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女科學家組織GWIS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研領域的傑出貢獻。
顏寧,我們都不陌生的名字。
從美國學有所成,做出科研成果後,毅然回國,在國內一待就是10多年,由於受不了國內科研界學風不正、按資排輩等學術不端現象,最終還是再次出走,離開了祖國,回到美國任教。
在國內沒有評上院士,在美國卻評上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並於今年5月先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兩篇影響力非常大的學術論文。
顏寧的出走,對我們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像顏寧這樣,立志回國,最後又不得不出國的科學家有很多,比如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
很多人都在思考,如果我國科研環境得到了淨化,出走的「顏寧們」會回來嗎?
面對科研造假屢禁不止,科技部終於出手了!
近日科技部發表了《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從9月1日實施,也就是今天。
規定明確指出這6大行為都屬於違規行為:
1、在科學技術活動的申報、評審、實施、驗收、監督檢查和評估評價等活動中提供虛假材料,實施「打招呼」「走關係」等請託行為。
2、故意誇大研究基礎、學術價值或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社會經濟效益,隱瞞技術風險,造成負面影響或財政資金損失。
3、抄襲、剽竊、侵佔、篡改他人科學技術成果,編造科學技術成果,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等。
4、虛報、冒領、挪用、套取財政科研資金。
5、採取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獲取科學技術活動相關業務。
6、從事學術論文買賣、代寫代投以及偽造、虛構、篡改研究數據等。
科技部這次不僅是詳細的劃分了違規行為,還加大了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違規行為涉及科學技術活動的核心關鍵任務、約束性目標或指標,並導致相關科學技術活動停滯、嚴重偏離約定目標,或造成特別嚴重負面影響或財政資金損失,對違規單位和個人取消5年以上直至永久相關資格。
長期以來,我國科技界的不正之風一直存在,從陳進「漢芯」事件,晶片造假,不僅浪費了10億元資金,還耽誤了我國國產晶片13年的黃金期,這次造假事件涉及多名具有影響力的院士專家。最終的處罰結果也是自罰三杯,下不為例,陳進如今在上海擁有多家企業,過的風生水起。
正因為對學術造假的處罰力度不夠,才逼走了無數的「顏寧們」,正因為「打招呼」「走關係」,才讓饒毅教授發誓不再選院士。
如今,在美國科技大棒的重壓之下,我們才知道科技自主的重要性,留住人才的重要性。
好在,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科技部這次重拳出擊,已經表明了態度,表達了決心!相信未來一定是科學歸科學,唯有真相科研的人,才能夠得到重用,那些投機取巧的人,終將被淘汰。
各位網友,你認為科技部重拳之下,國內科研環境會淨化嗎?出走的「顏寧們」會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