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騙取我國11億晶片研發經費,至少耽誤了中國晶片10年的發展

2020-08-17 科趣視線

晶片的研發一直是我國的科技領域的一大弊端,儘管多年來的發展,但是我國的晶片研發還是需要依靠各大進口系統零件,其實我國晶片研發起步較晚,正是早期晶片研發造假導致的,「漢芯一號」可謂我國科研重大造假事件,而且這次造假的主人公還騙取了國家11億的科研基金,正是這一造假事件的產生,我國的晶片研發也是被推後,導致現在許多方面都是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34;在當時採用的是國際先進的0.18微米半導體工藝設計,集成塊上有250萬個器件,而且具有32位運算處理內核,每秒鐘可以進行2億次運算。經過國內權威專家驗證,認為這一成果接近國際先進技術,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甚至超過了國外同類產品。&34;發明人的陳進也是受到了最高榮譽的對待。上海市科委授予其上海市科技創業領軍人物稱號,2004年上海交大將其特聘為長江學者。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上海矽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CEO,上海交大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上海交大創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這些稱位對於做出巨大貢獻的陳進而言,幾乎一點都不為過,但是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一起造假事件,晶片並不是自主研發,而是摩託羅拉的一款晶片,晶片上的標誌也是被打磨後印上去的,這一次造假的事件也是轟動了整個科研領域。

這次造假事件直到「漢芯一號」的發布會結束後,這一款晶片被大家熟悉以後才被揭發,然而揭發這件事的是一位神秘的人物,但是到目前為止也還不知道是誰,但是這位神秘人物也是向多個地方寄過信,反映了陳進造假的事情,而且還再次還原了具體造假的歷程。其實這件事最為奇怪的是眾多中科院院士、國家機構、學術機關、名牌大學的重重檢驗,這款經過打磨的晶片沒有直接被揭穿,反而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來揭穿,也是可以看出關於學術造假的問題很普遍,當時對於這一方面也是不太重視,最關鍵的就是這次造假事件躲過了重重查驗。

事情證實以後,陳進僅僅是被革去一切在上海交大的責任,並被追繳了各項費用,但令人驚訝的是,陳進沒有為其作為付出任何代價,也沒有承擔任何的刑事責任,而今依然活的幸福快樂,如今在美國一上市公司擔任股東。對於這種嚴重的嚴重的造假事件就應該嚴厲的打擊,畢竟這是關係到國家的發展,本以為這是一次技術的突破,卻是一次科研領域的醜聞,而且上億 的科研基金也是直接被騙取,所以這類事件就應該受到刑事責任的追究。

相關焦點

  • 他騙國家11億科研費,使我國晶片研發停滯13年,現在怎樣了?
    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國都十分重視高科技的發展,現代世界的戰爭也不僅是炮火戰爭,很多國家之間的較量,從原來的武器之爭變成現在的科技之鬥。在各種高新科技中,晶片技術十分重要,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獨立生產出自己的晶片,很多時候就會受制於其他國家。我國十分重視晶片的科研,也很重視這方面的人才,但也在這個領域吃過不小的悶虧,被自己人欺騙。
  • 名副其實的中國晶片巨頭,一年造出10億顆7nm晶片,市值達28600億
    在華為事件的持續發酵下,國人對於晶片的重視程度普遍提高,畢竟當前晶片作為高精尖產品,被普遍運用在軍事、金融、行政、航天航空、通信等重要領域。不過,由於我國在晶片領域的布局和起步較晚,長時間以來,我國龐大的電子產業結構的晶片都需要依附在進口上,最終導致電子產業的發展遭受不穩定因素影響。
  • 中國晶片技術現狀分析_中國晶片發展趨勢
    打開APP 中國晶片技術現狀分析_中國晶片發展趨勢 工程師譚軍 發表於 2018-07-18 10:40:00 那麼,中國晶片技術現狀如何?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中國晶片技術現狀如何? 晶片的問題永遠無法做到像網際網路一樣的快速發展。即使面臨中興被制裁,所有人都看到了被扯下了遮羞布的中國科技現狀。
  • 從「漢芯造假」事件,看中國晶片產業的「彎路」歷程
    在21世紀初時,晶片業界發生了一件大事情,是晶片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甚至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轟動,乃至整個中國。是什麼事情呢?就是漢芯造假事件,儘管事情過去很久,但許多人依然能記得,因為這件事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在此之後的15年裡都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態。事情儘管過去了很久,但是清楚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併不像社會上流傳的那樣,陳進並沒有造假晶片來騙取國家經費,他一直都在晶片行業,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自1965年摩爾提出此觀點後,晶片性能的提升基本以每5年增長10倍,每10年增長100倍的速度前進。但是,製程工藝從22nm進入「後摩爾時代」,摩爾定律開始放緩,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甚至在CES2019上表示,摩爾定律每年只能增長几個百分點,晶片性能的增速已降至每10年可能只有2倍。
  • 我國成功突破美國技術,84歲老人造出國產晶片,節省了上萬億經費
    剛開始是在1956年的時候,「向科技進軍」是我國提出的號召,在之後又制定了嚴格的規劃,這也讓中國的科技事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緊接著到了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儘管科技研發的進程沒有之前那麼快樂,但是科技也還在不斷進步著。在當時世界計算機技術和晶片正在高速的發展的時候,相對我國對於技術的發展卻是有所落後的。所以,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一個和中國晶片發展有關的重要人物。
  •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晶片晶圓切割保護 發表於 2021-01-08 10:31:56 「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 中國晶片為何發展這麼慢,因為他!那衛星晶片能否代替手機晶片?
    >從2000年10月31號第一顆北鬥衛星發射升空以來,我國已經向太空發射了55也曾擁有過黃金年代,早在20年前我們就提出發展自己的半導體口號了,但中間出現了一個影響整個中國晶片產業的人,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 陳進,請記住這個名字他在2003年的時候搞出了一個叫漢芯一號的晶片,當時這個晶片簡直是轟動了整個中國,國家科委立即將這一晶片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大為歡喜,漢芯一號是當時國際一流的水平,從此陳進名聲大噪
  • 北大突破碳基晶片量產關鍵技術!我國晶片可望「換道超車」
    該項成果在國際上至少能保持2年的領先優勢,表明用碳基晶片取代現有的矽基晶片距離實用化又邁近了一大步,我國可望在碳基晶片研發上「換道超車」! 長期以來,美國領先並壟斷著矽基晶片技術。我國在矽基晶片技術上一直受制於人,每年進口晶片費用高達3000億美元,比進口石油費用的還高。由於受摩爾定律影響和物理限制,目前矽基晶片技術已走到了2nm的極限,矽基管很難再小了。
  • 2018年中國基因晶片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基因晶片製備向...
    中國基因晶片市場處於起步階段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或DNA微陣列,是平面載體(如矽片、玻璃片、尼龍膜等)和載體上按照某種預先設計的位置高密度有序排列的成千上萬核酸探針(如DNA、寡核苷酸或基因片段)的稱謂。
  • 中國晶片的機會在哪裡?
    自1965年摩爾提出此觀點後,晶片性能的提升基本以每5年增長10倍,每10年增長100倍的速度前進。YgIEETC-電子工程專輯但是,製程工藝從22nm進入「後摩爾時代」,摩爾定律開始放緩,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甚至在CES2019上表示,摩爾定律每年只能增長几個百分點,晶片性能的增速已降至每10年可能只有2倍。
  • 光子晶片有望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方向
    同時,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從4G到5G的發展,生物識別技術在消費電子中的應用、晶片材料的改良改進等外部技術的進步,光子產業將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預計,到2023年,全球光子學市場的規模將從2017年的5200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7804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7.0%。
  • 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晶片工藝從90nm到28nm
    在剛剛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宣布,我國正在研發北鬥22納米高精度、低功耗定位晶片。結合北鬥三號全球系統的建成,該22納米工藝北鬥定位晶片,將使得我國北鬥能夠切入到無人機、自動駕駛、機器人、物聯網等熱門應用領域;並助力北鬥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更好的服務。  據悉,該晶片由國內龍頭衛星導航企業、首家北鬥上市企業北鬥星通旗下的晶片公司和芯星通研發。
  • 中國曾經的晶片希望被驚天騙局毀掉 禍首至今逍遙法外
    美國對中興的一紙制裁令,讓中國「無芯」的焦慮被重新喚起,並經由網際網路迅速傳導至行業乃至民間。集體焦慮之下,有人回憶起曾經的「漢芯」,那是中國晶片攻關史上的傷疤:國家花費上億元科研經費研發出來的自主晶片,在掀起短暫的舉國振奮後,很快被證明為一場騙局。
  • 美國晶片封鎖,何懼!只因有她——中國國寶級科學家,黃令儀
    ,打破了美國對晶片的壟斷夢,為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節省了至少2萬億元。從1962年加入到中科院計算所,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從二極體、三極體、大規模集成電路,到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一枚CPU晶片,黃令儀見證並參與了中國微電子行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 從開放式協同創新看中國晶片產業生態圈營造
    據數據統計,中國僅2017年進口晶片量就高達3770億元,同比增長10.1%,進口總額高達17561億元(約合2601億美元),同比增長14.6%,而中國進口原油的同期總額約為1500億美元,僅佔進口晶片支出額的一半左右(封丹,2018)[1],如圖1所示。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開源晶片為我國晶片短板提供了機遇
    「當前我們發展晶片產業,開源晶片對中國和世界來講,是一種機遇。」11月3日,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表示,希望把開源軟體成功經驗應用到晶片領域,但同時要建立起開源的生態系統很不容易。
  • 1000億晶片項目爆雷!中國晶片史上最大的騙局
    舉國之力,我們能不能造出最先進的晶片?這幾年以來,晶片,一直都是美國的核心殺招,讓全國人民意識到,中國晶片產業的薄弱。在美國全面封鎖的情況下,奮發追趕,或許是中國晶片產業唯一可以且必須走的道路。據彭博社報導,中國正在規劃制定一套全面的新政策,以發展半導體產業,並賦予"如同當年製造原子彈一樣"的高度優先權。
  • 美國晶片封鎖,何懼之有!只因有她—中國國寶級科學家,黃令儀
    龍芯3號的誕生,打破了美國對晶片的壟斷夢,為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節省了至少2萬億元。 從1962年加入到中科院計算所,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從二極體、三極體、大規模集成電路,到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一枚CPU晶片,黃令儀見證並參與了中國微電子行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 10年吸金6000億?國產晶片半導體任重而道遠
    在我國科技行業之中,國產晶片和半導體產業絕對是無法規避的話題,尤其是隨著國家工業由低端產業向高端製造業轉型,以晶片為核心的5G、AI以及大數據技術的嗷嗷待哺,十年來我國半導體和晶片產業的發展處於什麼階段?又有哪些企業參與國產化進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