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9 13:10圖文來源:金陵晚報
這個「五一」到南京科技館探究中國數千年科技發展史
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在寧展出
在沒有GPS的古代,帝王出行如何導航?在沒有溼度計的古代,如何測量空氣溼度?在沒有汽車裡程儀表的古代,古人如何測量路程裡數……4月28日,中國古代科技展南京巡展在南京科技館開幕,為公眾獻上一場回味無窮的「古典科技盛會」。
神人郭守敬承包了「古展」天文儀器
在科技館,紫金山記者見到了很多神奇的古代天文儀器都是由元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郭守敬發明的。
在觀測天體時,他感覺前人創造的「渾儀」很複雜,便發明了「簡儀」,拓寬了觀測區域,也簡化了觀測過程。「簡儀」的發明,是中國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一大飛躍,歐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後才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
發明了「簡儀」之後,郭守敬又組織了一項全國性的大項目——四海測量。在當時的元朝疆域之內27個地點進行天文測量。紫金山記者在南京科技館看到的登封觀星臺模型,即是保存最完好的一處觀測點。
「郭守敬利用這些觀測數據頒布了《授時曆》,推算出的一個回歸年為365.2425天,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實際時間只差26秒鐘。」南京科技館科普部部長李晶晶說:「這個數據與世界通用的周期是一致的,卻比《格里高利曆》早了三百多年。」
這個發明達人還利用閒暇時間發明了「大明殿燈漏」,是世界上最早脫離了天文儀器的獨立自鳴鐘。
郭守敬除了是天文學家、數學家,還是水利工程專家。鐵木真曾評價郭守敬:「郭太史神人也。」
古人呼風喚雨有絕招
在「古展」的氣象儀器吸引了遊客駐足觀看。在沒有溼度計之前,中國古人如何測量空氣溼度呢?
李晶晶告訴記者,這裡展出的「天平式溼度儀」是世界上最早的溼度計。在天平的兩端,分別懸炭,並使兩端以羽毛和木炭重量相等。木炭有吸溼性,當木炭較重時,便可以知道空氣比較潮溼,從而測出空氣中水汽增加或減少。早在西漢初年的《淮南子》一書中,就記載有用羽毛、木炭測量空氣溼度的實例。
在氣象儀器展區,記者被這隻「鳥」給吸引了,一根長長的杆子,一隻鳥矗立在頂端。李晶晶說,這叫「相風銅烏」,上段的銅鳥是可以旋轉的。「如果風從南邊刮來,頭朝南,而尾部朝向北;風從北邊刮來,頭的朝向則相反。」
據悉,「中國古代科技展」在南京科技館展出時間為2019年4月—8月,共5個月時間。展覽區域自主體館序廳延伸到一樓展區兩側過道,直至報告廳外區域,展出面積共計1000m2。
此次南京巡展共精選68件套展品,分為天文、機械、建築、軍事、井鹽開採及科普活動六大展區,通過模型、實物、圖片陳列和現場科普體驗活動等方式,系統介紹了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中的科技發展歷史,向觀眾展示古代中國在科學技術和工藝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科技人物典籍和科技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