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誰是施一公?為什麼他的吶喊值得聆聽與深思?
可能很多人聽說過他,熟悉他,但在聆聽他的觀點之前,他的個人履歷值得我們去全面了解。
因為學術履歷,代表一個人的智商水平;社會頭銜,則體現出一個學者的智慧水準。
我們不輕信一個人的學歷或頭銜,但若其主張或觀點客觀公正,那麼學歷與頭銜越高,也許越能佐證其觀點或主張。
【施一公】學歷及社會頭銜
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心學術指導委員會主席
【施一公】個人學術及工作履歷
1985-1989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學士1990-1995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博士1995-1996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博士後1996-1997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 博士後1998-2001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 助理教授2001-2003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 副教授2003-2008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 教授2007-2008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 W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2008-至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教授
【施一公】主要科研領域與方向
主要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手段,研究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與阿爾茲海默症相關的膜蛋白結構與功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剪接體的結構與功能。
網紅科學家施一公
2008年,剛過不惑之年的施一公,放棄在美國的優越生活以及工作條件,從普林斯頓大學回國。當時,他與另一位著名科學家饒毅的回歸,曾被外界認為是中國以及中國科技界吸引力顯著增強的標誌之一。
歸國這些年,從清華大學前副校長,到牽頭創辦中國第一所民辦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再到致力於開發治療癌症,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靶向藥物,並創建諾誠健華生物醫藥有限公司。
在各領域內的種種成亮眼成就,讓施一公在2019年12月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彰顯了官方對他的高級別認可。
就是這樣一個「網紅科學家」,在談及中國的大學以及人才培養體系時,曾經憂心忡忡地吶喊道:當前中國潛伏的最大危險,就是大學人才培養思路與體系出了問題!四處瀰漫的精英主義,將給中國釀成大禍!
施一公觀點:清華北大70%-80%的高考狀元都去了哪兒?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這極其不正常。
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一職,專心創辦西湖大學的施一公,對西湖大學有著這樣的擘畫與構想:西湖大學是定位高起點、小而精和研究型的新型高等學校;西湖大學致力於培養最優秀的青年人才,從事最尖端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力爭讓西湖大學5年比肩清華北大,15年媲美加州理工。
為什麼西湖大學的定位與國內傳統大學不一樣?
因為,在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身份的施一公看來,當下中國的大學裡,精英主義風氣太過濃烈,只有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卻甚少科研氛圍、創造性思維。
最後這兩樣,才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大學,最應該具備的硬性條件。
「大學,尤其是頂級研究型大學,原本就該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培養國家棟梁、國家領袖、時代大人物的地方。許多頂級大學讓學生進去後就只會想就業問題,這樣的大學教育環境會造成什麼結果?後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掙錢多的地方鑽。」
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有學而優則仕,學以致用的傳統。這樣的傳統並沒有錯,對於經濟體量龐大的中國來說,學以致用,致力於經濟發展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就堅持不懈的國策。
在這一國策指引下,我國社會在經濟建設領域的確取得了驚人的進展和成就。不僅國民經濟總量獲得極大提升,綜合國力增強,還讓億萬中國人擺脫了貧困,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
但古語說得好,「世易時移,事因於時而備適於世」。
當下中國雖然成就斐然,各方面力量對比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看起來,我們已經上天入地,但事實上,這只是經濟體量大造成的錯覺。
實際上,在關鍵科學技術領域,以及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上,中國的實力一直排在世界前20名之外,經濟大國的基礎十分脆弱且十分的不牢靠。
按照施一公的說法就是,中國的大學普遍存在基礎研究能力太差的痼疾。
並不是我們自己的科技成果轉化不出來,更不是缺乏轉化,而是實際上,我們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
說到科技創新核心技術能力弱,無科研成果可轉化,財經作家吳曉波曾講過這樣一個事例。在一次對江浙企業的調研中,一個生產打火機的廠商舉著打火機中的一個小墊片對他說:
「吳老師,特別不好意思地跟您講一下,雖然我們國家這種打火機暢銷全球,年產量NO.1,但實際上,點燃打火機氣缸的這個小墊片,我們國家至今還生產不出來,每年都需要從原產地日本大批量進口……」
吳曉波說,他很受刺激。這種刺激感,與施一公所說的中國大學創造力弱,一脈相承。
中國大學的精英主義教育風氣,也許曾經對中國的金融經濟發展輸送過很多人才,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這樣的教育體制也實在到了做出改變的時候了,再不改,落伍和被卡脖子的情況,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畢竟,世界已經進入到創新為核心的科技時代,以科技為發展動力,以創新為核心的理念與實踐,理應在培養人才的大學體系中得以彰顯和培養。
而科技創新,首先就要求以培養人才為目的的大學,有一套鼓舞人、釋放人創造力的教育體制,有勇於為國創新,改變時代與國家命運的創造者的氛圍。而不是舉國沉溺在培養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泥潭中,自我陶醉。
對於施一公來說,發出「中國大學出了大問題」,再不更改精英思路,再不扭轉這種精緻利己主義思維,中國的科技創新實力,將始終落後於發達國家,並最終釀成大禍。
我們不輕信什麼,也對留學歸國回來的人所持的觀點持懷疑態度,因為有可能他們並不全面了解中國教育現狀和國情。但是當一個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出過成就,所言中肯的科學家發出客觀的疾呼時,中國的大學教育體制以及教育界人士,也許應該對此有所反思。
- The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