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保險報
時間可以稀釋輿論的憤怒——這是當今人們常見的處置醜聞善後的妙招。在經歷了數月的「冷凍」後,上海交通大學終於承認了「漢芯」系列晶片造假,並公布了處理意見。
精心選擇公布調查結論和處理意見的時間,同樣可以降低讀者們對醜聞的關注程度,以便把所謂負面影響降至最小。
處置「漢芯」造假的新華社電訊通稿選擇在上周五發出,各報刊欲刊登此新聞只能在周六。這個時候,大多數讀者正在過雙休日,報紙的閱讀率最低。等到又一個周一,新報紙之新聞足以取代讀者對舊報紙之舊聞的閱讀興趣……另外,處置醜聞的新聞報導通常都「從簡」,「漢芯」造假案也不例外,以至於絕大多數讀者閱讀後仍感「吃不飽」。但「從簡」只是其一;從行文、措詞到標題製作都特講究「精耕細作」是為其二。煞費苦心自不待言。
造晶片不同於造電視機,前者謂「中國創造」,後者只系「中國製造」。建設創新型國家苦於缺少拿得出手的「中國創造」加以展示,因此,「漢芯」研發成功的新聞報導鋪天蓋地;因而,2003年表彰「漢芯一號」選擇上海錦江小禮堂。上海人都知道,那地方可不是個普通會場,它代表著一種特殊的規格和榮耀。
「漢芯」造假,老鼠藥也有造假的,雖同為造假,但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假老鼠藥最多坑農民幾個小錢,假「漢芯」則讓十三億中國人蒙羞,令國家出醜。
「漢芯」造假說怪也不怪,假煙、假酒、假藥,假學歷、假文憑、假政績、假幹部,神州何處不摻假?
據說為了研發「漢芯」,國家無償撥款1億元。這筆巨款很大一部分來自科技部、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相關機構的撥款或項目科研資助資金,上海方面出錢也不會少。現在有關方面終於承認「漢芯」是假的,並宣布要追繳相關經費。可我估摸著,這筆巨款很可能已被揮霍了八九不離十,不知還能追繳回來多少。甚至當初獎勵「造假帶頭人」——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的獎金,也未必能如數追繳回來!
晶片研發製造能力是國家科研能力的一個「視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高科技研發及高科技製造的整體水平。正因為其揚國威、凝人心的作用如此顯著,從「漢芯一號」到「漢芯五號」的問世,才一度令國人無比自豪。
無奈,一場「帽子戲法」——只是陳進等人膽大包天麼——不!
陳進等人無非是利用了現科研體制的種種漏洞——陳進等人落得個身敗名裂,又何嘗不是科研體制的「犧牲品」!當科研資源配置、課題立項、資金撥付、成果鑑定、成果推廣等主要環節,仍然由權力而非市場或獨立的「第三方」主導時,出現陳進是正常的,不出現陳進才叫反常。如此體制不思改革,等著瞧,一定還有王進、劉進之類冒出來的。
還有,當科研成果成為展示「政績」(偉大成就)的重要指向時,有關機構的有關官員,不論其級別和官階多高,都很容易為科研騙子並不高明的騙術所「燻倒」。有時候,為了一榮俱榮之厚利,或一損皆損之難堪,明知成果有詐,也只能裝聾作啞。至於所謂專家鑑定更是拉稀,懷揣著別人給的鑑定大紅包,多少人會 「不知趣」?
「漢芯」造假的「量級」之高、手段之惡劣、國際影響之壞,足以與韓國的黃禹錫事件相提並論。人家韓國處置黃錫禹事件,用雷霆手段、徹底曝光、全盤檢討、舉國反思。咱們呢,哪能學韓國的做法——畢竟國情不同呀!這不,「漢芯」造假淡化處理,大事化小,實出無奈呀!
(責任編輯: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