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年一度的未來科學大獎周在線上順利舉行。在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儀式上,西湖大學校長,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施一公上臺做了發言。
施一公表示:「每一位科學家在做研究的時候,我相信他的原動力都是對問題本身濃厚的興趣,以及強大的求知慾,一個好的科學家不可能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想到得獎。對我而言,實話實說,當我做出γ-分泌酶和剪接體空間三維結構之後,我認為這兩個課題都是非常重大,影響生物學發展的重大課題,那時我確實覺得自己有可能獲得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即便如此,獲得未來科學大獎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獎項是我非常看好,在國際上分量也越來越重。」
施一公表示:「2017年,我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很興奮、也很激動,同時,我也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在剪接體上的工作,已經獲得了認可,我需要往前走,把更好的科學研究展示給我的同行。告訴全世界我們人類還能做什麼,我現在正在全力以赴探索人和生物如何感知可見光之外的電磁波的波段,我們通過可見光的感知有了視覺,那我們人類是否能感知到紅外甚至更長波長的電磁波,現在是不清楚的。」
施一公說:「未來科學大獎在我的心目中分量非常重,因為他不是申請制,而是提名制,被提名的人,通常不知道自己被提名,對整個評價環節一無所知,直到被通知。也正是這一嚴謹的評選方式,才使得未來科學大獎的分量更加重要,所以我相信很多科學家從心裡非常認同這一獎項。」
談到西湖大學,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學是新中國歷史上唯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政府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中國需要科學和教育領域的改革進步,西湖大學就是這樣一所連接東西方的紐帶和橋梁的大學,立足於改革的大學,他的創辦既是為了中國的未來,也是為了世界科學的未來和人類文明的未來,我對此篤信無疑。」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