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寧:被淡化的漢芯造假事件

2021-01-10 搜狐網

  來源:中國保險報

  時間可以稀釋輿論的憤怒——這是當今人們常見的處置醜聞善後的妙招。在經歷了數月的「冷凍」後,上海交通大學終於承認了「漢芯」系列晶片造假,並公布了處理意見。

  精心選擇公布調查結論和處理意見的時間,同樣可以降低讀者們對醜聞的關注程度,以便把所謂負面影響降至最小。

處置「漢芯」造假的新華社電訊通稿選擇在上周五發出,各報刊欲刊登此新聞只能在周六。這個時候,大多數讀者正在過雙休日,報紙的閱讀率最低。等到又一個周一,新報紙之新聞足以取代讀者對舊報紙之舊聞的閱讀興趣……

  另外,處置醜聞的新聞報導通常都「從簡」,「漢芯」造假案也不例外,以至於絕大多數讀者閱讀後仍感「吃不飽」。但「從簡」只是其一;從行文、措詞到標題製作都特講究「精耕細作」是為其二。煞費苦心自不待言。

  造晶片不同於造電視機,前者謂「中國創造」,後者只系「中國製造」。建設創新型國家苦於缺少拿得出手的「中國創造」加以展示,因此,「漢芯」研發成功的新聞報導鋪天蓋地;因而,2003年表彰「漢芯一號」選擇上海錦江小禮堂。上海人都知道,那地方可不是個普通會場,它代表著一種特殊的規格和榮耀。

  「漢芯」造假,老鼠藥也有造假的,雖同為造假,但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假老鼠藥最多坑農民幾個小錢,假「漢芯」則讓十三億中國人蒙羞,令國家出醜。

  「漢芯」造假說怪也不怪,假煙、假酒、假藥,假學歷、假文憑、假政績、假幹部,神州何處不摻假?

  據說為了研發「漢芯」,國家無償撥款1億元。這筆巨款很大一部分來自科技部、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相關機構的撥款或項目科研資助資金,上海方面出錢也不會少。現在有關方面終於承認「漢芯」是假的,並宣布要追繳相關經費。可我估摸著,這筆巨款很可能已被揮霍了八九不離十,不知還能追繳回來多少。甚至當初獎勵「造假帶頭人」——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的獎金,也未必能如數追繳回來!

  晶片研發製造能力是國家科研能力的一個「視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高科技研發及高科技製造的整體水平。正因為其揚國威、凝人心的作用如此顯著,從「漢芯一號」到「漢芯五號」的問世,才一度令國人無比自豪。

  無奈,一場「帽子戲法」——只是陳進等人膽大包天麼——不!

  陳進等人無非是利用了現科研體制的種種漏洞——陳進等人落得個身敗名裂,又何嘗不是科研體制的「犧牲品」!當科研資源配置、課題立項、資金撥付、成果鑑定、成果推廣等主要環節,仍然由權力而非市場或獨立的「第三方」主導時,出現陳進是正常的,不出現陳進才叫反常。如此體制不思改革,等著瞧,一定還有王進、劉進之類冒出來的。

  還有,當科研成果成為展示「政績」(偉大成就)的重要指向時,有關機構的有關官員,不論其級別和官階多高,都很容易為科研騙子並不高明的騙術所「燻倒」。有時候,為了一榮俱榮之厚利,或一損皆損之難堪,明知成果有詐,也只能裝聾作啞。至於所謂專家鑑定更是拉稀,懷揣著別人給的鑑定大紅包,多少人會 「不知趣」?

  「漢芯」造假的「量級」之高、手段之惡劣、國際影響之壞,足以與韓國的黃禹錫事件相提並論。人家韓國處置黃錫禹事件,用雷霆手段、徹底曝光、全盤檢討、舉國反思。咱們呢,哪能學韓國的做法——畢竟國情不同呀!這不,「漢芯」造假淡化處理,大事化小,實出無奈呀!

(責任編輯:崔宇)

相關焦點

  • 國產程式語言「木蘭」造假,「漢芯事件」重演?
    「漢芯事件」重演,科研學術豈能兒戲?這次「木蘭」造假不由的讓人想起當年的「漢芯事件」,兩者之間如出一轍,非常可笑。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宣布自主研發了「漢芯一號」,並藉助該晶片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的科研基金高達上億元。
  • 從「漢芯造假」事件,看中國晶片產業的「彎路」歷程
    就是漢芯造假事件,儘管事情過去很久,但許多人依然能記得,因為這件事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在此之後的15年裡都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態。事情儘管過去了很久,但是清楚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併不像社會上流傳的那樣,陳進並沒有造假晶片來騙取國家經費,他一直都在晶片行業,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
  •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世紀騙局,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始末!
    其實中國早在20年前就已經非常重視這個領域了,只是在晶片領域給人、給錢、給物的全力支持政策傾斜,到後來在這個領域的謹小慎微,都要拜半導體領域的一次造假事件所賜。漢芯事件這次晶片造假事件,對中國的半導體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負面作用。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次造假事件的始末,以及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影響。
  • 金融大亨捲款20億跑路,3萬投資者被坑,曾參與「漢芯造假」
    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當時轟動全國的「漢芯造假」事件。2003年的時候,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進發明的「漢芯一號」晶片造假,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事件等到2006年才被曝光。有媒體爆料稱,胡立勇是陳進「漢芯」班底的核心成員之一,曾擔任漢芯副總裁位置。
  • 從哈佛「心機」教授造假,看那些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看來,這場震驚全球的重大學術醜聞,還會在苦澀和幻滅中持續發酵很長一段時間……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後來者——科研沒有捷徑。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 中國芯的十字路口:「造不如買」觀念曾盛行一時,「漢芯」事件將...
    在21世紀初,中國晶片行業進入了海歸創業和民企崛起的時代,但是因為「漢芯」事件,這塊中國晶片攻關史上的傷疤,也讓這個國家開始變得謹小慎微。2006年1月17日,一個類似美國「水門事件」中「深喉」的人物,在清華大學水木清華BBS上,公開指責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
  • 漢芯事件再次重演,心疼1300億打了水漂,ASML重拳出擊國產光刻機
    別的不說,中國行業補貼真的多,而且國內企業對晶片危機意識很早,國家也一次次補貼想讓國產站起來,但很可惜,漢芯事件重演了。大家都知道之前陳進通過造假漢芯一號晶片騙取了11億補貼,如今這次武漢弘芯更狠,本以為可以舉國歡慶有自己的光刻機,能夠讓我們在7nm上進步一大截,結果還是DUV光刻機。
  • 武漢弘芯千億資金鍊斷裂,再次上演「漢芯事件」?
    蔣尚義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臨危受命,去到武漢弘芯想大展身手,但就在他想大刀闊斧施展自己的抱負時,卻發現武漢弘芯的資金鍊面臨斷裂,現在甚至到了不得不把光刻機抵押的地步,很多人懷疑現在的武漢弘芯,是不是當初的漢芯。
  • 「中國龍芯之父」獲北京科技最高獎,被質疑造假的他終於揚眉吐氣
    很多人覺得「中國龍芯」是假貨,大多是受了當年「漢芯事件」的影響。2006年,清華大學「水木清華BBS」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帖子,直指3年前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發明的「漢芯1號」造假。帖子一出,立刻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 越南真的秀,真相和當年的「漢芯事件」沒...
    也就是說Vingroup只不過是用了高通的技術和晶片,然後換個殼子就說自研,這和當初的「漢芯事件」沒差別。越南在5G這件事上,還是不依不饒,頗有印度的風格,動不動就超越別人,謙虛點搞研發比什麼都強,學漢芯事件是不可取的。對於越南運營商換殼就宣布成功自研5G晶片,你有什麼看法呢。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從「漢芯一號」造假案,到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一次性撤銷,再到論文實驗數據無法重複而主動撤稿,這些背離基本科研道德的行為,一次次衝擊著公眾的信任  ● 此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一批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同行評議過程;通過第三方在網上買賣論文,隱瞞身份申報基金項目;盜用他人研究成果申報基金項目,申請書信息嚴重造假等
  • 科技部終於出重拳,打擊學術造假!「顏寧們」會回來嗎?
    面對科研造假屢禁不止,科技部終於出手了!長期以來,我國科技界的不正之風一直存在,從陳進「漢芯」事件,晶片造假,不僅浪費了10億元資金,還耽誤了我國國產晶片13年的黃金期,這次造假事件涉及多名具有影響力的院士專家。
  • 懲治學術造假,打一隻大老虎比打100隻蒼蠅效果更明顯
    李真真走上講臺,一開始就講起了去年4月21日發生的撤稿事件。「當天,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撤銷《腫瘤生物學》發表的107篇腫瘤生物學領域論文。論文作者全部來自中國。」對於107篇的撤稿,施普林格解釋說,有「明確證據」表明這些在2012至2016年間發表的文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論文作者在投稿的同時,推薦了並不存在的審稿人,而且還署上了假郵。學術不端在中國屢禁不絕,撤稿事件導致中國科技界名聲大跌。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中科院學部把這次研討會的主題定為「重大學術不端事件的應對機制與管理」。
  • 天大教授學術造假,舉報信居然是一篇123頁的論文,不愧為科研人才
    舉報人指出,這位張教授已經不是涉及一點點學術不端了,而是明目張胆的造假。 同學想做實驗,張教授不給機會,所有的實驗記錄和數據全靠造假。其所有的實驗,發表的論文幾乎全部是造假得來的,且還多次幫助其女兒發表論文。當然論文的數據同樣是造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