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終於出重拳,打擊學術造假!「顏寧們」會回來嗎?

2020-09-04 小鍾課堂

8月底,女科學家組織GWIS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研領域的傑出貢獻。



顏寧,我們都不陌生的名字。

從美國學有所成,做出科研成果後,毅然回國,在國內一待就是10多年,由於受不了國內科研界學風不正、按資排輩等學術不端現象,最終還是再次出走,離開了祖國,回到美國任教。

在國內沒有評上院士,在美國卻評上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並於今年5月先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兩篇影響力非常大的學術論文。

顏寧的出走,對我們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像顏寧這樣,立志回國,最後又不得不出國的科學家有很多,比如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

很多人都在思考,如果我國科研環境得到了淨化,出走的「顏寧們」會回來嗎?

面對科研造假屢禁不止,科技部終於出手了!

近日科技部發表了《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從9月1日實施,也就是今天。

規定明確指出這6大行為都屬於違規行為:

1、在科學技術活動的申報、評審、實施、驗收、監督檢查和評估評價等活動中提供虛假材料,實施「打招呼」「走關係」等請託行為。

2、故意誇大研究基礎、學術價值或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社會經濟效益,隱瞞技術風險,造成負面影響或財政資金損失。

3、抄襲、剽竊、侵佔、篡改他人科學技術成果,編造科學技術成果,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等。

4、虛報、冒領、挪用、套取財政科研資金。

5、採取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獲取科學技術活動相關業務。

6、從事學術論文買賣、代寫代投以及偽造、虛構、篡改研究數據等。

科技部這次不僅是詳細的劃分了違規行為,還加大了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違規行為涉及科學技術活動的核心關鍵任務、約束性目標或指標,並導致相關科學技術活動停滯、嚴重偏離約定目標,或造成特別嚴重負面影響或財政資金損失,對違規單位和個人取消5年以上直至永久相關資格。



長期以來,我國科技界的不正之風一直存在,從陳進「漢芯」事件,晶片造假,不僅浪費了10億元資金,還耽誤了我國國產晶片13年的黃金期,這次造假事件涉及多名具有影響力的院士專家。最終的處罰結果也是自罰三杯,下不為例,陳進如今在上海擁有多家企業,過的風生水起。

正因為對學術造假的處罰力度不夠,才逼走了無數的「顏寧們」,正因為「打招呼」「走關係」,才讓饒毅教授發誓不再選院士。



如今,在美國科技大棒的重壓之下,我們才知道科技自主的重要性,留住人才的重要性。

好在,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科技部這次重拳出擊,已經表明了態度,表達了決心!相信未來一定是科學歸科學,唯有真相科研的人,才能夠得到重用,那些投機取巧的人,終將被淘汰。

各位網友,你認為科技部重拳之下,國內科研環境會淨化嗎?出走的「顏寧們」會回來嗎?

相關焦點

  • 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學術造假扎堆!難怪「顏寧」們待不住
    當我們在抱怨「顏寧」們出走的時候,也要反思一下他們離開的原因,不能老是拿愛國來進行道德綁架。顏寧是我國知名的生命科學家,曾在清華大學工作10餘年,又出走國外,並取得了新的學術成就,獲得世界大獎。為何這是世界頂級科學家回國後「水土不服」,待不下去?學術環境是重中之重。
  • 重拳出擊打擊學術不端,能否出奇制勝?
    國家科技部對於學術不端重拳出擊!除此之外,該政策還首次包括獨立承包商的違規行為,例如那些出售學術論文,捏造數據並代表研究人員撰寫或提交文章的承包商。對此,上海復旦那大學研究科學政策的李唐說:這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近來,學術論文撤稿成為媒體報導的熱詞,先是相關部門宣布《腫瘤生理學》集中撤稿事件事實已經查清,接著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一時間,網友關於學術期刊撤稿討論熱烈。  四川網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著造假嗎?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5 科技部和基金委應該承擔好監管角色,主要起監督作用,而不是調查的主體。6 中國對學術不端的治理力度仍需加強。現在許多需要處理的事情尚未處理,這導致人們不服氣。去年至今,中國學術界接連被爆出一起又一起的學術不端事件。
  • 顏寧談中科院楊輝學術不端:不公開調查處理,再多學風建設都徒勞
    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楊輝研究員被指控學術剽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爭議。最近顏寧就此事在微博中發表看法,她說:「對學術不端事件處理得越公開、越清晰,人們去觸犯這些道德標準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對這些事進行認真公開的處理的話,再多的學風建設和學術規範教育都是徒勞。」
  • 「清華學術女神」顏寧在線打假@顏寧!
    9月6日凌晨,清華教授顏寧在個人微博@nyouyou 中打假:微博帳號@顏寧 與我無關。 她表示,目前的微博帳號@顏寧 不是她開設運營的,但這個帳號卻有冒充「清華教授顏寧」來誤導網友的嫌疑。
  • 施一公、顏寧互動:科研人才的評價,不能只看論文,還要聽故事
    目前結果已經出來了,張裕卿已經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的行為,並願意承擔所有責任。張裕卿的學術不端,再次暴露了我國學術造假問題的嚴峻性。學術造假正在戕害我國科研創新!就像張裕卿一樣,通過學術造假把從來沒到過實驗室的女兒變成了留學國外名校的優等生,這對於那些兢兢業業、踏踏實實搞科研、做實驗的學生而言,太不公平,讓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視,最後心灰意冷,放棄科學事業,這不就是在扼殺我國科學的未來嗎?
  • 顏寧首談楊輝學術問題:不嚴肅調查,中國學風建設將是無用功
    前一段時間,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的明星研究員楊輝被爆出剽竊他人的學術成果,這個事件一經曝光就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畢竟楊輝在學術界的地位有目共睹,很多人都將楊輝作為的崇拜對象。對於這件事,顏寧也在自己的社交軟體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稱:「只有儘快的將學術不端,技術造假的人嚴肅調查。
  • 顏寧美國再度斬獲大獎,她會改換國籍嗎?
    只有讓快樂本身做牽引力,才能夠輕裝上陣,讓創造力迸發出最大的能量。顏寧為了事業連婚都沒有結,如果沒有從中得到快樂,應該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在這種環境下,你會很安心地做自己、很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浮躁很容易就被擋在物理上並不存在的學校圍牆之外。在普林斯頓第一年,我突然發現,教科書裡那些高貴冷豔的知識原來就是身邊的這些貌似隨和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創造的;研究生課程都沒有教科書,而一律是用經典或前沿的原創論文做教材,所以我們上課就是在回顧著科學史的創造。
  • 論文造假風波起 臺灣學術陷入道德危機
    臺大前生化所教授郭明良領軍的研究團隊被爆論文造假,事件越演越烈,除了臺大校長楊泮池曾與他共同掛名的論文,也出現了多起紕漏外,媒體甚至爆出,郭明良與臺大醫學院教授嚴孟祿之間的財務往來,可能涉及論文掛名的對價關係,嚴重影學術倫理,「立委」也要求「科技部」要追回補助款、加強把關。
  • 代寫論文、數據造假!科技部、基金委集中公示多起學術不端處理結果
    代寫論文、數據造假!科技部、基金委集中公示多起學術不端處理結果  Winnie Lee • 2020-10-12 14:17:01 來源:前瞻網
  • 為何從清華跳槽去普林斯頓大學 顏寧終於說出原因
    顏寧。攝影/張沫顏寧為何從清華跳槽去普林斯頓大學,她終於說出原因了......  影響中國 2017 年度科技人物 顏寧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拜耳講席教授、結構生物學家。2017年,她因受聘於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擔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而在國內引起強烈關注。
  • 顏寧入職清華年薪10萬住周轉房真相,並非賣慘,本人發聲闢謠
    近段時間,關於顏寧教授入職清華年薪10萬的消息引起了眾人的關注。不少人甚至猜忌難怪留不住人才,難怪顏寧會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教授,原來問題出在這兒。那麼真相真的如此嗎?最後顏寧還表示,希望大家別臆測想像自己沒體驗的生活。所以現在看來顏寧在清華的待遇真的差嗎?其實並不差。
  • 清華顏寧在線打假!
    但是這個@顏寧 的ID在我專門拎出來澄清之前有點打擦邊球的意思,所以我才直接點名了,然後對方刪了視頻改了ID; 今兒心血來潮一看,好傢夥,又殺回來了,不做情感博主,開始講樣品essay給代寫論文打廣告了,那對不起,我可看不下去了,只好投訴「垃圾營銷」。廣而告之,那個ID與我無關。據了解,帳號@顏寧 的微博認證是「情感博主」,目前有14萬粉絲。
  • 研究員開發新算法打擊學術造假 用AI查重論文圖片
    有圖無真相  在打擊學術造假的徵途上,學術規範機構又下一城。資料圖:人工智慧機器人。  來自美國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機器學習研究員丹尼爾•阿庫納(Daniel Acuna)等在2018年開發出一套算法,能利用人工智慧(AI)識別學術論文中的圖像造假,對論文圖片進行查重。  他們分析了生命科學領域來自4324本期刊的76萬篇開放獲取(Open Access)論文,並從中提出有效的263萬張圖片。
  • 施一公的歸國與顏寧的出國以及清華學人的歸去來
    且不說,這些捕風捉影的說法有否根據,其中顯露出的無根據的揣度和狹隘的意識就令人難以苟同。先來說說施一公。施一公當年是提前一年獲雙學位從清華本科畢業,可謂天之驕子中的驕子,但他畢業時的志向是經商,只是因故未能如願才轉而出國留學。按照某些人說法,如果當年施一公真的去經商了,或許他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可能不會去美國留學,也就不會去給美國做嫁衣裳了。
  • 張裕卿之後,打擊學術不端何時能走向必然
    同樣地,打擊學術不端也必須告別這種撞大運的偶然性,最終走向規範化的必然。 打擊學術不端 到底難在哪裡? 為什麼打擊學術造假始終不夠規範,這與學術生活的專業性是分不開的。即使是普通老百姓,通過口耳相傳的酒桌閒聊和豐富的典章故事,也能很清晰地分辨出官員腐敗的方式和行為。
  • 科技部部長回應政協委員關切——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有些知識分子對學術不端沒有任何羞恥之心。」12月3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走訪科技部的活動時,張博委員感慨。她在一份政協提案中建議健全學術不端監督懲戒機制。  她主張,處理學術不端要將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治結合起來。僅靠學界或輿論譴責學術不端行為,代價太小,起不到足夠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這件事非常重要,是生命線,是基石。」
  • 清華最美女教授顏寧去美國之後說:並未達到預期
    最近回國的學術大牛越來越多了。連計算機界的泰鬥朱松純教授都回來了。人們一邊竊喜著,一邊問:曾經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顏寧會回來嗎?是啊,那個回歸故土,又離去的最美女教授顏寧,會回來嗎?最近顏寧又一次刷了屏。繼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後,顏寧拿到了女科學家組織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
  • 外國如何打擊學術造假?引進偵測軟體 教師承擔責任
    (原標題:第一調查丨嚴打學術造假,其他國家有這些妙招……)2019年春節後的第一個「大瓜」,莫過於演員翟天臨「學霸人設」事件。因為直播中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他被曝出論文涉嫌抄襲,一時間輿論譁然。近年來,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針對這一現象,其他國家是如何應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