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如何打擊學術造假?引進偵測軟體 教師承擔責任

2020-12-05 環球留學

(原標題:第一調查丨嚴打學術造假,其他國家有這些妙招……)

2019年春節後的第一個「大瓜」,莫過於演員翟天臨「學霸人設」事件。因為直播中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他被曝出論文涉嫌抄襲,一時間輿論譁然。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針對這一現象,其他國家是如何應對的呢?

愛沙尼亞:全面引進偵測軟體防學術剽竊

愛沙尼亞全國高校系統自2013年起,在全國高校和學術界全面引進了軟體「剽竊偵測系統」,以偵測教育及學術界的剽竊行為,保護智慧財產權。

據介紹,這個偵測軟體可以對高校教育和學術資料庫內的各類考試論文和學術研究論文進行單一或群體的智能化偵測,並得出是否剽竊的結論。

被偵測的論文包括那些來源於英語材料的愛沙尼亞語論文和來源於愛沙尼亞語材料的英語論文。

塔爾圖大學相關工作人員說,軟體的開發和在高校教研系統的應用,對於防止和杜絕學術造假非常重要,它有助於保護學生、教師和其他教研人員學術成果的智慧財產權,並為打擊學術剽竊造假提供參考。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而不是偵測剽竊行為。

美國:專業期刊設「關卡」設專門機構追查

在美國,科研成果報告能否在相關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是評判該成果是否得到認可的重要標誌。因此,專業期刊是美國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關口。

在美國專業期刊發表論文一般都要經過幾道「關卡」。以美國著名專業期刊《科學》為例,該期刊有一個專門的審稿編委會,由來自全球的100多名頂尖科學家組成。他們負責審定提交給《科學》的各類論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這些論文中只有約四分之一能通過編委會審查。此後,該期刊還會請外單位專家對論文匿名評議。

對於「高風險」論文,這份期刊的審查工作異常嚴謹。所謂「高風險」論文,是指那些可能與人們直覺相悖的科學發現,以及有可能引起媒體或政界強烈關注的具有轟動效應的研究成果。

對於這些「高風險」論文,除常規審查外,還要額外再接受一層審核,如要求論文作者提供更全面的論文原始數據等。

美國政府部門中負責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機構是衛生與公眾服務部下屬的「研究誠信辦公室」,該機構專門調查和處置那些由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中的不誠信行為,並隨時公布違規者的姓名、單位、違規情節和處置決定。

「研究誠信辦公室」的經驗表明,調查、處理學術腐敗,不能只靠科學界和科學家的自律,必須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後盾。自律和同行間的彼此監督固然重要,但由於學術腐敗被戳穿意味著身敗名裂,因此被指造假者常常傾向於對同行質疑採取敵對態度。在美國,這很容易引起官司。

為此,「研究誠信辦公室」採取的方針是,揭露、調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內情的科學界承擔,但對於調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包括如何獲取物證、傳喚證人等,該辦公室則準備了一整套非常細緻的對策。

紐西蘭:學生論文造假,教師負連帶責任

以梅西大學為例,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會連同指導教師的姓名公布在網上,一旦發現論文有剽竊嫌疑,根據程度不同,指導教師將承擔連帶責任。

這些規定均被寫入大學《學術誠信政策規定》《違反誠信制度的處理辦法》等校規中。

除用懲罰手段進行約束外,梅西大學還採取授予榮譽學位稱號的方式鼓勵學生保持誠信。這些榮譽學位稱號是校方在正常學位之外授予學生的一種獎勵,是學生良好表現的證明。

不過,一旦在校期間有誠信「汙點」,無論成績多好,都無法獲得榮譽學位。

英國:反剽竊課程避免「非故意」剽竊

鑑於2017-2018學年牛津大學學生學術剽竊事件數量創下紀錄,校方開設專門課程,指導學生正確引用參考文獻,避免「非故意」剽竊。

除了解哪些做法會構成剽竊以及正確的論文引注方法,學生還將經由這門課了解防剽竊軟體Turnitin的作用。

反剽竊課程主要針對研究生,同時歡迎本科生聽課。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牛津大學認定53名學生在2017-2018學年有學術剽竊行為,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這一數字在2010-2011學年為7人。

羅馬尼亞:碩博必修學術道德和誠信課程

近年來,羅馬尼亞論文剽竊、文憑造假等腐敗案例頻頻見諸報端。

去年1月,羅馬尼亞教育部發布新聞公報說,因個人創作和科學研究在碩博學業中佔比很重,故從2018-2019學年開始,學術道德和誠信課程將成為碩士和博士生的必修課,但對本科生這些課程仍是選修課。

根據羅馬尼亞教育法,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制定大學道德和專業準則,通過教育、行政和技術等方面的措施以及相應的懲罰手段,確保學士、碩士及博士論文、學術論文或其他著作的原創性。

法國:嚴謹學術氛圍+整體評價體制

法國各研究單位除提倡加強行業道德教育以外,主要通過制定行為準則和科研成果評價機制等措施,來創造一種嚴謹的學術氛圍和相對寬鬆的整體評價體制,防範學術腐敗。

比如,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就成立了科學倫理委員會,委員會制定了一系列科研道德準則和條例,內容涉及防範科研舞弊和非法佔有科研成果等,並且規定了研究人員在科研評估等方面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該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教育研究人員尊重科學倫理,正確處理個人研究自由與社會義務的關係,委員會尤其重視對科研人員的整體評價,避免研究人員因過度追求眼前利益鋌而走險。

其實,學術腐敗的手段五花八門,其主要原因是名利競爭日趨激烈,以及追求眼前利益的浮躁情緒所致。

防範學術造假需要剷除產生這種現象的土壤,營造正直嚴謹的社會氛圍,這是任何行業規範所無法代替的。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返樸:對於數據有問題的論文,該如何判斷是不是惡意造假?王小凡:造假是一種主動行為,在沒有確實證據時我們不能簡單將某一學術不端事件定性為惡意造假。此前《腫瘤生物學》雜誌曾出現107篇撤稿事件,在我看來其中並非全是惡意造假。假如發現文章數據有問題,當作者提供原始數據後,發現數據使用不規範或是有誤,這就不能簡單稱之為造假。
  • 嚴打學術造假刻不容緩
    特別是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位授予單位和指導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學位論文作假行為已經得到有效遏制,人才培養質量也由此得到明顯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部分學位授予單位在學風建設、學術誠信養成、學位論文審查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仍時有發生,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 教育部打擊學術造假 五種論文作假行為將被嚴懲
    出臺《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規定代寫、出售學位論文者也將面臨處罰  今日起實施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規定,學位論文作假者將被取消學位申請資格,代寫、出售論文者以及作假者的指導教師、學校等也將面臨處罰。
  • 張裕卿之後,打擊學術不端何時能走向必然
    同樣地,打擊學術不端也必須告別這種撞大運的偶然性,最終走向規範化的必然。 打擊學術不端 到底難在哪裡? 為什麼打擊學術造假始終不夠規範,這與學術生活的專業性是分不開的。即使是普通老百姓,通過口耳相傳的酒桌閒聊和豐富的典章故事,也能很清晰地分辨出官員腐敗的方式和行為。
  • 研究員開發新算法打擊學術造假 用AI查重論文圖片
    有圖無真相  在打擊學術造假的徵途上,學術規範機構又下一城。資料圖:人工智慧機器人。經測算,在所有論文中,約1.5%存在學術不端的嫌疑,0.6%確認存在圖像方面的論文造假。  在學術造假上,圖片是藏汙納垢的死角。《科學》(Science)雜誌和《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2018年發布報告稱,在過去10年裡,學術期刊撤回的論文數量增加了10倍。這些論文中,約有1.7%是因為篡改了論文圖像被撤回。
  • 諾獎得主涉學術不端: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研究者不公平
    當時給他和另外兩位聯合獲獎者的頒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結果,現在這兩位合作者一起被發現存在學術不端嫌疑。但廣田喜一對文中數據的錯誤陳述承擔了全部責任。反過來說,這也意味著他必須為自己實驗室發表的論文中出現的問題承擔責任。粗心大意、嚴重疏忽或未能監督研究人員都屬於學術不端行為,塞門扎博士未能核實自己實驗室發表的研究結果也屬於學術不端行為。已經有兩位科學家聯繫我,報告說他們未能還原塞門紮實驗室發表的一些與 HIF 相關的發現。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本文結合《科研素質培養與論文指導》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其他資料,簡要闡述了學術造假的定義以及形式,然後結合社會中的一些案例對學術造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討論。關鍵詞:學術剽竊;學術不端;科研誠信當下,學術造假是學術界和社會輿論中的熱門話題之一,學術造假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由百度指數得出結論,見圖1)。
  • 天津大學對學術造假的態度——直接解聘
    在我國高校界,學術造假的情況已經是屢見不鮮,基本上所有名校都或多多少的存在學術造假的學生、教授,甚至是院士。不過,對於學術造假者的處理,各大高校的根據造假者的情況處理方式也有所差別。相對來說,天津大學這次對於學術造假的處罰方式是較為嚴厲的——直接和當事人解除聘任合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的情況吧!
  • 為了防止論文造假,中山大學一年內兩次提升學生學術論文投稿要求
    如果是普通畢業論文或者普刊學術論文等造假或抄襲,對於學校的影響可能沒有那麼大,但是如果是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涉嫌造假,比如《Nature》、《Cell》和《Science》等,那麼對於學校的學術聲譽影響是極大的。學校對於論文投稿要求有投稿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學校層次不同,發表論文的難度不同。
  • 國產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發明人耿美玉,被曝涉嫌學術論文造假?
    學術造假已經是業內人士見怪不怪的事了,這是全球範圍內都存在的現象,不過國人在外國的科學誠信更差。 小編在這裡先給大家說明一下學術論文的作者排序,一般分第一作者、其他作者(第二、第三等作者)以及通訊作者。 第一作者一般是研究的主導者,也就是主要負責人,承擔研究的大部分內容。 第二、第三作者作者參與研究中的部分工作,承擔比重不如第一作者多。
  •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以一己之力扳倒一個學術蛀蟲實在是太不容易,這個竊取他人學術科技的張裕卿簡直是不知羞恥二字,學術腐敗最大傷害在於破壞了公平。而學校的處理結果也 僅僅是開除而已,這也說明了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學術風氣不正。很難想像這樣大學是怎樣的。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論文的關鍵成果不能被重複,這可能是學術失誤導致,也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前一種情況的撤稿,是學術研究的自我淨化、自我糾錯,是正常的,隨時發現問題,隨時撤稿;對於後一種情況,則涉嫌學術造假,應該被追究責任,接受相關部門的處理。  天津網友陳小浩:撤稿事件屢掀風波,為什麼會頻繁發生學術造假?
  • 論文造假風波起 臺灣學術陷入道德危機
    臺大前生化所教授郭明良領軍的研究團隊被爆論文造假,事件越演越烈,除了臺大校長楊泮池曾與他共同掛名的論文,也出現了多起紕漏外,媒體甚至爆出,郭明良與臺大醫學院教授嚴孟祿之間的財務往來,可能涉及論文掛名的對價關係,嚴重影學術倫理,「立委」也要求「科技部」要追回補助款、加強把關。
  • 南開校長被指論文造假,期待「公允調查」
    」指控與學術清譽,更重要的是如何公開、公正地對待此事。圖片來源:pubpeer網站截圖論文造假,是事關學術道德的一個大事。一般意義上來說,學術造假違背了治學的起碼要求,更違背了學者的基本誠信。恰如費爾巴哈所說,「誠實是科學家的主要美德。」論文造假對於一個學者來說,不是白璧微瑕的小事,而是有損職業共同體聲譽的惡行事件,是不折不扣的「學術高壓線」。遺憾的是,近年來,學術不端的醜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清華大學回應博士論文造假: 撤銷學位、問責導師,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該負責人介紹,2017年1月,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成立專門工作組進行調查並經學術道德分委員會討論,認定葉肖鑫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其導師唐國翌對此負有指導管理方面的責任。  2017年4月28日,清華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決定撤銷葉肖鑫博士學位,處理結果在校內進行了公告。
  • 北大教授舉報武大醫學院院長學術造假?官方回應
    11月29日,一封北大教授饒毅實名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獲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等人學術造假的舉報信在網絡流傳記者注意到,在這封實名舉報信中,饒毅舉報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多年持續學術造假,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有3張圖片不真實,存在造假嫌疑。此外,饒毅還在舉報信中提到,今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宣稱可治療小鼠阿爾茨海默症論文存在造假情況。
  • Nature:學術造假者的噩夢!論文圖像查重軟體研發成功,造假圖片,無...
    近日,Nature 雜誌新聞版發布了一篇重磅消息:論文圖片查重軟體研發成功,軟體開發人員在對 3500 篇預印版論文進行的檢測中,找出 24 張涉嫌重複 / 造假的圖像。
  • 臺大教授學術倫理案認定8人論文造假,校長有督導不周責任
    臺大教授學術倫理案認定8人論文造假,校長有督導不周責任 劉歡 吳濟海/新華社 2017-03-30 16:47 來源:
  • 臺灣學術造假5怪象,教團批:臺灣是學術詐騙的天堂?
    相較之下日、韓學者被終結學術生命、判刑,還有人為此自殺,臺灣學界實在太缺乏「恥感」。輔大教授戴伯芬表示,公眾完全不信任政治人物的論文生產機制,是臺灣學界的危機,撤稿統計如果考慮人口平均,臺灣被撤論文數量獨步全球,「這可不是臺灣之光!」
  • 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校方:行為屬實,已解聘。11月19日,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一碩士研究生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