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芯造假」事件,看中國晶片產業的「彎路」歷程

2020-12-05 互聯狗

在21世紀初時,晶片業界發生了一件大事情,是晶片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甚至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轟動,乃至整個中國。是什麼事情呢?就是漢芯造假事件,儘管事情過去很久,但許多人依然能記得,因為這件事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在此之後的15年裡都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態。

事情儘管過去了很久,但是清楚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併不像社會上流傳的那樣,陳進並沒有造假晶片來騙取國家經費,他一直都在晶片行業,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回到讓人誤解的事發現場,陳進當時在會場上同時展示了摩託羅拉與漢芯一號,許多人就以此為噱頭,稱陳進造假。而其實陳進的真實目的,只是想通過這樣的對比突出漢芯一號的優勢。

陳進後面所做的整個審批流程也是合情合法合理的,但是當時大多數人只看到了陳進獲得的巨額經費。據知情人士稱,陳進把獲得的經費全部用於晶片的科研與生產了。當初最開始造謠報復他的人,其實是他的員工,因為他們關係沒有弄好,所以員工心生嫉恨,故意在網絡上說他晶片造假。由此引發了「漢芯造假門」事件。

先來說一下陳進這個人,他出生在一個家境優渥的家庭,自身也很優秀,考上了當時國內知名的大學後,也沒有因此止步,而是選擇去了國外讀博深造,學成後也沒有忘記祖國。在2003年的時候,他將國外學到的東西帶回了國內,當時國內條件不好,加上已經有著名的晶片企業臺積電,因此創業做晶片的路程是困難重重。

但是陳進是一個非常堅定的人,決定要做的事情,哪怕困難重重也要去做。政策條件不夠,就藉助外界發力;錢不夠,就自己掏腰包,總之,陳進內心的想法:就是要做出比摩託羅拉還要好的晶片。

陳進想要向外界宣告的事情他都做到了,他研發出漢芯一號、漢芯二號、漢芯三號,並且也獲得了大量的科研經費。據說他把這些經費全部投入了晶片事業當中。直到2006年,陳進被人在網上匿名舉報漢芯造假。陳進真正的困境開始了,他失去了榮譽和資金支持,消失在眾人的視野當中。

關於陳進是否真的造假,眾說紛紜,也許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但是漢芯這個恥辱柱已經被敲定了。

從「漢芯造假」事件觸發,看中國晶片產業的「彎路」歷程。不得不承認的一件事情是,在面對國家巨額補貼的時候,確實有很多企業為了騙取經費做一些技術造假的事情。比如前幾年國家大力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許多企業就涉嫌騙取國家經費。想要不勞而獲快速獲得利益是人類的本性,也是劣根性。

作為企業,應該選擇合法合理的企業行為去獲取利潤,不應當過分追求經濟利益。我們可以買技術,買優質的產品,但買來是讓我們學習其原理並進行創新的,而不是用來騙取國家經費,騙取消費者信任快速薅羊毛的。

相關焦點

  •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世紀騙局,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始末!
    晶片產業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弱項,從最早期的大型計算機IBM時代,再到PC時代的英特爾、AMD時代,數字晶片始終被美國所壟斷。那中國早期為什麼沒有研發自己的晶片呢?其實中國早在20年前就已經非常重視這個領域了,只是在晶片領域給人、給錢、給物的全力支持政策傾斜,到後來在這個領域的謹小慎微,都要拜半導體領域的一次造假事件所賜。
  • 國產程式語言「木蘭」造假,「漢芯事件」重演?
    「漢芯事件」重演,科研學術豈能兒戲?這次「木蘭」造假不由的讓人想起當年的「漢芯事件」,兩者之間如出一轍,非常可笑。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宣布自主研發了「漢芯一號」,並藉助該晶片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的科研基金高達上億元。
  • 魯寧:被淡化的漢芯造假事件
    來源:中國保險報  時間可以稀釋輿論的憤怒——這是當今人們常見的處置醜聞善後的妙招。在經歷了數月的「冷凍」後,上海交通大學終於承認了「漢芯」系列晶片造假,並公布了處理意見。  精心選擇公布調查結論和處理意見的時間,同樣可以降低讀者們對醜聞的關注程度,以便把所謂負面影響降至最小。
  • 中國芯的十字路口:「造不如買」觀念曾盛行一時,「漢芯」事件將...
    新時代的中國,在晶片領域給人、給錢、給物的全力支持政策傾斜,在經歷幾大戰役之後,這種支持力度依然不變。在21世紀初,中國晶片行業進入了海歸創業和民企崛起的時代,但是因為「漢芯」事件,這塊中國晶片攻關史上的傷疤,也讓這個國家開始變得謹小慎微。
  • 此人騙取我國11億晶片研發經費,至少耽誤了中國晶片10年的發展
    晶片的研發一直是我國的科技領域的一大弊端,儘管多年來的發展,但是我國的晶片研發還是需要依靠各大進口系統零件,其實我國晶片研發起步較晚,正是早期晶片研發造假導致的,「漢芯一號」可謂我國科研重大造假事件,而且這次造假的主人公還騙取了國家11億的科研基金,正是這一造假事件的產生,我國的晶片研發也是被推後,導致現在許多方面都是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 從哈佛「心機」教授造假,看那些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看來,這場震驚全球的重大學術醜聞,還會在苦澀和幻滅中持續發酵很長一段時間……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後來者——科研沒有捷徑。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 金融大亨捲款20億跑路,3萬投資者被坑,曾參與「漢芯造假」
    值得一提的是,胡立勇還曾獲得「2017中國經濟十大影響力人物」,同時當選同臺獲獎還有任正非、曹德旺、馬化騰等大佬,可以說是一時風光無限,當時的胡立勇在金融行業的名聲再次被放大。此後,胡立勇更用這些榮譽來為公司宣傳造勢,藉此吸納更多的投資者進來。
  • 中國曾經的晶片希望被驚天騙局毀掉 禍首至今逍遙法外
    中國曾經的晶片希望,被一個驚天騙局毀掉了中興事件如今的局面,也許有人會想起當年那個逍遙法外的科技巨騙。也許仍有人不知道,正因為他,才讓中國高新科技晶片領域陷入近十年的空白,也幾乎耗盡了人們對自主研發的信任和行業的期待。
  • 漢芯事件再次重演,心疼1300億打了水漂,ASML重拳出擊國產光刻機
    別的不說,中國行業補貼真的多,而且國內企業對晶片危機意識很早,國家也一次次補貼想讓國產站起來,但很可惜,漢芯事件重演了。大家都知道之前陳進通過造假漢芯一號晶片騙取了11億補貼,如今這次武漢弘芯更狠,本以為可以舉國歡慶有自己的光刻機,能夠讓我們在7nm上進步一大截,結果還是DUV光刻機。
  • 「中國龍芯之父」獲北京科技最高獎,被質疑造假的他終於揚眉吐氣
    2020年讓更多中國人知道:有自主研發晶片的能力很重要。按理說,一枚完全由我們獨立研發出來的晶片,本該受到眾星捧月般的待遇。但「中國龍芯」的處境卻一直非常尷尬。信它的,說它代表了中國在IT行業的崛起;不信它的,一度覺得它就是一個「假貨」,完全達不到「獨立研發」標準。
  • 中國晶片為何發展這麼慢,因為他!那衛星晶片能否代替手機晶片?
    也曾擁有過黃金年代,早在20年前我們就提出發展自己的半導體口號了,但中間出現了一個影響整個中國晶片產業的人,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 陳進,請記住這個名字他在2003年的時候搞出了一個叫漢芯一號的晶片,當時這個晶片簡直是轟動了整個中國,國家科委立即將這一晶片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大為歡喜,漢芯一號是當時國際一流的水平,從此陳進名聲大噪
  • 武漢弘芯千億資金鍊斷裂,再次上演「漢芯事件」?
    現在全國上下都在盡全力支持晶片行業的發展,武漢弘芯更是被寄予了很多的厚望。蔣尚義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臨危受命,去到武漢弘芯想大展身手,但就在他想大刀闊斧施展自己的抱負時,卻發現武漢弘芯的資金鍊面臨斷裂,現在甚至到了不得不把光刻機抵押的地步,很多人懷疑現在的武漢弘芯,是不是當初的漢芯。
  • 越南真的秀,真相和當年的「漢芯事件」沒...
    近日越南、印度紛紛宣布成功研發自己的5G晶片和5G系統,越南運營商VsmartAris更是說只用了6個月就研發成功了,消息公布後確實引發業界關注。 那麼這真是越南本土公司研發出來的5G晶片嗎?
  • 離開中國的顏寧,再次斬獲世界大獎!她的成就值得我們反思
    顏寧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在國內的知名度非常高,曾經在清華任教10餘年,最後離開中國學術造假頻出就拿我們現在關注的晶片產業,當年最著名的就是漢芯造假事件。晶片專家陳進利用摩託羅拉的晶片,稍微改造一下,就搖身一變成為了國產晶片,陳進因此先後獲得了11億的科研經費,還得到了很多院士,巨擘的支持。
  • 06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 念力醫學包治百病列首位
    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一名專家指出,在傳統的中醫針灸領域,沒有「定神穴」這個穴位。陳凡 馮雪 馬佳    6、「金能量」是基因高科技    事件回放    2006年3月29日,《天府早報》發表了題為《揭開金能量謎團》的報導。該報記者和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郭驍才聯動出擊,掀開「金能量」的「神奇」面紗。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從「漢芯一號」造假案,到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一次性撤銷,再到論文實驗數據無法重複而主動撤稿,這些背離基本科研道德的行為,一次次衝擊著公眾的信任  ● 此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一批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同行評議過程;通過第三方在網上買賣論文,隱瞞身份申報基金項目;盜用他人研究成果申報基金項目,申請書信息嚴重造假等
  • 中國晶片的騙局和破局
    中國晶片產業的一些令人不爽的事情: 1 最近武漢弘芯,據說是投資1280億元,武漢市的明星項目,結果最終停擺。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場騙局,但是相關部門好像一直沒給個基本的說明; 2 當年的漢芯1號,陳進靠著買來的摩託羅拉的晶片,打上自己的logo,也能撈個盆滿缽滿,而且徹底傷了很多人的心,可以說阻礙了中國晶片產業發展的歷程。 為什麼會這樣呢?中國人的科技素養不夠嗎?不能了解晶片產業的問題嗎?還是地方招商過於著急,被人鑽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