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教授:沒有火的燃燒 讓有機垃圾變成無汙染的寶

2021-01-10 央視網
上海交大教授:沒有火的燃燒 讓有機垃圾變成無汙染的寶

原標題:

  央廣網上海6月5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暑氣漸升,夏天到了,生活垃圾的處理隨著氣溫的上升逐漸成為一個大問題,而生活垃圾處理得不好,將極大影響大型城市風貌。特別是生活垃圾處置,一直是上海的老大難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上海交通大學環境學院金放鳴教授團隊利用水熱氧化技術率先進行了利用該技術燃燒處理生活垃圾,這種沒有「火」的燃燒讓垃圾變成了無汙染的「寶」。這種在水中的「燃燒」不產生硫化物等汙染,更不會生成致癌物二噁英,就算塑膠袋之類的東西也能化解,而且在首次點燃後,就不再消耗能源。目前,這種技術已經在上海交通大學第三餐廳運用,希望能在有遠見的企業家幫助下,逐步實現技術從中試邁向大規模的產業化運用。

  二十年技術攻關 破解有機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難題

  傳統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採用填埋處理和焚燒處理。而填埋處理對垃圾滲濾液、垃圾堆體產生的沼氣等汙染物很難做到導出、收集和處理,不僅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而且存在著安全隱患,嚴重影響城鎮的形象;而垃圾焚燒處理則容易產生二噁英等有毒氣體,汙染空氣並產生異味,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同時,這些簡易的垃圾處理方式無法對垃圾進行有效的資源化利用,不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要求。傳統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採用填埋處理和焚燒處理。而填埋處理對垃圾滲濾液、垃圾堆體產生的沼氣等汙染物很難做到導出、收集和處理,不僅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而且存在著安全隱患,嚴重影響城鎮的形象;而垃圾焚燒處理則容易產生二噁英等有毒氣體,汙染空氣並產生異味,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同時,這些簡單的垃圾處理方式無法對垃圾進行有效的資源化利用,不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要求。

  城市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廢棄紙張和各類含生物質的製品等含水率高、油脂和有機物含量高的廢棄物佔絕大多數,這些垃圾容易滋生各種害蟲和細菌並產生異味,嚴重影響城市環境,但由於其含水率高,難以進行傳統的焚燒處理,填埋處理則會造成更難以解決的二次汙染和疾病傳播。同時,垃圾中富含的生物質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資源化利用,反而成為汙染環境的源頭。

  此外,現有的生物發酵方式處理生活垃圾(含餐廚垃圾)的方法,雖然可以有效處理垃圾中的生物質資源,使其轉化為甲烷等化學產品,但是仍然沒有解決此類垃圾的剩餘殘渣、異味等二次汙染問題。同時,生物發酵方法所需周期較長,生物質轉化率較低,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水熱氧化是一種相對新的氧化方法,一般在高溫高壓(100-400℃, 2-30MPa)水中進行,有機物氧化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也叫溼式/水熱氧化(Wet oxidation)。溼式燃燒技術最初起源於美國,用於燃燒處理造紙黑液這樣的高濃度、難降解的有機廢水。當水中有機物濃度達到2%時,有機物溼式燃燒放出的熱量能夠維繫體系反應自發進行。當水中有機物濃度超過2%時,燃燒放出的熱量可以回收利用。後來又發展到採用超/亞臨界水熱氧化分解處理高含水汙泥,工業廢水以及有毒有害物質。

  金放鳴教授一心推廣綠色環保的水熱技術,在這個方向上進行研究已經超過20年,早年就率先進行了旨在利用水熱氧化技術燃燒處理生活垃圾用於發電的新研究。採用了生活垃圾的各種代表物,如蔬菜類,肉類,魚類,脂肪類進行研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即無論垃圾的成分是什麼,在水熱條件下進行氧化之後,乙酸都作為難以繼續分解的最終產物殘留下來,但如果要繼續分解乙酸,則需要使用更高的溫度或其他催化劑,造成成本上升。然而,乙酸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化工原料,其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很高的產品,因此,金教授的研究轉向了水熱氧化生活垃圾選擇性產乙酸這一更加環保低碳的新方向。原本所有有機垃圾都會最終轉化為難處理的乙酸,而這一結果反而使水熱氧化技術在處理成分複雜的生活垃圾上具有極大的優勢。從垃圾模型化合物到實際生活垃圾混合物,金教授完成了一系列的水熱氧化實驗研究,摸清了每一種垃圾成分在水熱氧化過程中的轉化規律。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被整理成文,迄今為止,已發表了多篇SCI核心期刊論文。

  技術轉化升級 連續式生活垃圾水熱氧化設備應用於實踐

  為了進一步推進水熱技術的應用研究,金放鳴教授利用實驗室研究所積累的經驗,開發了中試級的連續式生活垃圾水熱氧化設備,現已完成設備的安裝和運行調試,並且完成了百公斤級生活垃圾水熱氧化處理實驗,處理效果良好。該設備現成功安裝在上海交通大學五餐附近,專門用來處理師生食堂產生的垃圾,相較於早期餐廳運送廚餘垃圾,該方法不僅減少了運輸費用,還避免了常有的垃圾處理運送產生的惡臭問題,垃圾一經產生立即送往轉化,該技術能夠近乎百分之百的氧化分解垃圾中的有機物成分,同時保證其中有可能造成環境汙染的含氮、含硫、和含磷物質溶解在水中,只需要進行簡單的處理即可達到排放標準。目前,金放鳴教授已申報多項水熱氧化生活垃圾方面的專利,並且正在進行下一步的擴大化研究開發。

  除此之外,金放鳴教授課題組還針對目前水熱氧化技術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多段式水熱氧化工藝、新型氧化劑等新技術的開發已經獲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上海交大環境學院大力支持該類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與此同時,圍繞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積極開展前沿探索,基礎以及應用研究,主要聚焦CO2的資源化轉化、生物質以及固廢資源化轉化、光催化材料研製和水解制氫、新型太陽能電池、電化學儲能材料等前沿探索研究以及應用研究,力爭建成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能源領域創新研究平臺,希望能夠為我國的有機廢棄物綠色處理做出應有的貢獻。

  金放鳴教授表示,在做好研發的同時,積極推廣這項環保領域的新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希望與不同部門協作實現分類運輸、分類處置,讓有機物垃圾通過循環利用變廢為寶,使城市生活垃圾真正實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和就地化處理模式,讓上海市民更多的享受垃圾資源化帶來的實惠。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低碳天團」硬核成果讓「垃圾」變成「寶」
    手速快、目力好、節成本,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解放」人工助力垃圾分類這裡沒有身穿厚重工作服帶著手套、口罩,埋頭分垃圾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往返的機械手以及穿插有序的輸送軌道——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的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正在工作。
  • 溼垃圾投入,有機肥產出,今天上海交大完成首套水熱資源化溼垃圾...
    《文匯報》·文匯APP報導 在沒有臭味的情況下,一小時內就能將溼垃圾處理成優質有機肥經過數年技術研發,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金放鳴教授團隊的「溼垃圾水熱氧化技術」終於有望實現產業化。今天,「試車」已經9天的第一臺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溼垃圾技術裝置投料運行成功,日處理溼垃圾量為100噸。
  • 上海交大水熱氧化技術助餐廚垃圾變身電力能源—新聞—科學網
    特別是生活垃圾處置,一直是上海的老大難問題。 6月5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環境學院金放鳴教授團隊利用水熱氧化技術率先進行了利用該技術燃燒處理生活垃圾用於發電的新研究並成功運用用於實踐。 二十年技術攻關破解有機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難題 傳統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採用填埋處理和焚燒處理。
  • 上海交大齊飛教授受聘《能源與燃燒科學應用》國際期刊主編
    近日,國際著名出版集團愛思唯爾(Elsevier)創辦了《能源與燃燒科學應用》(Application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國際期刊,上海交大齊飛教授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Heinz Pitsch教授受聘為創刊主編。
  • 上海交大教授齊飛當選國際燃燒學會會士
    近日,國際燃燒學會(The Combustion Institute)公布了首屆國際燃燒學會會士(Fellow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名單,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齊飛當選。 國際燃燒學會成立於1954年,是燃燒界權威性最高的國際學術組織。
  •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新聞—科學網
    每小時分揀5400次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   這裡沒有身穿厚重工作服帶著手套、口罩,埋頭分垃圾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往返的機械手以及穿插有序的輸送軌道——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的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正在工作。
  • 上海交大燃燒能源研究團隊最新成果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燃燒能源研究團隊在化學化工領域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Evidence of phenolic pool as a key intermediate for zeolite-catalyzed lignin pyrolysis」的論文
  • 花金龜吃秸稈 鄉村垃圾變成寶
    原標題:花金龜吃秸稈 鄉村垃圾變成寶 近日,山東省陽穀縣西湖鎮孫樓村傳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駐該村的鄉村振興服務隊隊員勇濤、崔榕健利用白星花金龜幼蟲吃垃圾的試驗取得了突破。 在孫樓村白星花金龜幼蟲養殖基地的試驗棚裡,堆滿了正在腐熟的各種秸稈瓜菜秧蔓,「這些都是為白星花金龜幼蟲準備的『美食』,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全部吃掉。」
  • 每小時分揀5400次 上海交大超視覺機器人助力垃圾分類
    圖說:上海交大超視覺機器人助力垃圾分類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攝生活垃圾來源廣、組成複雜、性狀不一,海量幹垃圾分揀仍依賴大量人工參與。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的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可以精準識別可回收物,每小時可分揀垃圾5400次,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助力垃圾分類處理的關鍵環節。目前,這款機器人已進入產學研技術推廣階段,團隊將與國內環保頭部企業對接合作與共同開發,儘快推進市場應用。
  • 換一個視角看人與地球 探營上海交大生態環境主題科技館
    圖說:探營上海交大生態環境主題科技館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大學裡其實有很多「寶藏」,比如神秘的實驗室、有趣的科普場館、激情澎湃的科創空間等等。疫情之年,走進校園變成一件奢侈的事,卻也更令我們感慨,以往的那些尋常變得更加珍貴。因此,新民晚報鸚鵡螺工作室決定帶大家一起走近大學,從科普場館、實驗室開始。你知道一滴水能夠點亮100盞LED燈嗎?假如從水下仰望,滿目是漂浮的塑料垃圾,這樣的海洋你還會喜歡嗎?萬物共生的地球環境正以怎樣的速度發生著變化?
  • 上海交大2018年研究生畢業:書記上微黨課 校長精彩寄語
    在上海交大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張荻教授指導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李贊從自然材料的結構強韌化效果得到啟迪,利用創新的製備手段,在人造鋁基複合材料中引入仿生「磚砌式」微觀構型。本研究不僅為創製具有高強、高模、高韌性能的先進金屬基複合材料開闢了新思路,而且為需求較高的航空、高鐵、汽車等輕量化提供了材料原型。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為了垃圾分類,上海這些高校有多拼?
    垃圾分類成為校級規章制度如今,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交大」)校園裡所有的生活垃圾,都由專業的城市環衛服務企業來實施全機械化集中收運,再由政府指定的環衛企業統一外運處置。能取得這樣的成效,在交大後勤保障中心物業與環境管理辦公室主任盧琦看來,這與學校前期一系列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交大校內的生活垃圾收集點。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盧琦介紹,早在2017年,學校就提出可開展校園「垃圾革命」的設想。
  • 上海交通大學水熱氧化技術助餐廚垃圾「變身」資源[圖]
    《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報導 在沒有臭味的情況下,1小時內就能處理完溼垃圾,而且餘下的「廢水」和「廢渣」還可用於農業肥料……經過數年技術研發,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金放鳴教授團隊的「溼垃圾水熱氧化技術」邁出了工業化「試車」的歷史性一步——第一臺連續式水熱資源化溼垃圾技術裝置投料運行測試成功。
  • 上海交通大學水熱氧化技術助餐廚垃圾「變身」資源—新聞—科學網
  • 火眼金睛識別垃圾,交大團隊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
    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每小時分揀垃圾5400次。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了一款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可以快速在大量垃圾中精準識別可回收物,大大節約人力成本,讓垃圾分類工作變得輕鬆。
  • 復旦、上海交大化學自招考試指導
    上海交大2013年面向上海自主招生人數達500人左右,估計將按比例分配給三種組合(數物英、數語化、數語英),其中的一項組合為「數學、語文、化學」,這不僅為化學考生提供了考試的權利,相對於前幾年更有利於化學考生,因為過去的交大試卷是物理內容佔70%,化學只佔30%,今年化學與物理平等了,同時,語文的相對區分度也沒有外語那麼大,考生化學和數學好是很有優勢的。
  • 上海交大錢璐璐,沒成為新紅樓的林黛玉,卻成了加州理工的正教授
    加州理工學院錢璐璐教授與其研究生 Kevin Cherry 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小小的試管中誕生的人工智慧。該論文於2018年7月4日在頂刊《自然》被刊登。錢璐璐畢業於東南大學,畢業後錢璐璐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開始碩士和博士階段的求學。其導師是著名的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賀林。
  • 沒有Science,也沒有娃,上海交大博士談科研經歷爆笑全場
    本文來源:輔導員娘親(ID:fudaoyuanniangqin),上海交通大學思政教師梁欽(娘親)公眾平臺/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王耀(Wang Yao),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2016級直博生,導師是金賢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拓撲光子學與量子信息的交叉領域
  • 西安交大「超臨界水蒸煤」技術或成霧霾殺手
    如今,隨著西安交通大學(以下簡稱西安交大)「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的誕生,霧霾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得到極大的緩解。   據了解,西安交大的這項技術俗稱「超臨界水蒸煤」,是由西安交大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郭烈錦教授團隊研發。
  • 上海交大「百強榜」顯示「註冊在哪兒很重要」
    上市公司競爭力怎麼看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發布了2020-2021年的「中國上市公司競爭力百強榜」。榜單顯示,上市公司百強中,廣東、浙江、北京、江蘇、安徽、上海的企業入圍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