的海水觀賞魚。

  珊瑚看上去「慢吞吞」,它們在生態系統中卻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絕不僅僅是好看的「花瓶」。

  這麼小的珊瑚蟲,吃什麼?怎麼吃?此次展示期間,展覽養護人員將會不定期展示餵養珊瑚的過程。「珊瑚蟲周圍有許多觸手,可以伸展和擺動,許多浮遊生物就這樣被抓住,然後送進珊瑚蟲的口中。」戚傳利說,大家覺得珊瑚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絢麗的色彩,這都要歸功於與它共生的蟲黃藻,它們為珊瑚提供了大部分所需的能量以及各種色素。

  通訊員 畢丹 記者 邱凌

相關焦點

  • 許昌的另類建築:集夢幻與科技於一身,科技館之美
    許昌市科技館就是一座另類又夢幻的現代大型場館建築。許昌市科技館位於許昌市規劃的"城市中軸線"第二節點"科技之星"處。青梅路以東、南海街以南、竹林路以西、龍興路以北,科技廣場正北側。許昌市科技館也是許昌市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投資4.73億元。規劃建築面積約2.8萬平方米,分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和海洋館三部分。
  • 俄羅斯「光影魔術」展亮相上海科技館
    今天,上海科技館迎來2019新年首展「光影魔術」。它由俄羅斯聖光機大學(ITMO)和希臘全息術研究所(HIH)共同開發,將在科技館二樓特展廳展出4個月。該展將現代可視化技術、新奇展品、互動娛樂、教育活動相結合,給觀者帶來一次難忘的「光學魔法」體驗。約150件展品中,既有特別設計的中國之行展品,又有首次在俄羅斯境外展出的展品,還有許多珍藏限量版全息圖,可以讓觀眾大飽眼福。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生物標本館簡介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生物標本館創建於1979年,建築面積達2200平方米,其中標本庫1500平方米,展出大廳700平方米,館藏標本門類齊全,數量達20多萬號,是目前國內收藏標本種類和數量繁多並富有熱帶海洋特色的大型海洋生物標本館。標本館既展示浸制、幹制、剝製標本實物,也陳列標本彩色圖片,並且建立了一個大型模擬生態標本櫥窗,製作了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演化系統樹的大型壁畫。
  • 上海科技館19歲了,天文館預計明年開放生肖展也已免費展出
    自2001年成立以來,上海科技館已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最高位列第六名,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十二生肖展海報。科技館供圖2020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迎來19歲生日,當天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舉辦十二生肖展覽、推出三館吉祥物等。12月18日,上海科技館正式宣布成立天文研究中心,葉叔華院士擔任特聘顧問,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上海交大天文系等單位專家組成高層次專家委員會。
  • 日本展出冰海精靈 系雌雄同體珍貴海洋生物【組圖】-新聞中心-南海網
    據日媒報導,近日,在日本橫濱的一處海洋世界內,工作人員展出了珍稀的「冰海精靈」,這些靈動的小生物與湛藍的海水相互交融,場面唯美夢幻。水槽外則是大批前來參觀與拍照的遊客,欣賞著這罕見的場景。  冰海精靈是一種珍貴的海洋生物,雌雄同體,主要生活在北極、南極等寒冷海域的冰層之下。
  • 上海科技館上映兩部科普大片
    央廣網上海9月16日消息(記者周洪)15日,2018全國科普日和上海旅遊節同時拉開帷幕,上海科技館和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不僅半價優惠,而且舉辦了一系列科普活動。上午,上海自然博物館等8家長三角科普場館聯合舉辦「走進蔚藍,探索深海——海洋知識科普展」。
  • 「向陽紅03船」首次在南海捕獲到了深海水蝨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正在我國南海進行科考和設備海試應用任務的「向陽紅03」船,近日成功在水深1500米的神狐陸坡深海區獲取了兩隻巨型深海水蝨樣品,個體長度超過10釐米。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海神狐陸坡區通過原位誘捕設備捕獲到深海水蝨樣品。
  • 蒙古語版《海洋:藍色星球》首映式在內蒙古科技館舉辦
    內蒙古科技館供圖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15日電 (記者 張瑋)15日,蒙古語版《海洋:藍色星球》全球首映儀式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舉行,該影片為中國國內首次對科普特效影片進行少數民族語言譯製。《海洋:藍色星球》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攝製,是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科技單元」暨第八屆中國科技館特效電影展映最佳科學傳播影片獲獎影片。圖為影片海報。內蒙古科技館供圖BBC紀實類業務拓展總監EmmaOng在首映式現場介紹道,該片講述了在海洋中生活的多種多樣的動植物,並闡述海洋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
  • 去遼寧省科技館看屠呦呦手寫藥物篩選單
    《人民日報》報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的喜報、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重大科技成果的批示、已經泛黃的屠呦呦手寫藥物篩選單……9月22日,大量首次在全國範圍內與公眾見面的珍貴史料亮相遼寧省科技館主題展覽。
  • "五一"去圍觀螢光魚 國內海洋館首次展出
    本報記者 張曉鵬 攝   「五一」期間,青島海底世界將推出「夢之藍」海洋生物精品主題展。展覽期間,市民將看到國內海洋館首次展出的螢光魚,它是全球首例研發成功的轉基因觀賞魚。  據介紹,轉基因觀賞魚——螢光魚,是通過基因轉殖技術,將螢光基因殖入斑馬魚體內,使其表現出該基因所帶來的遺傳特性,在紫光燈的照射下魚的體表、眼睛、全身組織、器官都會發出奇趣的螢光。
  • 我國首次海上發射火箭模型將入駐中國科技館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胡喆)12月11日,中國航天基金會與中國SUV品牌WEY聯合發起捐贈儀式,向中國科學技術館贈送成功實施中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的「CZ-11WEY號火箭海上發射展示模型」及「固體燃料運載火箭一級箭體落體」,將為青少年築起航天科普教育最直接、高效的交流平臺。
  • ...項目——中國科技館常設展覽首次走出國門,編織科普紐帶助力...
    這是中國科技館常設展項首次走出國門,是藉助科普合作交流的方式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宣傳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嘗試。馬來西亞財政部長林冠英、馬來西亞檳城首長曹觀友、檳城第二副首長拉馬沙米、中國駐檳城總領事魯世巍、中國科技館副館長隗京花和檳城圓頂科學館館長鄺雲龍出席開幕儀式。
  • 上海科技館帶你直面病毒!
    這是上海科技館自3月「重啟」後的首次原創展覽,關注點放在了「病毒」上。7月15日,在二樓特展廳推出原創展覽「命運與共,攜手抗疫——科技與健康同行」,展期4個月。展覽由序廳及病毒星球、暴發·戰「疫」、共享未來三個版塊組成。不用懼怕,小布帶你走近病毒的世界。序廳:思辨 病毒是永遠的敵人嗎?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什麼是鯨落?
  • 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1600米的山腰處 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 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生態系統 對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這個「五一」到南京科技館探究中國數千年科技發展史
    2019-04-29 13:10圖文來源:金陵晚報 這個「五一」到南京科技館探究中國數千年科技發展史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在寧展出在沒有GPS的古代,帝王出行如何導航?
  • 科技館新展區開放:「飛天之夢」「機械之巧」「電磁之趣」三大展區...
    天津科學技術館新改造的「飛天之夢」展區將滿足你的願望。利用Kinect體感識別技術將體驗者與資料庫中的太空衣完美合成,體驗者就能看到自己穿著航天服行走、跳躍的樣子。  穿上太空衣,VR虛擬實境技術將把你帶入普通人根本無法接近的空間站。戴上「宇航手套」,你可以體驗一下真空環境下太空人的工作狀態。
  • 阿基米德發現了什麼 浙江省科技館喊你來探秘
    從下周二開始,一個神奇的科學還原活動將在浙江省科技館展出,主題就是發現浮力的「阿基米德的科學」,原來,除了浮力,這位兩千多年前的科學家,其實發明了很多東西呢!要講解,當然首先自己得了解,才剛開始兩天,我們的小達人們已經提前感受了#阿基米德的科學#,體驗了一把VR技術,接下去科技館還將推出「假如植物會說話」、「小達人的環保之行」等有趣項目,他們也會替大家提前探秘。
  • 莫奈名作《日出·印象》首次來華展出
    9月20日,觀眾欣賞莫奈名作《日出·印象》。近日,展覽「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在上海開幕,這是莫奈名作《日出·印象》首次來華展出。據悉,此次展覽以《日出·印象》為主題,共展出47件作品,除《日出·印象》之外,還有《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帆船,夜晚印象》、《特魯維爾海濱》、《海灘上的卡米耶》等莫奈經典力作。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9月20日,《日出·印象》作品前人頭攢動。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9月20日,觀眾在《日出·印象》海報前留影。
  • 「恐龍」來了……霸王龍的頭骨首次在國內展出
    據介紹,此次展出的仿真模型和化石分為古生物進化、恐龍時代、古哺乳動物和各時代珍貴化石標本欣賞四大部分。其中,有距今10億年前的原始藻類石,4億年的多種三葉蟲化石,有首次在國內亮相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鳥———德國始祖鳥化石模型,有長10米高4米的巨型恐龍———馬門溪龍的骨架,有首次在國內展覽的霸王龍的「頭骨」,另外還有遠古的大唇犀、三趾馬、兩棲動物和植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