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正研究人類如何感知可見光外的電磁波

2021-01-13 大洋網

近日,一年一度的未來科學大獎周在線上順利舉行。在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儀式上,西湖大學校長,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施一公上臺做了發言。

施一公表示:「每一位科學家在做研究的時候,我相信他的原動力都是對問題本身濃厚的興趣,以及強大的求知慾,一個好的科學家不可能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想到得獎。對我而言,實話實說,當我做出γ-分泌酶和剪接體空間三維結構之後,我認為這兩個課題都是非常重大,影響生物學發展的重大課題,那時我確實覺得自己有可能獲得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即便如此,獲得未來科學大獎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獎項是我非常看好,在國際上分量也越來越重。」

施一公表示:「2017年,我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很興奮、也很激動,同時,我也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在剪接體上的工作,已經獲得了認可,我需要往前走,把更好的科學研究展示給我的同行。告訴全世界我們人類還能做什麼,我現在正在全力以赴探索人和生物如何感知可見光之外的電磁波的波段,我們通過可見光的感知有了視覺,那我們人類是否能感知到紅外甚至更長波長的電磁波,現在是不清楚的。」

施一公說:「未來科學大獎在我的心目中分量非常重,因為他不是申請制,而是提名制,被提名的人,通常不知道自己被提名,對整個評價環節一無所知,直到被通知。也正是這一嚴謹的評選方式,才使得未來科學大獎的分量更加重要,所以我相信很多科學家從心裡非常認同這一獎項。」

談到西湖大學,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學是新中國歷史上唯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政府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中國需要科學和教育領域的改革進步,西湖大學就是這樣一所連接東西方的紐帶和橋梁的大學,立足於改革的大學,他的創辦既是為了中國的未來,也是為了世界科學的未來和人類文明的未來,我對此篤信無疑。」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類看不到可見光之外的電磁波?真相來了!
    我們常說的可見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光譜範圍為380~760nm(10-9m) ,可見光的光譜只是電磁光譜中的一部分。那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光譜在380~760nm範圍之外的電磁波呢?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見光只是整個電磁波譜的一部分。
  • 走出電磁波認知的誤區
    時下,圍繞推進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轉變,複雜電磁環境下的作戰與訓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全軍轟轟烈烈開展。針對一些報章中出現的:諸如「電磁波需要媒質才能傳播」、「電磁波的頻率從零到無窮大」等模糊甚至錯誤的概念表述,急需匡正視聽。
  • 施一公:人類文明給世界帶來不可思議的變化
    這裡我們標誌果蠅,研究藥物代謝,綠色螢光蛋白空間三維結構,因為它發光集團來自三個胺基酸縮寫正好是施一公,在高度舒適的情況下,三個胺基酸產生人類第一個非外源性有機發光基團。我預測在地球上存在不少於100萬種有機發光基團,我們只知道不到十個。我們很難發掘出來,你不需要聽饒毅的腦科學,我們在已知世界用已知手段探索未知,我們所有未知是在已知世界沒有看到的。
  • 波的科普 1-機械波與電磁波
    因此,《波的科普》這系列文章嘗試科普跟波相關的一些知識,讓讀者了解波的物理之後,在與之有關的事情上能有自己的判斷。波,通常指有規律傳播著的擾動。機械擾動的傳播形成機械波,電磁擾動的傳播形成電磁波。本文將簡單介紹機械波和電磁波的產生方式和傳播規律。我們先從機械波講起。形成機械波,需要兩個條件:擾動和提供傳播的介質。
  • 電磁波的頻率存在上限嗎?
    那麼還有比伽瑪射線頻率更高的電磁波嗎?電磁波的頻率存在上限嗎?為了討論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電磁波的相關知識。什麼是電磁波?現如今,人類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電磁波了。通常任何溫度在絕對零度(-273.15℃)之上的物質或粒子都能夠向外界輻射出電磁波,只是人眼只能感知到頻率很窄的電磁波,被稱之為可見光。
  • 電磁波如何產生
    打開APP 電磁波如何產生 陳翠 發表於 2018-09-13 18:02:40
  • 可見光不屬於電磁波
    人們總是在問:為什麼在整個電磁波頻譜系列範圍裡,同樣是電磁波,一個能成為可見光而其它則不能,原因何在呢?本文就此問題展開一下理論探索。因而,相對於電磁波而言,它只能被物體反射而不能穿透物體。 可見光的特點是:光電子的可反射性。我們應該知道,只有能被物體反射的光子,才能把物體的外貌反射進我們的眼睛、視網膜和枕葉視覺皮層,並從中獲得對該物體的表面存在感覺。而電磁波恰恰相反。電磁波因為能夠深入或穿透物體,所以電磁波介質的電子往往一去不回。
  •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如果是絕對真空,光和電磁波將無法傳輸,引力波也不復存在,因為失去了導體。暗物質其實也是一種微粒,根據理論計算,應該是基本粒子的五千萬億分子零點零零零一都不到。目前人類根本無法觀測到,也沒有任何儀器可以測到。而且暗物質不止一種,初步估計少說也有上萬種。
  • 地球上存在的七種電磁波
    電磁波在這個世界上無處不在,它們以不同的形式,讓你看到,感覺到或看不到也感覺不到;所有的電磁波都是由光子組成,它們在空間中傳播直到它們與物質相互作用。一些波被吸收,另一些波被反射。通常電磁波分為7種基本類型:無線電波:即時通訊無線電波是我們最熟悉的一類電磁波;不光是手機,電視發射塔等會產生無線電波,許多天然的和人造的物體都會發出無線電波。恆星,行星和其他宇宙物體也會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可將相關信號傳輸到接收器,這些接收器隨後將這些信號轉換為可用信息。無線電波是頻譜中最低的頻率波。
  • 人類對色彩的感知原理,世界上存在未知顏色嗎?
    在自然界中,光的本質就是電磁波,人類能看見的可見光只是電磁波中極小的一部分波段,現實中顏色本不存在,它只是人類思維活動的產物,只存在於意識當中,所以說人類未被發現的顏色是不正確的說法。
  • 如果人類能清楚看到電磁波,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眼睛,作為一個用來感知光線、觀看世界的器官,也是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最神奇的禮物。因為它,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上美好的景色,可以看到我們所愛之人的模樣,可以用眼睛來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可是,你知道嗎?舉個例子來說,空氣作為人類生命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無時無刻不處於空氣之中,但是我們卻從未看見過空氣的存在。比方說塵埃也在空氣中無處不在,可是我們的肉眼也是看不到的,在自然界中,與人類如影隨形但是我們卻從未與它們見面過的朋友還有很多,比方說電磁波,要知道作為能量的一種,基本上很多物體都會釋放出電磁波,不過我們卻從未看見過。
  • 科普知識:什麼是電磁波?
    由同向振蕩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移動,其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與磁場構成的平面。電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為光速。電磁波伴隨的電場方向,磁場方向,傳播方向三者互相垂直,因此電磁波是橫波。當其能階躍遷過輻射臨界點,便以光的形式向外輻射,此階段波體為光子,太陽光是電磁波的一種可見的輻射形態。電磁波不依靠介質傳播。
  • 生命技術:施一公教授說宇宙中96%都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暗物質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特別震撼,是關於施一公教授關於生命的研究,發現我們人類能夠感知的物質世界,只有佔宇宙的4%,另外96%都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這96%裡面絕大部分是暗能量,其中23%是暗物質。暗物質時時刻刻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感覺不到。
  • 科學家如何鑑別普通電磁波和外星信號?
    當然,這些新聞最後幾乎都是不了了之,但細想之下,我們會發現一個驚人的問題:科學家們是如何鑑別普通電磁波和外星信號的?不可否認,如此龐大的宇宙很有可能不單單只有人類一種智慧生命,但由於宇宙實在太遼闊了,人類目前已經觀測到的範圍內並沒有發現其它生命存在的痕跡。但我們的科學家卻在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地方發現了疑似外星文明的信號。
  • 見證奇蹟的時刻:如何從麥克斯韋方程組推出電磁波?
    大家也都知道麥克斯韋從這套方程組裡推導出了電磁波,然後通過計算發現電磁波的速度正好等於光速。於是,麥克斯韋就預言「光是一種電磁波」,這個預言後來被赫茲證實。電磁波的發現讓麥克斯韋和他的電磁理論走上了神壇,也讓人類社會進入了無線電時代。你現在可以隨時給遠方的朋友打電話,能用手機刷長尾科技的文章,都跟電磁波有著密切的關係。
  • 見證奇蹟的時刻:如何從麥克斯韋方程組推出電磁波?
    的發現讓麥克斯韋和他的電磁理論走上了神壇,也讓人類社會進入了無線電時代。」這個問題並不是想來掰指頭數一數哪些東西是波,哪些不是,而是想問:所有這些叫作波的東西有什麼共同的特徵?我們如何用一套統一的數學語言來描述波?
  • 【MR技術】不同場強射頻電磁波波長如何計算?
    其實這個之前討論過,當電磁波穿過電介質時,波的速度被減小,有更短的波長。那么正由於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與在人體中(或水中)傳播的情況是不同的,即它的速度與波長發生了變化,但頻率不發生改變。當時只是知曉其原理,但沒有進一步去計算。
  • 光的前世今生,人類對於光的研究不過萬分之一,光速引擎可能嗎?
    在物理學史上留下了非常精彩的篇章中,牛頓的微粒說,惠更斯的波動說,兩派戰鬥了幾百年,中間更有勝負,到了19世紀菲涅爾、託馬斯楊等,驗證了光的幹涉衍射等性質麼,波動說這時候佔了上風,隨著麥克斯韋的電磁波理論出現,人們理解了光是一種電磁波。
  • 電磁輻射與電磁波應用介紹
    無線電波是一種電磁波。電磁波每秒鐘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單位為赫茲Hz);每秒鐘傳播的距離,稱為速度(單位為米/秒);每個周期內傳播的距離,稱為波長(單位為米)。電磁波具有很廣的頻譜範圍,無線電頻譜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目前人類對 3000GHz以上頻段還不能開發利用。
  • 調控電磁波於股掌之間丨瑞中校友何瓊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8年回國後進入復旦大學物理系從事博士後科研工作,研究如何利用電磁特異介質實現對電磁波的有效調控及其在微波、太赫茲以及可見光波段的實驗實現。實現對電磁波的自由調控是人類的夢想,相關研究不僅具有基礎科學意義,而且有望在通訊等領域產生重要應用。