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一調查丨嚴打學術造假,其他國家有這些妙招……)
2019年春節後的第一個「大瓜」,莫過於演員翟天臨「學霸人設」事件。因為直播中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他被曝出論文涉嫌抄襲,一時間輿論譁然。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針對這一現象,其他國家是如何應對的呢?
愛沙尼亞:全面引進偵測軟體防學術剽竊
愛沙尼亞全國高校系統自2013年起,在全國高校和學術界全面引進了軟體「剽竊偵測系統」,以偵測教育及學術界的剽竊行為,保護智慧財產權。
據介紹,這個偵測軟體可以對高校教育和學術資料庫內的各類考試論文和學術研究論文進行單一或群體的智能化偵測,並得出是否剽竊的結論。
被偵測的論文包括那些來源於英語材料的愛沙尼亞語論文和來源於愛沙尼亞語材料的英語論文。
塔爾圖大學相關工作人員說,軟體的開發和在高校教研系統的應用,對於防止和杜絕學術造假非常重要,它有助於保護學生、教師和其他教研人員學術成果的智慧財產權,並為打擊學術剽竊造假提供參考。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而不是偵測剽竊行為。
美國:專業期刊設「關卡」設專門機構追查
在美國,科研成果報告能否在相關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是評判該成果是否得到認可的重要標誌。因此,專業期刊是美國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關口。
在美國專業期刊發表論文一般都要經過幾道「關卡」。以美國著名專業期刊《科學》為例,該期刊有一個專門的審稿編委會,由來自全球的100多名頂尖科學家組成。他們負責審定提交給《科學》的各類論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這些論文中只有約四分之一能通過編委會審查。此後,該期刊還會請外單位專家對論文匿名評議。
對於「高風險」論文,這份期刊的審查工作異常嚴謹。所謂「高風險」論文,是指那些可能與人們直覺相悖的科學發現,以及有可能引起媒體或政界強烈關注的具有轟動效應的研究成果。
對於這些「高風險」論文,除常規審查外,還要額外再接受一層審核,如要求論文作者提供更全面的論文原始數據等。
美國政府部門中負責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機構是衛生與公眾服務部下屬的「研究誠信辦公室」,該機構專門調查和處置那些由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中的不誠信行為,並隨時公布違規者的姓名、單位、違規情節和處置決定。
「研究誠信辦公室」的經驗表明,調查、處理學術腐敗,不能只靠科學界和科學家的自律,必須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後盾。自律和同行間的彼此監督固然重要,但由於學術腐敗被戳穿意味著身敗名裂,因此被指造假者常常傾向於對同行質疑採取敵對態度。在美國,這很容易引起官司。
為此,「研究誠信辦公室」採取的方針是,揭露、調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內情的科學界承擔,但對於調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包括如何獲取物證、傳喚證人等,該辦公室則準備了一整套非常細緻的對策。
紐西蘭:學生論文造假,教師負連帶責任
以梅西大學為例,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會連同指導教師的姓名公布在網上,一旦發現論文有剽竊嫌疑,根據程度不同,指導教師將承擔連帶責任。
這些規定均被寫入大學《學術誠信政策規定》《違反誠信制度的處理辦法》等校規中。
除用懲罰手段進行約束外,梅西大學還採取授予榮譽學位稱號的方式鼓勵學生保持誠信。這些榮譽學位稱號是校方在正常學位之外授予學生的一種獎勵,是學生良好表現的證明。
不過,一旦在校期間有誠信「汙點」,無論成績多好,都無法獲得榮譽學位。
英國:反剽竊課程避免「非故意」剽竊
鑑於2017-2018學年牛津大學學生學術剽竊事件數量創下紀錄,校方開設專門課程,指導學生正確引用參考文獻,避免「非故意」剽竊。
除了解哪些做法會構成剽竊以及正確的論文引注方法,學生還將經由這門課了解防剽竊軟體Turnitin的作用。
反剽竊課程主要針對研究生,同時歡迎本科生聽課。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牛津大學認定53名學生在2017-2018學年有學術剽竊行為,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這一數字在2010-2011學年為7人。
羅馬尼亞:碩博必修學術道德和誠信課程
近年來,羅馬尼亞論文剽竊、文憑造假等腐敗案例頻頻見諸報端。
去年1月,羅馬尼亞教育部發布新聞公報說,因個人創作和科學研究在碩博學業中佔比很重,故從2018-2019學年開始,學術道德和誠信課程將成為碩士和博士生的必修課,但對本科生這些課程仍是選修課。
根據羅馬尼亞教育法,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制定大學道德和專業準則,通過教育、行政和技術等方面的措施以及相應的懲罰手段,確保學士、碩士及博士論文、學術論文或其他著作的原創性。
法國:嚴謹學術氛圍+整體評價體制
法國各研究單位除提倡加強行業道德教育以外,主要通過制定行為準則和科研成果評價機制等措施,來創造一種嚴謹的學術氛圍和相對寬鬆的整體評價體制,防範學術腐敗。
比如,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就成立了科學倫理委員會,委員會制定了一系列科研道德準則和條例,內容涉及防範科研舞弊和非法佔有科研成果等,並且規定了研究人員在科研評估等方面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該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教育研究人員尊重科學倫理,正確處理個人研究自由與社會義務的關係,委員會尤其重視對科研人員的整體評價,避免研究人員因過度追求眼前利益鋌而走險。
其實,學術腐敗的手段五花八門,其主要原因是名利競爭日趨激烈,以及追求眼前利益的浮躁情緒所致。
防範學術造假需要剷除產生這種現象的土壤,營造正直嚴謹的社會氛圍,這是任何行業規範所無法代替的。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