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指出「我們大學現在基礎研究能力太差,轉化不出來,不是缺乏轉化,而是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
中國大學出問題了!所有精英都想幹金融了,這是中國潛伏的最大危機。人人向錢看了!而中國又缺乏智慧財產權的激勵和保護機制。年輕精英的天賦潛能在悲號!大國經濟基礎不穩!
隨後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曾說道:「我以前曾經預測,中國會在2020年論文數超過美國,沒想到我們提前完成了。」
但施一公深深的憂慮並分析指出:
「如果較真一點,假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從100增加到300,技術交易額從100變成了200,那麼單個專利交易額其實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
施一公分析國內的專利、發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作為標準,而且這一風氣愈演愈烈。
「但這幾個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文章數量、論文引用率、雜誌的影響因子——都可以人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我這句話的意思。」
各個大學、單位自己辦雜誌,如這次山東省某師範大學的數學學科就通過這樣的手段,獲得排名遠高於北大、復旦大學。但其論文的質量和數學水平大家都知道很一般。
畢竟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李凱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指出和施一公的深入分析:不管是基礎研究的理論、還是在重大技術的突破,也就是最基本的從0到1的基礎性原創性的技術,應該說我們都沒有。
因此,我國要居安思危,全面改革我國的科研投入體制、評價體制。這樣才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