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洪來:一位受人尊敬的老科學家——憶張恩虯院士

2020-10-06 中國科協

作者:張洪來,原電子所三部陰極組專家

出處:中科院電子所五四青年節講座,2017年

張恩虯(1916.10-1990.5),廣東省廣州市人。電子學家。長期從事電子發射和電子器件的研究工作。他對中國陰極電子學和電子器件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20世紀50年代初,他領導的科研小組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支實驗型示波管。隨後,又研製出當時國防上急需的近爆引信用的小型氣體放電管。60年代初,為了解決「磁控管壽命」及「磁控管頻譜漏線」等問題,在他主持下,開展了氧化物陰極脈衝性能、陰極次級發射係數、殘餘氣體分析及陰極活性物質在電子轟擊下的分解等課題的研究工作,為最終解決磁控管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70年代他又對磁控管的起振過程、高頻場作用以及脈衝電流波形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為解決磁控管的穩定性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此期間,他對熱陰極電子發射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熱電子發射的「動態表面發射中心」理論。這一理論解釋了許多熱陰極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現象,對陰極電子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一理論也被編入電子發射的專著和高校的專業教科書中。曾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及電子物理實驗室主任等職。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一、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攻堅克難,努力完成國家任務。以經濟發展為宗旨,想方設法,積極推廣科研成果。

建國初期,中國的電真空工業基礎落後,科研力量薄弱,嚴重製約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的中國電子管制造工業,首先遇到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整流管打火的難題。張恩虯迅速組織人力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整流管在啟動時的冷打火是由於所使用的氧化物陰極激活不充分和發射不均勻所致,通過採取適當的工藝很快解決了這一問題。

20世紀50年代末,國防上急需一種近爆引信用的小型氣體放電管,張恩虯急國家之所需,迅速抽調研究室骨幹力量,組成攻關小組,很快就研製出性能合格的管子,滿足了任務的需求。

20世紀60年代初,由於國防工業的發展,雷達上使用的磁控管需求增加,此時有關「磁控管壽命」和「磁控管頻譜漏線」等問題相繼提出。於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任務下達到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張恩虯接受了這項任務後,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多次深入到工廠和雷達站,以了解磁控管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為加快任務的進度他提出採用廠所協作的形式,充分發揮工廠和研究所各自的優勢。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諸如:磁控管內的殘餘氣體分析、陰極次級發射係數的測量、陰極在電子轟擊下活性物質的分解等。為解決磁控管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

與此同時,在他的直接領導下,積極開展新型電子發射材料的研究工作。很快幾種新型陰極研製成功。在多種磁控管中獲得了應用,解決了脈衝磁控管脈衝前沿抖動和頻譜漏線問題。為了詳細了解新型陰極在磁控管中的應用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張恩虯決定親自到生產磁控管的工廠去。20世紀80年代初,從陝西西安到甘肅平涼還不通火車,只好坐長途汽車。汽車沿著崎嶇蜿蜒的山路行駛,顛簸得非常厲害,而且正值西北的初春,天氣異常寒冷。年近七旬的他乘了6、7個小時的長途車才到達平涼。為了禦寒,廠方還特意為他準備了一件羊皮大衣。到達工廠後,他不顧旅途的勞累,迫不及待地向廠方了解陰極上管的情況,向技術人員介紹他的有關磁控管陰極的研究成果,回答大家所提出的磁控管測試中所出現的問題。廠方的領導、技術人員及工人對這位知名科學家為他們解決磁控管中出現的問題深表謝意。為他對科研的執著,對事業的忠誠深受感動。

張恩虯對科研成果的推廣非常重視,他經常對科技人員講,科研成果必須轉化為生產力,為國防和國民經濟服務。在20世紀70-80年代,電視機成為人民的熱門貨,國外顯像管充滿國內市場。還引進了多條生產線。當長壽命氧化物陰極研製成功後,他提出與江蘇省無錫市國產顯像管合作,將長壽命氧化物陰極推廣到顯像管中運用,他多次帶領科研人員親臨指導,通過實驗進行了5000隻批量生產,證明性能非常良好。1984年5月,通過了由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科委組織的聯合鑑定,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長壽命氧化物陰極生產的國產顯像管性能遠遠超過現用的世界名牌產品。指標性能超過4倍,整機運用性能良好。為推廣運用國內科研成果,提高產品性能,提供了良好的事例。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科學報和北京日報,分別以:「航天新技術向地面轉移試驗證明:黑白顯像管使用壽命可提高四倍多」、「國產高可靠長壽命電視顯像管誕生」、「科學院電子所進行獨創性探索—長壽命儲存式陰極通過鑑定」 等進行了報導,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四川779廠生產的發射管中有些產品發射電流不夠,有時柵極打火,嚴重影響到產品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國家重點工程。為此,該廠與中科院電子所合作,在張恩虯的關心和支持下,將電子所研製的低溫大電流密度陰極推廣到該產品中。該陰極用於大功率發射管中,達到了設計性能指標,同時產品的合格率大大提高,性能良好,保證了國家重點工程按時鑑定驗收。該廠生產的發射管產品銷售歐洲許多國家,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實現了張恩虯使研究成果發揮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願望。

二、不遺餘力培養科技人才,傾盡心血打造科研團隊。

張恩虯深知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雖然他科研任務繁重,但仍然不遣餘力地為國家培養急需的人才。早在1953年他就應邀到清華大學無線電系作兼職教師,講授陰極電子學課程,並指導了三名研究生。1958年中國科技大學成立,教師缺乏,張恩虯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每周去給科大學生上課,他深入淺出的講解,獲得了學生的好評。

1943年,張恩虯(右四)與清華無線電研究所同仁合影

為了培養科研後備力量,張恩虯非常重視研究生的培養。他對研究生既嚴格要求,又講求學術民主,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研究生發表論文的時候,他從不讓他們署上自己的名字,唯有一篇論文上署有他的名字,還是在他逝世後由他的學生擅自加上的。他的這種高尚品行深受他的學生和科技人員的敬佩和讚揚。他培養的17名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為科研的骨幹力量。

張恩虯非常重視科研團隊的建設。為了讓科研人員及時了解本專業領域國內外的發展動態以及他的關於電子發射的理論,他經常給研究人員作學術報告,提高大家的學術水平。甚至在檢查出患有癌症之後,直至去世前的兩年多時間裡,他仍然堅持這樣做。為了提高大家的英語水平,有利於與國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他有時還用英語作學術報告。他擔任研究室主任20多年的時間裡,傾盡心血為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建立了一支聞名國內的陰極電子學的研究團隊。在他的指導下,這支科研團隊完成了多項科研課題,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中,有三項獲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有三項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四項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還有兩項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張恩虯在對科研人員進行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提高的同時,還特別重視對科研人員進行科研方法的培養。他在多年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唯物辯證法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研究方法-思想實驗。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題為《思想實驗-介紹一種科學研究方法》文章中詳細闡述了這一方法的內涵。他在文章中寫道:「當我們研究問題時,要把研究的對象與我們已有的知識結合起來,在腦子中形成一個理想化的圖象,或用筆描繪下來。然後我們設想某些所要研究的參數發生變化,根據已有的知識來預料其後果。這種在腦子中進行的抽象實驗,就是思想實驗。」他列舉了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運用思想實驗的例子,而他自己也是運用思想實驗這種方法來研究熱電子發射的理論和解釋磁控管的問題的。認識自然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那麼,改造自然也就是創造發明是否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呢?張恩虯認為,完全可以。他寫道:「一件事物之所以被創造出來,必定有它的思想基礎和客觀基礎。人們從從客觀事物或理論(客觀的抽象形式)中得到啟發,形成新的概念。如果這個新概念是符合客觀的,將它具體地實現了,便是發明創造。這個過程其實已經包括思想實驗在內,不過有時並不自覺罷了。」張恩虯這種科學實驗方法使受他指導的研究生及廣大的科技人員受到很大的啟發,會終身受益。

張恩虯幾十年的科研工作中,處處體現了一位老科學家對科學事業的執著。即便在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的「文革文化大革命」時代,他仍然堅信:「我們這個國家早晚還是需要知識的」。在他重病住院期間,仍然關心研究所的科研課題的進展,並向探望他的同事和學生描述他對電子學未來發展的構想。他不但自己在科學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還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為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培養了一支從事陰極研究的優秀團隊。

張恩虯為人正直謙和,平易近人。科研上嚴謹,學術上民主,生活上樸實。他不僅是科學研究中的導師和帶頭人,而且也是道德修養和生活風範上的榜樣和楷模。

誦讀人

空天院 三部黨總支第三支部書記 王建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相關焦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謝京紅:世界讀書日誦讀唐稚松院士詩詞有感
    作者:謝京紅,軟體所黨辦主任當代中國知名科學家中,唐稚松院士是我最崇敬的科學家之一,不僅僅因為他是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中國計算機科學領域主要奠基者之一,曾於198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而且還因為他是一位造詣頗高的詩人,他的詩詞作品曾得到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和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好評。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2020-07-20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劉東生:做科學的主人
    他那種隱藏在背後的周口店守護神樣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深刻地領會到為什麼他對周口店有這樣深厚的感情,和他對自己的責任要求的誠摯。後來他的三本關於北京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的書出版了,使我深為震驚。這標誌著他養精蓄銳,秣馬厲兵,向科學進軍的一次衝刺和勝利。從此以後,他開始了在科學的殿堂裡不斷地取得新的進展的歷程。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前輩科學家的精神風範
    ,中國科學院院士出處:科技導報,2005年第1期,卷首寄語 1914年的夏天,9位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的中國留學生任鴻雋,楊銓、胡明復、秉志、趙元任、周仁、章元善、過探先、金邦正,聚在一起討論國際形勢和救國方案,一致認為中國最需要科學知識,決定創辦《科學》雜誌。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施一公:知足常樂是創新的大敵
    作者:施一公,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西湖大學校長。其實我想了很久很久,我父親去世以後,我不再像以前一樣覺得我只是簡單的懵懵懂懂,簡單地繼續我的學業,也許將來做一個科學家。所以在大三的時候我告訴我自己,我一定要改變社會,我要從政,因為我覺得,從政可以最直接地給一個城市,一個鄉村,一個省,一個行業帶來福祉。在八十年代的中國,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在衝擊我們,所以我這個從政的想法經過兩年之後最終沒有往前走。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這些意見對我一生的科學研究起了極大的作用。研究論文完成後,哪怕只有一些細節問題他認為不夠滿意,他也是不會同意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無論他署名與否,都要先經過老學生審閱,然後他自己再看過,經過多次反覆修改後才最終送出投稿。雖然當時有不少人要求Keilin教授寫書,他總是回答說在他身體健康仍能進行研究工作時,寫書是浪費時間。在我畢業離校後,Keilin教授終於在退休後寫了一本書。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王大珩:漫談科學精神
    第三是傳承創新,就是科學有繼承性,每一個發現和成就,都是在已有規律發現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一方面要對這種已有的規律進行傳播,另一方面要繼往開來,做創新的工作。第四是尋優勇進,有了創新的工作,讓它在社會上起作用,還要找出實施這個措施的最優途徑,而且還要有創新,使它實現。 科學精神是適用於全社會的。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濤:從潘菽身上汲取科技創新動力
    出處:張濤在紀念潘菽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潘菽先生親身參加五四運動,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運動,發起和領導九三學社,是一位卓有影響的社會活動家。潘菽先生1920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考取官費留學,次年赴美攻讀心理學,從此走上心理學研究道路,為我國心理學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潘菽先生是中國現代心理學和理論心理學的主要倡導者和奠基人。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張樹政:大真大愛,一生情系微生物
    2016年12月10日,她和情系一生的微生物科學,揮手作別。這一切都源於她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生物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強的實驗科學。對數據弄虛作假、坐辦公室不做實驗等行為,張樹政嗤之以鼻。她厲行嚴格的實驗操作,要求所有實驗必須親自上手,實驗重複三次,直至實驗數據重複規律相符。 張樹政的治學是出了名的認真。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鄭哲敏:學知識 練本領 做誠實人...
    出處:在「2013年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為首都高校6000多名研究生所做的報告。對於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和科學誠信是重要的。記得有一年,回母校跟幾位教授談話,有一位教授謙虛地說,「說不定我的班上,未來將會有哪位同學獲諾貝爾獎。」今天,我懷著同樣謙虛的心情作報告。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湯佩松:專業的選擇——虛榮與實學
    作者:湯佩松,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生理學家,中國植物生理學奠基人之一出處:《植物生理學通訊》,1986(4):70-73專業的選擇——虛榮與實學「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在1927年冬畢業於美國明尼蘇達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朱道本:青年人應有大志向,投身科學事業
    這也充分說明了科學事業的重要性。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年青創新人才要瞄準世界科學前沿,投身科學事業。明末清初,中國的科技強國地位已成為過去,中西方科技差距日益擴大,多數人對工業革命與近代科學興起無知,使中國喪失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鍾南山:科學研究應當崇尚的五點精神
    作者:鍾南山,1936年10月出生於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來源:《中國實用內科雜誌》2010年5月第5期。應《中國實用內科雜誌》編委會約稿,我說說自己投醫從教的幾十年裡,對於科學研究的一些想法。對於一個崇尚科技精神的人來說,應當崇尚以下五點科學研究精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楊振寧: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名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們所讀的課程裡兩個是吳大猷教授教的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許多關於量子力學的討論都是在吳教授的演講之後進行的。我與黃昆和張守廉經常討論和爭辯天下一切的一切,這些辯論以及我自己做教授以後的多年經驗,都告訴我:和同學討論是極好的真正學習的機會。1946年初我成為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去芝加哥的主要原因是我想跟恩裡科?費米寫一篇實驗方面的博士論文。
  •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科學經典誦讀會—鄒承魯:科學研究五十年的點滴體會 2020-07-0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竺可楨:中國科學的新方向
    以為科學家的本分在於尋求真理,只要本其所學,自由的選擇一個題目,竭其能力來研究,便是盡了責任。殊不知科學研究的經費來源,是取自工農階級勞力所獲得的生產,本諸取之於人民用之於人民的原則,科學研究自不能不與農業工業與保健發生聯繫。過去科學工作人具各自為政,閉門造車的習慣,自有革除的必要。 為糾正過去的錯誤觀念起見,為謀達到給人民謀福利起見,我們新中國發展科學的道路將朝那方向走呢?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談基礎理論研究
    今後我想更加要強調的是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強調的是與國內外科學家之間的交流,互相之間要形成一種良好的關係。科學沒有國界,是全球化的,由全世界的科學家共同來發展。所以我們不僅是在這方面要做出中國科學家應有的貢獻,也應該更好的與國外科學家合作,這樣才能夠加快全世界理論物理學的發展。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丁仲禮:永遠的記憶 永恆的豐碑——寫在恩師劉東生院士去世周年之際
    在我國近代史上,堪當世界級科學家之稱的學者委實不多,或許我們是該好好地研究一下,是什麼樣的特質,使先生成為世界級科學家的,這至少對我們的後輩學人會有一定的啟迪意義。先生是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從西南聯大畢業的。畢業後,他並沒有馬上進入學術機構,而是先到「戰地服務團」工作了幾年,為陳納德將軍領導的「飛虎隊」做地勤保障工作。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于敏:艱辛的歲月,時代的使命
    正像毛主席說的:「中國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侮,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我國當時正處於遭受天災人禍,蘇聯撤走專家,國民經濟非常困難的時期,中央仍下決心要堅持搞原子彈和氫彈。錢三強先生在這個時候找我,要我參加研究,我深知這件事情的重要性。面對這樣重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1990年7月16日致王東
    出處:《錢學森論系統科學(書信篇)》第37頁,科學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在讀到您的書之後,又感到與書的精神不太相合:即我直到現在,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並沒有什麼要丟掉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哲學並沒有什麼失去昔日光彩的東西。當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都是人,不是神,他們都不可能看到今天的世界;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深化與發展,但不是急於先去改造馬克思主義哲學,像所謂「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