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施一公吶喊?

2020-12-04 廈大長話短說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指出「我們大學現在基礎研究能力太差,轉化不出來,不是缺乏轉化,而是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

中國大學出問題了!所有精英都想幹金融了,這是中國潛伏的最大危機。人人向錢看了!而中國又缺乏智慧財產權的激勵和保護機制。年輕精英的天賦潛能在悲號!大國經濟基礎不穩!

隨後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曾說道:「我以前曾經預測,中國會在2020年論文數超過美國,沒想到我們提前完成了。

但施一公深深的憂慮並分析指出:

「如果較真一點,假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從100增加到300,技術交易額從100變成了200,那麼單個專利交易額其實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

施一公分析國內的專利、發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作為標準,而且這一風氣愈演愈烈。

「但這幾個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文章數量、論文引用率、雜誌的影響因子——都可以人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我這句話的意思。」

各個大學、單位自己辦雜誌,如這次山東省某師範大學的數學學科就通過這樣的手段,獲得排名遠高於北大、復旦大學。但其論文的質量和數學水平大家都知道很一般。

畢竟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李凱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指出和施一公的深入分析:不管是基礎研究的理論、還是在重大技術的突破,也就是最基本的從0到1的基礎性原創性的技術,應該說我們都沒有。

因此,我國要居安思危,全面改革我國的科研投入體制、評價體制。這樣才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的吶喊:中國大學出了大問題,精英思路的轉變或將釀成大禍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誰是施一公?為什麼他的吶喊值得聆聽與深思?  可能很多人聽說過他,熟悉他,但在聆聽他的觀點之前,他的個人履歷值得我們去全面了解。  因為學術履歷,代表一個人的智商水平;社會頭銜,則體現出一個學者的智慧水準。
  • 施一公:中國學者的脊梁
    ,某網站刊發了一篇名為《施一公的吶喊》文章。吶喊中,他還呼籲:"我不想做一個批判者,天天把時間耗在層面爭論上,但大家對國家發展和科技現狀,一定要有一個清醒認識"施一公對我國基礎研究一直表示憂慮,這種憂慮,出自一個學者深深的責任感和"人"字支撐起的家國情懷。施一公說他常聽到一句話就是"加強轉化"。他總想問問:"轉化什麼?轉化從哪裡來?是我們的高新技術沒有轉化成生產力,還是根本就沒有高新技術?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2008 年,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經費,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放棄了 500 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導。2014 年 3 月,施一公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晶體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愛明諾夫獎,這是他回國後所贏得的第一個國際最高獎項。
  • 河南日報獨家專訪施一公:我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施一公至今都記得心跳到快要爆炸的感覺,他說那是一種「被點破了夢想心事」的興奮。「我前40年成家立業,又用10年幫助母校清華大學發展生命學科,現在,我要做這輩子最大的事情——為國家、為民族創辦一所頂尖大學。」施一公激動地說。
  • 創業者施一公
    2008年,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經費,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放棄了500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導。2014年3月,施一公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晶體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愛明諾夫獎,這是他回國後所贏得的第一個國際最高獎項。
  • 施一公:我想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
    施一公:我想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15-8-25 任衛東 張漫子  「施一公團隊首次捕獲剪接體高解析度結構!」一時間,網站、報刊、社交媒體被這一消息刷屏。這意味著,世界結構生物學界的公認難題——剪接體的結構「密碼」已基本被破譯。
  • 科學+|創業者施一公
    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評價,「施一公回國一舉將清華大學建成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 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院長的日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科從只有40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120個。2018年,施一公離開親手締造的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開始了一場新的試煉。
  • 施一公:正研究人類如何感知可見光外的電磁波
    在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儀式上,西湖大學校長,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施一公上臺做了發言。 施一公表示:「每一位科學家在做研究的時候,我相信他的原動力都是對問題本身濃厚的興趣,以及強大的求知慾,一個好的科學家不可能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想到得獎。
  • 看看施一公如何建議
    我們一起來看看施一公給出什麼樣的建議!近年來,隨著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大,還有學生對於自身要求的提高,報考研究生考試的人數越來越多,很多省份報考研究生的人數每年都在急劇增加。去年我國的研究生報考人數已經達到了290萬,相比2018年的考研人數增加了52萬人,今年的研究生報考人數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 如何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清華施一公有獨門之法
    如何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一直是困擾同學們的一大難題,我今天分享清華原副校長、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獨特方法,他堅持做了幾年,效果非常明顯。建議大家看看。施一公教授的方法並不是每天記多少個單詞,閱讀多少文章,原因就是一般人很難堅持下來。而他的這個方法就是每天看30分鐘當地的英文報紙,如果你在紐約,就看紐約時報的頭版,在華盛頓,就看華盛頓時報。在看的過程中,一定不要應付,走馬觀花,而是在看報紙的過程中,發現不認識的單詞,一定不能放過,猜一猜,想一想,查一查。
  • 施一公: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
    」施一公講述了清華大學生物系復系後首任系主任蒲慕明先生嚴格要求學生平均每周投入60小時到實驗室研究工作的故事,自己在美國讀博期間指出導師錯誤的故事,做博士後時導師教導他「什麼都可以再生,但是時間失去了就不會再生。我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我只能把時間用在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的故事,告訴同學們真正的批判性思維、真正的方法論應如何養成,做研究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破除迷信。
  • 施一公:我是河南人,中!
    2013年,他成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今年,他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為河南建言獻策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接受河南商報記者專訪施一公:我是河南人,中!施一公說,以色列的科技非常發達。  兩年前,施一公曾回到駐馬店,與老鄰居、老同學見面,除感受到熱情、淳樸之外,還有另外一些東西,「能感受到中國人的知足常樂。小學、初中的同班同學,我覺得他們非常聰明,如果出國一定是大企業的老闆、大科學家。他們沒有走出駐馬店,在事業上、在追求上也知足常樂。」
  • 施一公:帶好學生,是特別要緊的事
    「之前,施一公曾專門撰文談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博士生:施一公: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博士生?▲ 施一公弟子:柴繼傑教授他分享了自己培養的柴繼傑教授等兩個非科班出身、也非天資過人的「野路子」學生最後如何成長為學術大咖的經歷
  • 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的3位女弟子,一人當選外籍院士,赴美引爭議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門下學子眾多,他曾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學子,但要想成為施一公教授門下門生並非易事,只有學業成績優異,熱愛科研,不懼苦難的人才有望可以拜入他的門下。在施一公教授培養出來的學子中,其中有3位女弟子,她們也是施一公教授最得意的門生,也是生物界的拔尖人才,不知你們認識她們嗎?
  •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 2015-10-09 07:13
  • 施一公請辭清華副校長任職西湖大學 施一公照片簡歷
    經多方渠道證實,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已於近日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此消息已經得到施一公本人的證實,但他表示,在辭去副校長之後,他將繼續保留在清華的教授職務。他同時表示,這是為了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籌建中的西湖大學,「腳踏兩隻船」也不符合他一貫的做事風格。
  • 施一公的妻子很牛: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支持施一公回國
    說起舒紅兵和施一公這兩個名字,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這兩個人可以說是在我國科研界都是在響噹噹的存在,更都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可是,為什麼舒紅兵的妻子王延軼在大火之後卻一直惹人非議呢?施一公的妻子為何又特別低調呢?
  • 施一公:有神論網紅文是被篡改的
    這篇持有神論觀點的文章自稱作者是清華大學的施一公院士,因此引發較高關注,流傳之廣堪稱網紅文章。昨天,施一公院士對此向北京青年報記者作出回應,表示是有人篡改了他兩年前的一次演講稿,文中的有神論觀點他從未在任何場合或刊物上發表過。
  • 「吶喊,來自中原」 鄭州這名9歲小朋友寫的詩太給力了!
    吶喊,來自中原。從天津到內蒙,從雲南到北京,一路傳遞,直到鄭州,鄭州,一夜沸騰!大玉米變成彩妝高手,光芒四射,絢爛奪目。施一公,海霞,黨永富,羅玥... ...中華民族一家親,河南人從不缺席。開幕式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各種服飾、普通話、俚語交織在一起。
  • 施一公:我的家鄉在駐馬店
    施一公的父母點上早已準備好的煤油燈,忙著卸家具,施一公的哥哥姐姐則幫著搬運一些較輕的物品。面對陌生的草房,聞著怪異的氣味,施一公抱著母親不肯鬆手,哭著鬧著要回以前的家。施一公的大姐把施一公抱過去,告訴他這就是他們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