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為棋盤 星作子,中國北鬥 耀太空!
在6月23日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成功將北鬥三號
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升空,這顆衛星之前因一些技術原因 推遲了一周才發射,
它發射成功預示著我國 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全面部署完畢了,
完完全全的擺脫了對美國GPS的依賴,
從2000年10月31號第一顆北鬥衛星發射升空以來,
我國已經向太空發射了55顆北鬥衛星,
為什麼現在才說,完全擺脫了對美國GPS的依賴呢?
之前的北鬥不是也可以正常使用嘛?
其實,從北鬥一號的4顆試驗衛星 再到北鬥二號的16顆衛星,其核心零部件的晶片還是在用進口的,但北鬥三號就不一樣了,用的完全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龍芯,
用別人的東西總會被限制,到什麼時候靠誰也不如靠自己。
既然 我們衛星都用上自己的晶片了,那麼衛星用的晶片安裝在手機上不是更強大嘛。
這樣我們國產手機的晶片,也不在乎被斷貨了
要解開這個疑問我們得先了解晶片
這 是一塊成品晶片,而接下來我們要對它進行解剖,
這是它的底部,它的成分是沙子,是的你沒有聽錯,因為沙子是二氧化矽,
經過提純 它就會還原成單晶矽,提煉出來的單晶矽 會變成一個矽錠,經過機械切片,最後形成矽片,矽的性質穩定,很容易提純,
而地球上的矽 又多的用不完,所以它是最適合做晶片的
在矽片上面的一層就是 光刻膠,經過光刻機的紫外線照射,
在經過腐蝕處理 會形成各種凸起或者凹槽紋路,
接下來再將硼、磷導電雜質噴灑在上面,這樣就會形成正負極導電作用,
但是這種噴灑並不均勻,接下來要用超精細銑刀,將表面多餘部分銑掉,
再反覆上面的製作過程後,就形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電路網。
我們很清楚,現在國內晶片與世界的差距,
其實在過去我們晶片產業 也曾擁有過黃金年代,
早在20年前我們就提出發展自己的半導體口號了,
但中間出現了一個影響整個中國晶片產業的人,
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 陳進,請記住這個名字
他在2003年的時候搞出了一個叫漢芯一號的晶片,
當時這個晶片簡直是轟動了整個中國,國家科委立即將這一晶片進行檢測,
檢測結果大為歡喜,漢芯一號是當時國際一流的水平,從此陳進名聲大噪,榮譽加身,但在2006年 整個事情風雲突變,他的一位學生,
在水木清華BBS上 發帖指認陳進的漢芯造假,經過審查,
確認陳進造假行為,並撤銷了他的一切所有職務,
那這個陳進叫獸是怎麼做到的呢?
陳進很有想法,直接在美國買了一個摩託羅拉的晶片,
帶回國後,找了一個民工兄弟,按在地上就是一頓摩擦,
將摩託羅拉的LOGO蹭掉了,
之後將漢芯一號LOGO打在上面,這就順理成章的 變成他自主研發的了,
想想他的研發成本控制的真的很低啊!
但是 他給國家帶來的是 幾個億的資金損失啊,並且浪費了很多資源,
卻沒有受到任何的刑事處罰,他的一些同夥也一樣 沒有受到任何追責,
但是,就從這件事情之後,我國的晶片產業快速跌入谷底,
國家對晶片產業審查加大力度,許多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項目 無法通過審核,
眾多研發團隊就紛紛退去,導致這十多年間,中國的晶片發展非常緩慢。
這正應了那一句老話,一顆老鼠屎 壞了一鍋粥啊
那麼航天晶片與手機晶片的區別在哪裡呢?
他們其實都屬於高科技的產物,但 又因為工作環境不同,對性能要求就有差別了
衛星在太空運行中,會受到許多來自太空中的輻射與幹擾,
要想在這種極端複雜環境下正常工作,必須要有很高的可靠性,
而運算能力並不會要求太高。
恰恰手機晶片就不同了,它需要具有低能耗,高運算的處理能力,
對環境因素反而要求不是很高。
所以它們雖然都屬於高科技產物,但是並不能互換使用。
目前中國北鬥已經非常值得我們驕傲了,相信在未來的幾年裡,
我們手機晶片技術也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躍。
最後讓我們認識一下 在北鬥龍芯晶片背後默默付出的功臣們吧。
嘉興嘉利:北鬥模塊生產廠家;
中科微電子:提供模擬安防、馬達驅動等晶片;
西安航天華訊:提供了北鬥基帶晶片、模塊、矯正終端等;
泰鬥微電子:提供了北鬥晶片、高頻頭等;
東方聯星:導航模塊、RTK高精度定位模塊晶片等;這家企業也研發生產專用手機晶片;
和芯星通:高性能衛星與多源融合核心算法、高集成晶片研發等。目前叫北鬥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